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非结构异常胎儿的基因组异常发生率,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产前诊断中心因超声非结构异常而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的631例孕妇。根据孕周不同抽取羊水标本或脐带血标本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SNP-array)。按超声非结构异常指标数目分为1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2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3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染色体核型分析发现异常核型34例(5.39%,34/63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20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4例。SNP-array检测发现异常结果53例(8.40%,53/631),包括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32例及不明意义变异(VOUS)21例。1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2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3个超声非结构异常组致病性CNV 检出率分别为4.57%(21/260)、4.76%(7/147)、16.67%(4/24),其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意义(χ²=7.419,P<0.05)。单一非结构异常组中,鼻骨发育不良、胎儿生长发育受限(FGR)、颈部透明层厚度增厚(NT)的致病性CNV检出率相对较高,分别为 8.11%(3/37)、7.04%(5/71)、5.60%(7/125)。结论SNP-array技术相对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能显著提高超声非结构异常胎儿遗传异常的检出。合并多个超声非结构异常时,染色体异常的风险呈上升趋势。

  • 标签: 单核苷酸多态性 产前诊断 临床结局 超声异常
  • 简介:摘要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间叶性肿瘤,诊断主要是根据镜下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50%~60%的IMT中存在ALK基因重排,而在另外一小部分缺乏ALK基因重排的IMT中存在ROS1、NTRK3、RET、PDGFRβ、IGF1R基因的重排。本文就IMT分子遗传特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期待为该病的诊断和靶向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 标签:
  • 简介:摘要转子作为近年来关于心房颤动(房颤)研究的热门话题,被认为是纤维性颤动的驱动灶。光遗传是一种结合离子通道和光的有利特性,允许以非电压门控方式来定量调节细胞电生理的新技术。本文对光遗传和转子的相关特性进行综述,意在通过两者的联系探讨光遗传消除转子治疗房颤的可行性。

  • 标签: 心房颤动 转子 光遗传学 视紫红质
  • 简介:摘要皮质发育畸形是以皮质结构异常、灰质异位或脑组织大小的异常为特征的一组病变。DNA测序技术和甲基化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皮质发育畸形的遗传及表观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如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脑皮质祖细胞中引起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激活的体细胞镶嵌突变是某些类型的皮质发育畸形的主要原因。本文对皮质发育畸形尤其是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的分类及遗传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标签: 皮质发育畸形 甲基化 遗传学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 简介:摘要医学遗传是探讨人类疾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以及应用遗传原理和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学科。甘肃医学院医学遗传教学团队积极适应社会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变化,立足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要求,围绕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标准,对医学遗传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与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科学研究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社会实践为途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信息化教学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学改革持续推动学生向创新型人才发展,希望能够为同类院校医学遗传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 标签: 医学遗传学 一流本科课程 教学改革 创新
  • 简介:摘要随着下一代测序技术及表观遗传修饰相关研究的不断发展,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的遗传发病机制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与DNA修复和减数分裂重组及细胞转录相关的基因在POI中被广泛鉴定,表观遗传修饰与POI的相关性也逐渐被揭示,这为POI的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旨在综述POI相关的遗传发病机制进展,为POI育龄女性的遗传咨询和POI治疗提供思路。

  • 标签: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下一代测序技术 表观遗传学 遗传学因素
  • 简介:摘要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躯干和四肢近端为主的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人群携带率高,是儿科最常见的致死性神经肌肉病。单基因病胚胎着床前遗传检测(preimplantation genetic testing,PGT)可以有效预防SMA患儿的出生。为了规范SMA的PGT技术,由中国神经病、儿科学和生殖遗传专家组成脊髓性肌萎缩症胚胎着床前遗传检测专家共识编写组,讨论和制定了本共识,供临床应用参考。

  • 标签: 脊髓性肌萎缩症 胚胎着床前遗传学检测 专家共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Alazami综合征家系进行遗传病因分析。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样,提取基因组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致病基因,Sanger测序对家系成员进行验证。结果该家系中两例患者均存在LARP7基因的母源性的c.94A>T(p.Lys32*)无义变异和父源性的c.1141A>G(p.Lys381Glu)的错义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与基因组学学会致病性标准分类和功能预测软件分析,确定二者是该Alazami综合征家系的遗传病因。结论本研究发现了LARP7基因两个未见报道的变异,丰富了LARP7基因变异谱。

  • 标签: Alazami综合征 LARP7基因 复合杂合变异 全外显子组测序
  • 简介:摘要颅缝早闭是一条或多条颅缝过早融合造成的先天性骨骼疾病,根据是否伴随除了颅面部畸形之外的其他器官系统的损害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大约85%的颅缝早闭是非综合征型,综合征型仅占15%,综合征型会导致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颅缝早闭的发生由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影响,其中遗传因素包括单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和基因多态性,常见相关基因包括FGFR1、FGFR2、FGFR3、TWIST1、MSX1、ERF、TCF12等。综合征型与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遗传致病模式具有差异性,目前绝大部分颅缝早闭遗传研究集中在欧洲人群。颅缝早闭的分子遗传研究对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遗传咨询有着重要作用。该文通过对颅缝的发育,以及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的遗传研究的回顾,对颅缝早闭的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颅缝早闭症 分子遗传 综合征型颅缝早闭 非综合性型颅缝早闭
  • 作者: 贺思豆 马晓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2年第03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肿瘤中心肿瘤内科 北京市儿童血液肿瘤重点实验室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大量研究表明表观遗传因素和机制是导致大多数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治疗耐药性的原因。对神经母细胞瘤的表观遗传修饰进一步了解,有望为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对近年来神经细胞瘤与表观遗传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主要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的调控对神经母细胞瘤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

  • 标签:
  • 简介:摘要20多年前,研究者们首次发现动脉瘤样骨囊肿中存在USP6基因所在染色体位点17p13的恒定易位,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检测手段不断进步,研究者们在多种疾病中发现USP6基因的恒定重排,揭示了其克隆性增殖的本质,加深了对该家族肿瘤的认识。该家族肿瘤不仅具有相同的USP6基因重排,同时在组织形态学上也存在一定重叠,有学者提出应将其归类为同一家族谱系,即USP6基因介导的肿瘤家族。本文不仅对该家族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遗传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进行了回顾,同时对该类肿瘤的特殊发现及现有的相关分子检测技术手段及应用进行了总结。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少见部位结节性筋膜炎(nodular fasciitis,NF)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特征。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科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诊治的50例NF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其中少见部位1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USP6基因断裂情况。结果14例少见部位NF中,男性、女性各7例,位于肢端、会阴部、乳腺、腕关节内、腰4/5椎间隙,其中8例存在少见组织累及(骨骼肌内6例、神经根1例、血管内1例),肿瘤边界不清,呈浸润性生长,梭形肌纤维母细胞束状或杂乱排列,形态温和,可见小核仁及多少不等核分裂象,间质胶原化至黏液样变,可见红细胞外渗及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示梭形细胞局灶或部分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弥漫强表达p16。FISH示14例中12例存在USP6基因断裂,其中2例发生于胸壁骨骼肌内者同时合并USP6基因红色信号扩增。结论少见部位NF具有与经典部位相似的临床病理和遗传特征,但肿瘤组织边界多呈浸润性生长,存在非特异性p16强表达和USP6红色信号扩增现象。少见部位NF的病理诊断需保持高度警惕。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原位杂交 结节性筋膜炎
  • 简介:摘要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年轻人猝死的最主要原因。HCM主要由肌小节基因突变所致,虽然不同肌小节组分的突变基因致病机制略有不同,但均会引起肌小节钙离子的敏感性增加和能量代谢障碍(即肌小节能量的低效利用和需求增加),进而导致HCM的各种临床表现。而钙离子代谢紊乱、线粒体功能紊乱以及代谢重构是代谢改变的具体反映。该文描述了HCM肌小节基因突变的分子遗传基础,并深入分析了肌小节基因突变与不同代谢改变之间的联系,为以调节代谢为靶点的HCM特异性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肌病,肥厚性 突变 代谢
  • 简介:所谓高考遗传难题,其实不偏不怪,环节繁多的也少见。破解遗传难题,关键在于一个'巧'字。如何训练学生快速发现其中的技巧?应引导学生总结解题的程序与模式,掌握各个程序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明了各个程序、各种模式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变化不离核心知识与基本技法这个'宗',从而提高理解知识与技法的质量,能从核心知识或普通招式中化出变招、变式并发展理性思维能力与探究分析能力。一、解析遗传推导与探究分析型习题的程序与模式(见表1)

  • 标签: 习题解题 分析型 型习题
  • 简介:实施遗传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呈现遗传课程灵魂.实践教学实施的效果主要是激发了学生学习遗传的兴趣,提高了遗传教学效果,遗传相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涌现和研究生考试中遗传科不断升温.

  • 标签: 遗传学 课程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
  • 简介:摘要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属于皮质发育畸形的范畴,是胚胎发育早期神经元异常增殖或异常移行所导致的一种疾病。表观遗传是指在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基因表达发生改变,而这些改变是可遗传的。它主要通过DNA的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和非编码RNA这4种方式来调控基因的表达。目前认为,表观遗传机制在FCD的发病过程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已成为FCD研究的热点。文中将对FCD的表观遗传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 表观遗传学 甲基化
  • 简介:肝细胞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TP53突变在其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大陆地区,约有50%HCC患者携带TP53突变,最常见的是黄曲霉毒素导致的R249S突变。MDM2和p14ARF是TP53通路的两个重要调节因子,近来研究显示MDM2扩增和p14ARF纯合性缺失/启动子甲基化也参与了HCC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有越来越多关于TP53通路改变在HCC早期诊断、预后和治疗中应用的研究,但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证实。本文重点介绍了TP53通路分子遗传改变(包括TP53突变、MDM2扩增和p14ARF纯合性缺失/启动子甲基化)与肝细胞癌发生的关系。

  • 标签: 肝细胞癌 TP53 MDM2 P14ARF
  • 简介:摘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是早产儿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并发症,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暂无有效防治措施,严重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及预后。已有研究证实,组蛋白修饰、非编码RNA和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机制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相关表观遗传变化多为可逆性改变,可能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靶点。因此,表观遗传研究将为进一步认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病机制及防治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提供新方向和思路。

  • 标签: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表观基因组学 组蛋白密码 RNA,未翻译 DNA甲基化
  • 简介:摘要遗传教学是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遗传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基础、重视实验,并且需要及时归纳总结,才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遗传知识。本文简述了加强高中生物遗传教学的重要性,对加强高中生物遗传教学的措施及其建议进行了论述分析。

  • 标签: 高中生物遗传学教学重要性措施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