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验人格因素在童年期虐待和成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是否不同类型的童年期虐待对成年期抑郁的影响存在不同的中介机制。方法从湖南两所大学抽取大学女生,完成儿童创伤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采用相关分析、结构性线性回归方程来检验人格因素在童年期虐待影响成年抑郁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共485人完成调查,16.6%有童年期虐待,忽视最常见;除躯体虐待外,其他所有童年期虐待因子都对抑郁总分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控制人格因子影响后,忽视因子对抑郁总分的预测仍有统计显著性。结论人格因素中介了童年期虐待对成年抑郁的影响;神经质人格完全中介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对成年期抑郁的影响,部分中介了情感忽视和躯体忽视的影响,而外向性人格和精神质对除躯体虐待之外的其它童年期虐待因子均有部分中介作用;忽视可能有着不同于其它虐待类型的中介机制。

  • 标签: 人格因素 童年期虐待 抑郁 女性 中介作用
  • 简介:探讨神经质人格对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采用自评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618名在校高中生进行了首次测查,随后每隔3个月对被试的抑郁症状和生活事件进行追踪测查,追踪时间为期一年,结果发现:与低神经质青少年相比,随着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升高,高神经质青少年的抑郁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增长速度更快。结论:神经质人格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应激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 标签: 青少年 神经质人格 应激 抑郁症状 多层线性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与抑郁症患者血清谷氨酸(Glu)及γ-氨基丁酸(GABA)水平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医学科就诊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47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双相抑郁组)45例,社区招募健康对照(健康对照组)41名,以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被试抑郁、焦虑症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被试血清Glu、GABA、Glu脱羧酶(GAD)水平,计算Glu/GABA比例。结果抑郁症组与双相抑郁组血清Glu[(36±7)mg/L、(37±7)mg/L比(28±4)mg/L,F=10.97,P<0.01]、Glu/GABA比例(5.77±0.35、8.18±0.24比3.35±0.33,F=37.68,P<0.01)高于健康对照组,而GABA[(6.1±0.7)μmol/L、(4.1±0.8)μmol/L比(8.1±1.2)μmol/L,F=21.61,P<0.01]与GAD[(31±6)U/L、(31±6)U/L比(35±6)U/L,F=5.61,P<0.01]水平则低于健康对照组,并且双相抑郁组血清GABA水平低于抑郁症组,Glu/GABA比例则高于抑郁症组(P<0.01);抑郁症组血清GABA水平与HAMD睡眠障碍因子呈负相关(r=-0.46,P=0.01)。结论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均存在外周血液循环Glu、GABA能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以及Glu与GABA平衡紊乱,并且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GABA能神经递质水平异常以及Glu与GABA平衡紊乱更为明显。

  • 标签: 抑郁症 双相障碍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 简介:摘要目的对消化内科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分和综合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对消化内科患者心理状况改善进行护理干预,使患者回归到正常心理状态。方法针对消化内科焦虑、抑郁的患者40例进行探讨,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20人,一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对照组,一组患者进行针对焦虑、抑郁有效地护理措施,此组为观察组。在出院时进行将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量表问卷调查,并进行临床效果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出院时焦虑、抑郁患病率以及出院时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消化内科患者焦虑、抑郁的患者情绪,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疾病的恢复。

  • 标签: 焦虑 抑郁 消化内科 综合护理干预
  • 简介:邱兴华特大杀人案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启示,对该犯罪嫌疑人进行人格分析,有利于了解这种案件犯罪人犯罪心理发生的机制,减少潜在的人格缺陷者蜕变为犯罪人。邱兴华属于典型偏执人格,从他的经历出发,可以分析其偏执人格的形成原因:早年失爱造成情感发育不良、缺乏自省力导致负面心理能量的淤积、虚荣自尊造成易敏感和好嫉妒以及对于自我的威胁导致偏执妄想。由此可对预防偏执人格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类似社会悲剧的发生。

  • 标签: 偏执型人格 自省力缺失 偏执性妄想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对青年官兵抑郁障碍展开集体治疗的疗效。方法对部分单位的部分青年官兵进行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青年官兵共有1525名,问卷采用的是抑郁自评量表,选取的时间为2016年4月-2017年4月。通过国际疾病分类对这部分青年官兵进行精神检查,在一系列的检查后确定患有抑郁症的青年官兵共有70人,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的共有52人,将这52人通过平均分配的方式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命名为常规组,另外一组命名为研究组。对常规组给予以往的心理疗法,对研究组给予集体疗法,对两个小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评价,将结果进行统计并比较。结果确诊患有抑郁障碍的人数一共有70名,概率为4.59%;通过HAMD评分可以看出,常规组的效果远差于研究组,二者之间差异十分明显(P<0.05)结论通过此次研究可以得出,对患有抑郁障碍的青年官兵给予集体疗法效果更佳,应予以推广。

  • 标签: 集体心理治疗 青年抑郁障碍 研究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黛力新治疗心衰合并抑郁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6例心衰合并抑郁障碍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规范心衰治疗基础上,黛力新组加用黛力新早晨、中午各一片,治疗前后采用HAMD抑郁量表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黛力新对心衰合并抑郁障碍的心理症状、躯体症状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量表评分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黛力新治疗心衰合并抑郁障碍有较好疗效。

  • 标签: 心力衰竭 黛力新 抑郁障碍
  • 简介:“健康来自睡眠”是医学研究人员根据近年来对睡眠研究的最新结果所提出的新观点。人一生的时间中有1/3是在睡眠中度过,睡眠障碍是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的因素之一,世界医学发现与睡眠相关的各类疾病高达70-80多种,睡眠时间的长短及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它绝不是单纯的心理因素造成的。而重要的事实是,睡眠的质量关系着生命的健康与质量。睡眠不好会使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严重时会加重原来的疾病,更甚者还能诱发其他疾病。睡眠时间不足及严重的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的生长发育,还会引起各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造成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损害。笔者对某校大学生的健康普查档案随机抽查3600份(其中,男生1560人,女生2040人,大一新生1800人,大二学生860人,大三学生500人,大四学生440人)。

  • 标签: 睡眠障碍 大学生 抑郁症状 人体健康 焦虑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 96例本院于 2019年 8月至同年 12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应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常规组( 48例,采用常规护理)与研究组( 48例,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量表的各项评分。结果:经护理后可知,研究组患者 PSQI量表各项指标均低于常规组,以上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通过对抑郁症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其睡眠质量,进而缓解该病症带来的不良表现。

  • 标签: 心理护理 抑郁症 睡眠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20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配合抗抑郁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5%,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结论抗抑郁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效果明显,但我们还应采取个体化治疗原则,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 标签: 抗抑郁药物 双相情感障碍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相障双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ICD-10)中相障双碍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阴性症状量表(SANS)评定临床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对照组20例选用既往服用最有效的一种抗抑郁药;治疗组26例在辨证分的基础上,继服原抗抑郁西药且逐渐减量;采用自拟解郁散(基本方柴胡、郁金、菖蒲、灵芝、夜交藤、合欢皮、白芍等)+中成药舒肝解抑胶囊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5例,显著好转13例,好转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6%;对照组,显著好转2例,好转1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66.7%。经统计学处理,x2=5.98,p<0.05。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治疗组疗效确切,安全、不良反应轻微,药物的依从性好。

  • 标签: 相障双碍 抑郁发作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4-0133-01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价值。方法:从本院治疗的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中选取80例参与研究,时间为2022年5月—2023年4月。随机分组,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0例实施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结果:观察组PSQI中的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安眠药使用情况及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价值较高,能有效提高睡眠质量。

  • 标签: []心理护理 抑郁症 睡眠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正念认知治疗(mindfulness-based cognitive therapy,MBCT)改善抑郁障碍的效果,并探索对患者早期适应不良图式(EMSs)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纳入抑郁障碍患者60例,开展为期8周的MBCT治疗,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第4周后和干预第8周后进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五因素正念量表(five facet mindfulness questionnaire,FFMQ)、Young图式问卷-短版(Young schema questionnaire-short form,YSQ-SF)评估。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个时间点量表评分,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程度与正念水平、图式变化的关系。结果HAMD-17、HAMA、FFMQ总分在基线[(15.4±5.0)分、(21.0±9.6)分、(115.8±11.7)分]、干预4周末[(11.4±6.7)分、(15.9±10.1)分、(121.9±14.2)分]和干预8周末[(11.0±6.2)分、(15.4±8.7)分、(122.6±15.5)分]三个时间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22,20.95,14.02,均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治疗4周末和8周末抑郁障碍患者HAMD-17、HAMA总分均较基线下降(均P<0.05),FFMQ总分较基线增加(P<0.05);治疗8周与4周比较,患者HAMD-17、HAMA、FFMQ总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YSQ-SF中的情感剥夺、遗弃/不稳定、失败、脆弱/对伤害或疾病的易感性、纠结/未发展的自我、苛刻的标准/苛求、权利感/优越感分量表分在三个时间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00~17.11,均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FMQ总分差值与HAMA总分差值呈线性关系(β=-0.363)、情感剥夺量表分差值与HAMD-17总分差值呈线性关系(β=0.292),依赖/无能力和屈从量表分差值与HAMA总分差值呈线性关系(β=0.334、0.278)。结论MBCT可改善抑郁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部分EMSs的改善可能是MBCT改善抑郁障碍的机制。

  • 标签: 正念认知治疗 抑郁障碍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 焦虑 线性回归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和老年抑郁量表(GDS-15)对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抑郁的筛查能力,初步评价其信效度。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市和平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509例M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ronbach's α系数评估量表的内部一致性,Kappa值评定量表一致性,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量表的结构效度、非参数检验其已知族群效度。结果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不同睡眠问题的患者2个量表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HQ-9和GDS-15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28和0.709,2个量表的Kappa值为0.560(P<0.05);PHQ-9模型第3条目的标准化路径回归系数较低(β=0.10),其余均较高;GDS-15的模型条目10(β=0.02)和条目13(β=0.29)的标准化路径回归系数较低,其余均较高。结论PHQ-9和GDS-15均是MCI患者抑郁症状评估的有效工具,但GDS-15部分条目不适合MCI人群应用;而PHQ-9结构效度好,测量结果更准确且使用便捷,适用于我国MCI患者抑郁症状筛查。

  • 标签: 老年人 认知障碍 抑郁 抑郁健康问卷抑郁量表 老年抑郁量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科门诊就诊的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151例,收集患者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信息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采用描述性分析和逐步回归法评定鼻咽癌放疗术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回收有效问卷143份,其中共检出焦虑症状患者52例(36.3%)、抑郁症状患者61例(42.7%)。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焦虑亚量表(HADS-A)得分与其是否使用胃管、是否有宗教信仰及居住地有关(P<0.05),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抑郁亚量表(HADS-D)得分与其是否使用胃管及居住地有关(P<0.05)。结论鼻咽癌放疗术后吞咽障碍患者常伴有焦虑及抑郁情绪,使用胃管会增加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程度;居住在农村者的抑郁程度较轻,有宗教信仰者的焦虑程度较轻。

  • 标签: 鼻咽癌 吞咽障碍 焦虑 抑郁 心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叙事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及抑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在菏泽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和康复科治疗的106例脑卒中后PSC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叙事的护理干预。干预前后均行CT检查检测颞角宽度、海马指数;比较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抑郁状况、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颞角宽度和海马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蒙特利尔认知评分量表(MoCA)总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心理弹性评分、社会支持量表总评分、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叙事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PSCI,改善抑郁,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

  • 标签: 叙事护理 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抑郁 心理弹性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帕金森病抑郁与运动障碍关系,研究帕金森病抑郁与运动障碍相关性。方法本文总计700例研究对象,于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入我院,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在患者知情的情况下,由专科医师开展病史采集、问卷调查、量表评估、神经系统检查。结果抑郁组与非抑郁组UPDRS评分与MMSE评分对比,抑郁组高于对照组,表明抑郁组运动障碍进展速度快于非抑郁组,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抑郁组运动并发症出现例数为270例,占比77.14%,非抑郁组运动并发症出现例数为280例,占比80.0%,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患者CES-D评分与UPDRS评分对比,为正关系。运动障碍方面,CES-D评分与震颤评分、强直评分、步态姿势评分、少动评分,均为正关系。结论帕金森病患者于运动障碍具备显著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可深入研究帕金森病病理机制与生理机制,并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切实改善患者抑郁状况,值得推广。

  • 标签: 帕金森病 抑郁 运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