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主持人语:这个专栏的意图在于,通过几位作者、译者的努力,提醒人们对马克与浪漫主义关系的重,对古典反讽、浪漫反讽和马克的反讽异同关系的重。这个问题在国内学界很不受重视,或者被当作马克不成熟的表现,把浪漫主义视为负面的、招致马克思思想不成熟的东西。维塞尔在《马克、浪漫派的反讽、无产阶级》一书中力图纠正这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传统看法,陈开华特意节译了该书第五章,以凸现“反讽”在马克思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我也提供了小文一篇,力图阐明马克试图扼制虚无主义时从浪漫主义处寻求的思想资源,并在告别了意识内在性之后仍保留和改造了另一种内在性:价值内在性;而它与浪漫派的反讽存在密切关系。罗晓颖的论文则针对马克的博士论文为了理解哲学与现实的关系而对苏格拉底反讽广泛涉猎的事实,以《游叙弗伦》篇为例对苏格拉底的反讽作出自己的分析,这对理解马克的反讽,理解古典反讽与现代反讽的关系与区别,会提供一个很好的基础,很值得阅读。

  • 标签: 马克思思想 无产阶级 反讽 浪漫主义 专题 苏格拉底
  • 简介:<正>一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俄国早期一位著名的马克主义哲学家、理论家。实际上,他还是一位十分杰出的马克主义艺术学家。曾经是普列汉诺夫的论争对手的俄国另一位著名马克主义艺术学家卢那察尔斯基(1875—1933)在他晚年完成的《作为文学批评家的普列汉诺夫》(1929~1930)的长文中,对普列汉诺夫作为马克主义艺术学家的地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认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正是普列汉诺夫奠定了马克主义艺术学的基础。""普列汉诺夫作为艺术学家,特别是作为文艺学家、文学批评家的巨大意义,是没有任何疑问的。"

  • 标签: 普列汉诺夫 艺术科学 文学批评家 艺术理论 艺术起源 哲学世界观
  • 简介:保罗·赫斯特曾对马克主义进行过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家庭氛围的熏染、激进左翼思想的影响、将马克的理论暗含于社会学研究的早期尝试,使他在马克主义的研究中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品格和精神气质。他的马克主义探索历程经历了走向马克主义、马克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探索到后马克主义转向等十分复杂的阶段性思想转变过程。保罗·赫斯特的这种马克主义思想演进路向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分别是显现着英国新左派不同代际的理论特质、具有鲜明的史学理论底色以及与英国社会主义思潮的本土化步调有着某种程度的相像之处。

  • 标签: 激进左翼 生产方式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 后马克思主义
  • 简介:回顾新世纪以来的国内马克哲学研究,方法论自觉与范式创新成为其突出特征,随之而来的是学术品位的提升、话语的个性化以及国际对话的加强。文本学研究、中国“马克学”、马克的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等热点研讨,使马克哲学的意义与性质得到重新审理,马克的现代性思想与资本批判理论得到富有时代感的发掘。从研究动向看,基于原文语境的思想考古将再度启程,同时跨学科视角和国际化视野下对中国问题的进一步聚焦,将推动学界实现中国特色的马克哲学建构。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范式创新 文本学 历史唯物主义 思想考古
  • 简介:马克的历史主义原则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但国内几次关于历史主义问题的争论最终都因政治的等方面原因没有深入下去,人们在历史主义的实质与内容等方面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在西方,历史主义从维科、赫德尔到黑格尔形成了一个历史主义的方法论传统.马克的历史主义原则正是在批判地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创立的独特方法论,它实质上是一种实践辩证法,即从实践出发,辩证地理解和解决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一原则在今天依然是我们进行马克主义理论创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 标签: 马克思 历史主义 实践 辩证法
  • 简介:<正>社会生产力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多年来,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二要素、三要素、四要素、多要素的争论。最近,有的同志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写道:“马克主义一般讲生产力有三要素:1.参加生产劳动的人;2.劳动工具、机器等;3.生产劳动的对象、材料、零件等。这里没有强调讲科学技术。当然,马克也讲到科学技术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又说它是一般的社会生产力,但是没有强调它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在一般的历史唯物主义书籍

  • 标签: 科学技术 劳动生产力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 马克思主义 社会生产力 生产劳动
  • 简介:马克主义中国化史研究的是中国化马克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凸显中国化马克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揭示中国化马克主义体现的马克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昭彰中国化马克主义蕴含的马克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特色 理论创新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马克主义观主要体现在: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马克主义观;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拓展运用的马克主义观;坚持实践第一的认识论自觉的马克主义观;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马克主义观。

  • 标签: 发展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观
  • 简介:“三化”中的马克主义仍然是具有宽广世界眼光和全人类性价值诉求的世界性共享理论学说。“三化”中的马克主义应该把有效解决已进入当代实践领域的重大问题作为理论发展路向,“三化”中的马克主义必须充分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始终将其作为培育“世界化”新形态的文化沃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三化” 世界化形态诉求 理论发展路向 人类文明成果
  • 简介:《马克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文集的出版很适时,为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神,推动全党马克主义发展史的教育,提高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读物。同时,文集也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马克主义发展史研究探索了新路子。

  • 标签: 加强和改进 十五届六中全会 新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 重要思想 决议
  • 简介:马克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马克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针对林彪、'四人帮'等将毛泽东思想与马克主义割裂开来、歪曲毛泽东思想的行径,邓小平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针对现实的中国社会与马克主义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差别,邓小平提出要把马克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针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邓小平提出马克主义是打不倒的,重新树立对马克主义的信心;针对未来的发展,邓小平提出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主义。由此构成了邓小平坚持与发展马克主义的思想脉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邓小平理论。考察邓小平对马克主义的坚持与发展,其重要意义在于:马克主义这把刀子不能丢,必须坚持马克主义指导下的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不是修正主义,也不是传统马克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主义,我们要有高度的自信来坚持和发展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它本身就是一个完善无缺的体系,我们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 标签: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改革发展
  • 简介:当前多重理论视野的马克主义哲学研究需要一些判断马克主义哲学研究水平和方向的基本原则,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总体上讨论马克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马克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三含方面:一是在理性与实践的关系上,实践优先于理性,可称之为实践优先原则;二是在历史发展与伦理道德批判的关系中,历史发展优先于伦理道德批判,可称之为发展优先原则;三是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中,价值判断优先于事实判断,可称之为价值优先原则。该问题的难点是后两个原则的关系问题。

  • 标签: 马克思 实践优先原则 发展优先原则 价值优先原则
  • 简介:现代服装企业面临着品牌营运之压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服装设计师。引领企业走在时尚的前沿,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无论学习或者工作,设计师都应该从主体出发,从实践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设计师应根据品牌所面对的市场取向、客户群体。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艺术风格,从理论的高度选择各种国际流行时尚的元素,灵活运用面料与工艺,最终创作出能够引领时尚、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产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服装设计师 流行时尚 品牌营运 服装企业 理论修养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各种现代性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对物的过分依赖导致了道德的滑坡。马克的现代性批判理论针对现代性问题展开了哲学与经济学两方面的批判,继承并超越了以往的现代性批判理论。马克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辩证性,这使其在当今世界仍然葆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现代性 哲学批判 经济学批判
  • 简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又是21世纪马克主义。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主要是由该思想体系所具有的时代特点和世界意义决定的。要深刻理解这一表述,首先要弄清这两个概念的关系。从词义上看,“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和“21世纪马克主义”不是简单的同义词,而是既有内在联系又有鲜明区别的两个概念。“当代中国马克主义”主要是针对中国讲的,具有较强的民族特色;“21世纪马克主义”则主要是针对世界讲的,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当然,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不可割裂开来。

  • 标签: 中国马克思主义 21世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体系 民族特色 辩证统一
  • 简介:12月20-21日在复旦大学召开,由哲学研究杂志社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来自全国部分院校、杂志社的1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马克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的现当代转化”的主题展开讨论,集中关注当前现实中的诸多重大思潮,并重点突出了马克主义的当代意义。在主旨发言中,北京大学丰子义、聂锦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李德顺教授,南开大学王南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欧阳康教授,复旦大学余源培、冯平、陈学明、孙承叔、汪行福教授,上海大学王天恩教授,中山大学刘森林教授,清华大学韩立新教授,求是杂志社李文阁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南京大学刘怀玉教授和武汉大学陈立新教授等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创新论坛 中国文化传统 中国政法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 简介:马克主义在中国传播有其自身的运行轨迹。马克主义在中国传播明显带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适应的特征。它始终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富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具体地说,马克主义在近代中国的传播具有以下特点:作为一种普通的西方思想被引入近代中国:作为意识形态指导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发展;作为社会变革的实践理论在中国传播;在中国的传播颇具中国化倾向。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传播 中国化
  • 简介:作为现代国家的一种普遍政体形式,民主政制已获得世界性的话语霸权。回溯民国初创之时,虽对具体实施何种政制争论不休,但新生共和国的政治正当性与合法性却几乎系于民主政制。对此,梁漱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展开思考,即从承认旁人、平等、讲理、尊重多数、尊重个人自由等方面解读民主,把民主视为一种精神倾向。他认为民主没有放之四海的绝对标准,只有实现程度的差异,中国民治未成,主要因理与势两方面条件都不具备。因此,梁漱溟主张个人既要积极参与团体组织,又要服从贤智者的领导而非西洋民主的多数决定,认为这能调和人治与法治的对立,称之为"多数政治的人治"或"人治的多数政治"。由此,他强调落实此种理想,需要政教合一制度,由贤智者领导众人完善自己的生命,实现人生的向上进步。本文将从普遍参与与取决多数、真理与政治、理性与制度、权归于一与权力分立等方面对其民主思想做系统检讨。

  • 标签: 人治的多数政治 民主 政教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