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学科建设以提升学科组织的学术创新能力为根本,追求学术卓越则是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本质要求。指出服务国家和社会既是开展卓越学术研究的重要源泉和支撑,也是取得卓越学术成果的重要路径。我国高校的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应坚持在服务国家和社会中追求学术卓越:积极开展问题导向型研究、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 标签: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学术卓越 服务国家和社会
  • 简介:革命根据地关头村新歌剧的产生是对传统文化的改造,传统文化的变迁包括戏剧内容的创新、戏剧演员身份的演变、戏剧功能的转变。新文化的产生对当时的乡村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发挥政治教化功能、促进社会风气改变的同时,促进了当时减租减息运动、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及军民关系的融洽。关头村新歌剧的产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和当时整个山西革命根据地的戏剧运动与乡村社会的关系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从一个村庄即可透视整个山西的相关历史。

  • 标签: 革命根据地 新歌剧 乡村社会 关头村
  • 简介:论文首先指出现有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SR)与企业财务绩效(CFP)二者之间关系研究结论不一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CSR和企业不负责任(CSiR)的二元对立构念定义范式没有反映CSR的现实状况。借鉴双因素理论的洞见,论文认为CSR的对立面不是CSiR而是没有CSR,CSiR的对立面不是CSR而是没有CSiR,并指出以往CSR测量忽视可见性问题可能导致对CSR行为的误判。有鉴于此,论文将CSR界定为企业以最小化负外部性(没有CSiR/CSR)、最大化正外部性(承担CSR)的方式为社会创造财富,并结合CSR可见性将CSR分为基准型CSR、内隐型CSR、外显型CSR和全面型CSR四种。在此基础上,论文构建了外部性视角下CSR与CFP的权变关系框架。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财务绩效 外部性
  • 简介: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2011-2012年的截面数据,文章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实证评估社会医疗保险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确实有利于促进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升,但同时存在促进程度较低且不全面等问题。社会医疗保险显著改善了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但对老年人日常活动能力和自评健康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社会医疗保险的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扩大社会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保障水平和强化福利性等政策建议。

  • 标签: 社会医疗保险 老年人健康 倾向得分匹配方法 反事实评估 CLHLS数据
  • 简介:韩国各地有很多中国延边朝鲜族务工人员,通过对他们的个案访谈,剖析其身体、语言、居住空间和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是如何限制其适应韩国社会的,并指出在韩国社会的接纳和排斥之间,朝鲜族务工群体只是“选择性”地适应韩国的社会生活,在深层融入韩国社会方面仍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 标签: 韩国 朝鲜族 务工群体 社会适应 障碍因素
  • 简介:高等教育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文化服务,高校有责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文章通过探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提出及内涵,分析了目前高校实现文化传承创新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实现路径:即提高文化育人能力、实现自身内涵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活动品位,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传承创新能力。

  • 标签: 文化传承创新 服务地方 地方高校
  • 简介:《立德树人之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版)一书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李建华教授的新作,也是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与践行”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作为一个集体劳作的智慧结晶,这本著作既是著者结合时代要求融入自身多年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理性思考,同时又全面反映了他们所在高校——湖南城市学院近年来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作出的一些很有特色的探索。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德树人 大学生 培育 湖南城市学院 创新
  • 简介:本科毕业论文是检验本科生专业水准的通行的标尺,一篇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除了毕业生自身努力的程度之外,还有诸多的影响因素。通过对Z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1、2012级两届70篇本科毕业论文的分析,研究发现选题方向整体过于集中、缺乏多学科分析视角、研究深度不够以及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究其原因,与本专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备和欠科学性有关。为此,我们在增减培养方案三个专业模块的课程、尊重专业课程的教学规律、保证选修课的专业性不流失、自编教案适应课程更新需求等四个方面加强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措施。

  • 标签: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质量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的大局。通过调查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践行状况,得出一个结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方面,践行情况不容乐观,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大学生未达到半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方面,践行情况良好;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方面,支持改革、自身改革创新缺乏;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践行情况较好。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践行
  • 简介:志愿服务工作是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龙岩学院526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力集中只在低年级,而党员的先锋作用也没有体现出来。同时发现,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类型单一,发布信息的渠道较窄,对志愿者的培训过少。事实上,影响志愿服务工作的因素不仅包括学校,也有志愿组织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开展高校志愿活动,需要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并努力形成本校的志愿服务工作品牌。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志愿服务 实证研究 品牌建设
  • 简介: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思想,2016年5月7—8日,由求是杂志社《红旗文稿》编辑部、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和福建农林大学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高层研讨会在福州召开。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李慎明,《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李菱,《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刘书林,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庄祥生,福建省教育厅恩政处处长陈晓风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等50余家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大发展 高层 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
  • 简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指导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因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风尚。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意识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指导 建设
  • 简介:后大众阶段是大众高等教育后期转向“终身学习阶段”的过渡时期;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终点不是“普及高等教育”,而是“学习化社会”;在学习化社会,高等教育机构将处于教育网络的中心。“横向扩大”、“纵向延长”是后大众阶段并存的两种有着不同学习特征的就学形态,就其促进学习化社会建设的实质而言,前者体现的主要是量变,后者更多地蕴涵着质变。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发挥高等教育在建立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也应加快自身变革,自觉地融入终身教育体系。

  • 标签: 后大众阶段 横向扩大 纵向延长 学习特征 学习型社会建设
  • 简介:以湘西自治州职业院校青少年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5所职业院校的89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手机上网时长、手机上网内容的现状,并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学生在手机上网行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手机上网差异对其社会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就读学校性质、年龄和月生活费等3个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学生在手机上网时长上有显著性差异;除民族外,其他人口学特征不同的学生在手机上网内容上均有显著性差异。(2)手机上网行为对学生的人际交往、知识习得、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等4个社会化指标均有显著影响。手机上网已经成为职业院校青少年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力量,其社会化环境由现实转向虚拟,时间大大缩短,内容呈明显的跨界性。

  • 标签: 职业院校学生 手机上网行为 社会化 虚拟 进程
  • 简介: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是当前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然而,由于社会热点往往具有形式案例化、背景综合化、传播网络化、动机复杂化等时代特征,传统的教材式授课模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文章在详细分析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特点和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阐述了此类通识课程中实行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和优点,总结了案例教学的教学和考核模式以及对于现行高教改革的积极促进意义,论证了案例教学法是社会热点类通识课程的理想教学模式。

  • 标签: 案例教学法 通识教育 社会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