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E2F6在人恶性黑素瘤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及其对恶性黑素瘤细胞A375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重庆市中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皮肤科确诊的50例皮肤恶性黑素瘤和30例色素痣冻存组织及石蜡切片。通过qRT-PCR分析E2F6 mRNA在人恶性黑素瘤和色素痣组织及7株恶性黑素瘤细胞系(HM、A375、WM451、WM35、SK-MEL-1、Hs-695T、MDA-MB-435s)和色素痣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检测E2F6、β联蛋白在人恶性黑素瘤组织中的表达。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E2F6抑制质粒和对照质粒转染至A375细胞,通过qRT-PCR和Western印迹验证E2F6基因的敲减效率。通过CCK8、软琼脂平板克隆实验、Transwell迁移和侵袭实验、3D细胞培养实验检测E2F6基因敲减对A375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总β联蛋白、活化β联蛋白、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等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皮肤恶性黑素瘤中E2F6和β联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7株恶性黑素瘤细胞系E2F6 mRNA相对表达水平均高于色素痣细胞(均P < 0.001)。qRT-PCR显示,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E2F6 mRNA的相对表达(0.000 55 ± 0.000 17)高于色素痣组织(0.000 18 ± 0.000 09,t = 3.22,P < 0.001)。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显示,皮肤恶性黑素瘤组织中E2F6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色素痣组织(均P < 0.001),而β联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低于色素痣组(均P < 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恶性黑素瘤组织中E2F6蛋白与β联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免疫组化:r = -0.56,Western印迹:r = -0.63,均P < 0.01)。敲减A375细胞E2F6基因后,E2F6抑制组E2F6 mRNA、蛋白相对水平低于对照组(t = 3.38、2.76,P < 0.001)。CCK-8实验显示,继续培养后48 h,E2F6抑制组细胞增殖能力低于对照组(t = 4.58,P < 0.01);软琼脂平板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细胞相对克隆比低于对照组(t = 2.26,P<0.001);迁移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穿出小室细胞数(165 ± 23)低于对照组(376 ± 22,t = 3.14,P < 0.01);侵袭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穿出小室细胞数(96 ± 11)低于对照组(315 ± 31,t = 2.12,P < 0.01);3D细胞培养实验显示,E2F6抑制组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侵袭性伪足消失。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E2F6抑制组G0-G1期细胞比例、细胞凋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 < 0.001)。Western印迹显示,E2F6抑制组β联蛋白水平、活化β联蛋白水平及其下游靶基因蛋白c-Myc、细胞周期蛋白D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01),P21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E2F6抑制组上皮-间质转化相关分子波形蛋白、神经钙黏着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01),而上皮钙黏着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01)。结论核转录因子E2F6在恶性黑素瘤中高表达,敲减A375细胞E2F6基因可能通过拮抗β联蛋白信号抑制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 标签: 黑色素瘤 E2F6转录因子 β连环素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A375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转录抑制因子增强子(EZH2)和p53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病理科存档的乳腺癌组织石蜡块107例为乳腺癌组,从中随机抽取50例患者取其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作为癌旁组织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患者EZH2、p53蛋白表达情况,分层分析EZH2、p53蛋白表达与患者临床病例特征的关系,并采用生存曲线分析EZH2、p53蛋白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EZH2和p5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21.72、28.94,P均〈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ZH2和p53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可见明显的阳性表达.EZH2阳性表达与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雌激素受体相关(χ2分别=11.72、7.65、7.39、4.07,P均〈0.05),p53蛋白阳性表达与患者肿瘤直径、TNM分期、病理分级相关(χ2分别=6.51、6.97、7.87,P均〈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EZH2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具有明显影响(χ2=3.93,P〈0.05),而p53蛋白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无明显影响(χ2=1.63,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EZH2、p53蛋白阳性表达率较正常乳腺组织增高,且EZH2、p53蛋白与患者肿瘤直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病理特征有关,其中EZH2蛋白与患者生存预后有关.

  • 标签: 乳腺癌 转录抑制因子增强子 p53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联合检测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价值评价。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1例鼻息肉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行鼻中隔矫正术康复的50例患者作为健康组,比较其EOS浸润情况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EOS浸润阳性率为62.75%,显著高于健康组的16.00%,(P<0.05)。同时可观察到,研究组切片表现为上皮增生,且出现少量复层临床上皮细胞,同时间质出现水肿症状,且研究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检测阳性率分别为88.24%、80.39%及76.47%,且均显著高于健康组相应水平(P<0.05)。结论IL-1β、MIF及NF-κB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鼻息肉的发生及发展,对存在相应症状的患者进行以上指标的检测,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好的对该疾病进行诊断,值得推广。

  • 标签: IL-1&beta MIF NF-&kappa B 鼻息肉
  • 简介:摘要总结了3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患者的护理。认为此病护理要点主要包括加强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疾病出血倾向,针对性做好各部位出血的防护与治疗护理工作,加强宣教,从而保证治疗效果,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 护理
  • 简介:摘要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炎(temporomandibular joint osteoarthritis,TMJOA)是颞下颌关节紊乱病中常见的一种,其发病原因复杂且治疗方式有限。TMJOA在发生关节区炎症的同时可导致髁突骨赘形成、关节面硬化、糜烂、软骨下骨囊肿等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结构变化。目前研究发现表观遗传调控能影响TMJ生长发育以及调控免疫炎症反应,因此推测TMJOA的发生发展中有表观遗传修饰的参与。本文综述表观遗传中重要因子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lence information regulator 3,SIRT3)在骨关节炎及风湿性关节炎领域的相关研究,探讨SIRT3介导的乙酰化修饰对软骨、滑膜、骨及血管等TMJ结构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推测SIRT3在缓解骨关节炎和滑膜炎等方面的作用,从而完善对TMJOA发病机制的认识,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表观遗传学 乙酰化修饰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
  • 简介:对福建近海养殖水体的NO3^--N、NH4^+-NN及氧化还原电位、化学需氧量COD、叶绿素a、浊度等进行测定,分析NO3^--N、NH4^+-NN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并计算不同环境因子和水体中NH4^+-NN相对含量的灰色关联度值.结果表明:氧化还原电位及COD值均与NH4^+-NN的浓度呈负相关,与NO-3的浓度呈正相关;叶绿素a浓度及浊度均和NH4^+-NN的浓度呈正相关,与NO3^--N的浓度呈负相关.各环境因子与NH4^+-NN的相对含量的灰色关联度值无明显差异.COD和氧化还原电位在丰水期的灰色关联度值比枯水期高,叶绿素a和浊度在丰水期的灰色关联度值则比枯水期低.

  • 标签: 近海养殖水体 NO3^--N NH4^+-N 环境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框蛋白O1(FoxO1)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对大鼠骨折愈合及软骨新生血管的影响。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骨折组、干预组,每组10只,骨折组和干预组制备右侧股骨中段骨折模型,待各组大鼠完全清醒后,干预组尾静脉注射溶于15 ml林格氏液的200 μg pcDNA3.1-FoxO1重组质粒,假手术组和骨折组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16 d后,比较各组大鼠股骨密度、骨折区骨痂面积及骨痂组织中FoxO1、VEGFA、新生血管形成标志物CD31蛋白表达量。结果干预组和骨折组大鼠软骨组织中FoxO1、VEGFA、CD3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干预组大鼠软骨组织中FoxO1、VEGFA、CD31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骨折组(P<0.05);干预组大鼠骨折区骨痂面积显著高于骨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23±0.05)cm2比(0.12±0.02)cm2,P<0.05];各组大鼠股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xO1可能通过上调VEGFA而促进软骨血管内皮细胞形成血管,从而促进骨折愈合。

  • 标签: 叉头框蛋白O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D31 骨折 骨折愈合 骨密度 骨痂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在川崎病病程及其治疗中的改变和临床意义。方法川崎病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病程第8天)、治疗后2、5天(病程第10、13天)采静脉血,其他感染性疾病组患儿于入院第1天及入院第5天采静脉血。以上标本均采用ELISA法进行IGF-1、IGFBP3测定。结果(1)川崎病组治疗前(病程第8天)的IGF-1、IGFBP3血清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而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川崎病组治疗后2天(病程第10天),其血清IGF-1、IGFBP3水平与治疗前(病程第8天)相比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3)川崎病组经治疗后5天(病程第13天),血清IGF-1、IGFBP3水平仍持续在高水平,与川崎病治疗后2天(病程第10天)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后5天)相比明显升高(P<0.05);其他感染性疾病组(入院时)与入院后5天血清IGF-1、IGFBP3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4)川崎病组分为发生CAL组和未发生CAL组,两组IGF-1、IGFBP3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5)川崎病组中分典型KD和不完全KD两组,其治疗前后IGF-1、IGFBP3血清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川崎病组患儿治疗后血清IGF-1、IGFBP3水平显著升高,可能与丙种球蛋白大剂量应用有关,其水平升高,可能减少了川崎病后期血管狭窄及血管瘤的形成,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川崎病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等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SinoMed、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检索2020年10月之前发表的EGFR与PTC相关的文献,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应用RevMan 5.3及STATA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并进行了发表偏倚检测及敏感性分析。结果本meta分析共纳入7项研究,涉及636例PTC患者。分析显示,EGFR高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OR=4.88,95%CI:3.29~7.24;合并效应量检验,Z=7.86,P<0.000 01)、远处转移(OR=4.12,95%CI:1.52~11.19;合并效应量检验,Z=2.78,P=0.005)、肿瘤长径(OR=2.23,95%CI:1.25~3.98;合并效应量检验,Z=2.72,P=0.007)以及临床分期(OR=2.30,95%CI:1.47~3.60;合并效应量检验,Z=3.66,P=0.000 2)均呈显著正相关,但与患者性别无明显相关性(OR=0.95,95%CI:0.63~1.43;合并效应量检验,Z=0.27,P=0.79)。结论EGFR高表达可能在PTC肿瘤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对PTC预后评估及药物选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甲状腺乳头状癌 meta分析 转移 临床分期
  • 简介:斑点尾鲴(Ictaluruspunctatus),原产于美国东南和中南诸州,是美国的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其年产量占美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斑占又尾鮰在美国除了供作食用之外,部分也作为娱乐性游钓鱼之用.1984年该品种首批引入我国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淡水养殖品种 斑点叉尾鲴 品种 水产 年产量
  • 简介:斑点尾鲴属鲶形目、鲴科,又称沟鲶,原产美国,它具有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生长快,易捕捞,肉味鲜美.出肉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淡水名贵养殖品种。根据斑点尾鲴聚群,易驯化,能食人工饲料等生物学特性,开发斑点尾鲴高密度养殖,易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池塘管理 斑点叉尾鲴 生物学特性 高密度养殖 养殖品种
  • 简介:下诞又蕨是热带簇生型蕨类植物,其株型大方优美,观赏性强。分株少,叶形整齐,叶片宽阔,终年翠绿,喜阴湿,养护简单。多土生,适于盆栽种植、室内观赏,也可以用于庭园绿化,假山、鱼池及其他园林景观配置。下延蕨根系生长迅速,病虫害较少,极易成活。

  • 标签: 蕨类植物 栽培管理 室内观赏 庭园绿化 景观配置 根系生长
  • 简介:斑点尾鮰IctalurusPunctatus。又称殖的淡水鱼类品种。是美国淡水渔业中主沟鲶,是我区近几年来引进并大力推广养要的养殖对象,我国于1984年开始引进养殖,其体形酷似珠江四大名贵鱼之一的斑鲮(俗称[鱼甘]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力强,现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得到推广,成为我国当前水产名优品种重点开发对象之一。

  • 标签: 斑点叉尾鮰 池塘养殖 鱼类品种 淡水渔业 养殖对象 名优品种
  • 简介:摘要本产品主要通过偏心圆机构带动式刀片对高处水果进行采摘,能有效的克服视觉误差。特别是当高处水果的梗位置不确定时,能利用本产品进行准确的采摘的同时保证采摘水果的质量。并有可拆卸式便捷电源用于更换,保证续航能力,单人即可操作。产品体积小,轻便,传动平稳可靠。

  • 标签: 水果采摘 偏心圆 叉式 辅助人工
  • 简介:“手指比叉子先造出来”,当一个人毫不顾及体面,把刀和放在一边,用手抓食物的时候,有人很可能会重复这句俗话。

  • 标签: 进餐 个人
  • 简介:目的探讨支架涂层复合物紫杉醇水蛭素对脂多糖(LPS)诱导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HCASMC)炎性活化过程中核转录因子NF-κBp65及其下游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4~6代的HCASMC,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正常HCASMC,未做任何处理)、LPS模型组(LPS干预)、紫杉醇水蛭素高浓度组(1μmol/L紫杉醇+0.2mg/ml水蛭素+LPS干预)、紫杉醇水蛭素低浓度组(1μmol/L紫杉醇+0.0125mg/ml水蛭素+LPS干预).每组设置3个复孔.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水平,用Q-PCR法对各组细胞NF-κBp65、TNF-α、IL-6和IL-1βmRNA进行检测,用WesternBlotting检测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模型组NF-κBp65、TNF-α、IL-6和IL-1β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CASMC经高、低浓度紫杉醇水蛭素复合物预处理,LPS刺激后,上述指标低于LPS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PS模型组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而紫杉醇水蛭素预处理组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较LPS模型组明显降低,其中高浓度处理组降低更为显著.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模型组TNF-α、IL-1β和IL-6表达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LPS模型组比较,紫杉醇水蛭素低浓度与高浓度组TNF-α、IL-1β和IL-6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高浓度紫杉醇水蛭素干预后IL-1β表达下降较低浓度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水蛭素支架涂层复合物对LPS诱导的HCASMC炎性活化过程中NF-κBp65的激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效下调核转录因子NF-κBp65的转录活性,显著抑制下游炎症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

  • 标签: 紫杉醇水蛭素复合物 支架涂层药物 脂多糖 NF-κBp65信号通路 人冠状动脉平滑肌细胞
  • 简介:从完全二树的定义及性质出发,根据二树的层次遍历原则,提出了一种遍历法判断完全二树的方法.

  • 标签: 二叉树 完全二叉树 遍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组织中,galectin-3和TPO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病理科的75例PTMC患者及75例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患者的甲状腺标本,通过免疫组化观察galectin-3及TPO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比两种组织,galectin-3在PTMC中的阳性率(97.33%,73/75)与在良性病变的阳性率(22.67%,17/75)相较,明显升高(P<0.05);TPO在PTMC中的阳性率(9.33%,7/75)与在良性病变的阳性率(100%,75/75)相较,明显升高(P<0.01)结论本研究检测了galectin-3、TPO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和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可见表达差异很大,对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有很高临床价值。

  • 标签: galectin-3 TPO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
  • 简介:甲状腺乳头状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是分化较好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甲状腺恶性肿瘤的55%~65%,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40岁以下多见,男女的比例为1:(2~4)。甲状腺乳头状癌恶性度较低,5年生存率为73%~93%;10年生存率为60%~83%;有的病程可长达35年。

  • 标签: CK19 GALECTIN-3 BRAF 甲状腺乳头状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