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太尔对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批判始终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运用革命的眼光去审视当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认为,马克思模糊了“规律”与“趋势”的区分,从“实质解释论”过渡到了“范式论”。正是这种“范式论”的转向神化了马克思主义,由此导致了经济决定论和极权主义,并引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危机。因此,只有通过革命而非改良的方式,才能继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任务;只有“自下而上的社会主义模式”,才能使革命真正发生作用;只有地方性共同体,才能弥补工人阶级革命的道德缺陷,完善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实践。这种对革命的批判与反思,共同构成了麦太尔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观。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革命 自下而上 地方性共同体
  • 简介: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种不同性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伟大学说,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一句话,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在计划经济体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框架下,人民内部矛盾大多属政治思想性而非经济性,对于规模的群众集体行动,笼统的称为“群众闹事”,处理方式一般压制多于疏导,依据的是人民的信赖和执政党的“威权”。

  • 标签: 非直接利益冲突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邓小平 社会主义社会 计划经济体制 50年代
  • 简介:卢卡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通过进一步研读马克恩的系列著作,清晰指认异化是一般的社会存在;作为社会存在本体的形式,异化同样具有本体论的特征。异化不再是抽象的符号,它与劳动构成整体,是现实的、历史的范畴,是一定阶段中社会存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卢卡晚期异化观从马克思思想中继续接受理论和方法上的启蒙,并在构建社会存在本体论进程中尝试实现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对接。从当代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挖掘卢卡晚期异化观中的合理思想,是学界深化和拓展当代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视角。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卢卡奇 晚期异化观 社会存在本体论
  • 简介:<正>G·卢卡是在20世纪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晚年的收笔之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亦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曾遭到早年卢卡批评的恩格斯及其《自然辩证法》论述了劳动在从动物(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有关"劳动"的思想,而"劳动"范畴也是卢卡思想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范畴。本文试图从二者的思想关系出发.解读卢卡的"劳动"范畴。

  • 标签: 卢卡奇 目的论 本体论意义 社会存在本体论 劳动 因果性
  • 简介:近些年来借助网络的日益普及和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污蔑否定毛泽东为核心的“毛化”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蔓延开来,呈现出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传播形态隐蔽化、传播方式恶俗化等新特点。在政治、经济、心理、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这股错误思潮在网络上不断发酵、扩散。如任由其发展泛滥,势必产生消解民族意识、削弱政治认同、扭曲价值立场的巨大危害。因此,必须找准症结,在掌握科学评价毛泽东的原则和方法、增强网络空间的思想引领、建立抵制“毛化”错误思潮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等方面精准发力,抵制它对人们的思想腐蚀。

  • 标签: 网络空间 “非毛化” 历史观
  • 简介:卡米尔·艾里一穆阿里受《对话·狂欢·时空体》杂志编辑部委托,在巴黎对朱莉亚·克里斯蒂娃进行采访,谈话的内容主要涉及克里斯蒂娃接受和在西方传播巴赫思想的缘起,讲述了巴赫对其影响,以及给出了巴赫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基本评价。她认为巴赫对于欧洲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在研究和介绍巴赫的同时,她也将巴赫"写入"她自己的那些思索的语境。巴赫提出的对话、对话主义、互文性、他者和无意识等概念一直在发挥重大影响。巴赫不仅仅是一名专家,更是一位创造者,充满灵感的创造者,富有神采的创造者。他是文学中两大新的重要的维度之源头:一是"他者"之维度,二是体裁的历史与演变之维度。存在着两种巴赫的遗产:一方面是文化学的与符号学的遗产,另一方面是狭窄的意义上的文学的遗产,即围绕着对话主义这一概念与这一概念之变体——互文性而得以建构起来的那份遗产。

  • 标签: 巴赫金 朱莉亚·克里斯蒂娃 他者性 巴赫金遗产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如何理解哲学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影响,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艾思翻译了苏联新哲学的有关论著,并且在国内进行宣传和传播,也影响了毛泽东的哲学思索,与新哲学有关的文本和观点在毛泽东的哲学著作中得到了详细的阐发。艾思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新哲学思维,丰富了毛泽东的哲学视野,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

  • 标签: 毛泽东 艾思奇 新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简介:江青集团是"文革"政治路线的产物。江青拉帮结派,在"文革"中进行疯狂的反党篡权活动。毛泽东对江青在"文革"中的肆虐是有一定责任的,但毛泽东对江青的野心和帮派活动又进行了批评和遏制,使"四人帮"篡夺党和国家领导权的阴谋没有得逞。

  • 标签: 毛泽东 江青集团 “文化大革命”
  • 简介:卢卡在1923年《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批判了第二国际庸俗经济唯物主义的经济决定论,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明确定义为以总体性为核心的历史辩证法,呼吁无产阶级主动形成阶级意识来变革社会现实,重新树立起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权威性和革命性,唤醒了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重新诠释的热情。在这之后,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沿着卢卡提出的总体性辩证法的批判路径,从总体性的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创立各自的社会批判理论体系。总体性辩证法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用以阐释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方法论基础。当前研究总体性辩证法对于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逻辑的历史进程和预测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势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卢卡奇 总体性辩证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 历史影响
  • 简介:“九·五”以来特别是近两年中央关于开发西部的部署逐渐明朗,投资力度逐渐加大,东部地区也加紧了向西部的考察、合作与支持。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西移已成定局,这正是邓小平同志生前发展中国、强盛中国的美好愿望。他虽然不是专门的经济学家,但在改革开放二十年的今天,回顾他统观全

  • 标签: 邓小平理论 区域经济 非均衡协调发展观 经济合作 经济结构 投资环境
  • 简介:人们通常认为,卢卡只承认社会历史辩证法,否认自然辩证法。这是西方学界不适当地夸大卢卡批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思想的结果。实际上,卢卡旨在区分辩证法的两种类型,并不反对自然辩证法(自然界存在客观辩证法)。但是,卢卡关于自然辩证法的论述引发新语境下理解科学的二元论,阻碍了科学辩证图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的形成,是西方实证的马克思主义和批判的马克思主义两大流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问题上长期纷争不休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卢卡奇 自然辩证法 实证 科学 哲学
  • 简介:太尔曾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过深入研究,多元的文化背景、对伦理始终如一的追求使他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形成了与其他英国新左翼思想家类似的本土化属性,期间经历了走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研究、反思马克思主义直至远离的阶段性过程。麦太尔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研究过程具有三个特点,分别是以伦理学研究作为最终主旨的目的性、与本国社会及社会主义实际进展的相关性和在一定程度上与英国新左翼运动整体发展保持的同步性。

  • 标签: 麦金太尔 马克思主义 本土化 人道主义 新左翼
  • 简介:历史唯物主义与伦理道德的关系,是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争论中提出的核心问题。英国学者布莱克里在2012年出版的新作《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自由、欲望与革命》中尝试进行一种新的理论综合。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因素与哲学(包括伦理道德)因素之间,既存在着内在的张力,也存在着历史的一致性,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能仅仅从科学或价值的单一维度去开展,而应该从历史总体的哲学观出发,统摄双重维度来进行思考。据此,他提出,马克思主义伦理观并未源于抽象或普遍的准则,而是产生于具体的历史、现实生活情境以及人们为建立新社会而推翻资产主义的斗争之中,其主要内容是具有集体自决权的自由及人们之间的团结美德。布莱克里的观点对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着使马克思主义伦理观陷入相对主义等缺陷。

  • 标签: 布莱克里奇 伦理 团结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毛化"思潮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毛化"思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从内容上看,表现为由部分否定发展到全盘否定毛泽东的革命、建设思想和实践,乃至其文化成就和个人人品;从形式上看,表现为高度的拟真化、生活化和复杂化,极具欺骗性和迷惑性。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毛化"思潮进行及时跟踪和理性辨析,将有助于认清这一思潮的发展趋势、特点和实质,为有效应对这一思潮提供参考。

  • 标签: 新媒体 “非毛化” 表现 实质
  • 简介: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重要的话语之一,与共产主义、剩余价值、阶级等其他话语一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一直以来,这类话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从未有过异议,但今天却遭遇了质疑,既有对坚持群众史观却否定英雄史观的疑惑,有对教材和法律把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及其他爱国人士规定为人民,但却不能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利,所带来的困惑,更有提出用为纳税人服务代替为人民服务的错误认识等。"人民"话语中诸如此类的疑惑,只有在实在性和实在性的统一中解读,才能化解冲突,彰显马克思主义话语魅力。

  • 标签: 人民 实在性 非实在性
  • 简介:<正>在"大对话"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的一个议题。这个话题可从多方面切入。在我看来,大致地检阅一下对话思想在人类思想史上的生成语境与发展里程,直接地面对对话思想在哲学上的核心语义与基本内涵,积极地关注当代对话理论的重大成果在方法论上的警示启迪,这于马克思主义美学学科建设可能是不无裨益的。对话思想在古希腊哲学中早就存在。在20世纪初德国哲学中,对话思想已经逐渐流行开来。现代解释学理论广泛涉及这一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至70年

  • 标签: 赫金 美学学科 人类思想史 现代解释学 发展里程 可从
  • 简介:我读了您刊登在《真理报》上的《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后,认为这篇文章也适用于您,因为您首先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其例子是边疆区委、州委和专区党委纷纷宣布本地区全盘集体化,而您领导的中央委员会不考虑是否可能,就批准了决定。拿赫尔松专区为例。1929年12月13日决定:全:每区在1931年3月1日前全盘集体化。然后又撤销了这个决定,在1930年1月作出了新的决定:在1930年3月l口前实行集体化,给各区下发指令.派出工人和大学生工作队,派党员去开展工作.在每个区有几百人.而全专区人数达几千。可以设想,国家为此付出多大代价。在两个月内一个个专区要实行全盘集体化。这是十足的异想天开。

  • 标签: 斯大林 文章 尼古拉 批评 《真理报》 中央委员会
  • 简介:在《认知考古学》一书中,福柯提出要建立自己的新史学观。在他看来,传统的进步史观的本质实际上是由意识进步论和理性目的论建构起来的,这种主观思维中生成的完形模式总是想造成平滑和同质的历史主体,并呈现出从低级到高级、由起源到终结的发展过程性。而新史学的历史研究则是要从根本上拒绝传统历史研究中的"线性图式",它不再制造任何类型的历史总体性,而恰恰是要分析这些连续的不同系列中的东西是如何被建构成连续总体的。

  • 标签: 福柯 《认知考古学》 新史学 非连续性 目的论 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