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8 个结果
  • 简介:赛义德将东方主义发展的轨迹和东西方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指出学者与作家们在建构与强化东方主义做出了'贡献'.在今天,某些西方人一方面仍然抱着他们亘古以来的偏见:东方人是不讲科学、迷信、非理性的、愚昧、幼稚;另一方面还利用媒体和其他手段来强化东方文化的'他者'形象.一些华裔作家不自觉地步入了这个行列.本文通过对三个华裔女作家文学文本的分析,从祖先崇拜、阴阳五行说、风水术等方面来剖析她们是如何向西方读者呈现中国文化的.

  • 标签: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 中国文化 呈现
  • 简介:翻阅一下我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品读那些山水、田园、边塞诗词,有一个字不断飘然缭绕于你的眼前,那就是"烟"。"烟",以其一词多义的广泛适应性和无以伦比的独特风韵,在诗人的笔下会合文意,连缀文辞,相叠成景,相融成象,表达出或壮阔浩渺,或

  • 标签: 风流 云烟 烟尘 古典诗词 边塞诗词 相融
  • 简介:菲利普·罗斯在其后期创作,往往通过记忆书写再现历史瞬间,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对于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的胁迫,《愤怒》就是典型之一.这是一部关于朝鲜战争的记忆小说,以马科斯弥留之际的自传性记忆为主体,展现20世纪50年代年轻人在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冲突的无奈与愤懑.作品对马科斯父母创伤记忆进行刻画,强调战争等历史事件强加给普通人的难以言说之痛,并以异故事叙事者的视角从事实和道德两个层面修正和补充马科斯及其母亲的“不可靠记忆”,体现了罗斯追问历史并以文学虚构建构集体记忆的创作观.

  • 标签: 菲利普·罗斯 《愤怒》 历史 记忆
  • 简介:在塞缪尔·贝克特的独幕剧《克拉普的最后一盘录音带》,录音机和人的并置成为该剧的焦点,贝克特着眼于录音机的技术弊端和人机互动过程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他指出:录音机的技术复制造成主体记忆的断裂,录音机的播放阻碍主体的自我认同,消解主体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剧作家借助录音机揭示了技术对人的异化,凸显了生命主体的消解。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该剧无疑对盲目追捧技术创新的现代人起到警醒作用,表达了剧作家对技术时代人类生存状况的深切关怀。

  • 标签: 塞缪尔·贝克特 《最后一盘录音带》 录音机 技术异化
  • 简介:梦是有价值的,是一种有意义的精神现象,事实上是一种愿望的实现。通过对《风萧萧》的五个梦进行解析,可以看出,对梦的隐义的解析,对于我们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的人物,剖析作品的深层意蕴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精神分析 梦的解析
  • 简介:“博物馆”这个时空交错的文化空间吸引了众多英美诗人的目光。然而就“博物馆”这一意象所承载的文化重量而言,美国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的诗集《博物馆》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在这部诗集和此后以该意象为中心创作的诗歌,“博物馆”以特有的文化承载量,转化成为她阐释历史观、种族观和美学观的文化隐喻。

  • 标签: 丽塔·达夫 博物馆 文本隐喻 叙事隐喻 文化隐喻
  • 简介:俄国文学批评家尼·斯特拉霍夫因攻击去世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而为学界诟病,其本身批评思想却反而极少被关注。文章首先从斯特拉霍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互动关系说起,理清了两者之间的分歧所在;继而引入托尔斯泰与斯特拉霍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异同,重新阐释斯特拉霍夫在这场三角对话的作用,揭示这位非主流批评家批评范式的革命性意义。

  • 标签: 尼·斯特拉霍夫 陀思妥耶夫斯基 列夫·托尔斯泰 对话
  • 简介:《巴拉圭消息》出自美国当代女性作家莉莉·塔克之手,在2004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大奖。全书通过描写女主人公埃拉·林奇与巴拉圭独裁者恋人佛朗哥长达16年的爱情生活历程,用简洁的笔法和细腻的描述深刻地呈现出南美洲宏大的政治、历史、人文画卷。埃拉·林奇是19世纪中期美艳、风流的巴黎女性的代表,带着强烈的强势文化气息。同时,她又是一个具有多重性格的女性,懂得在异常艰险的陌生文化环境里韬光养晦、以柔克刚。埃拉·林奇在异国他乡巴拉圭,在差异性极大的当地本族文化,依靠坚强的毅力、过人的智慧,征服了当地独裁者佛朗哥,完成了文化殖民过程,强势异族文化的最终胜利。拂去缤纷的历史事件表层,用文化殖民以及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这部作品,会体验出一个全新的、具有女性意象的异族文化形象。

  • 标签: 文化殖民 异族文化 女性符号 女性意象
  • 简介:燕卜荪在中国英语界是一个传奇人物,老一辈许多英语大家从燕卜荪那里得到了英语启蒙教育,他们的回忆录和纪念文章给予燕卜荪的人品和学识以高度评价。然而,前辈很少谈到燕卜荪在中国创作的作品,很少谈到他的"中国作品"的文化和身份问题,以及中国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这些都需要我们进入燕卜荪在这个时期所留下的文字资料,如诗歌、小说、批评论文、书信、旅行笔记等等。本文试图通过细读燕卜荪在中国创作的诗歌、小说、批评论文对以上问题进行梳理,旨在理清燕卜荪对文化身份、中西文化差异等问题的思考。

  • 标签: 燕卜荪 西南联大 身份 种族 文化差异
  • 简介:闫文盛的创作文体非常丰富,从诗歌到散文到小说,及至报告文学、传记、文学评论等,均有涉猎,其中尤以散文见长。其散文创作表现出对日常生活掘进的日渐深入,在日常生活的皱褶里,那些深沉的价值追问、意义思考得以最大程度的显影。

  • 标签: 闫文盛 散文 日常生活
  • 简介:在世界画坛上,很多人都熟悉这三个人的名字:吴冠、赵无极,朱德群。他们是世界画坛公认的艺术大师。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绘画,这三位两鬓斑白的老人,用自己的画笔给世界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三位艺术家都旅居过法国。法国这个对艺术最挑剔的国家,接受了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艺术家们,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在异国他乡证实了自己,在法国人心目中,他们已经和毕加索一样声名显赫。

  • 标签: 视觉艺术 吴冠中 家园 天堂 艺术大师 艺术家
  • 简介: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的发疯,不仅对人文主义信念的先验价值地位提出了怀疑与否定,而且表现了信仰断裂给人带来的精神危机;通过哈姆雷特的探索与毁灭,以人为出发点对人自身、人与世界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从哈姆雷特的发疯与毁灭我们看到:人是有限的,仅仅靠肉身的力量无法走出生存困境,还要有信仰的支撑.但肉身的抗争并不是毫无意义,悲剧英雄通过肉身的毁灭使灵魂升华为一种启迪人们超越有限获得无限的力量、情愫和品质.

  • 标签: 哈姆雷特 毁灭 抗争 生存困境 莎士比亚 精神危机
  • 简介:美国“纽约派”代表作家弗兰克·奥哈拉的早期诗歌呈现出浓郁的超现实主义色彩.他运用超现实主义的写作技法,打破了那个时代旧有诗歌传统的羁绊,使诗歌创作饱含张力与创造力,对革新美国文坛做出了贡献.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奥哈拉早期诗歌的自动写作、以梦写实和集体游戏三大超现实主义艺术手法,揭示其中的艺术特征和诗学价值.

  • 标签: 奥哈拉 超现实主义 自动写作 以梦写实 集体游戏
  • 简介: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全民参与的房地产自由市场被撒切尔政府表意为进取时代精神下旨在实现共同财富的民众公意。然而,这种表面上超阶级的民主机制实际上却加剧了阶级区隔。本文以迈克尔·哈特的房地产想象共同体理论为切入点,探讨玛格丽特·德拉布尔所创《大冰期》的房地产市场背后经济权力的两种并行运行机制:一方面,房地产市场建构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幻象以自然公正之名诱使小地产商投身纳入性排除的资本游戏;另一方面,以帝国复兴为宏大目标的房地产重建大规模拆迁棚户区、削减福利住房公共支出导致广大底层人民个体民主的合法性剥夺。本文指出房地产市场共同体背后的剥削性生产关系再生产实质,最后阐明德拉布尔政治诗学"出走"的市场逃逸路径。

  • 标签: 玛格丽特·德拉布尔 《大冰期》 房地产市场 想象共同体 出走
  • 简介:薛绍徽(1866-1911)是晚清福建女诗人,曾得到姚华、严复、陈衍、陈宝琛、林纾等学界名流的赞誉。她的诗词文造诣颇深,陈衍的《石遗室诗话》赞曰:“好学淹博,日拥百城,益以善病,足迹罕出户外。撰述甚富,诗词骈体文裒然。”(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十五)薛绍徽是典型的闺秀诗人,并不以激进思想附和时代主题。然而,在近代中国新旧嬗变的过程,薛绍徽的文化心态和文学创作却折射出保守阵营的价值选择。

  • 标签: 薛绍徽 女诗人 诗词 晚清 隐逸 想象
  • 简介:小说《伊芙莱娜》是18世纪英国女小说家范妮·伯尼的代表作.笔者认为,小说中的父亲形象赋予了小说以颠覆男权中心主义意识的主题意义:它向人们说明,在男权社会里,以父权为代表的男权统治是造成妇女困境的根源;而所谓"理想的父亲"不过是人们的幻想.作者曲折地表达了对主宰女性命运的父权统治的不满.本文将围绕小说中的两个父亲形象--贝尔蒙特和维拉斯展开讨论.

  • 标签: 父亲形象 小说家 父权 女性命运 男权社会 颠覆
  • 简介:《小公主的生日》是王尔德童话的杰出代表。王尔德在故事塑造了两个主要角色:象征美的小公主与象征真和善的小矮人。故事以小矮人之死、小公主成为空心人结束,宣告了现代社会中真善美的终结。王尔德对现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进行了质疑、反思,对现代文明取代传统文化的社会现象表示担忧、愤慨,预示了一个艾略特式精神荒原时代的降临。

  • 标签: 真善美 陨落 荒原时代
  • 简介:周思的小说是在中国文学经典的基础上构建的,它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本文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解读,认为小说中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的神秘化和片面化,扭曲了中国经典的人物形象,并且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的误现.

  • 标签: 《红线》 中国文化 尼古拉斯·周思 小说 澳大利亚 文学评论
  • 简介:拉什迪在《倾倒佛罗伦萨的女人》通过建构问质空间和凸显混杂性,试图在各种文化和宗教之间达成“联结”。借助创伤研究,本文指出,拉什迪的文化协商是为消解历史创伤而采取的叙事策略,其实质是以西方的人文主义取代其他思想,并不能真正达成平等交流。

  • 标签: 拉什迪 《倾倒佛罗伦萨的女人》 间质空间 混杂 文化协商
  • 简介:文学即人学。一个文本即是一面反映人类境况的镜子,也是一盏照耀人类文明的灯。就文学批评而言,既应该关注与文本密切相关的作家、世界、读者,更应深入文本内部,进行独立的、再创性的研读,从而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本文试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爱情经历及结局等方面,解析三岛由纪夫《春雪》的主人公松枝清显的"多余人"形象,进而揭示这一人物形象的创作意义。

  • 标签: 三岛由纪夫 《春雪》 松枝清显 多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