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模式历史情景和土地利用情景结果,定量评估了模拟的土地利用变化对20世纪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加剧了20世纪中国地区干旱化的进程,其贡献约为1/3。其中,湿润区具有显著变干的趋势,土地利用变化的贡献约为35.4%;半干旱区显著变干,土地利用对半干旱地区变干的贡献不显著;两种情景下干旱区干湿变化都不显著。在土地利用情景下,中国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级土地的减少和牧草用地的增加,二者分别从国土面积的72.7%和12.9%(1901年)变为36.0%和41.9%(2004年),且1950年代之后变化速率显著增大。其中大面积显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而降水减少带来的干旱化作用大于温度降低带来的变湿作用。

  • 标签: CMIP5耦合模式 干旱 土地利用 地表湿润指数
  • 简介:气候变化对陆地水文系统有着重大影响。利用1955—2015年我国西北干旱区党河水库入库流量资料,结合下游敦煌站1951—2015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逐月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滑动平均、Mann-Kendall法与R/S法等分析方法,分析了党河水库入库径流量及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其未来可能变化趋势,并探讨了入库径流量对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55—2015年党河水库入库径流量年际变化大,丰枯水年出现频率符合正态分布特征,入库径流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其线性增加率为0.16亿m^3·(10a)^-1,且这种增加趋势在未来变化中持续性极强;(2)1951—2015年,敦煌地区年均气温与年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显著升温和降水微弱增加的趋势在未来变化中持续性极强,且二者均发生突变,突变年前者是1997年前后,后者为1970年和1986年前后;(3)年入库径流量对年均温度和年降水量变化的响应分析发现,年均温度变化是导致党河水库入库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降水是次要因素。

  • 标签: 党河水库 径流量 气候变化
  • 简介:到2050年,适宜咖啡生产的土地面积将会减少一半。目前,世界上两个主要的咖啡品种是阿拉伯咖啡和罗布斯塔咖啡。研究人员首先获取了这两种咖啡产地的信息,然后利用气候模型来预测这些地区在2050年时的气候状况,并且预测那时的气候对咖啡生产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科学家们在2014年12月的ClimaticChange杂志在线版上报道说:人们将来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仅仅能够取得适度的进步,世界上适合咖啡豆生产的土地面积将要减少50%。

  • 标签: 气候变化 气候模型 土地面积 在线版 气候状况 斯塔
  • 简介:根据西安丰富的历史旱涝史料,建立了近1500年旱涝序列,并采用滑动滤波、功率谱分析、谐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安地区旱涝气候的长期变化进行分析。

  • 标签: 旱涝气候 长期变化
  • 简介: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二工作组于2007年4月6日正式发布了第四次评估报告,该报告客观、全面而审慎地评估了气候变化已有的和未来的可能影响。现有观测证据表明,人为增暖可能已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了可辨别的影响,但由于适应以及非气候因子的作用,许多影响还难以辨别。21世纪中期,某些中纬度和热带干旱地区年平均河流径流量和可用水量会减少10%~30%;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1.5~2.5℃,目前所评估的20%~30%动植物物种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会增大;从全球角度看,局地平均温度增加1~3℃.预计粮食生产潜力会增加,但若超过这一范围,则会减少。兼顾适应和减缓的措施能够降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

  • 标签: 气候变化 影响与适应 IPCC第二工作组 第四次评估报告
  • 简介:根据1966-2005年山东省的雷暴资料,运用数理统计及自然正交函数展开(EOF)方法,对山东省雷暴气候特征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年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泰沂山区多、半岛沿海和山东西部平原较少的特点;雷暴主要发生在夏季,有明显的日变化,在过去40a中,山东雷暴日数具有较强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波动下降的特点,并有一定的阶段性.

  • 标签: EOF方法 雷暴 时空变化特征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 简介: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的法律研究自提出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体系和制度的研究上起步比较晚,没有形成完备的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也没有一部综合性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在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的实施。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现状分析,结合国际社会尤其是联合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制定和出台的法律性文件,分析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法律的缺陷,解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建设问题,制定和完善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法律体系,探讨制定一部《应对气候变化法》,以适应和缓解中国面临的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气候变化 法律对策 中国 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法律体系 温室气体排放
  • 简介:气候变暖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最重大环境问题,也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来世界面临的严峻挑战。为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也为了应对挑战,国际社会作了多方面的努力。气候谈判在经历了《京都议定书》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后《京都议定书》阶段。气候谈判是一场国际博弈,各个国家都想从博弈中获得自己的利益。气候变化、气候谈判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气候问题是环境问题、发展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围绕气候问题进行的谈判是经济战、政治战。解决包括气候变暖问题在内的环境问题需要热情和勇气,更需要智慧和耐心。

  • 标签: 气候谈判 气候变化 《京都议定书》 气候变暖问题 环境问题 国际社会
  • 简介:简要回顾美国气候变化研究沿革,分析美国制定和实施气候变化科学计划(USCCSP)的背景,综述USCCSP的研究目标、研究领域和组织管理方式。首先重点阐述USCCSP的关键科学发现以及全球和美国气候变化的主要科学结论,介绍USCCSP综合评估产品。然后论述美国国家科学院研究理事会(NRC)对USCCSP进展的评估,评述未来美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战略框架和领域。最后在归纳美国气候变化研究特色的基础上,阐述对我国制定长期战略规划、深化基础研究、强化模式创新、推进观测系统和资料系统建设、加强科学评估和应用服务、加快立法进程等方面的启示。

  • 标签: 美国 气候变化 科学计划 综合评述
  • 简介:自1950年以来的观测证据表明,有些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已经发生了变化.全球尺度上,人为影响可能已经导致极端日最低和最高温度升高;由于平均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可能已对沿海极端高水位事件的增加产生了影响;具有中等信度的是,人为影响已导致全球强降水增加;由于热带气旋历史记录的不确定性、缺乏对热带气旋与气候变化之间关联的物理机制的完整认识及热带气旋自然变率的程度,将可检测到的热带气旋活动变化归因于人为影响仅具有低信度.将单一的极端事件变化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具有挑战性.对极端事件变化预估的信度取决于事件的类型、区域和季节、观测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基本物理过程的认知水平及模式对其模拟的可靠性.

  • 标签: 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 气候变化 归因
  • 简介:欧盟成员国大多属于成熟乃至过成熟经济,土地空间有限,人口密集,人口数量稳定甚至有下降趋势,其经济增长只能以“内涵”为主,“外延”扩张的空间十分有限。所以,欧盟希望通过应对气候变化能够成为其增强经济发展和竞争能力的新契机。

  • 标签: 经济发展 欧盟 战略框架 应对 经济增长 下降趋势
  • 简介:甘肃省大部分地方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旱涝变化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和发展。本文利用甘肃省近520年气候历史资料中的旱涝等级,统计了旱涝出现频率,划分了干湿期,分析了周期特征。为我省国民经济建设部门制定规划,特别是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整治、农林牧业生产和发展,提供较长期的气候变化背景服务。

  • 标签: 旱涝 气候变化背景 湿期 周期特征 半干旱气候 省国民经济
  • 简介:利用1961—2012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陕西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陕西冬季气温年际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陕西冬季气温主要呈全区一致的空间分布型,低温年,500hPa高度场我国西部存在稳定的负距平,垂直方向呈准正压结构,西太平洋遥相关型(WP)与第一模态时间系数的相关性最显著。中高纬地区海温可能是影响陕西冬季气温的主要强迫因子,西北太平洋海温负异常,黑潮区、热带印度洋、北大西洋海温显著偏低,有利于陕西冬季气温偏低,且这些关键区海温的异常信号,在前期夏、秋季已经表现明显,对冬季气温预测有指示意义。

  • 标签: 冬季气温 海表温度异常 遥相关 陕西
  • 简介:回顾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结合全球变化的特点,重点讨论了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指出:最近50多年,我国降水强度普遍趋于增加,降水日数除西北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与总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很密切,西北西部、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频繁,华北地区虽然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明显减少,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连阴雨产生的年降水量在华北、东北东部和西南东部地区明显减小,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一些东南沿海地区则增加。降水日数和微量降水日数减少是近年来我国干旱化趋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 标签: 气候变化 极端降水事件 观测
  • 简介:利用塔中气象站12a的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塔中主要气象要素风、温度、湿度、气压等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塔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很大,年较差达38℃,空气湿度很小。夜间温度低,日出后气温上升迅速,午后气温最高;3~9月地面风速〉2.0m/s,冬季多在2m/s以下。气压日变幅春〉夏〉秋〉冬;各季相对湿度夜间〉白天,冬季可达60%~70%;地面风速与大气稳定度有关且夜间〈白天。沙尘时气压降低约10hPa且波动大,沙尘暴时气压上升迅速;扬沙、沙尘暴天气夜间气温明显高于典型晴天,相对湿度夜间〉白天,扬沙和沙尘暴时与典型晴天昼间相对湿度相近,夜间多波动且数值要小;沙尘暴发生风速最大可达9.7m/s,该日平均风速为6.2m/s,其它天气夜间风速小于白天。全年地面气象要素的日变化显著,气压日内变化在3hPa以内,气温日较差可达16.2℃,夜间相对湿度约23%~51%,白天相对湿度约25%;夜间地面风速维持在1.5m/s,16~18时风速达3.2m/s。

  • 标签: 塔中 气象要素 变化 特征
  • 简介: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表了一篇综述性质的文章,探讨用科学技术和工程来“应对气候变化”。文章从能源、运输和工程3个方面进行论述。核心思想是:要想世界经济继续增长,同时又不造成气候变化加速,就将需要出现新的科学技术和工程。

  • 标签: 气候变化 科学技术 英国广播公司 世界经济 工程
  • 简介:根据青海省7个木本植物物候观测站的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及气候资料,分析小叶杨叶芽开放期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小叶杨叶芽开放期与上年11月至当年4月的平均气温关系密切,平均气温偏高1℃,小叶杨叶芽平均开放期提早2~6d。

  • 标签: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 青海 生态环境
  • 简介:201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多哈会议期间,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损失与危害问题突然升温,成为影响大会能否成功的关键议题之一.通过回顾《公约》下损失与危害问题谈判的背景历程,对主要集团的观点和核心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弱化《公约》下承担的历史责任,甚至向发展中国家转嫁责任,是损失与危害谈判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在2013年第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19)上损失与危害谈判中,发展中国家需要坚持损失与危害议题的本质是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坚决抵制责任转嫁;损失与危害谈判必须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让部分发展中大国承担出资义务是不公平的要求;确保损失与危害国际机制具备活动组织、资金来源、效果评估与报告等一系列核心职能,以争取损失与危害议题谈判取得成功.

  • 标签: 气候变化 谈判 损失与危害 进展
  • 简介:在美国奥巴马政府新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中国前夕,2月5日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表了题为《克服美中气候变化合作的障碍》的报告。报告指出,中美两国加在一起每年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高达全球总量的40%以上。

  • 标签: 气候变化 合作 大气排放 克林顿 温室气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