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患者,女,32岁,以“头颈部反复酸痛3年,伴视物模糊半年”为主诉于2013年12月3日入院,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头颅MRI平扫示:右侧后颅窝可见1个类圆形异常信号软组织块影,大小约5.5cm×3.7cm×3.2cm,T1WI等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内可见血管流空信号,未见“脑膜尾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信号稍高,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未见明显坏死区,其后上缘宽基底与小脑幕相连,与右侧横窦分界不清,邻近小脑组织明显受推压并见水肿带,第四脑室明显受压变窄并左移,桥脑轻度受压,第三脑室及双侧侧脑室明显扩张,蝶鞍稍扩

  • 标签: 血管周细胞瘤 神经系统 病理诊断 影像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在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导航及功能磁共振辅助下,局限性脑干胶质的显微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局限性脑干胶质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病变均位于脑干,在术前功能磁共振、术中导航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辅助下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胶质Ⅰ-Ⅱ级7例,Ⅲ-Ⅳ级11例。肿瘤位于脑桥14例,位于延髓3例,位于中脑1例。肿瘤近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9例患者较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好转,6例患者较术前无明显好转,3例患者出现新的神经功能损害。平均随访26个月,随访期内2例位于脑桥的Ⅳ级胶质患者肿瘤分别于术后8个月及14个月时复发。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导航及功能磁共振辅助能明显提高局限性脑干胶质显微外科治疗的切除率,有助于安全并最大限度的切除脑干胶质,延长患者生存期。

  • 标签: 脑干胶质瘤 显微手术 治疗
  • 简介:随着栓塞技术的提高与新材料应用,颅内动脉的栓塞治疗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大宗病例研究证明了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的术后致死率和致残率明显低于手术夹闭,但是其远期复发率明显高于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动脉栓塞治疗后的复发指完全栓塞术后体或者颈部分再通以及近全栓塞(部分栓塞)患者术后出现残颈或者残腔扩大。影响颅内动脉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的因素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栓塞治疗技术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初次治疗时弹簧圈的致密填塞程度;二是动脉的自身特点,这其中的多个因素也通过影响致密填塞程度而对复发产生影响。另外,一些血流动力学参数也对复发产生重要影响。

  • 标签: 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 复发率 影响因素 外科手术夹闭 血流动力学参数 栓塞术后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Bmi-1基因对胶质细胞增殖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U251胶质细胞中Bmi-1基因,RT—PCR检测干扰效果,CCK8观察U251细胞的增殖状况。结果RNA干扰Bmi-1后,Bmi-1基因表达降低,U251细胞增殖减慢。结论Bmi-1基因可以促进胶质细胞的增殖,有可能促进了胶质细胞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胶质瘤 BMI-1 RNA干扰 增殖
  • 简介:目的研究影响颅咽管术后治疗效果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颅咽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40例,次全切14例,大部分切除6例;症状改善(有效)44例,恶化10例,死亡6例。术后病理学结果显示釉质上皮型49例,鳞状乳头型11例。釉质上皮型肿瘤直径为2-4cm所占比例(32.7%,16/49)明显低于鳞状乳头型(81.8%,9/11,P〈0.05),而直径〉4cm所占比例(61.2%,30/49)明显高于鳞状乳头型(9.1%,1/11,P〈0.05),釉质上皮型肿瘤呈实性所占比例(6.8%,4/49)明显低于鳞状乳头型(36.4%,4/11,P〈0.05)。手术有效的患者中肿瘤大部分切除所占比例(2.3%,1/44)明显低于手术无效(恶化+死亡)的患者(31.3%,5/16,P〈0.05)。结论不同病理学类型的颅咽管患者在肿瘤大小及肿瘤成分上存在较大差异,肿瘤切除程度是影响颅咽管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 标签: 颅咽管瘤 病理学类型 预后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破裂大脑中动脉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方法对83例破裂大脑中动脉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运用Logistic-regression统计学方法,对病人的年龄、意识、颅内血肿、动脉破裂次数、脑血管痉挛等19个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对预后最有价值的变量因素.随访时间0.5~10年.结果颅内血肿、动脉破裂次数对预后的影响最有价值(P<0.05).结论颅内血肿、动脉破裂次数是影响预后最重要的因素,早期手术对提高破裂大脑中动脉手术疗效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破裂大腑中动脉瘤 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在转录水平上检测人脑胶质干细胞(BGSCs)中白介素-10(IL-10)的mRNA表达,探讨其在胶质免疫及免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从8例临床标本中培养出BGSCs,并通过生物学特性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予以鉴定。然后提取BGSCs以及相对应的原代脑胶质细胞中的RNA进行实时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测定IL-10的mRNA表达水平,并予统计学分析。结果成功从8例临床标本中培养出BGSCs并通过鉴定。定量检测mRNA表达显示,在BGSCs中IL-10的mRNA表达显著高于相应的原代培养的脑胶质细胞,配对t检验显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首次检测了BGSCs中IL-10的mRNA表达水平,证实其高于相应的原代胶质细胞。这可能是脑胶质能逃避肿瘤免疫并且复发的原因,若要根治脑胶质,应以BGSCs为靶点进行治疗。

  • 标签: 脑胶质瘤 脑胶质瘤干细胞 白介素-10 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海绵窦和床突周围段动脉的特点、分类及手术适应证和方法.方法全部采用直视手术处理动脉和暴露控制载动脉近远端,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上壁及外侧嵴,经内侧三角进入海绵窦,夹闭动脉后视神经充分减压.出院时按GOS评定治疗效果.结果18例动脉全部得以夹闭,其中15例术后复查造影动脉完全消失.视力视野障碍明显改善.疗效好16例,疗效差和死亡各1例.结论海绵窦动脉在不适合栓塞的情况下应采取手术,而床突周围段动脉则应首选手术治疗.

  • 标签: 动脉瘤 手术 海绵窦 床突周围 脑动脉瘤
  • 简介:目的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2月采用血管内方法治疗的25例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的临床资料,15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A1段宽颈动脉合并烟雾综合征予以球囊辅助栓塞,1例微小动脉使用2枚enterprise支架重叠释放置入,3例行弹簧圈闭塞载动脉。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19例,Ⅱ级5例,Ⅲ级1例;无弹簧圈突入载血管、术中动脉破裂及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7例,1分5例,2分1例,4分2例。16例术后临床和影像学随访3~24个月,未出现再出血和脑缺血并发症,mRS评分0分11例,1分3例,2分1例;2例复发,均为单纯弹簧圈填塞的动脉,继续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方法治疗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安全有效,为保证成功栓塞,需要结合各种辅助技术和方法,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前动脉A1段 血管内治疗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纯岛叶低级别胶质的显微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纯岛叶低级别胶质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肿瘤位于左侧岛叶8例,右侧岛叶9例,均采用翼点外侧裂入路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近全切除5例。病理结果:星形细胞8例,少枝胶质细胞4例,少枝星形细胞5例。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发生偏瘫、失语各2例。随访17例,时间6~12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轻偏瘫1例,轻度失语1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经翼点外侧裂入路治疗纯岛叶低级别胶质安全、有效。了解岛叶解剖有助于最大程度切除岛叶低级别胶质,减少病人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低级别 岛叶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PNE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其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的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方法根据肿瘤侵袭部位不同,5例椎管内原始神经外胚首先给予后正中入路或与经胸联合入路的手术切除,术后分别给予不同疗程的局部放疗和全身化疗。结果常规及免疫组化病理检查使PNET得以确诊;5例患者除1例生存至今33个月外,其余虽经综合治疗,仍相继出现原位和(或)胸腔、肝脏、肺部等转移,分别在术后14~20个月死亡。结论MRI检查有助于椎管内PNET定位诊断,确切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及早手术是其首选治疗,辅助放疗和化疗对预防和延缓PNET的复发有益。目前椎管内PNET患者预后差,有效的治疗新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原始神经外胚瘤 椎管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前颅底脑膜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68例前颅底脑膜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及疗效等资料,总结经验教训.结果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Ⅰ级或Ⅱ级58例(85.29%),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脑膜;术后主要原有症状较术前改善64例(94.12%),无改善4例,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6例,死亡1例;随访6个月至5年,2例复发,二次手术切除.结论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依靠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处理好手术细节,严密监测术中术后并发症,积极谨慎的切除前颅底脑膜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前颅底 脑膜瘤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诊治和预后,提升对该病的总体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经病理证实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结果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全切,9例近全切,2例大部切,随访到12例,随访11~131个月(平均57个月),有9例术后行普通放疗,有5例死亡,其中2例发生转移,其余7例存活目前生活自理。5年存活率及复发率分别为87.5%,37.5%。结论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为恶性肿瘤,手术应尽量全切,术后建议行放疗。鉴于其易复发和转移,经积极治疗的患者术后仍应定期复查。

  • 标签: 椎管内 血管外皮细胞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脑膜起源于蛛网膜颗粒上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因此脑膜的好发部位基本与蛛网膜颗粒在脑膜上的分布情况一致。脑膜的成因尚不完全明确,但部分病例与颅脑外伤有一定关系。我们报道1例与创伤密切相关的脑膜病例: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膜瘤
  • 简介:目的探讨抑癌基因DLC1在人脑胶质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方法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手术切除的胶质标本39例及同期行颅脑减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正常脑组织10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LC1mRNA的表达;将质粒pCS2-DLC1转染体外常规培养的人胶质细胞株U251,同时用空载体pCS2-MT转染作为对照组,转染后36h应用Westernblot检测DLC1表达标签蛋白Mvc,应用MTT检测U25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胶质组织中DLC1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Ⅰ级胶质组织DLC1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Ⅱ、Ⅲ、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分别为44.20、30.23、32.25、31.0,H=18.818,P=0.001);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DLC1标签蛋白Mvc在pCS2-DLCI转染组细胞呈过表达,在pCS2-MT转染组细胞无明显表达;MTT检测显示pCS2-DLC1转染组U251细胞吸光度值高于pCS2-MT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高表达的DLC1可能促进胶质的形成和发展.

  • 标签: 伸经胶质瘤 DLCl基因 细胞增殖
  • 简介:肿瘤是包含不同表型和功能的肿瘤细胞的混合物。在已发现的诸多类型肿瘤中,脑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大疾病,通常可以造成患者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目前,针对脑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结合化疗和放疗的方法。由于脑肿瘤侵袭性生长的特点,手术不能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化疗效果由于血脑屏障影响了抗癌药物的充分转运及肿瘤的耐药性而不明显;放射治疗是最主要的术后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放射治疗 胶质瘤干细胞 辐射抵抗 微环境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致性.方法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刀豆球蛋白A凝集试验和双层软琼脂培养以探明其是否具有恶性转化细胞的形态特征、表面结构及生长特性的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和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观察其成性.结果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不具有恶性转化细胞的形态特征,在不同刀豆球蛋白A浓度下均未见明显的凝集反应,在双层软琼脂不能形成细胞克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c-myc、c-fos和p53基因均呈阴性表达,而端粒酶逆转录酶呈弱阳性表达;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6个月未见肿瘤形成,亦未见其它组织形成.结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保持了正常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体内和体外的各项指标均未提示其具有致性,体外的培养条件没有使其发生恶性转化,从致性方面证实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临床移植的安全性.

  • 标签: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致瘤性 表达 恶性转化细胞 体内 裸鼠
  • 简介:脑胶质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其预后差,死亡率高,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研究表明恶性胶质患者在接受常规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后,中位生存期也仅一年左右[1,2].2003年Singh等[3]基于肿瘤细胞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无限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相似性,以CD133为标志物,采用免疫磁珠法从胶质标本中分离出与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相似的脑肿瘤干细胞(braintumorstemcells,BTSCs)

  • 标签: 微小RNA 胶质瘤干细胞 耐药
  • 简介:脊索样胶质(chordoidglioma,CG)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第三脑室下丘脑区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肿瘤,临床较为罕见。近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CG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脊索样胶质瘤 显微外科 磁共振成像 免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