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影响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5年5月因强直性脊柱炎累及髋关节采用THA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一定的选择标准,共71例(71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根据既往文献重点将手术时间、身体质量指数(bodymassindex,BMI)、骨质疏松、髋关节间隙采用AS髋关节放射指数(bathankylosingspondylitisradiologyindex-hip,BASRI-h)评估、血红蛋白下降量等5个因素纳入分析。按隐性失血量将患者分为高隐性失血组(≥480mL)和低隐性失血组(〈480mL)。结果患者术后隐性失血量为320~1450(797.4±446.8)mL,总失血量为950~2100(1410.8±497.3)mL,占总失血量的56.5%。高隐性失血组39髋,低隐性失血组32髋;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时间(P=0.013)、髋关节间隙(P=0.014)、骨质疏松(P=0.014)、血红蛋白下降量(P=0.000)导致高隐形失血量,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髋关节骨性强直(OR:5.147,P=0.049)、异体输血量(OR:1.039,P=0.007)及血红蛋白下降量(OR:1.153,P=0.000)与高隐性失血相关。结论隐性失血量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THA后总失血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髋关节间骨性强直、血红蛋白下降量是导致高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强直性脊柱炎 全髋关节置换术 隐性失血 影响因素
  • 简介: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办的“第四届全国脊椎肿瘤切除学习班暨脊柱外科新技术论坛”将于2013年5月3—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前三届脊柱学习班先后邀请了30余位讲课教授,包括田伟、刘忠军、袁文、郭卫、邱勇、杨述华、杨惠林、许建中、罗卓荆、徐荣明、徐林、王欢、陈其昕、徐华梓、赵凯、姜建元、李明、张伟滨、梁裕、刘祖德、肖建如、赵杰、吕飞舟、张键、姜晓幸、董健等教授(排名不分先后),和中华外科杂志杨子明、中华骨科杂志胡永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李中实3位编辑部主任教授。参加学员300余人,其中正高和副高职称60%以上。反馈表调查显示学员们对该学习班的授课质量非常满意,均反映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授课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收获很大,技术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

  • 标签: 脊柱外科 技术论坛 肿瘤切除 学习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脊椎
  • 简介:目的探讨对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合并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ligamentumflavum,OLF)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并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7月~2013年4月,15例胸椎OPLL并OLF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分别统计患者一般情况、手术时间、出血量、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平均随访38.7个月,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分别为3.9±1.2、8.1±2.2及10.3±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术后1例患者出现浅表伤口感染,1例患者出现血肿。结论胸椎OPLL并OLF患者行椎板切除减压并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该术式容易造成严重脊髓损伤,对术者技巧要求较高。

  • 标签: 胸椎 黄韧带 骨化 异位性 骨化 后纵韧带 减压术 外科 椎扳切除术
  • 简介:膝骨关节炎晚期患者一般建议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大多数术者是将髌下脂肪垫(infrapatellarfatpad,IPFP)大部分甚至全部切除,以取得良好的手术视野,然而患者术后膝前痛常有发生。目前,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是否保留IPFP对于改善膝关节功能,减少术后膝前痛的发生率及对髌韧带长度影响方面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较少。

  • 标签: 随机对照试验 髌下脂肪垫 全膝关节置换 术后并发症 手术视野 膝骨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