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小说《白鹿原》描写的是陕西关中白鹿原上白、鹿两家三代人在清末到解放后这段动荡历史中的沉浮,作者借助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纠葛,试图通过一个初级社会群体来映现整个社会a,宗族衰落是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内因在于宗族地主阶层的没落、代际关系之间的疏远以及宗法社会的精神支柱儒家文化的消解;外因在于民族国家的兴起所构成的外部张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击。《白鹿原》于细节之处透露着作者对于这一段历史的深刻思考,具有深厚的历史关怀。

  • 标签: 《白鹿原》 社会史 乡村破坏 宗族衰落
  • 简介:<正>(周绍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美国学者周绍明(JosephP.McDermott)的著作《书籍的社会——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ASocialHistoryoftheChineseBook:BooksandLiteratiCultureinLateImperialChina)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出版的一部力作。该书视野宏阔、论述精辟、视角独特、见解深刻,借鉴西方书籍的研究成果,运用多种资料,描绘出1000-1800年间中国书籍与士人文化的复杂图景,推动了中国出版史研究的进行,为研究者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

  • 标签: 中华帝国 中国出版史 西方学者研究 story 周绍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简介:通商开埠后,沪地的商业气象最为引人注目,商人阶层发展壮大、社会地位日渐上升,轻商、贱商的旧观念逐步被趋商、慕商的新潮流取代。大量的上海竹枝词中所反映出的商人阶层崇奢抑俭的生活面貌,透视出开埠后沪地社会风尚的变迁;竹枝词中所反映出的商人阶层崇拜财神的信仰习俗,透视出他们的群体心理和价值取向;从开埠后口岸知识分子的多样情感,透视出商业化大潮中时人的复杂心态。

  • 标签: 上海竹枝词 商人阶级 生活风尚
  • 简介:乡土小说和相关影视作品是社会学研究者不能忽视的研究素材。像乡土小说《老井》及由小说改编而来的电影,即是陕西乡土社会曾经的深刻记忆。尤其是电影《老井》,一方面秉承了小说原有的乡土社会气息,另一方面,又在导演的“二次创作”之下被赋予了某些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更加丰富了文化作品背后的社会价值倾向和历史的时代底蕴。

  • 标签: 乡土社会 《老井》 功德碑
  • 简介:在国内水利社会研究蓬勃兴起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河西走廊水利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回顾、反思近十年来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研究内容、拓展研究视野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一是运用"水利社会"的理论研究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已成为基本趋势。二是加强多学科合作研究、注重田野考察、进行比较研究,是深化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利社会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 标签: 明清 河西走廊 水利 社会史 理论 方法
  • 简介:2014年11月22日,江苏省社会学会2014年年会暨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南京大学、江苏省委党校、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警察学院、南京晓庄学院、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和江苏省社科院等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以及江苏省社科联学会部、江苏省公安厅的有关领导和代表近40人参加了会议。

  • 标签: 学术讨论会 史学会 安徽师范大学 阜阳师范学院 南京大学 警察学院
  • 简介:千年历史的书院,随着清末光绪帝的一纸诏令而被宣告废止。随着西方文化鱼贯而入,国人开始厌弃以儒学为主体的古老文化,将目光转向西方文化。虽然西方文化并没有因此而真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独特而源远流长的河床,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因此而失去家园。余英时用“游魂”来比喻失去寄身之所的现代儒学。如果说儒学是“魂”,那么书院是“体”,

  • 标签: 现代儒学 社会文化史 书院 社会教化 中国传统文化 评介
  • 简介:“权力”一词,我们对它似乎既不熟悉。也不陌生。对它不陌生是因为我们常常不可回避它。正像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所指出的:“从性关系到我们手中的饭碗、开的汽车、看的电视和追求的希望,它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①同时。由于权力常被滥用,以至权力概念总带着一股怪味;对它不熟悉是因为大多数人在它面前会感到局促不安,多数人也并没有在这个权力社会中掌握权力。也许有时候你拥有一些权利。但并非权力。对于“权力”一词,《韦伯斯特百科词典》的解释是:行动的能力;政治的或民族的力量;占有控制或命令他人的手段;对国家、政府的政治控制;威权。《辞海》的解释则是“势力”。

  • 标签: 迈克尔·曼 社会权力史 权力史观 历史社会学 美国
  • 简介:1920年3月梁启超欧游归国后,工作重心由政治更偏学术,意在全力从事教育事业。是年12月至来年3月,梁启超便在清华学校讲授"国学小"(初名"中国学术小")课程。此期间的学术述作与授课,是梁启超由政治家向学者转型的重要契机与标志,然而,"国学小"课程授课文字除讲墨子部分曾刊出外,全貌一度缺失,殊为遗憾。近年,夏晓虹先生通过稽核藏于国家图书馆的四册"国学小"讲义稿本,并补之梁启

  • 标签: 小史 国家图书馆 中国学术 清华学校 月梁 教育事业
  • 简介:对新闻的研究要以认识和掌握历史学科为突破口。具体而言,历史学科能为新闻史研究提供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指导。《英国新闻》的写作策略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范例。其翔实史料、跨学科视野、多元历史哲学观、复合叙事视角以及自由主义精神的内在线索,可以为中国新闻史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路径。

  • 标签: 历史学 新闻史 《英国新闻史》 多元历史哲学观
  • 简介:修武县马坊村的海蟾宫,供奉的是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的刘海蟾。对于历史上是否确有刘海蟾其人,历来多有歧见。笔者通过对有关史料的参研梳理,从典籍有记述、修道有师承、传授有门徒、交游有踪迹、遗存有文物、民间有传说、高寿有先例、警示有根据等方面进行探讨,确认刘海蟾有其人。同时,也指出了一些史料载录中存在的讹误。

  • 标签: 道教 刘海蟾 史有其人
  • 简介:高句丽的归属问题,史学界见仁见智,意见不一。从历史事实看来,应“一两用”,即:高句丽首先属于中国史,但它又属于朝鲜历史的一部分。

  • 标签: 高句丽史 归属 一支两用
  • 简介:五代时期,梅州以敬州、齐昌府和边防重镇梅口成为南汉国东部重地,程乡县令曾芳、敬王刘崇兴和齐王刘弘弼以及女英雄武婆等活跃在粤东大地上,千佛塔、汉帝宫、小石屏台、齐昌塔成为梅州历史上独有的文化标志,南汉的梅州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开创性时代。

  • 标签: 五代 南汉 敬州 齐昌 兴宁 开创时代
  • 简介:本文借鉴接受美学理论对屈原的人品、屈原赋与北方文化的继承关系两个问题在历史上被读者接受的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梳理和考查,并对接受本身作一些简要的分析,以力图对屈原及其作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 标签: 屈原赋 接受史
  • 简介:申国昌、降云合著的《中国学习思想》一书为研究中国学习思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其独有的风格拓展了思想的研究领域,是当代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思想史研究方面的学术著作。

  • 标签: 思想史 教育学 书评
  • 简介:<正>孟子身处"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的时代,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承三圣为志事,其人气象高明,其书浩然奇绝,是以学显于当世。自李唐韩愈发显孟学,赵宋《孟子》入经,孟学自此盛名四达,天下共传。究其情,非独科举推波助澜之为能,实乃孟子继善成性,情悯千古价值之必然。自汉以降,注疏推阐《孟子》一书者纷然杂处,而在此基础上对后人研究之研究的著作也不乏其书。民国以来,孟学研究籍借西风,出现多种研究路数,其一文献

  • 标签: 孟子思想 圣王 史大纲 三圣 处士横议 李唐
  • 简介:1980年代开始的生态写作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此前的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如“五四”时期的“入”性写作,1930—1940年代的阶级性写作,1950—1960年代的政党性写作和“文革”时期的领袖——集团性写作,其思维模式和表现视阈都没有跳出“人与社会”的樊篱;此后以“人与自然”为反思和表现对象的生态写作,与前几次大的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比较,是一次最富有新质、最没有重复性和最具有开拓性的转向。

  • 标签: 生态写作 非生态写作 文学史意义
  • 简介:<正>坦白的说,在爱情方面,我是个很自卑的人。我人长的不帅,个子不高,皮肤也不白,最关键的是,我的眼睛还很小,平时还能看见一条缝,一笑起来,就眯成一条线了。虽然著名的小品演员潘长江每年都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喊特喊:浓缩的都是精华。可是,

  • 标签: 潘长江 一条线 联欢晚会 告诉我 欣然前往 张曼玉
  • 简介:2005年初,我刊(《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进行了一项创刊二十年的学术史研究,包括文、、哲、经济、社会、法学等各科,成就论文数篇,蒙《云梦学刊》主编余三定先生抬爱,选发了三篇放在他主持的学术史研究专栏里。不曾想,这种集体研究的喜悦久久不散,直至使我们萌生了研究《读书》的计划。这个想法一俟师力斌君提出,立刻得到艾佳慧、张春田、李雪诸君的大力支持。与其等米下锅,何如自己动手?也仗着我们人多势众,各学科人手齐全,于06年暑假即开始了这项多少带点儿戏的计划。事后证明,这个游戏一点也不轻松,尤其是随着出刊时间的临近,以及那似乎是越来越多的文章,愈有些捉襟见肘。掉队时有发生,信心几经动摇,有同仁甚至提出了这样的怀疑研究到底能坚持多久?好在留下来的人谁也不好意思当逃兵,都咬牙坚持。令人鼓舞的是,中途,北大政府管理学院的黄琪轩、钟城、中文系的陈振中等君慷慨加盟,后琪轩君又拉了清华大学的方力维和南开大学的陈小鼎入伙,使队伍增至十二人,场面颇有些壮观。组稿实属不易,有时等于逼稿,作为中后期课题负责人的李雪君最有体会,但其中乐趣也不足为外人道也。不管怎样,年底前终于完成了这一不算课题的课题,令大家欣喜。学术是寂寞的,但并不孤独。北大同学近年来在学术上,颇有些诸侯割据、各自为政的味道,同班、同门甚至同室不相往来者并非少数。合伙吃饭是常事,合作的学术鲜有。此番本刊同仁及几位编外好友同做"《读书》研究"正是对此而发。此次研究,最初想从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角度,对《读书》来一个多学科会诊,后来发现,《读书》排斥学科划分,面对许多文章,单学科根本无法下手,而以问题切入,反倒合适。这就是为什么最后的文章大多面目�

  • 标签: 学术史研究 心灵史 陈振中 《读书》 政府管理学院 余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