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认为焦循通过"旁通"、"当位失道"、"时行"、"八卦相错"、"比例"五图,编织了一套表现为象数形式逻辑类比推理思想构架,并将自己道德理想尽数纳入构架之中.这样,焦循一方面确立了研究易学方法论,另一方面也具有以"旁通"为主体哲学意义.焦循易学方法论,标志着清代中期易学重要转向,它已迈出象数与义理诠释易学旧轨.然而将易学探求严格限定在各种法则框架之内,因而也就混淆了易学象数系统与义理系统各自独立性.因此,易学哲学意义也就被逻辑推理工具价值所取代.

  • 标签: 焦循 易学 易图略 方法论
  • 简介:10月11-12日在德国汉堡举行,由复旦大学和汉堡大学联合主办,汉堡大学承办,主题为“中国在德国:教育、媒体、文化与城市发展”。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与汉堡大学兰岑校长以及汉堡众多杰出议员与商界人士参加了本届论坛。与会代表一致强调了中德两国之间紧密关系与密切合作重要性,并提出了许多重要议题,其中既有抽象中国哲学问题,也有实实在在现实关切,比如城市规划问题。

  • 标签: 莱布尼茨 论坛 中德 复旦大学 城市发展 商界人士
  • 简介:<正>《孟子》一书中有数处提及助法,如《公孙丑上》云:“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滕文公上》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租税已经普遍采取实物形式,孟子却主张实行助法及劳役形式。人们从已经熟悉“劳役—实物—货币地租”演进系列出发,是很容易对之作出“落后”、“倒退”甚至“反动”评价

  • 标签: 孟子 评价 实物形式 思想 薄税敛 战国时期
  • 简介:孔子“正名”思想,是其重视“言语”结果,这种结果又是其政治追求需要、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及政治交际活动需要。“正名”思想又以其“无所荀而已”言语谈说态度及其不同体现,表明孔子注意到了人际沟通中一些重要语用原则。这些语用原则与西方逻辑语用原则既有同也有异,是时代产物,也具有了时代精神,并因此具有了“正名以正政”社会功用。这仍然是我们今天的人需要认真思考问题。

  • 标签: 正名 语用原则 社会功用
  • 简介:哲学第一问题或者说元问题是哲学究竟该如何界定问题。几千年哲学发展史就是哲学寻求自身合理定位历史。由于对哲学自身身份或定位认识不清,我们哲学书总是以一种非哲学方式诉说着哲学问题。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分别以自然、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哲学研究虽然离不开对自然、社会以及思维关注,但从根本上看,哲学面对仅仅是人自身,并且也只能站在人立场上去关注和理解自然、社会以及思维。

  • 标签: 哲学发展史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意义 哲学研究 元问题
  • 简介:<正>《管子》书中蕴藏着丰富经济、政治、军事、哲学思想,涉及封建国家管理各个方面,但《管子》管理理论还没引起人们充分注意。本文试图从“激励”——通俗地说,就是调动人积极性——这一侧面,对《管子》管理理论作一点初步探索。一、《管子》激励理论概述(一)基本前提《管子》谈激励,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令顺民心”。《管子》认为,“辟则惠,闭则颣”。(《乘马》,以下凡引《管子》,只注篇名)(颣:戾,悖逆)对人越是疏导,他就越

  • 标签: 激励理论 管子 管理理论 现实意义 基本前提 领导者
  • 简介: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个体对自我生命体悟和自觉,具有个体性。天命体现社会历史文化核心价值,具有普遍性。理论上,仁发生个体性与人格评价社会性之间存在张力,如果一个人一味本着良善初心做事而忽视社会价值追求可能最终成为不了君子仁人。在孔子,仁心发生后由天命引导,使个体仁心能够与社会良知结合,形成完整道德成长机制。但是,孔子之后不少儒者虽然对仁道德主体性大加弘扬,却忽视了天命在仁实现中所产生引导与规范作用。所产生后果是,仁独自承担起自我做主道德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意志任意性。因此,天命作为社会道德普遍原则能够也应该为仁发展与成就提供保证。

  • 标签: 天命 普遍性 个体性
  • 简介:4月12~13日在广东广州召开,由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主办,旨在促进亚洲国家在逻辑研究上相互交流,以期在未来建立更紧密合作。来自中国、日本、波兰等国家和台湾地区近40位学者参加会议,讨论内容包括:哲学逻辑、非经典逻辑、代数逻辑以及它们在计算机科学和认知科学中应用。

  • 标签: 哲学逻辑 亚洲国家 认知科学 非经典逻辑 计算机科学 大学逻辑
  • 简介:“召陵之盟”是先秦史上大事件,尤其是春秋时期齐、楚关系史上大事件。它是管仲和齐桓公精心谋划且费尽心机成功会盟,反映了管仲和齐桓公政治气度、远见、才能和成就,具有巨大而深远历史意义。它确立了当时齐国天下霸主地位,实现了楚人“观中国之政”宿愿,避免了一场社会大战乱,还树立了天下霸主典范,从而使得中国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在春秋时期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因对春秋霸主及争霸诸侯有着示范作用而影响了春秋历史发展。

  • 标签: 召陵之盟 历史意义
  • 简介:文化工业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第一阶段,市场自发地以科技改变文化表现和传播形式为文化市场化和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以英国创意经济为标志新兴产业可作为文化与科技整合阶段,因其自觉地对创意设计创造性和人文性重视,使文化成为主导,科技为人所用,重新确立了人主体性地位。设计哲学用创造性和人文关怀重新对文化与科技加以整合,它出场不仅给创意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注入活力,还暗合了以“创造”为焦点经济社会实践诉求现代性转型,人本身能动性、创造性、艺术化生活追求以及对科技运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变迁主导力量。强调文化和科技整合而非融合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予以重视问题。

  • 标签: 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工业 创意工业 设计哲学 整合
  • 简介:墨子以“天下莫若身之贵”阐释了生命存在伦理之义,并从“生,刑与知之处”知性统一视角,表达了对人之为人自在与自为“生”之内涵洞察与感悟。这种感悟既是人之为“生”一种道德境界,也是对人“生生之道”在伦理意义孜孜以求。墨子对“生”追求强调在普遍意义德性之欲,故而以“兼爱”为机制,在“兼”社会化过程中来表达对“众之生”尊重。所以,“兼爱”是墨子实现“贵生”伦理设计,“兼”体现了墨子对人生关系、社会关系应该如何一种德性之约,确切地说,“兼爱”是实现“贵生”社会道德要求,更是人何以“贵生”一种伦理手段,此与当代社会和谐建设有借鉴之功。

  • 标签: 墨子 兼爱 贵生 伦理机制
  • 简介:关学,是由北宋理学家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创建、于明清发生学派分化并向近代转型关中地域理学形态。作为地域理学关学,尤其是张载之学,其影响又是跨越地域。从侯外庐主编《中国思想通史》所设专章①算起,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在张载关学学说和关学史研究领域积累了丰硕成果。但该领域仍存在着不少有待澄清疑难问题,其中也包括“关学”概念意涵问题。概念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基本概念或核心概念理解和运用,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工具或方法意义。本文提出,“关学”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学术史概念,其结构特征表现为“时间”、“空间”、“学传”三重维度。由这三重维度构成“关学”概念,将有可能成为一种新诠释模式。

  • 标签: 结构特征 概念 关学 意义 《中国思想通史》 三重维度
  • 简介:近年来,在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多元化格局下,已渐次形成马克思生活哲学研究蔚为壮观态势。马克思生活哲学出场是对马克思哲学回归生活世界原则深度推进与实质性提升。其作为一种探索马克思哲学新范式,为马克思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景式理论图景,凸显了马克思哲学在价值观、批判对象、理论目的、真理观、哲学类型、理论与生活主体以及哲学归宿等诸多方面所实现一系列根本性转变,突出了马克思哲学辩证法所具有的批判性和革命性特质。

  • 标签: 马克思生活哲学 马克思哲学研究 出场 意义 回归生活世界 多元化格局
  • 简介:唐代,《老子》、《庄子》、《列子》、《文子》、《亢仓子》五部道家著作被诏封为道教“真经”,享受很高地位。柳宗元站在儒家立场之上本着“经世”原则对这五部“真经”作了理性地考证与评价,从中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他对道家、道教理解与态度。

  • 标签: 柳宗元 道教 真经
  • 简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高校间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其中包含了高校间德育竞争。本文首先在高校竞争现实大环境下,将生态竞争思想引入高校德育,提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理论;然后,通过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内涵进行界定,构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评价模型,分别从静态、动态和态势角度设计了三层、三维和三元结构评价模型,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各要素之间运行机制进行剖析,为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评价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提供了崭新视角。

  • 标签: 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 生态竞争力 评价模型
  • 简介:评价孟尝君角度与歧点谢元鲤确立一个评价孟尝君标准或原则,是大家取得共识基础。诚如著名史学家李侃先生所说"原则不是研究历史出发点,但不等于研究历史可以没有原则和不要原则。"(李侃《严峻历史和史学虚实》《历史研究理论和方法》第115页》有...

  • 标签: 孟尝君 评价历史人物 齐国 司马迁 歧点 王安石
  • 简介:“忠”德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职业道德重要内容。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从忠于民众发展成为规范所有社会成员关系道德规范,并以“忠于职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文章对“忠”德内涵发展历程进行了归纳和疏理,并与现实相结合,提出近现代以来,特别是我党建立之后,不仅汲取了“忠”精华,而且对其进行了有力发展和理论升华。

  • 标签: “忠”德 忠于职守 公务员
  • 简介:虽然断辞在《周易》本经文本中呈现出错综复杂文献语言现象,但我们通过归纳整理分析,能够发现其具有较为成熟稳定文献语言特征。以此为基础,深入讨论断辞自身系统分类即亨字、利字组与吉凶辞三类系统,它们各自具有预测、规范及直接判断语义内涵。断辞在本经文本整体语义和思想表述中,以价值判断形式承担了凝聚价值指向、在境遇中决断可能时机语言角色。深入把握断辞语义特征及其意义问题,能够为中国思想传统研究提供诸多新线索和可能路径。

  • 标签: 《周易》 断辞 文本 语义 价值判断
  • 简介:论文从易学起源、易学本质、象辞关系、象理关系论述了来知德以易象为核心易学思想。来知德易学提出易起源于象、舍象不可以言易、立象系辞、假象寓理,确立了易象在易学研究中地位,批判了王弼和宋明儒者重理不重象倾向。来氏“假象寓理”,不仅有以象为本、无象则无理意义,也内涵以象为工具、以彰显理为易学归宿意蕴。“主宰者理”,是言理主宰世界一切,易象只是理解和解释义理工具而已,以此克服了汉儒将易学研究局限在易象层面的倾向。来知德从无象则无易到假象寓理、主宰者理,完成由象数到义理、由天道到人道论证,阐发了以太极或理为本体、贯通天人义理之学,从而与宋代程朱易学和明代以阐发程朱易学为宗旨官学易学区别开来。来氏虽提出了许多不同于程朱易学观点,但在许多方面仍未超越程朱易学。同时,来氏错综理论以至其整个易学,也吸收了汉儒互体之说、京房八宫说、虞翻卦变与旁通说、孔颖达非覆即变说等象数思想。

  • 标签: 来知德 易象 错综 假象寓理 主宰者理
  • 简介:在平等作为一种基础理念现代社会,儒家差等之爱看似并不合拍,但仔细分析其逻辑起点和叙事方式,可以发现它至少在两个方面对现代平等具有积极意义。首先,儒家差等逻辑不仅没有破碎平等,并且为平等何以可能提供了一种合乎自然人性基础哲学说明。其次,肯定差等之爱积极意义,可以防范现代社会制度信仰,使社会获得更符合人性、也更加深远道德基础。正确认识儒家差等之爱对现代平等社会独特意义,还需要区分自然"差等之爱"与宗法"差等序列"。

  • 标签: 儒家 差等 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