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组实训在校院“零对"教学模式下对《急救护理学》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6名益阳医专护理大专生按照年级2014级93名为对照组,2015级93名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试验组采用校院“零对”分组实训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的《急救护理学》教学效果。结果两组护生《急救护理学》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93%认同校院“零对”教学模式,认为此种教学模式能使自己真实的感受到抢救氛围,培养急救意识;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联系。结论校院“零对"教学模式下急救护理学课程分组实训缩短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效果,促进护生急诊救护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个体从学生一职业人一社会人的角色转换,为护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校院&ldquo 零对接&rdquo 教学模式 分组实训 急救护理学 教学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下腹壁切口疝加强修补术和腹壁切口疝桥修补两种治疗方式效果实施对比。方法:本次实验时间为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实验对象为该时间段在本院进行腹壁切口疝治疗的62例患者,为了保障实验合理性,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分得31名,对照组通过腹壁切口疝桥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腹壁切口疝加强修补术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身体状况实施对比。结果:通过实验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患者呼吸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腹腔压力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腹壁切口疝的患者治疗时采用腹腔下腹壁切口疝加强修补术治疗方式具有效果好、安全性高的优势,也能降低患者腹压和改善其呼吸功能。

  • 标签: 腹壁切口疝加强修补术 腹壁切口疝桥接修补术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癌术后放射性皮炎治疗中采用磺酸多糖乳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对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88例乳腺癌术后放射性皮炎进行分组研究,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44例患者为1组,将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应用于对照组患者中,而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磺酸多糖乳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联合治疗,治疗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高,差异对比P<0.05,较为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乳腺癌术后放射性皮炎治疗中采用磺酸多糖乳膏与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联合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磺酸粘多糖乳膏 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 乳腺癌术后放射性皮炎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在溃疡穿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明胶海绵卷成锥体检,尖端塞入穿孔,基底部稍高于浆膜面,均匀滴入生物蛋白胶1.0~1.5ml在明胶海绵栓及其周围,采用Hill术式,切断迷走神经后干和高选择性切断前干。结果:全部病例术后8~9d痊愈出院。全部随访复查胃镜检查渍疡面愈合情况,38例中36例溃疡面愈合,另2例给予内科药物治疗痊愈。结论:腹腔镜下行迷走神经切断术加溃疡穿孔堵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疗效可靠,创伤小,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溃疡 穿孔 迷走神经切断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接受直接取栓与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2019年9月-2020年9月院内医治的61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两组,30例参照组进行直接取栓,31例观察组进行桥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比参照组好,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中桥治疗能更好的影响预后,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直接取栓 桥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接受直接取栓与桥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用2019年9月-2020年9月院内医治的61例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随机分两组,30例参照组进行直接取栓,31例观察组进行桥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比参照组好,数据有差异(P<0.05)。结论 两种治疗方式中桥治疗能更好的影响预后,提高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 直接取栓 桥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胆汁经PTCD与胃空肠营养管体外桥转流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南部战区海军第一医院肿瘤科、肝胆外科2019年3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8例胆道支架植入失败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胆道支架植入或内镜引导下胆道支架植入,均未成功,遂留置PTCD管及空肠营养管,术后10天待胆汁质与量正常后,将PTCD管与胃空肠营养管在体外相连接。结果 8例患者胆汁经PTCD引流术后1周;ALT、AST、T-BIL、D-BIL、I-BIL明显下降;胆汁经PTCD与胃空肠营养管体外转流术后2周,ALT、AST、T-BIL、D-BIL、I-BIL继续下降,营养状态逐渐改善(PA、ALB逐渐升高),无腹泻及其它并发症。结论 对于胆道支架植入失败的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胆汁经PTCD与胃空肠营养管在体外桥转流,可显著改善老年恶性梗阻患者黄疸指数、维持水电酸碱平衡,改善其营养状态,缩短下一步治疗准备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肝穿刺引流 老年 胆管内支架植入 恶性梗阻性黄疸 体外转流
  •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静脉溶栓桥动脉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对心理状况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 110例静脉溶栓桥动脉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 55例)和研究组( 55例),分别行以常规护理、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心理状况以及预后。结果:经护理干预后,研究组 SAS评分、 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 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 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针對静脉溶栓桥动脉取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况,改善患者预后,临床价值显著。    【关键词】静脉溶栓桥动脉取栓 ;急性脑梗死 ;不同护理干预模式 ;心理状况 ;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s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b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bridging artery thrombectomy. Methods: 110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55 cases) and the study group (55 cases). Routine nursing and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prognosi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nursing intervention, 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Barthel index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NIHSS score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for the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by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bridging artery thrombectomy,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clinical value.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患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健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中远端创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患肢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对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的9例小腿中远端创面患者资料,男6例,女3例;年龄为20~43岁,平均33.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2个月,平均6.3个月.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3cm×6cm~33cm×11cm.术中切取股前外侧皮瓣面积为15cm×7cm~35cm×13cm.术中采取患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小腿受区血管蒂,其伴行静脉作为皮瓣的回流静脉,并桥健侧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进行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或取中厚皮片游离植皮.结果本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全部成活.9例患者术后获6~15个月(平均10.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质地、色泽及厚度恢复满意,未见明显色素沉着和瘢痕挛缩,供区大腿活动及肌肉力量正常.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2~25mm,平均17.3mm.所有患者均恢复保护性感觉.末次随访时按照张浩等制定的疗效满意度评分标准评定修复效果:得分为7~10分,平均8.9分;患者对术后治疗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逆行转位并桥健侧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是修复小腿中远端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软组织损伤 下肢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背景:膝骨关节炎是慢性骨关节疾病,其特征是半月板和软骨不同程度的损伤,关节镜技术配合胫骨高位截骨手术被认为是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广泛应用于骨折内固定并取得良好的疗效,但尚无其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矫形中作为内固定物的临床报道。目的:探讨应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桥组合式内固定结合关节镜清理治疗内翻型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手术技巧及相关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应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桥组合式内固定结合关节镜清理治疗30例内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4例,女16例;年龄45-70岁,平均(56.3±8.9)岁,均为单侧病变。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时间和股骨胫骨角(FTA)变化情况,采用H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手术切口长71-92mm,平均(81.6±6.1)mm;手术时间50-75min,平均(65.2±7.5)min。无血管及神经损伤、髌骨轨迹异常等并发症,下肢力线均恢复正常。30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6.5±1.4)个月。未出现骨折延迟愈合、异位骨化,未出现内固定物排异、移位及断裂。FTA由术前的185.0°±2.5°恢复至术后的172.8°±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S评分由术前(69.0±3.6)分提高到术后1年的(86.1±8.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外侧闭合胫骨高位截骨桥组合式内固定结合关节镜清理治疗膝内翻型骨关节炎的疗效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骨关节炎 膝内翻 胫骨高位截骨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