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明确自残性断指再植患者的心理状况,探索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29例自残性断指(肢)再植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经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对手术顺利完成起到积极作用。结论:针对白残性断指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为日后的断指再植成功奠定了基础。

  • 标签: 自残 断指 心理分析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科严重创伤后心理障碍患者心理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88例严重创伤后心理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心理护理后,观察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本组88例患者,经心理护理后,担忧、焦虑、抑郁、易激惹及闯入回避所占比重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严重创伤后心理障碍患者行心理护理,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骨科 创伤 心理障碍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跟踪调查中医内科住院患者分析其心理特征,探讨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中医院内科在 2017年 4月至 2018年 1月接诊的 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入院顺序,分别纳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均为 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式 ,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患者心理特征增加针对性心理护理 ,采用焦虑量表评价( SAS)、抑郁量表评价( SDS)方式以及明尼苏达生活质量表法,比较两组间和护理前后患者心理、生活状况,同时对两组心理干预方式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比两组各自实施心理护理前后患者 SAS、 SDS和生活质量状况,两组差异显著,护理后均优于护理前, 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组( 96.0%)高于对照组( 84.0%), P< 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合心理特征对中医内科患实施心理护理,可以缓解其焦虑、抑郁心理,提升其生活质量,强化护理水平,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 标签: 中医 内科病人 心理特征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乳腺癌患者家属心理调查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从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家属中选取84例进行统计学数据研究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42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42例),对比两组患者家属护理前后心理变化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家属护理后SAS评分和SCL-90评分分别为(41.5±2.8)分、(130.2±27.4)分,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能很好的改善乳腺癌患者家属的不良情绪,指引其通过正确心理面对乳腺癌。

  • 标签: 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 常规护理措施 乳腺癌 患者家属 心理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心理干预对眼外伤患者焦虑与抑郁心理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眼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40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实验组患者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与抑郁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实施后,两组患者患者的SAS评分与SD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实验组患者SAS评分与SD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眼外商患者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心理干预;眼外伤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影响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5302(2015)09-0874-01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病人的心理问题的一般规律并提出心理护理的方法。方法通过选取自2015年以来各院收录的100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大部分,对照组50例,实验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而实验组则在采取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心理护理,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肺结核病人在患病程度上并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和实验组都持续5个疗程,在实验过程中,同时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心理变化情况,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人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到及时记录和分析。

  • 标签: 肺结核病,心理问题,心理分析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5)13-0141-02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评估及护理在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门诊收治的 66例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患者,按照抽签的形式将所有分为常规组(接受常规护理)和干预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各 33例。将两组干预后的焦虑、抑郁评分进行对比。 结果:经分析,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的焦虑、抑郁评分低(P< 0.05) 。结论:给予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心理评估及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绪,进而促进身体的恢复,值得推广。

  • 标签: 阿片类药物 心理评估 心理护理 不良情绪
  • 简介:摘要: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迅速,战士要承受躯体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压力,不但要面对强度过高的工作、缺乏休息,还要承载部分服务对象不理解愤怒的情绪,同时战士会因躯体原因出现一系列的躯体症状,需要进行心理支持或干预。为促进疫情期间战士的心理健康,缓解心理压力,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对战士的心理状态以及躯体症状,采取不同的辅导方式来进行缓解。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疫情期间心理辅导在战士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应用,为研究更加有效的心理辅导方式出一份力。

  • 标签: 心理辅导 心理健康 战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效果。方法本次试验对象为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就诊的10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心理护理组。常规护理组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评价(1)疼痛缓解率;(2)护理前后抑郁焦虑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结果(1)心理护理组患者疼痛缓解率显著比常规护理组高,P<0.05;(2)心理护理组护理后抑郁焦虑心理状态的改善情况显著比常规护理组好,P<0.05。结论心理护理改善骨折后抑郁焦虑心理状态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心理,缓解其疼痛感,值得推广。

  • 标签: 心理护理 骨折 抑郁焦虑心理状态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盆腔炎患者心理状态中的应用疗效。方法 以 40 例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 20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通过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与对比。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其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后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实验组的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 。 心理护理干预用于盆腔炎患者临床护理中优势明显,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盆腔炎 患者心理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行为训练对官兵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方法介绍心理行为训练的概念、目的恶化主要方法,探究心理行为训练对于保障官兵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结果经过系统和综合的心理行为训练后,官兵应对挑战和面对模拟战争严酷环境时的心理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官兵的心理紧张感和忧虑感得到缓解,这对缓解由于焦虑心理引发的抑郁、偏激以及幻想等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积极作用。结论心理行为训练对提高和保障官兵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理行为训练 官兵 心理健康 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心理护理干预效果。 结果: 于本院 2015 年 10 月 --2016 年 10 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中,随机选取 68 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干预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 结果: 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焦虑、抑郁等不心理状态明显减轻,治疗完成率 100% ,患者护理满意度 100% ,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 p < 0.05 )。 结论: 应在治疗前,深入分析慢性乙肝患者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护理干预,缓解其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提高患者治疗完成率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慢性乙肝患者 心理状态分析 心理护理干预
  • 简介:【 摘要】 目的 分析新冠肺炎对儿科患者的心理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心理干预建议。方法 选择 2020.1~2新冠肺炎期间在儿科门诊随机调查的 20名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 SAS评分表对患儿心理进行评价,观察新冠肺炎期间儿科患者心理影响 。结果 20 名患儿疫情期间有少部分患儿存在紧张、惊慌、害怕、睡眠差、疲乏等情况。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给儿科门诊患儿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做好健康宣教、感染防护,提高患儿及家属的自我防护意识,有助于改善其不良情绪。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心理影响 心理干预 防护意识
  • 简介:摘要结合临床实际工作经验,通过患者的言行举止,深入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分析总结,提出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心理状态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产妇产后心理障碍的原因,总结有效的护理手段。方法 选择 2019年 2月到 2020年 5月作为调查时间,将到我院进行分娩的 100例产妇作为调查对象,回顾下所有研究对象的资料,总结产后出现心理障碍的产妇人数,并分析导致产妇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对所有产妇进行心理护理。结果 本文 100例产妇产后出现心理障碍 46例,心理障碍发生率 46.00%;经过分析以后可以得出家庭生活、婚姻关系、工作压力、人际交往和年龄层次是导致产妇产后出现心理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产妇产后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表现复杂,要根据产妇的相关表现实施心理护理,促进产妇产后心理质量的提高。

  • 标签: 产妇产后心理障碍 原因分析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急诊监护室患者的心理心理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急诊监护室收治的86例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常规组43例和干预组43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改善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前,在SAS和SDS评分方面,干预组和常规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在SAS和SDS评分方面,干预组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为(93.12±3.26)分,常规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分为(82.54±4.6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急诊监护室患者心理评估状态,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不仅有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情况,同时还能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其值得推广借鉴。

  • 标签: 心理评估 急诊监护室 心理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9年2月—2021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56例,以随机表法分为两组,各78例。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护理,观察对比组间护理后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对照组,但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心理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开展临床护理,可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效果显著。

  • 标签: 老年 脑梗死 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分析产妇产后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以及临床如何改善障碍心理以及如何做好产后心理护理。方法:选择在2020年5月至2020年11月这段时间内产科接收的200例待产妇作为产后心理障碍观察对象,并统计在生产结束后出现心理障碍的产妇共124例,将她们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产妇选择传统产后常规护理方案护理,而观察组采用系统精准产后护理模式,此模式主要通过对产妇心理障碍进行严格分析从而制定针对性情绪、心理等方面的护理模式的方案展开护理工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配合度、情绪调节有效率以及自主调节概率。结果:通过仔细观察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的行为以及效果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配合度高于对照组患者,而且观察组患者情绪调节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以及自主调节概率较高,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研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产妇 心理障碍 心理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