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诱导分化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去分化后的干细胞特性及潜在机制。方法采用胎牛血清及淋巴细胞分离液等,从实验的角度出发,对诱导分化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去分化后的干细胞特性及潜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第5代胎盘间充质干细胞,与去分化1d成肝细胞诱导分化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向骨细胞诱导分化后,转化为了典型的骨细胞形态。经PCR检测发现,两者的表达相似。样本H浓度46.80ng/μL、总量0.81μg、A260/A280为1.75、RIN为8.49%、28S/18S为2.59%。结论去分化后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可有效保留细胞形态,维持干细胞标记物表达水平,与未经处理的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相比,其增值能力更强。

  • 标签: 诱导分化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肝衰竭
  • 简介:目的建立新的转移性人肝细胞癌细胞系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从人肝细胞癌的腹腔转移灶取材,将标本分离成单细胞悬液,使用培养液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取名为HN-HC1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绘制细胞生长曲线。于裸小鼠腹腔接种第18代HN-HC1细胞2×106个,观察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检测AFP的表达。结果HN-HC1细胞体外连续传代至第18代,形态上具有典型的恶性上皮细胞的特征,裸小鼠腹腔HN-HC1细胞成瘤率100%,移植瘤细胞中AFP呈强阳性表达。结论HN-HC1细胞可能成为较稳定的来源于转移灶的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N-HC1裸小鼠移植瘤是一种较理想的肝细胞癌动物模型,为肝细胞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实验平台。

  • 标签: 肝细胞 细胞转移 细胞系 小鼠
  • 简介:目的:建立顺铂诱导的人成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系MG63/R并观察其生物学特性。方法:以顺铂为诱导剂,采用大剂量冲击与逐步增加剂量相结合的方法诱导人成骨肉瘤MG63细胞,建立多药耐药系MG63/R。MTF法检测药物敏感性:光镜、透射电镜观察MG63、MG63/R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变化;生长曲线、克隆形成试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凋亡指数、P—pg、bcl-2、p53蛋白表达。结果:经顺铂186d的诱导建立了MG63/R,MG63/R对顺铂的耐药指数为83.557,对阿霉素、长春新碱、氨甲蝶呤、环磷酰氨亦产生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光镜观察可见MG63/R细胞排列不规则,形态呈三角形、多角形及多核现象;透射电镜显示MG63/R细胞表面突起增加,粗面内质网丰富;细胞周期分析显示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加而细胞凋亡明显降低;MG63/R细胞P—pg、bcl-2阳性表达较MG63细胞明显增加,p53表达则明显降低。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人成骨肉瘤多药耐药细胞系(MG63/R),为进一步研究顺铂的多药耐药机制和耐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模犁。

  • 标签: 人成骨肉瘤细胞 顺铂 多药耐药
  • 简介:本研究旨在探讨microRNA-17-92对K562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K562细胞系为模型,采用lipofectin2000转染miR-17-92mimic,应用Q-PCR方法鉴定基因表达水平,CCK-8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K562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V-FITC/PI标记检测K562细胞的凋亡;细胞经过乙醇固定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K562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blotting检测相关蛋白Crk的表达.结果显示:K562细胞系转染miR-17-92mimic后miR-17-92表达增高;miR-17-92高表达后K562细胞的增殖能力增强、在细胞周期方面由G1期向S期细胞增加;同时,miR-17-92mimic能够抑制乏血清诱导的K562细胞凋亡;Westernblot检测显示miR-17-92mimic促进Crk蛋白的表达.结论:miR-17-92可以促进K562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并调控细胞周期变化.

  • 标签: miR-17-92簇 慢性髓性白血病 K562细胞系
  • 简介:背景:临床常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已证实经伤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脊柱稳定性加强,但也有研究认为经伤椎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足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但此结论缺乏生物力学结果支持。目的:观察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单节段固定的相关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扬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8具中国人新鲜胸腰段标本(T11-L3),锯条横断2/3椎体,制成完整胸腰段椎体实验标本,将8具标本等分成跨伤椎固定组和单节段经伤椎固定组,分别在跨伤椎临近椎体四钉固定和临近椎体四钉固定+经伤椎单侧椎弓根固定。结果与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后经跨伤椎固定与经单节段伤椎固定的载荷-应变关系相差12%、载荷-位移关系相差11%、强度相差18%、轴向刚度相差11%、扭转力相差11%及拔出力相差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伤椎单节段固定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更好。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椎弓根 椎弓根螺钉 单节段固定
  • 简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ells,B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同种异体移植后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因此逐渐成为再生医学和免疫学研究的热点。同种异体BMSCs(Allogeneic,allo—BMSCs)在再生医学、组织工程和免疫调节等方向的应川研究显示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进入临床应用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本文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性及其同种异体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同种异体 再生医学 组织工程 免疫调节
  • 简介:摘要: CIMP是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异常的甲基化现象。CIMP的特点是大量抑癌基因同时发生甲基化,它与多种肿瘤的恶变密切相关。目前,在结直肠癌、脑胶质瘤、乳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中均发现CIMP阳性亚型,且CIMP阳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表型,并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本文主要表述近年研究中CpG岛甲基化在多种肿瘤中的分子生物学及病理学特征,以及CIMP阳性与不同肿瘤预后的关系。

  • 标签: CpG岛甲基化现象,结直肠癌,脑胶质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Q开关755nm紫翠宝石激光治疗雀斑与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皮肤科收治的雀斑与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共76例,其中雀斑患者31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45例,均采取Q开关755nm紫翠宝石激光治疗,治疗2个月后,观察其治疗效果,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结果31例雀斑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13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55%;45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中,痊愈24例,显效18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3.33%;患者治疗后总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未出现永久性色素沉着,也未形成瘢痕。结论对雀斑与脂溢性角化病患者采取Q开关755nm紫翠宝石激光治疗的疗效较好,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雀斑 脂溢性角化病 Q开关755nm紫翠宝石 激光 生活质量
  • 简介:背景:随着基因工程以及肿瘤生物分子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壮大,基因治疗肿瘤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模式。目的:探讨ABCE1基因沉默对人宫颈癌XB1702细胞的生长、增殖及迁移等方面的影响。方法:设计及合成ABCE1的siRNA序列,LipofectamineTM2000转染XB1702细胞。以转染NCsiRNA载体细胞为对照组,未转染的宫颈癌XB1702细胞为空白组。通过RT-PCR、Westernblot检测RNA干扰后ABCE1mRNA和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并通过CCK-8增殖实验、划痕愈合实验、细胞侵袭实验评价沉默ABCE1基因对人宫颈癌XB1702细胞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实验组ABCE1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实验组细胞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S期细胞数减少。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实验组XB1702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特异性干扰ABCE1基因表达可抑制人宫颈癌XB1702细胞的迁移能力,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因此,ABCE1的siRNA序列可能成为治疗宫颈癌的有效靶点。

  • 标签: 组织构建 组织工程 干细胞 宫颈癌 ABCE1 SIRNA
  • 简介:背景:临床治疗由创伤、感染、肿瘤以及先天性疾病导致的骨缺损仍然是一个挑战。骨组织工程的研究,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办法,对治疗骨缺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的:回顾近年来间质干细胞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增殖和成骨活性、免疫特性、促血管化以及在体实验的成骨效果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2008年至2016年文献,检索词分别为"间质干细胞、组织工程、成骨、免疫、血管化"和"mesencgymalstemcell,tissueengineering,osteogenesis,immuneproperty,angiogenesis"。纳入与间质干细胞、组织工程、成骨、免疫及血管化相关的研究,排除重复及陈旧文献。共检索到1772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41篇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在骨组织工程中,骨髓间质干细胞与脂肪间质干细胞应用较为广泛。研究认为骨髓间质干细胞成骨活性高于脂肪间质干细胞。间质干细胞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和组织修复能力,可减少损伤部位炎症反应,加快组织修复。间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不只有免疫抑制作用,也有免疫促进作用,脂肪间质干细胞比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性。低氧培养下的脂肪间质干细胞能够分泌更高的促血管生成因子,生成更多的血管结构。实验研究证实聚乳酸多孔纳米材料结合纳米碳生物材料可以明显促进骨髓间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由于间质干细胞具有生物向性,可能成瘤分化,故间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一直持谨慎态度。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骨和骨组织 免疫 组织工程 组织构建 骨组织工程
  • 简介:维持性血液透析是向终末期肾病病例提供稳定性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手段,患者在进入维持期前需先经历一个为期2~3周的诱导期,即通过小剂量、短时期、频繁次数的血液透析过程,帮助从未接受过透析治疗的病例向长期稳定透析治疗进行平稳顺利的过渡。

  • 标签: 诱导期 人格特性 血液透析过程 血透 肾脏替代治疗 终末期肾病
  • 简介:由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胸水标本通过液体培养法建立了1株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细胞系,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所建立的细胞系可以在含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持久增殖,倍增时间约为36小时,目前已传代120余次,生长良好,暂命名为SH-1.光镜下细胞形态与典型的CD30+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CL)细胞的形态十分类似,电镜下可观察到胞浆内存在较多病毒颗粒.细胞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过氧化物酶POX阴性,糖原染色PAS阳性,酸性磷酸酶(ACP)呈强阳性;电镜下髓过氧化物酶(MPO)阴性,血小板过氧化物酶(PPO)阴性.EB病毒核心抗原-1(EBNA-1)呈阳性.细胞免疫表型为CD30+、CD45+、HLA-DR+,而EMA、CD34、CD38、CD2、CD3、CD4、CD7、CD8、CD10、CD15、CD19、CD20均呈阴性.染色体分析示SH-1细胞系核型为二倍体或四倍体核型,并具有明显的结构和数量异常,但未见典型t(2;5).结论:所建立的细胞系为CD30+ALCL细胞系.

  • 标签: CD30^+细胞 CD30^+间变性大细胞 淋巴瘤细胞系 非霍奇金淋巴瘤
  • 简介:目的探讨烧伤继发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患者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VEC)与中性粒细胞(PMN)的粘附能力,观察C5a在PVEC-PMN粘附行为中的作用程度及规律。方法采用微管吸吮技术,定量测定PVEC-PMN之间粘附力值变化;测定随过氧化酶(MPO)活性,反映PVEC粘附PMN的数量。结果随着rh-C5a浓度上升,PVEC粘附了更多的PMN;粘附力值也逐渐增加。300μg/Lrh-C5a时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MPO也随之上升;工作浓度为1:10^4的anti-C5aRMcAb可缓解急性肺损伤(ALI)血清所致的MPO增加,呈量效关系。结论C5a,C5aR共同参与了PVEC-PMN的粘附过程,而且急性肺损伤所致的粘附力值上升可被anti-C5aRMcAb所抑制,提示C5a,C5aR在烧伤继发的急性肺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 标签: 烧伤 血清 肺毛细血管 中性粒细胞 粘附特性 髓过氧化酶
  • 简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有研究表明MDS患者骨髓基质微环境功能的异常与其发病有关。间充质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本研究拟探讨低危MDS患者间充质干细胞(MSC)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采集低危MDS患者的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和扩增MSC,观察细胞形态,进行免疫表型、成骨分化能力鉴定,检测其增殖能力及对体外造血的支持功能;用实时定量RT—PCR法测定MSC中相关细胞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的表达,并与健康供者的MS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培养低危MDS患者的MSC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表达SH2(CD105),SH3(CD73),Thy—1(CD90),CD34及CD45均为阴性,诱导后可向成骨细胞分化。其体外扩增能力与与健康供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但体外支持造血功能较后者显著减低(P〈0.05)。实时定量PT—PCR显示SDF—1在低危MDS患者MSC中显著高表达(P〈0.01)。结论:间充质干细胞的功能异常与低危MDS患者骨髓微环境的造血调控失常相关,这为MDS发病机制的认识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值得进一步探讨。

  • 标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低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间充质干细胞 造血微环境 SDF-1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不同孕妇代谢特征对妊娠期糖尿病妇女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 方法: 本次研究开展孕妇筛选时,筛选的起始时间和截止时间分别选择为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10 月,对孕妇进行筛选后,本次研究中纳入的孕妇数量一共为 162 例。开展研究前,根据孕妇是否存在妊娠期糖尿病来对其进行分组,并根据孕妇的分组情况,对所有孕妇的资料进行细致的统计,同时对孕妇胎儿的发育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 对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和健康孕妇进行对比发现,组间对比在空腹血糖值、胰岛素以及甘油三酯等方面差异明显,在胎儿情况方面,孕周、新生儿血糖、新生儿 BMI 、 Apgar1min 、 Apgar5min 、巨大儿以及大于胎龄儿的情况,均存在明显差异(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妊娠过程中,是否出现妊娠期高血压以及孕妇的代谢特征会对胎儿的情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医护人员重点注意,为妊娠期高血压孕妇提供更加全面的治疗和护理,以此来保证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 标签: 孕妇 代谢特征 妊娠期糖尿病 胎儿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与分析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生物学特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患有甲状腺乳头状癌疾病的患者42例,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5年9月-2018年9月,其中将21例单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1例多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研究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同时对其临床生物特征进行研究与分析,采取BRAFv600E基因突变检测分析两组患者的病灶。结果在研究组的21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为单侧病灶,有18例患者为双侧病灶,有12例患者为颈部淋巴结转移,所占比例为57.1%,有12例患者合并微小癌疾病,所占比例为57.1%,有6例患者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疾病,所占比例为28.6%,有4例患者发生局部侵犯的情况,所占比例为19.0%,有1例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情况,所占比例为4.8%,10年生存率为90.5%。有9例患者的所有病灶均有BRAFv600E基因突变,所占比例为42.9%,有4例患者的所有病灶均未有BRAFv600E基因突变,所占比例为19.0%,独立起源的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比例高达42.9%。结论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病灶大多为双侧发病,很多患者合并微小癌疾病,同时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疾病以及局部侵犯的患者也较多,但是与单发病灶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相比,10年生存率以及远处转移率等数据差异不明显,对于不同病灶的起源问题可以通过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进行间接预测,且很多不同病灶是独立起源的。

  • 标签: 多灶性 甲状腺乳头状癌 BRAFv600E 基因突变
  • 简介:本研究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在体外培养的衰老过程中细胞生物学特征及衰老相关基因的变化特点。体外分离培养UC-MSC,取第3代(对照组)和第15代(衰老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增殖检测、流式表型测定和人类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分析,并选取重要基因进行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验证。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衰老组细胞形态变大,增殖速度减慢,但CD44和CD105等细胞表型阳性率无变化;衰老细胞组的核糖体小亚基组成相关基因显著上调,上调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类固醇合成、半乳糖代谢、自身免疫病和退行性疾病;下调明显的是细胞骨架,DNA、mRNA结构的结合以及蛋白质功能等相关基因,与细胞黏附功能和细胞增殖周期等相关。结论:第15代的UC-MSC出现细胞代谢与增殖功能下降,从而导致细胞衰老。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衰老 基因表达 信号通路
  • 简介:本研究目的在于了解pax5基因对B系血液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细胞增殖及凋亡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应用体外转录RNAi方法合成pax5特异的sh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评价基因沉默效果、筛选有效的shRNA,利用流式细胞术、MTT实验以及real—timePCR等技术检测沉默前后细胞免疫表型、增殖、凋亡等变化。结果表明:应用体外转录RNAi方法合成的shRNA抑制了B系恶性淋巴瘤细胞株中pax5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ax5阻断表达后的淋巴瘤细胞免疫表型发生了变化,信号分子CD19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相应降低,而细胞膜表面分子IgM未发生明显改变;pax5的沉默表达对淋巴瘤细胞增殖效率和凋亡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ax5基因对B细胞的晚期分化起着重要作用,pax5基因可能参与淋巴瘤细胞的信号转导,未检测到pax5瞬时缺失表达对淋巴瘤细胞生长增殖及凋亡的影响,对其机制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RNAI PAX5 B系恶性淋巴瘤 细胞凋亡 生物学特性
  • 简介:目的研究CYP2C9-1075A〉C及VKORC1-1639G〉A基因多态性在服用华法林汉族人群中分布特性及其与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方法PCR-SSP法及基因测序技术检测CYP2C9-1075A〉C及VKORC1-1639G〉A基因型,UPLC-MS测定血药浓度,以国际标准化比值评价药效学。结果313例服用华法林患者中检测到CYP2C9*3AC34例,CYP2C9*2AC1例,基因突变率分别为10.86%和0.32%。CYP2C9*2和CYP2C9*3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86%和97.14%。VKORC1-1639G〉AAA261例,GA51例,基因突变率分别83.39%和16.29%。313例服用华法林患者血药浓度为(0.51±0.18)(0.21~2.51)mg·L-1,国际标准化比值为1.63±0.60(0.91~3.62)。基因多态性与药动学-药效学相关性研究为未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研究汉族人群CYP2C9-1075A〉C及VKORC1-1639G〉A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特点,对制订安全有效的华法林给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华法林 基因多态性 中国汉族人群 药动学 药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