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正>自陈鼓应、辛冠洁、葛荣晋主编的《明清实学思潮史》出版以后,用“实学”这一概念来概括中国明末清初(或只提清初)所出现的与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学术末流相反的学术思潮的提法,有不断扩大之势。在学术史上使用一个新概念(作为“实学”一词,古已有之。用之概括一时期的学术思潮,其意义是新的)并能被学术界逐渐接受,说明这个新概念在使用上有一定的科学性,至少也是具有较多的科学成份。虽然如此,但就目前个人所见,对“实学”概念的理解,也并非一致。见诸于书刊文论的,其使用“实学”的含义,并不完全一样。这又说明,“实学”的用法,还有进一步确定含义,确定范围的必要.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 标签: 明清实学 经世致用 学术思潮 新概念 程朱理学 科学性
  • 简介:孔学的一个基本思想原则是“损益”,对传统思想的“损益”,是为了宗法等级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损益”思想原则对我国封建社会有极大影响。孟子、荀子损益孔子思想,发展了儒学,董仲舒适应封建大一统的客观需要,对孔学损益而非改铸。宋明理学仍是传统儒学的损益,它在理论上增益新的内容,却减少了民主性的精华。“损益”原则的长期发展,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特点。封建社会上升时期儒学的损益,有维护旧制度,又作某些改良的总倾向。封建后期,儒学虽在思辨方面对中国哲学发展有巨大影响,但某些进步因素和民主性精华已丧失。直到五四运动,才彻底反对宗法制度,完全摆脱孔学“损益”观的束缚。但几千年传统思想的力量异常强大,至今仍有反封建思想的艰巨任务。由于封建宗法等级制已不存在,儒学失去了依据,不能再予“损益”,今日再提倡新儒学也是行不通的。对于历史上的孔学“损益”原则,要科学地、历史地分析;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它同真正的变革是不相容的。

  • 标签: 宗法等级制 孔子 董仲舒 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 宗法制度
  • 简介:严滩问答是王阳明生前最后一次重要的论学,但学界对于严滩在何处这一基本问题却莫衷一是,或以为在富阳,或以为即桐庐七里濑,本文考证出严滩即严陵濑,在桐庐县西三十五里,前人之说皆误。王阳明《次谦之韵》一诗是对邹守益《赠阳明先生》的唱和之作,《王文成公全书》将此诗排在嘉靖二年浮峰诸作之前,很容易让读者以为,它们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受其影响,后来论者将《赠阳明先生》与《次谦之韵》二诗均系于嘉靖二年。本文考证出《次谦之韵》实际写于嘉靖三年八月间。

  • 标签: 阳明 严滩 《次谦之韵》
  • 简介:自东汉以来,多数易学家认为《卦传》末尾八个卦存在错简。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这八个卦不依“二二相耦,非覆即变”方式排列;二是这八个卦的《卦传》传文也不叶(协)韵。然而,虞翻、干宝等则以为,此八卦不依“非覆即变”方式而成杂乱排列,体现了某种深义;另有一些通音韵的易学家也考证出相反结论,认为《卦传》末尾八个卦是叶韵的。所以,简单地以是否按“非覆即变”排列和是否叶韵来考察《卦传》的错简问题,是靠不住的。当代学者对《卦传》错简说做出了进一步的证明与推测,但理由同样不能成立。前贤对于《卦传》错简问题之所以争论不休,原因在于对《卦传》内在的象数结构与规律及其体现的深层思想缺乏认识。《卦传》卦序效法的是昼夜变化之道,依其内在的象数结构,可分为上、下、三篇,表明《卦传》的传承足完整无缺的,“错简”说不能成立。《周易折中》针对《卦传》提出的互卦与循环互卦的观点,也明白无误地证明了这一点。

  • 标签: 杂卦传 错简 叶(协)韵 非覆即变(错综) 互卦 循环互卦
  • 简介:本文从楚简《周易》有限的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的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的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楚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的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的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的性质和情况。

  • 标签: 楚竹书《周易》 帛书《周易》 今本《周易》 《彖传》 《象传》
  • 简介:<正>《卦》是《易大传》的最后一篇,从来不被人们重视,注解者皆以“”字说之。如虞翻说:《卦》者六十四卦以为义,其于《序卦》之外别言也。……于时王道踳驳,圣人之意或欲错综以济之,故此序卦以其也。(《周易正义》孔颖达疏引)韩康伯说:《卦》者,杂糅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周易正

  • 标签: 杂卦 六十四卦 卦序 今本 易经 周易
  • 简介:<正>江氏在其《后天为卦之根说》云:“谨按:画卦至四画,始有十六互卦之象。此则就三画卦去一画生一画,反复推之而十六卦已定于此,是又为互卦搜寻根源,古今所未发者也”。又引“《启蒙附论》曰:合而观之凡阳卦相变者,《震》变《坎》、《艮》也,《坎》变《震》、《艮》也,《艮》又变《震》、《坎》也;凡阴卦相变者,《巽》

  • 标签: 河洛 相变 杂卦 根源 读后 启蒙
  • 简介:《金刚》一为般若学之根本。《般若》诸以《大般若》之第二分(《大品般若》)为根本,此依龙树判有前后两分,皆以《善现般若》为主。《善现般若》精义《金刚》赅摄之。又二分之判,分详般若道与方便道,对比观之,自以方便道为究竟。方便道二十一品要旨,《金刚》一具备无遗,井然不乱,故谓《金刚》一为般若学之根本,实亦般若学根本之根本也。

  • 标签: 《金刚般若经》 讲义 《金刚经》 般若学 龙树
  • 简介:《上下卦变歌》评述乌恩溥朱熹在《周易本义》一书里写了一首《上下卦变歌》,同时还画了《卦变图》。《上下卦变歌》(以下简称“卦变歌”)和《卦变图》概括了《周易》六十四卦卦变的内容,同时也反映了朱熹关于卦变的思想。现在略作诠释与评述,有不当之处尚祈批...

  • 标签: 卦变图 朱熹 经卦 上升到 《周易》 既济卦
  • 简介: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周易》中的《缪和》篇中,有六则以历史故事解说《易经》卦爻辞的例子。本文分析这六则历史故事用以解的符合程度,以证明用历史故事解并不始于南宋的杨万里等人,而四库馆臣所谓“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并非历史事实。

  • 标签: 缪和 以史解经 四库全书总目
  • 简介:易学是诞生之后对经传进行阐释的研究学科,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解易观,即解释的指导思想;二是解易体例,即历代易学者以不同的方式来解,以其解易方式的积累来显示某种系统的原则,故将其称为解易体例.这两个部分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不能分开存在一样,解易观均溶入在解易体例部分,解易体例体现解易观.研究某个易学家应将它们澄清条理化,先分析其解体例的条目如何,然后再分析其解易观如何,而后可明显看出他的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怎样的地位.尤其是在研究王弼时更应如此,因为他的解易观,既有古文经学派的义理与象数的因素,也有玄学的因素,不能一概而论,而如此的两种解易观均自然体现于其特有的各种解易体例中.尽管如此,迄今研究王弼易学,由于拘泥于王弼是义理易学的创始者的成见,很少有人探讨其来源如何,而只是偏重于王弼易学内容如何.探讨王弼解易体例来源如何,能明显得出其易学与前代易学的关系,从而判别‘创始者'的称号之妥当与否.本文将对提出的体例中哪个是继承前代的,哪个是自己创新的问题,作一粗略分析.

  • 标签: 易学史 王弼 《周易注》 《周易》 古文经 自然体
  • 简介:《周易》本爻辞中的“小”义问题,存在着与卦辞中类似的情况。通过对萃六三、噬嗑六三、蛊九三、屯九五等四条爻辞的全面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小”义在本卦爻辞中的独立用例,并充分认识到本中“小”及诸断辞也各自相对独立为义。这一系列问题的发现,对于进一步展开本思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周易》本经 爻辞 解释方法
  • 简介:"礼三百,威仪三千"是孔子论礼的重要命题,它讨论的是学习礼经书本和践行礼容威仪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贯穿其中的则是君子的品德修养问题。经过七十子及其后学的不断阐释,该命题的文本面貌与微言大义均发生变化,并对汉初今文礼学思想分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汉末,刘歆对该命题加以利用,在《七略》礼类小序中将"礼"概念由《仪礼》改换成《周礼》,郑玄、孔颖达相继坐实,终成学术史上一段公案。

  • 标签: 今文礼学 学礼与行礼 传经与制礼 礼经公案 《孔子家语》
  • 简介:<正>要重新理解和翻译像《道德》这种已经常常传用并被译成了许多种语言的著作,乃是一种需要一定证据的难以办到之事情,因此我们就把L′·D·贝尔纳教授那句朴实无华而富有意义的话放在本书的开头当作解释:“在有所发现中的最大困难,不是在于进行那些必要的观察,而是在于观察理解中要摆脱传统的观念”(《历史中的科学》,柏林1967年版,第38页)。

  • 标签: 《道德经》 部落 宇宙起源学 宗教礼仪 《庄子》 献祭
  • 简介:本栏是为初学《易》者而开设的通俗讲座,除“《周易》古今注今译”外,还将分期陆续刊登《周易》的卦气、纳甲、互体、筮法、占法等易学基础知识,目的在于引导易学爱好者入门,进一步发掘和弘扬这一古老的中华文化遗产。

  • 标签: 今注今译 周易 君子 古经 注释 潜龙勿用
  • 简介:<正>经文:■鼎:元吉,亨。初六:鼎颠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无咎。九二: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亏悔,终吉。

  • 标签: 今注今译 经文 注释 雷电 战雷 闲言
  • 简介:<正>考察帛书《黄帝四》和《易传·系辞》之间在思想上的内在联系,是先秦哲学研究中一个新的课题。《黄帝四》产生于战国早期之末或中期之初,是现存最早的道家黄老作品,而《系辞》过去则一直被认为是儒家的重要经典。但是,正如我在以前几篇文章中反复论证过的,《系辞》由于其与老庄道家的多方面联系,因而并不能被看作是儒家学派之作。通过本文的考察,我们会进一步了解《系辞》与道家黄老学派的联系,同时也使《系辞》

  • 标签: 黄帝四经 系辞 帛书本 道家黄老 黄老道家 黄老学派
  • 简介:党怀兴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全书900页,142万字。该书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辞典编纂与研究'的成果之一。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辞典正文。该部分穷尽式地收录了《周易》的全部词语,在划分词类、标注词性的基础上,依据词语出现的频数,对词语的音项、义项加以排列。该书还对所收重要词语和短句做了简明的解释。第二部分,词语索引。该书编制的索引分为《部首检字表》、《音序检字表》、《四角号码检

  • 标签: 十三经辞典 易卷简介 辞典易卷
  • 简介:摘要:夏夷先生以《左传》占筮实例论证传统“之卦”说法不可靠,认为传统“某卦之某卦”的“之卦”说法并不是指变卦,而仅仅是指定某一卦某一爻的方式;那么又是以什么方法来指定某一卦的某一爻的呢?夏先生以《左传》等占筮实例中存在连续两次或多次贞筮的情形进行推测,以为其可能正反映了得到“某卦之某卦”的整个过程:前一次贞筮得卦,后一次贞簸得爻。夏先生的这些观点虽然新颖,但却是靠不住的。如果夏先生关于之卦的说法是正确的,则占断时只会用到主卦而不会用到之卦,可实际上《左传》占筮实例中不仅用到了之卦的卦象,也用到了之卦的爻辞,说明变卦是实际存在的,“之卦”并不仅仅是指定某一卦某一爻的用语。而且《左传》等占筮实例中,虽然的确存在连续两次或多次贞筮的情形,但它们绝不是前一次贞筮得卦,后一次贞筮得爻的情形,而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一次完整贞筮过程;包山简或葛陵简等出土文献同时得出两个筮数易卦的筮例,也不可能支持夏先生前一次得卦,后一次得爻的观点。夏先生的解释明显存在误读。

  • 标签: 之卦 变卦 《左传》 贞筮 占筮 筮数易圭卜
  • 简介:北大简《老子·下》首章,即今本《老子》开篇之"道可道"章,出土简帛本与传世本在断句上存在分歧,各自成说。这关系到《老子》文本的演化,而马王堆帛书本与北大简本可能是传世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的前身。而"玄之又玄之"衍一"之"字,不可与"损之又损之"等量齐观,更与重玄说无关。

  • 标签: 北大简 《老子》 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