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4 个结果
  • 简介:根据GB50057-2010《建筑防雷设计规范》的规定,文章从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的要点、评价报告制作的文本格式、评价的结论及技术要点等三个方面全面阐述建筑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的全过程,明确了建筑防雷设计的项目,总结和归纳了各项目在GB50057-2010中的依据和规定.

  • 标签: 建筑物 防雷 设计评价
  • 简介:结合防雷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结合金属屋面做接闪器的具体要求,提出雷电防护中应该注意的引下线和接地问题。

  • 标签: 金属屋面 雷电防护
  • 简介:根据“有升降周期论”,对环境趋势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些重大问题进行了预测和探讨。“有升降周期论”认为,宇宙中的变化规律是升降再升的周期性变化,各种事物的周期长短不同,大周期中包含着小周期,小周期中包含着更小的周期,层次无穷;升降的基本形态有4种,即正弦形、对数指数形、圆锥形、正态形;事物处在不同层次的周期、不同形态的升降中,相互影响,形成复杂而相对稳定的多彩世界。具体讨论了地球温度的升高、月球与人类生存、天体运行与人类健康,并提出了些预测性的意见。

  • 标签: 环境 医学气象 预测 万有升降周期
  • 简介:依据《建筑防雷设计规范》、《建筑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规定》的要求,通过分析防雷设计图纸审核要点,进步提高审核质量,从源头把好防雷工程质量关。

  • 标签: 防雷类别 防雷区 等电位 接地
  • 简介:为了分析植物排放到大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在2000年1-6月期间,与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科学家共同发展和研究了套自动的气相色谱系统和分析方法.该系统引入个小型冰箱以除去空气样品进样时的水分,得到了对挥发性有机样品进行分析时比较好的准确度.在5℃以及稳定的进样速率的条件下,可以得到比较好的除水效果.对NCAR附近的大气进行了采样,并利用此系统做了分析.本文简单介绍此自动系统以及样品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此套系统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主要的挥发性有机的成分如异戊二烯和单萜烯等具有明显的日变化.

  • 标签: 挥发性有机物 气相色谱仪 异戊二烯 萜烯 植物 大气
  • 简介:雷电灾害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公布的“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雷击风险评估是既有难度又有意义的研究和业务工作。作者通过对某兵器工业医院的雷击风险评估的实证研究工作,阐述了建筑雷击风险评估的基本原理、方法、数据收集过程、计算公式和应该注意事项等,并结合分析结果对做好雷击风险评估工作进行了思考。

  • 标签: 雷击风险评估 建筑物 自然灾害 国际减灾 雷电灾害 业务工作
  • 简介:在研究黄土高原东亚季风地质时期周期演变中,引入了用于定量检测周期的奇异谱分析方法,结合小波分析,对典型的黄土高原陕西省洛川黄土剖面、甘肃省灵台黄土剖面的磁化率中2.6MaB.P.以来东亚季风的强信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1.0MaB.P.之间地质时期,除在1.87~1.37MaB.P.之间可能存在个周期演变不明显的缺失时段外,东亚季风演变的主导周期是40ka,0.9~0.6MaB.P.是40ka周期和100ka周期的调整过渡期。0.6MaB.P.以来的主导周期是100ka。研究还发现,1.2MaB.P.前后没有明显的周期差异,说明1.2MaB.P.不是次真正意义上的周期转型事件,而是周期演变过程中的触发事件,这触发事件对0.9MaB.P.以后出现的周期转型事件影响深刻。40ka周期从1.2MaB.P.开始衰减,至0.9MaB.P.时100ka周期逐渐建立。0.6MaB.P.开始东亚季风出现冷暖大幅振荡的100ka演变周期,因而0.6MaB.P.具有气候振荡加剧的突变性质。

  • 标签: 小波分析 奇异谱分析 黄土 磁化率 东亚季风
  • 简介:根据世界民航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有关专家对当前亚音速飞机排放量的估计和将来20年内增长的预测,用辐射传输模式估算了飞机排放对地面紫外辐射水平的影响。计算使用DISORT程序,这是个经过检验可以较好地包括多次散射作用的离散坐标法程序。分别检验了飞机排放煤烟、硫酸盐粒子和卷云的多次散射及引起的臭氧增加对地面280~400nm紫外辐射的影响。结果表明:根据目前的估计和预测,飞机排放的煤烟和硫酸盐粒子对地面紫外辐射没有影响;引起的臭氧变化也不至于引起地面紫外辐射的变化。但如果天空存在层卷云(光学厚度0.042),就足以使得地面直射紫外辐射减少5%,总紫外辐射增加1%~2%。有资料表明,飞机排放的水汽可能使得某些地区卷云量增加了10%。因此,可能会对地面紫外辐射产生影响。

  • 标签: 亚音速飞机 排放物 紫外辐射
  • 简介:本文根据感温度的计算式,分析了格尔木地区夏季与感温度关系密切的最高气温、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初步得出感温度经验计算公式,从而为从事户外活动的人群提供温度方面的参考。

  • 标签: 舒适度 体感温度 气象要素 格尔木地区
  • 简介:大气稳定度方法主要分为2大类:第类是基于常规气象资料,利用地面风速、云量、日照强度等资料对大气稳定度进行判定,此种方法主要针对开阔平坦乡村地区,资料采用城郊气象站或飞机场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并未考虑特殊的下垫面,如城市、山地、水面等的动力和热力因子对稳定度的影响,只是半定量地给出稳定度扩散级别。第二类是基于高空气象资料,利用温度和风速的垂直分布情况,综合考虑动力因子和热力因子对稳定度的作用,更好地反映出风、温度等气象要素对大气稳定度的影响。

  • 标签: 大气稳定度 温度 风速
  • 简介:结合江西省南昌市某新建高层建筑的案例,分析了高层建筑对周边建筑雷电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建高层建筑的存在将减小周边较低建筑遭受直接雷击危害的概率,具体减少的程度与建筑的相对距离和相对高度有关;由于新建高层建筑遭受直接雷击的概率远远大于周边较低建筑,雷击时所产生的电磁脉冲对周边建筑电器设备损害的概率要大大增加;新建高层建筑的管线与原较低建筑的管线不可能完全分开,原建筑管线可能流入的雷电流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在新建高层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步完善原周边建筑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加强屏蔽与综合布线、等电位连接。

  • 标签: 雷电防护 高层建筑物 雷电环境 影响
  • 简介:水工混凝土在干旱环境下的干缩变形、抗裂性能对水利工程的影响较大,本文采用环境温度、相对湿度的交互作用来模拟高温干旱环境,采用典型工程渡槽和面板混凝土配合比配制试验用混凝土,在不同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下进行试验,研究了渡槽混凝土、面板混凝土的干缩、力学强度、抗裂特性的发展变化规律,并对已建水工建筑的混凝土在长历时干旱环境下的干缩变形性能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长历时高温干旱 水工混凝土 水工建筑物 干缩变形 开裂
  • 简介:利用重庆市污染源和浓度的监测资料,分析并阐明了大气悬浮颗粒(TSP)的来源、各类尘源的贡献率及悬浮颗粒的物理特征,得到了总悬浮颗粒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日变化规律,为发展城市大气污染模式和控制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总悬浮颗粒物 城市大气污染 污染源 TSP 空间分布特征 尘源
  • 简介:根据近两年来对新建筑等电位连接工程的检审实践,分析了目前绍兴市建筑等电位连接工程在设计、监理、施工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国标GB50057~94(2000年版),通过对建筑防雷区(LPZ)的划分及对等电位的连接导体和SPD的估选,介绍了建筑在LPZ交界面处、LPZ空间内及接地系统中等电位连接的正确方法。

  • 标签: 建筑物防雷装置 等电位连接 接闪器 引下线 接地体
  • 简介:应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模拟研究了兰州市2006年12月大气污染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复杂地形条件下,兰州城区冬季大气污染日变化呈现白天高、夜晚低、峰值在中午的特点,NAQPMS较为合理地再现了这特征。分析表明,在兰州冬季低风速的情况下,逆温出现频次的日变化特征与污染的日变化特征保持致,说明逆温在冬季大气污染日变化中的作用显著。

  • 标签: 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 兰州 日变化 逆温层
  • 简介:北京-天津-河北地区工业城市保定大气颗粒(Particulatematter,PM)污染严重,保定大气颗粒尤其是细粒子和超细粒子污染严重,其中含碳组分具有重大贡献,PM1.1、PM2.1和PM2.1-9.0中含碳气溶胶总量(totalcarbonaceousaerosols,TCA)分别占到(49±20)%、(45±19)%和(19±7)%。PM9.0中的含碳气溶胶主要富集在PM2.1乃至PM1.1中。颗粒浓度谱分布及含碳气溶胶富集量呈显著季节变化,由于采暖过程秋冬季各粒径段有机碳(organic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carbon,EC)的浓度均增加,秋、冬季节细颗粒中OC浓度可高达44.0±38.3、78.5±30.2μgm-3,EC浓度分别为3.5±1.6、8.5±6.8μgm-3。各个季节OC和EC在总悬浮颗粒(totalsuspendedparticulate,TSP)中的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meandiameter,GMD)均集中在较小粒径段。粗颗粒中OC的GMD在春夏季较高,秋季减少,而冬季最低。而粗颗粒中EC的GMD则是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保定〈0.4μm的颗粒中OC/EC比值4个季节的水平较为稳定,春、夏、秋、冬季OC/EC比值分别为5.2、3.5、4.1和5.4,来源主要为交通和燃煤。其余几个粒径段的颗粒的来源更为复杂,其来源主要为燃煤、木材和生物质。

  • 标签: 保定 大气颗粒物 元素碳 有机碳 粒径分布
  • 简介:大气颗粒直是西安市的主要污染,多年监测的TSP日均浓度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150pg/m^3。1996年夏季在西安市南郊陕西省委党校设立监测点,使用步进式时间序列自动采样仪对当地空气颗粒进行了4天24小时连续采样,使用PIXE对采到的32个样品进行元素分析,每个样品分析出14~16种元素。各种元素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致,主要受气象条件的影响,降雨对空气颗粒各元素浓度有明显抑制作用。富集因子分析表明,西安市空气颗粒不仅受地壳物质的影响,还受到定程度人为污染的影响。元素浓度的因子分析表明,西安市夏季颗粒物主要有4种来源:地壳物质、有色治炼、燃煤排放源和化工制药业。

  • 标签: 空气颗粒物 污染特征 主要污染物 来源分析 大气颗粒物 元素浓度
  • 简介:本文运用VB6.0编程语言,结合雷电防护知识,编写了“建(构)筑防雷工程设计辅助计算软件”。主要介绍了该软件的特点、软件包含的内容和主要功能以及相关的说明。

  • 标签: 建筑物防雷 工程设计 软件开发 计算机辅助设计
  • 简介:大气能见度成为当前区域大气环境研究的重要指标,不同粒径的颗粒对能见度的影响有显著的区别。在线连续监测了2008年11月—2009年1月上海市嘉定区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粒子数浓度的日变化,同步收集了相同区域空气水平能见度的数据。比较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空气水平能见度和颗粒消光系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中值粒径为0.4μm和0.65μm的大气颗粒对上海嘉定空气水平能见度的影响最显著;中值粒径为0.17、0.26、0.40μm和0.65μm的大气颗粒对颗粒的消光系数影响较大。该相关系数的分布趋势与各种组分(SO42-、NO3-、NH4+、OC和EC)的粒径分布十分致,证明了这5种组分是影响大气颗粒消光系数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 粒径分布 空气水平能见度 相关性 消光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