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历观今日的佛朋友,每每对神通之事津津乐道,对显示神通者趋之若鹜,大有凭神通以判凡圣,求神通以为解脱之势,此为佛之迷途,决非佛法之正道。

  • 标签: 神通 学佛 朋友 佛法
  • 简介:戒为成佛的根本,是佛教徒生活行动的指南。圣严法师认为戒可以理解为:“不该作的事就不能作,应当作的则不能不作。”戒律对个人来说,可以止恶防非;对整个佛教来说,则能够保持教团的清净与和合。因此佛说:戒为无上菩提之本。

  • 标签: 佛教徒 生活行动指南 圣严法师
  • 简介:太虚大师对唯识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力主唯识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应将教与观相结合,不能有所偏废.他撰写,发掘基大师之五重唯识观,阐发诠释唯识三性说之精微之义,以作评价与阐释佛学各宗教理基础,并以此对应来自支那内学院派与日本佛教界的近代疑经之风,以维护经典的权威与神圣.

  • 标签: 唯识学 太虚 融贯 应用
  • 简介:佛门教育十分重视思想教育与生活教育,因为唯有健全的思想和规律的生活,才能完成人格,成就道业。因此,举凡行、立、坐、卧,一切举止动作都要威仪具足,所谓“身具德,人必敬”。以下仅就日常生活中的行立坐卧四种威仪,以及有关参访、入殿、礼拜、出堂等应注意的行仪,略述于后:

  • 标签: 佛教 行仪规矩 寺院 思想教育 礼拜
  • 简介:在传统文化的儒道互补过程中,道教内丹家援入了许多儒家术语、范畴,并加以改造,这是人们的共识。但象以琴这种孔子喜爱的具体乐器作为中介,用来沟通儒家的“和”范畴与道教的炼丹术,仍算是一种独特和有趣的现象。

  • 标签: 丹学 “琴” 传统文化 道家 儒家 个人修养
  • 简介:唯识堪称大乘义海,体系宏阔严谨而又思辨精微缜密,在大乘佛教诸宗竞秀之中,以此而独为超迈。相对于中观学派之破执显真,唯识教门总体上乃是从正面建立理论体系,以境不离识为旨而双泯能所,导归真如;以八识、五法、三自性、二无我为纲,尽摄一切名色以究明诸法性相。然以正面解说之故,在理论的建构上便必有未尽完备更容思审之处。

  • 标签: 唯识学 大乘佛教 真如 无我 自性 相对
  • 简介:贪、嗔、痴,佛教称之为“三毒”。贪是贪爱五欲,五欲有两解是能使人的感官觉得快意舒服的色、声、香、味、触:二是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嗔是愤恚无忍,与人不能合群,个人修养差。痴是愚顽无明,不懂为人为僧的道理。这“三毒”,严重危害佛教徒的身命与慧余,不但不能修成道果,而且使僧尼丧失了起码的资格。

  • 标签: 佛教 宗教信仰 教规教义 作风建设 宗教问题
  • 简介:佛不是炒陈饭李正思头顿吃剩的饭,第二顿炒后虽可吃,毕竟不新鲜了,尤其在炎炎夏日,若无冰箱,难保不馊臭了!佛亦如是,从世尊应化到电子时代的今天,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如果历代祖师个个都只会炒陈饭,那佛家这一钵于家饭陈到今天,该是怪味食品了!尤其在人欲...

  • 标签: 学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槁木死灰 哲学思想 人间佛教 实修实证
  • 简介:实际上,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 标签: 学佛 禅师 生活 实践 道理 思维观念
  • 简介:在印度流传的瑜伽唯识、其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即唯心论、瑜伽、法相学、唯识、因明时代的唯识。其开出之思想背景则是在承大乘唯心系佛教的基础上,对般若系佛教与阿毗达磨佛教所作的调适;但同时又对部分般若学者“恶取空论”以及阿毗达磨学者的“实在论”进行了理论上的批驳。唯心论,是指瑜伽以前的佛教,是赅括原始佛教到初期大乘佛教的,其思想大致有三方面为后来瑜伽唯识所发扬,即本识论、种子说、认识论。瑜伽,是指以弥勒为代表的学说,在汉译典籍中是指以《瑜伽师地论》为核心的佛教。法相学,指以无著为代表的大乘阿毗达磨,是以《阿毗达磨集论》为核心的佛教,在世亲之后的学者又将《俱舍论》与之并弘,该系学说旨在详瑜伽所未详处。唯识,是指以世亲为代表的学说,在理论上继承“唯心论”的传统,以此发扬瑜伽,又旁涉法相,故有融摄纵贯的特色。因明,本非佛法所有,瑜伽唯识学者广摄因论,实则旨在辩论,是以因明来论证唯识,然自法称而后,印度所传瑜伽唯识则主要是以因明为其主流。

  • 标签: 瑜伽唯识学 佛教文化 唯心论 法相学
  • 简介:唯识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南北朝、隋及唐初,主要是北方的地论和南方的摄论;第二个时期为唐贞观十九年以后,玄奘从印度回来,系统地翻译了唯识的经典以及唯识宗的形成。这两个时期的唯识,既有前后的继承性,又存在着诸多的不同之处,要系统地了解唯识在中国的发展历史,那么对于地论、摄论的历史考察,就显得非常必要。

  • 标签: 唯识学 地论学 摄论学
  • 简介:人类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和态度,是文明发展各个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人类每次思想解放,都首先开始并最终落实于身体的解放。有关身体及其与心灵关系的认知和观念上的突破,贯穿于社会的进化历程。李约瑟指出:“道教的身体不朽并非奇特幻想,而是一种具有深远意义的信念。它再好不过地表明中国思想有机特性的一个侧面,而没有遭受欧洲那种典型的神经分裂症:一方面脱离不了机械唯物论,另一方面又脱离不了神学的唯灵论。”

  • 标签: 道教史 李约瑟 道家文化 思想解放 三元延寿参赞书 中国思想
  • 简介:古兰(‘Ulūmal—Qur’an),是以伊斯兰教根本经典《古兰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系伊斯兰教基础学科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经文的降示概况、经文的记录、收集、整理、统一定本、章节划分和排列、经文的分期、不同的读法(包括因单词格位、变态

  • 标签: 古兰学 《古兰经》 伊斯兰国家 伊斯兰文化 十二伊玛目派 阿卜杜拉
  • 简介:诠释,最初是研究神话诠释和圣经翻译的学问,现在则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探讨的对象不仅包括如何理解和诠释文献,还包括一切语言性或非语言性的社会、文化表述。本文吸纳了多个学术领域的见解,以便理解当代诠释,特别是其与宗教文本翻译过程的关系。

  • 标签: 宗教文本 诠释学 翻译
  • 简介:本文试图以信息为核心,以文本为依托,从基督教信仰的立场出发,以"溶解"说来建立解释的框架。概述利科把文本定义为:"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到了信息时代,这个定义的局限性立即就显露出来。例如,音像产品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它们完全具有文本的作用,甚至是更全面的文本,但它们却被利科的定义排除在文本之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文本重新下定义。比语言更基本的是信息,比信息更基本的是符号。符号是信息的载体。就语言、信息、符号所在的序列而言,符号是最基本的。因此,

  • 标签: 宗教文本 解释学 信息时代 基督教 解释者 基本的
  • 简介:本文应用现象的方法紧扣僧肇提出的"即物"和"照"两个范畴,将诸篇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确定的如下顺序:一、般若无知论,二、物不迁论,三、不真空论,四、涅槃无名论.成为一个以般若照真谛从而明了物不迁和名不真之理,进而达涅槃之境的佛教认识论体系.从而为重新树立肇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肇论》 现象学 佛教 认识论体系 中国哲学
  • 简介:如果说《感咏圣会真理》九首诗歌是吴历在三巴寺修道期间所悟之作,可以称作是他的悟道诗的话,那么,《诵圣会源流》十二首则是他经过学习之后,真正认识福音真理之后的真情之作,这类诗歌对教义的理解更深刻,是“天诗”成熟期的代表,我们姑且称之为得道诗,一些诗作诗中反映了当时教会的崇拜与圣工。这十二首诗除了被称为“仰止歌”的第二首前面已经介绍过外,其他十一首如下:

  • 标签: 诗歌 天学 吴历 成熟期 真理 真情
  • 简介:在玄奘与般若的问题上,奘于早年已有研习般若类经典之经历。至其归国译经,还可看到般若对玄奘的影响和玄奘对般若思想的理解及其理论建构的意愿。同时,从《维摩诘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可更深入地看到玄奘与般若的关系。从玄奘弟子的著述中,也可逆推得玄奘讲授般若经典的情况。

  • 标签: 玄奘 般若学 重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