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早产儿脑损伤合并脑出血患者血常规各项指标比值的临床指导价值。 方法  选取2018.06—2020.06入住我院新生儿病房的早产儿,根据回顾性研究分为早产儿无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合并脑出血组。比较患儿入院24h内NLR、PLR值并分析其临床意义。并追踪至患儿纠正年龄1岁,评估其生长发育状况,将其分为有后遗症组和无后遗症组,比较两组患儿入院时NLR和PLR比值变化。结果 相较于早产儿无脑损伤组,早产儿脑损伤组NLR、PLR值均明显升高(P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患者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率、CRP、中性/淋巴比值及EBV-DNA检测情况,分析其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患儿16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儿童保健的健康儿童150例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血常规、CRP、异型淋巴细胞比率及EBV-DNA检测,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两者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异型淋巴细胞比率、中性/淋巴比值、CRP、EBV-DNA检测结果的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异形淋巴细胞比率 EBV-DNA CRP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前后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RLR)对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无病生存(DFS)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2012年12月至2020年1月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08例非转移性结直肠腺癌患者资料,计算RLR,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RLR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手术前后RLR对患者DFS的预测价值,根据约登指数确定RLR界值;按RLR界值分层,Kaplan-Meier法分析不同分层患者间DFS,并行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手术前后RLR对患者DFS预测的约登指数分别为8.86%和9.15%,以此分为术前RLR<8.86%组(73例)和术前RLR ≥8.86%组(35例)、术后RLR<9.15%组(48例)和术后RLR ≥9.15%组(60例)。经ROC曲线分析,手术前后RLR预测患者DF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95% CI 0.55~0.77,P=0.01)和0.62(95% CI 0.51~0.74,P=0.04),以手术前后RLR界值预测患者3年DFS率的灵敏度分别为51.60%和71.00%,特异度分别为76.60%和50.60%。经Kaplan-Meier法分析,术前RLR<8.86%组DFS优于RLR ≥8.86%组(χ2=7.35,P<0.01),而术后RLR ≥9.15%组和<9.15%组间D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9,P=0.06)。术前RLR是患者DFS独立影响因素(HR=1.13,95% CI 1.04~1.22,P<0.01)。结论手术前后RLR对非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3年DFS率预测有一定的价值,术前RLR是患者DFS的独立影响因素,RLR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好。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红细胞分布宽度 淋巴细胞计数 无病生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3C4(补休3补体4)联合淋巴细胞比例在过敏性咳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过敏性咳嗽65例和健康儿童40例,在咳嗽发作时和缓解时分别测定其血清C3C4水平和淋巴细胞比例。结果过敏性咳嗽组血清C3C4浓度和淋巴细胞比例、在发作时其异常率均显著高于病毒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但缓解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过敏性咳嗽脱敏或激素治疗缓解时血清C3C4浓度、和淋巴细胞比例回复正常结论小儿过敏性咳嗽时检测C3C4淋巴细胞比例对过敏性咳嗽的临床诊治及疗效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C3C4 淋巴细胞比例 过敏性咳诊治 小儿 临床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HTSS〗检测丙肝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和CD152的表达情况,评价丙肝患者的细胞免疫状态。

  • 标签:
  • 简介:目的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hematopoiet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AHSCT)治疗复发难治T淋巴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AHSCT治疗后长期随访的TLBL16例,预处理方案主要为BEAM和BEAC。结果15例患者可评价疗效,1例失访。中位随访37个月(12~13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34.5个月。预计中位总生存时间49月。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53%、32%。初治患者一线治疗有效者,接受AHSCT者预计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08个月,5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2%、63%;复发患者挽救治疗后接受AHSCT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2.8个月,5年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33%、22%。初始治疗未达CR/PR的难治患者,中位生存仅21个月,5年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0%和29%。结论AHSCT常规化疗治疗TLBL安全、有效,可提高复发难治的T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远期生存,延长初治TLBL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但复发率仍偏高,值得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深入研究。

  • 标签: 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
  • 简介: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是一种急性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恶心、呕吐、发热以及急性上腹痛,病理特征主要为多脏器炎性反应综合征[1]。该病发病机制复杂,且病情危重,严重时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因此,急性反应期的对症治疗尤其重要^[2]。早期肠内营养是临床对重症患者较常用的治疗方法,研究显示,早期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胃癌等重症患者均取得了较好效果^[3,4]。

  • 标签: 重症急性胰腺炎 早期肠内营养 重症患者 T淋巴细胞群 炎性因子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艾滋病患者外周血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激活在抗HIV治疗中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感染科门诊接受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的HIV感染/艾滋病患者共206例,为HIV感染组,定期随访并收集治疗前,治疗后6、12、24个月的血液标本;另选取同期进行体格检查者52名,为健康对照组,留取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4+CD38+和CD8+CD38+T淋巴细胞百分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血浆HIV RNA载量。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HIV感染组治疗前血浆IL-6、超敏CRP和TNF-α分别为(13.42±2.35) pg/mL、(4 012.46±1 012.35) μg/L和(51.78±11.32) μg/L,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的(6.14±0.78) pg/mL、(707.21±305.76) μg/L和(19.01±6.48) 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56、16.79、13.45,均P<0.001);启动ART后,HIV感染组IL-6、超敏CRP和TNF-α水平均逐渐下降,治疗后24个月恢复正常。HIV感染组治疗前CD3+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256.00±65.32)/μL,HIV RNA载量为(4.467±4.244) lg拷贝/mL,两者呈负相关(r=-0.625,P=0.041)。HIV感染组治疗前,治疗后12、24个月的CD8+CD3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5、6.84、2.57,均P<0.050);治疗前CD8+CD38+T淋巴细胞百分比与HIV RNA载量呈正相关(r=0.768,P=0.026)。HIV感染组治疗前,治疗后12、24个月的CD4+CD38+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0、1.10、2.11,均P<0.050)。结论HIV感染可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同时导致异常免疫激活,但随着ART的持续可逐渐好转。

  • 标签: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高效 白细胞介素6 C反应蛋白质 肿瘤坏死因子α CD38 免疫激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联合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白细胞计数(WBC)对脓毒症的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诊治的72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脓毒症组,其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68(57.3,80.3)岁。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111例局部感染患者纳入局部感染组,其中男62例,女49例,年龄68(51,77)岁。脓毒症患者按照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43例)、死亡组(29例)两个亚组。采用流式细胞方法检测患者入院24 h内的CD3+、CD4+、CD8+、CD4+/CD8+比值,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PCT、免疫比浊法检测CRP、仪器法检测血常规、血乳酸(Lac)和氧分压(PO2)。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指标与脓毒症的关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评价各指标对脓毒症的诊断价值;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各指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局部感染组相比,脓毒症组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比值及PLT水平显著降低(Z=-8.184,P<0.001;Z=-7.210,P<0.001;Z=-5.936,P<0.001;Z=-2.700,P=0.007;Z=-6.381,P<0.001),PCT、CRP、NLR、Lac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262,P<0.001;Z=-3.094,P=0.002;Z=-9.004,P<0.001;Z=-4.770,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PCT、NLR、CD3+、CD8+、CD4+/CD8+为脓毒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经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单独诊断脓毒症患者的AUC分别为0.862、0.894、0.858、0.760、0.618,临界值(cut-off值)分别为3.075 ng/ml、10.715、44.935×109个/L、27.463×109个/L、0.750时约登指数最大,其中NLR敏感度为80.6%,CD3+特异度为94.6%;PCT、NLR两项指标联合检测AUC为0.947,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91.9%;PCT、NLR、CD3+、CD4+/CD8+四项指标联合检测AUC为0.958,敏感度为90.3%,特异度为91.0%(P<0.001);死亡组脓毒症患者PCT、Lac显著高于生存组(Z=-2.302,P=0.021;Z=-3.095,P=0.002);外周血CD4+/CD8+水平显著低于生存组(Z=-3.691,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CD4+/CD8+比值是影响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ROC曲线示其AUC为0.758,cut-off值为1.27时约登指数最大,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9.3%、60.5%;相较于CD4+/CD8+≥1.27,CD4+/CD8+<1.27的脓毒症患者28 d病死率显著增加(P=0.032)。结论PCT、NLR、CD3+、CD4+/CD8+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可提高对脓毒症的辅助诊断效能,外周血CD4+/CD8+比值对脓毒症的预后可能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感染 淋巴细胞亚群 诊断 预后
  • 简介:本研究探讨ICOS—Ig融合蛋白阻断ICOS—B7h信号通路对异基因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作用和机制。建立稳定高表达ICOS—Ig的CHO细胞株.培养制备纯化的ICOS—Ig融合蛋白;以C57BL/6小鼠脾脏来源的CD4^+淋巴细胞为反应细胞,BABL/C骨髓源成熟树突状细胞为刺激细胞,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的ICOS—Ig干预,以相同浓度的人Ig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获得的目标蛋白的分子量为54kD,内毒素含量〈10EU/ml。ICOS—Ig在≥10μg/ml时可显著减少DC刺激引起的异基因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效应(P〈0.01)。ICOS—Ig不影响T淋巴细胞的活化,ICOS—Ig浓度与CD4^+T淋巴细胞的凋亡成正相关。单纯刺激组、ICOS—Ig10μg/ml和20μg/ml干预组的CD4^+An—nexinV^+P1^-细胞群的频率分别为15.1%、26.4%和33.6%。ICOS—Ig作用后,Th1细胞因子TNFα分泌降低,Th2细胞因子IL4分泌增加。结论:ICOS—Ig融合蛋白阻断ICOS通路可明显减弱异基因反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并改变Th细胞的极化,对CD4^+T淋巴细胞的活化无影响,但可促进活化的T淋巴细胞凋亡。

  • 标签: 可溶性共刺激分子 ICOS—Ig融合蛋白 ICOS信号通路 异基因反应性 T淋巴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本地区重型手足口病患二机体免疫功能的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重型手足口病患儿110例作为试验组,50例体检正常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进行检测,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IgM、IgG和IgA水平,对两组儿童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CD3+、CD4+、CD8+、CD4+/CD8+均明显降低(P<0.05),IgM、IgG和IgA水平也显著下降(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T细胞亚群浓度下降,免疫球蛋白降低,机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因此及时了解患儿免疫水平的改变,对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重症手足口病 T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免疫学指标的动态变化以指导临床。方法对72例病脑患儿分别于急性期(病后1-2天)、其中30例结果异常者于临床治愈后(约2周)、仍有异常者10例于病程4周,行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测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及免疫球蛋白含量进行检测,上述各项指标于治疗前后行自身对照。结果急性期病脑患儿脑脊液CD3+及CD4+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D8+百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脑脊液免疫球蛋白含量与正常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动态观察2周后,显著性差异仍存在,但较急性期变小;4周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结论病毒性脑炎的免疫异常在脑脊液表现为细胞免疫异常为主,也可伴有体液免疫异常,并且该免疫指标的完全恢复多在临床治愈之后。

  • 标签: 病毒性脑炎 脑脊液 T 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动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百草枯中毒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水平,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与肺纤维化预后的关系。方法于2019年10月,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到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就诊的口服20%百草枯水溶剂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47例。患者根据病程分为早期死亡组(2周内死亡,共16例)与非早期死亡组(存活大于2周,共31例)。非早期死亡组根据肺部情况分为肺纤维化组(23例)和肺正常组(8例)。随机选择同期2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在中毒3 d内每天抽血检查中性粒细胞(N)、C反应蛋白(CRP)、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血淀粉酶(aAMY)、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酸碱度(pH)、实际碳酸氢根(HCO3-)、血氧饱和度(SO2)和乳酸(Lac);第1天和第15天检查T淋巴细胞亚群;每周检查一次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与非早期死亡组比较,早期死亡组患者N、CRP、ALT、Cr、aAMY、CKMB、Lac较高(P<0.05),pH和HCO3-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早期死亡组、非早期死亡组患者第1天CD3、CD4CD4/CD8均降低(P<0.05),第15天肺纤维化组患者CD3、CD4CD4/CD8均降低(P<0.05)。与肺正常组比较,第15天肺纤维化组患者CD3、CD4CD4/CD8均降低(P<0.05)。结论百草枯中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持续低下与肺纤维化的进展有相关性,是影响肺纤维化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百草枯 T淋巴细胞亚群 肺纤维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打孔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iansyndrome,PCOS)的疗效及对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治疗PCOS,检测并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性激素、卵巢体积、窦卵泡数、炎症因子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PCOS患者经腹腔镜下多囊卵巢打孔术治疗后LH、T、左卵巢体积、右卵巢体积、左窦卵泡数、右卵泡数、CRP、TNF-α、IL-1β、IL-6、IL-8、IL-18、CD4+T淋巴细胞CD4+/CD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FSH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E2、CD3+和CD8+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PCOS发病机制可能与炎症反应密切相关,腹腔镜卵巢打孔术显著改善PCOS患者炎症反应及T淋巴细胞免疫而发挥治疗作用。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腹腔镜打孔术 炎症因子 T淋巴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联合鳖甲煎丸对乙肝肝硬化患者T淋巴细胞水平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本院2019年2月-2021年10月接受治疗的11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单纯恩替卡韦治疗的对照组和恩替卡韦与鳖甲煎丸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每组各57例。治疗24周后,比较两组肝纤维化水平及T淋巴细胞水平。结果:治疗24后,观察组LN、HA、PCⅢ及Ⅳ-Co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恩替卡韦 鳖甲煎丸 乙肝肝硬化 T淋巴细胞水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难治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护理方法,因为-T(综合抗原受体)。方法是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2例复发不治之症,采用计算机盲选法将观察组(n=41)和观察组(n=41)分开。向观察组提供例行护理,并向观察组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从而能够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因此,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5),护理满意度较高(p < 0.05)。人们认为,凝血功能障碍是治疗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因为-t、及时的护理评估和护理协调可以减少出血风险,提高CAR-T治疗成功率。

  • 标签: 复发难治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AR-T治疗 凝血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外周血各细胞因子水平,分析其在儿童慢性ITP临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随访并选取2015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内科治疗的慢性ITP患儿30例作为试验组,同期选取本院健康体检儿童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微球阵列技术(CBA)动态检测试验组治疗前、治疗后12个月及健康对照组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A(IL-17A)水平,分析其与儿童慢性ITP预后的关系。结果试验组共纳入30例慢性ITP患儿,试验组治疗前IL-2、IL-17A水平分别为(7.86±3.90) ng/L、(10.45±12.35) ng/L,健康对照组IL-2、IL-17A水平分别为(3.11±2.41) ng/L、(2.97±7.04) ng/L,试验组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7.123、-5.582,均P<0.01)。试验组治疗前IL-4、IL-10水平分别为(0.38±0.25) ng/L、(1.80±1.25) ng/L,健康对照组IL-4、IL-10水平分别为(3.08±0.26) ng/L、(4.55±3.44) ng/L,试验组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8.400、5.653,均P<0.01)。试验组治疗前IL-6、TNF、IFN-γ水平分别为(7.30±9.16) ng/L、(4.85±7.60) ng/L、(7.68±20.41) ng/L,健康对照组IL-6、TNF、IFN-γ水平分别为(5.44±4.18) ng/L、(1.97±0.37) ng/L、(4.81±17.71) ng/L,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变化与儿童慢性ITP的发病及疾病发展密切相关,慢性ITP患儿可能持续存在免疫功能紊乱,而动态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L-10、IL-17A,特别是IL-17A,有助于判断儿童ITP的转归,可能对评估临床预后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慢性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T淋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 转归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2021年5月收治的1例T-LGLL合并AIH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诊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54岁男性,以贫血为首发症状,伴抗核抗体高滴度阳性,完善骨髓穿刺、免疫分型、基因重排等检查明确诊断为T-LGLL合并AIHA,予以激素、输注红细胞悬液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口服环孢素维持治疗。结论以贫血伴自身免疫异常为初发表现的患者应考虑T-LGLL的可能,以免误诊和漏诊。

  • 标签: 白血病,大颗粒淋巴细胞 贫血,溶血性,自身免疫性 免疫异常 抗体,抗核 治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