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气候变化:全球风险、挑战与决策”国际科学大会于2009年3月10~12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该会南国际大学研究联盟(IARU)主办,该联盟包括了目际上10所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也列其中,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对目前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最新科学进展进行梳理,

  • 标签: 气候变化 科学进展 国际 研究型大学 哥本哈根 北京大学
  • 简介:引言大风是一种经常出现在我省海岛的灾害性天气。海岛不仅大风多,且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对海岛大风的特性及其变化规律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海岛大风的认识和防御,使其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为此,本文利用海岛气象站多年历史气候资料,对我省海岛的大风作了分析研究。

  • 标签: 浙江海岛 台风大风 大风日数 平均持续时间 强对流大风 强对流天气
  • 简介:利用滑动平均、多项式倾向率等方法,对永康近45年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各类天气现象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永康近45年气候变化特点为:气温先逐渐降低,自80年代开始回升,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增暖的趋势更明显;降水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点,多雨期与少雨期交替出现,21世纪后又进入了少雨期;日照趋于减少。近期开始回升;雷暴天数呈下降趋势,大雾天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最近10年雷暴、大雾天数明显减少.但雷电灾害、大雾造成的损失却明显增加。

  • 标签: 气温 降水量 日照 气候变化
  • 简介:1.本刊是受国家气候委员会委托,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在气候变化科学领域内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宗旨为面向从事气候变化的科研和业

  • 标签: 征稿细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征稿
  • 简介:利用近500年我国旱涝等级历史资料及新中国40多年气象资料,采用天气、气候及统计方法,计算了中线地区干旱指标,分析了华北地区和汉水上游水库库区干旱分布特征、各区区域性干旱遭遇及库区供水区与北方需水区旱涝变化的长期特征,供南水北调决策参考。

  • 标签: 南水北调 中线地区 旱涝 长期特征
  • 简介:开采和冶炼金属会给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特别是产生的二氧化碳带来的温室效应。总的说来,在金属对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方面,古老的元素铁和铝仍然占主要地位。这是经过对63种金属进行了综合环境分析之后得出的,分析结果发表在PLOSONE杂志上。

  • 标签: 气候变化 冶炼 钢铁 环境分析 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
  • 简介:根据44年(1954—1997)的资料统计,发现浙江梅雨期间降水量与影响台风频数为反相关关系。梅雨量及台风数还存在位相相反的变化特点,它们与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变化有较好关系。从亚欧地区500hPa的环流背景出发,对上述统计事实进行了合理的解释。

  • 标签: 梅雨 台风 环流 太阳黑子
  • 简介:1.《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是受国家气候委员会委托,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气候变化领域内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致力于促进气候变化学科发展,并推动其研究成果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制定,气候政策与环境外交谈判,生态与环境改善,气候资源保护、开发和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 标签: 气候变化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科学 环境改善 中国气象局 学术刊物
  • 简介:农业是印度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印度提供粮食,为许多人带来生计。尽管气候变化的影响因地而异,但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和耕种模式会产生影响。由于农业的变化会影响食品安全、贸易政策、民生和水土保持问题,因此农业政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 标签: 农业生产力 气候变化 印度 组成部分 食品安全 贸易政策
  • 简介:黄河的洪水及泥沙闻名于世,进入21世纪,黄河上又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随着气候的变化、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断流已成为黄河面临的新热点.由断流以及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污染超标和生态环境问题也更加突出,对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深入研究断流的原因和对策,以提高黄河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确保黄河长治久安.

  • 标签: 气候变化 黄河断流 洪水 泥沙 人口 经济
  • 简介: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1~2013年总云量和低云量观测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方差分析和累积距平等方法,系统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云量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和天气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均表现为自东北向西南递增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低海拔平原区小于高海拔山区,南部山区天祝最多,沙漠戈壁干旱区民勤最少。近53a来,河西走廊东部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年、年代际变化均呈增多趋势,低云量的增多趋势尤为显著(民勤除外);总云量、低云量的时间序列分布存在5~7a、5~6a的准周期变化,且前者突变时间为1997年,后者突变时间1987年和1996年。总云量春季最多、冬季最少,低云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各地各季节总云量近53a间总体上均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冬季最大、秋季最小;除民勤外,各地各季节低云量也呈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春季最大、冬季最小。总云量和低云量的月变化特征明显且变率较大,总云量的峰值出现在5~6月和9月,低谷出现在12月;低云量的峰值出现在7月(天祝峰值在8月),低谷出现在12月到次年1月。

  • 标签: 云量 时空变化 河西走廊东部
  • 简介:利用1968~2007年共40年的福州区域9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分析福州区域能见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不论是08时、14时、20时,还是日平均能见度,平潭站均最小;08时平均能见度罗源最大,14时、20时、日平均能见度永秦最大。(2)40年来,除永泰站外,其余各站全天候能见度和霾雾天气能见度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近年来下降趋势趋缓,霾雾天气能见度的下降幅度小于全天候能见度。(3)前20年,福州区域各站08时能见度主要集中在6级、7级和8级;后20年,6级能见度出现概率明显上升,8级能见度的出现概率明显减少,3级以下能见度(〈1Km)的出现概率有所减少。(4)全天候能见度的年变化为单峰型,能见度最低值出现在春季的3月或4月,峰值出现在7月;雾霾天气能见度的年变化与全天候能见度的年变化相类似,但其变化幅度小于全天候能见度。

  • 标签: 能见度 雾霾天气 变化特征
  • 简介:利用淄博地区8个气象站1980—2014年35a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夏季和逐月降水量的变化特征以及夏季降水量的气候突变和变化周期。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情况看,淄博地区夏季及各月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年际振动幅度较大,波动幅度6月份最大,7月份次之,8月份最小,降水量的线性趋势夏季及7月和8月均为缓慢增多趋势,6月份呈缓慢减少的趋势,南部山区趋势最大,北部次之,中部、东部最小均未能通过a=0.05的显著性检验。全区8月份平均降水量在1997年之后出现显著增多趋势,为一突变现象,突变点出现在1981年;全区夏季平均降水量及6月份、7月份降水量未发生突变现象。夏季降雨变化周期主要表现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大作用减弱。

  • 标签: 夏季 降水量 变化特征 气候突变 周期 淄博
  • 简介:1.《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是受国家气候委员会委托,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气候变化领域内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致力于促进气候变化学科发展,并推动其研究成果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制定,气候政策与环境外交谈判,生态与环境改善,气候资源保护、开发和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 标签: 气候变化 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科学 环境改善 中国气象局 学术刊物
  • 简介:1.本刊是受国家气候委员会委托,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也是我国在气候变化科学领域内唯一的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期刊.本刊宗旨为面向从事气候变化的科研和业务人员、面向政府相关部门决策者以及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的人士,并竭诚为他们服务。

  • 标签: 征稿细则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