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礼记·中庸》“无忧”章有“武王末受命”之句,历来多以为意指武王晚年受命。但是依此理解,则此语实与上下文无内在逻辑联系而成为累赘,并且,在周代历史上从无“武王受命”之说,所以应当考虑此语当有别解。此语中的“末”字的训释,应即理解其内容的关键。

  • 标签: 《中庸》 文王受命 天命 武王
  • 简介:中庸与中道,二者意义较为相近。中庸概念由孔子首先提出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亚里士多德也提出了中道美德这一观点.指出在实践事务上也和在感情事务上一样,存在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情形。他认为道德德性是适度,它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中庸与中道相比较,在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等诸方面存在着怎样的异同,本文将从中庸与中道的理论提出、思想内涵、达到途径等方面予以论述。

  • 标签: 中庸之道 中道美德 伦理思想
  • 简介:我家三代人在理解“中庸之道”上有一次巧合,虽算不了佳话,想想倒也有点意思。70年代初一个寒假回乡探亲,白天叙天伦之乐,且偶有亲朋来访,颇不寂寞。但一到夜间就难过了,那时先母年事已高,吃了晚饭稍谈片刻就熄灯睡觉,我也只得爬上阁楼钻进被窝。这时最想要的便是一本有趣的书,看着消闲真是一大乐事。然而舍间藏书早已被抄,到哪里去找有趣的书?正在无可奈何之际,忽见左前方角落里有一堆东西,心想也许是旧报纸,看看也好。披衣下床,竟在几张旧报纸下翻出先母手抄的两部中医医案,我对这书实在没有兴趣,但既然不可能入睡,也就只能拿它来翻翻。第一部医案篇幅较多,全书摆了事实,讲了道理,还列出病例,而大义则归结到一点,即治病必须重在温补。有一个病例给人以深刻印象,说有人身上多生脓疮,显然体有热毒.

  • 标签: “中庸” 中庸之道 “中和” 旧报纸 中医医案 传统文化概论
  • 简介: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时期杰出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是清代中兴名臣之一。他显赫人生功绩的取得,就其思想原因来说,要归结到他为人处世的中庸哲学思想。

  • 标签: 哲学思想 曾国藩 中庸 清朝时期 为人处世 军事家
  • 简介:服饰和礼仪的关系,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话题.诸子百家对此都有过不少的讨论和争辩.这些争辩背后有什么含义?我想站在思想史的维度,从四个方面来对它做点考察.第一,圣人的穿着.主要介绍孔子和墨子两人.说孔子是圣人当然没有问题,但说墨子也是圣人就有点问题.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墨家这个学派一直都被看做异端之学.不过在汉朝之前,墨子也的确经常被人称之为圣人的.

  • 标签: 诸子百家 传统文化 圣人 思想史 墨子 争辩
  • 简介:中华光辉人物有许多都是客家后裔,他们的功勋业绩与他们的客家血统有潜存深藏的隐秘联系。郭沫若也是客家人,他那特立独行的性格气质、曲折执守的文化风范、激扬飞洒的浪漫情怀、奇幻夸张的艺术感受,隐约曲折地与客家人的理想主义生存精神和客家人顽强执守的中华文化品质发生着联系,造就了一个现代行程中的中庸主义者。这是一种生命力量的遗传和精神传统的遗传共同创造的奇异情景。

  • 标签: 郭沫若 客家精神 中庸主义 文化立场 传统主义 现代文学
  • 简介: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复:再,又一次)者也,则事寡则矣.韩非子门译文桓赫说公雕刻的要领,在于开头能臼个修改余地,如刻奥子,不妨先刻份大一点,眼睛不妨先刻补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改小,小了就不能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

  • 标签: 可大
  • 简介:大家是大一的学生,朝气蓬勃,活力四射,跟中学不一样了。中学是"豢养",像小宠物一样被好好地"圈"在某个地方喂养,而大学是"放养",我们如同来到一片森林之中,每个人都要去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展现自己。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核心的命题——处己论,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是我们如何去认识自己、保有自己、发现自己。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中学 个人
  • 简介:南宋石(敦山)《中庸集解》明代就亡佚了,莫友芝在道光己酉夏五月(公元1849年)在宋卫正叔《礼记集说》中,辑佚出了《中庸集解》。莫氏《校刊〈中庸集解〉》,是研究石(敦山)及其《中庸集解》的资料汇编,恢复了经典的本来面目,弥补了学术史的空白。

  • 标签: 莫友芝 校刊 《中庸集解》 研究
  • 简介:我的父亲陶尚铭曾任张作霖的秘书和日文翻译十二年,后来又任张学良的高级幕僚三年多。父亲生前与朋友们聊天时,谈过张氏父子的许多秘闻逸事,而有关张作霖的用人之道,还是很值得记述的。父亲在向朋友们谈论张作霖的用人特点时,是从任毓麟谈起的。任毓麟,清朝举人,清末曾任职直隶总督署。张锡銮任奉天督军后,

  • 标签: 张作霖用人之道
  • 简介:苏东坡一生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到了嗜之成癖的地步,无论是为官为民,闲暇之余,必去当地寺庙与方丈一同品茶论道。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

  • 标签: 苏东坡 品茶 故事 民间
  • 简介:山西并非产茶之乡,但明清以来,运销蒙俄的茶叶几乎由晋商垄断。几百年来,形成了一条由南到北经西伯利亚直达欧洲腹地的国际商路——以输出茶叶为主的茶叶之路。这条由晋商拓展出的可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茶叶之路,成为其发财致富一个历久不涸的财源。

  • 标签: 成功之道 晋商 连载 西伯利亚 丝绸之路 发财致富
  • 简介:我在外交礼宾工作岗位上工作过三四十年,而且有幸近在咫尺亲眼看到毛主席,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礼宾待客之道印象颇深。他一生外交活动波澜壮阔,虽然只有两次出国访问,但是他会见过当时世界上几乎所有最重要的政治家。他总让人感到朴素自然、实实在在,无拘无束、幽默风趣。他与人的谈话,用词巧妙,比喻生动,轻松活泼,同时又驾驭全局,气势磅礴,举重若轻,总能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 标签: 毛泽东 待客 外交活动 工作岗位 出国访问 幽默风趣
  • 简介:2002年,重庆实验中学有一个学生早恋,他的班主任在教室里面公开地念了几段这个学生写的早恋日记,结果学生就离校出走了。后来,学生家长把班主任告上法庭。当时,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这位班主任对学生严格要求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处理的方法不当,于是,判决这位班主任公开向他的学生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2000元。当时我看了这篇报道之后,心里面非常不舒服,便给《中国教育报》写了一篇文章。

  • 标签: 《中国教育报》 学生早恋 儒家 中级人民法院 精神损失费 班主任
  • 简介:蒋介石戎马一生,早年赴日本学习军事,并加人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反抗清朝,两度北伐,中原大战,围剿红军,抗击日军侵略等,他长期主政大陆和台湾,历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国民党总裁、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务。

  • 标签: 蒋介石 用人之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同盟会 军事委员会 国民政府
  • 简介:晋商能够雄霸天下有很多原因。本文从应对环境变化,创建票号,适时改变经商策略、经营方式,转变资本运作模式等五个方面论述晋商经营之道

  • 标签: 晋商 经营 诚信
  • 简介:清代的广州,曾经是全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对外贸易操纵在十三行商人的手里,由此培植和造就了为数不多的富商大贾,其中以潘家发迹最早、财富最为炫目,“镬底镶金”,羡煞旁人,成为城中美谈,被中外誉为羊城首富。究竟潘家是如何发家致富?这恐怕是众人关心的问题。翻阅过去研究成果,学界似乎对潘家子孙后代,如潘有度、潘有为、潘正炜和潘仕成的事迹较有兴趣,论述较丰,而对潘家人粤寄籍始祖、创业功臣潘振承则鲜有论及。

  • 标签: 潘振承 对外贸易 中国 生平 创业道路 经营策略
  • 简介:闽粤赣地区,有许多高大雄浑、气势恢弘的土楼。每次回到故乡,站在土楼前,都会浮想联翩,觉得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及蕴涵的文化精神,对为人处世,特别是为政之道有着生动而深刻的启示。南靖和贵楼内有两口相距18米的水井,人称"阴阳井":一口清亮如镜,水质甘甜可饮用;另一口混浊不清,只能供洗刷。何以差异如此之大?水质不同耳。

  • 标签: 为政之道 一口清 闽粤 建筑结构 处世之道 慎终如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