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5 个结果
  • 简介:自我国引入刑事和解制度以来,由于长时间缺乏统一立法,致使各地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范围不尽一致,从轻刑案件到重罪案件,甚至扩展到死刑案件的刑事和解探索。没有明确法律限定的刑事和解实践,引发了来自理论界甚至实务部门的诸多争论和探讨,尤其是包括死刑案件在内的重罪案件和解,更是受到广泛质疑。死刑案件刑事和解的大范围适用,必然会导致其弊端的扩大和对刑事和解制度的失控、民众一时间无法接受、相对稳定的法环境被破坏等不良影响。当然,我们不能绝对排除死刑案件中限制性适用刑事和解,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的死刑案件中适用刑事和解制度。

  • 标签: 死刑 刑事和解 个人法益 超个人法益
  • 简介:生活于现代信息社会中的人们无处不接触到口令(亦称密码)。口令选择不当或粗心大意常常会自讨苦吃,大多数安全问题的产生恰恰在于人的自身而不在于计算机等设备。据统计资料显示,如今人们选择姓名作口令的占37%、生日日期的占7%,其它用的也是诸如电话号码等极易被他人猜中的13令,而较安全的13令只占15%。许多用户的银行帐号、信用卡、手机SIM卡等从未修改过初始口令,甚至几年、十多年一直在使用同一口令,这样就容易给居,b叵测者留下可趁之机。口令的泄露所带来的后果不言而喻。其实,在口令的设定、使用与管理中大有文童可做。

  • 标签: 口令 帐号 多用户 密码 计算机 设定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被害人的意志,将他人占有的财物转移给自己或者第三者占有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除了典型的盗窃案件外,还大量存在着使用盗窃案件。使用盗窃或者盗用,是指意图一时使用而移转财物占有的情形。盗用汽车是其典型。在德国、瑞士等刑法已经明文规定了盗用交通工具等使用盗窃罪的国家,可以直接根据刑法规定对案件作出处理。在我国,尽管对于盗用电力、盗用他

  • 标签: 财产性利益 故意毁坏财物罪 财产犯罪 可罚性 法益 定罪处罚
  • 简介:普遍认为,为适应作品使用的复杂情形,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时应规定合理使用的一般条款。但是,合理使用一般条款的法律适用存在不可预测等局限性。提供详尽的例外清单不仅是大陆法系著作权法传统的延续,也是克服一般条款局限性的内在需要。不同类型的例外清单得到了不同公共政策的支持。依据明确得以承认的公共政策,我国法院不仅对《著作权法》第22条予以扩张或限缩解释,还确认了信息获取、竞争自由、技术发展和促进创作等合理使用的新类型。类型化的研究既为相关立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司法适用提供了可预期的解释工具。《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案应将这些新类型法定化。

  • 标签: 合理使用 一般条款 类型化 著作权 著作权法
  • 简介:<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保障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促进农业发展,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含义)本规定所称的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农作物、林木、花卉、食用菌等的病、虫、杂草和其他有害生物,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各种药物。第三条(适用范围)本市范围内对农药的经营(包括采购、贮存、分装、销售)、使用及其管理,适用本规定。第四条(主管部门)

  • 标签: 农药经营 农药登记证 使用管理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 农药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 简介:在新疗法的使用和告知问题上,法律有必要平衡促进医学科技发展与保护患者利益之所需。在新疗法的告知问题上,"诊断治疗"与"信息告知"区分论决定了患者有权获得全面的关于疗法的信息,包括尚达不到常规疗法成熟度和认可度的非传统疗法,而不是仅限于医生本人或某一群体医生所推荐或认可的疗法。所需要告知的疗法的范围很可能宽于医生在个人技术上和情感上较为认同,并选择使用的疗法的范围。这需要克服个体医生或某一群体医生的偏好。在新疗法的使用问题上,通常以常规为导向的侵权法规则具有重传统轻创新的特点,应努力减少某些规则对医学科技创新所产生的冷却甚至扼杀效果,增强传统疗法与试验性疗法的平等地位。一方面,因其内含对非常规疗法的冷却甚至扼杀效果,可缩小"患者同意/自冒风险"机制的适用空间,将其局限于试验性和风险程度较强的疗法。另一方面,可增大侵权法对医疗行业的特殊保护规则(如英国法中的Bolam规则和美国法中的"两种流派"理论)的惠及面,尽量减少非传统疗法的使用者对责任风险的担扰。

  • 标签: 新疗法使用和告知 患者知情权 疗法选择
  • 简介:昨日,北京传出消息,武汉一名17岁的鄢姓少年前天向北京宣武区人民法院递交诉状,状告国家烟草专卖局和全国各地24个烟草企业,成为国内向烟草公司“发难”的第一人。

  • 标签: 北京 烟草业 武汉 烟草企业 中国 国内
  • 简介:公摊面积被一些媒体称为房地产市场'最不透明的一项指标'近日,《住宅项目规范》开始在住建部官网征求意见。其中引发广泛关注的是,规定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据悉,这是住建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住宅建筑以套内面积交易。有关'公摊面积将取消'、'房价又要涨'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

  • 标签: 公摊面积 房地产市场 购房者 套内使用面积
  • 简介:孤儿作品的使用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我国本次著作权法修改拟引入孤儿作品使用制度。孤儿作品使用制度的价值目标应与著作权法鼓励作品创作和传播的价值目标保持一致。通过比较分析孤儿作品使用制度,引入前后权利人和使用者的获益状况可知,在该制度运行良好的情况下,制度的引入可以增加权利人的收入并同时促进孤儿作品的合法传播。这不但实现了制度对于作者创作作品予以经济上的激励,也激励了传播者合法传播孤儿作品,进而增加了公众接近作品的机会,增进了知识传播。而且,在著作权侵权保护力度增强,侵权成本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孤儿作品使用制度将引导使用者从侵权使用途径过渡到合法使用途径,从而满足了著作权法价值目标的要求。但是,这个制度也有可能被使用者滥用而产生挫伤作者创作积极性的负面影响。为消除这种负面影响,必须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对孤儿作品使用制度进行完善。

  • 标签: 孤儿作品 价值目标 交易成本 激励 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
  • 简介:在中国农村,已经建立起初步的土地使用权制度,但随着日益变化的形势,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也逐渐显现出一些问题,如何在原有基础上构筑一套合理的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就这些问题略陈己见。

  • 标签: 中国 农村 土地使用权制度 承包经营制 监督管理制度
  • 简介:基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以及该制度的特殊性,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的物权法构建在价值取向上应侧重平等和效率。以此为指引,厘清国家公权力界限,明确国家应通过土地利用规划与用途管制来限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减少干预该权利的设立与流转,在设立上改审批制为审核制,在再次流转上允许直接办理权属登记,无须审批和审核。

  • 标签: 物权法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集体土地 国有土地
  • 简介:编辑同志:笔者在审判实践中,发现少数审判人员传唤当事人使用传票时极不严肃,有的甚至因错误地使用传票而使工作处于被动,影响了案件的正常审理。究其原因,有的是属审判人员的责任心差、办事马虎;有的是属对法律规定不熟。因此,正确使用传票除审判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之外,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 标签: 民事案件 审判人员 送达方式 审查决定 邮寄送达 公告送达
  • 简介:伴随着我国发展战略的转型,我国正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强国,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品牌的重要,商标的合理使用所引发的问题逐渐凸显,本文主要围绕商标合理使用范围及类型进行了简单分析。

  • 标签: 商标权 合理使用 范围 类型
  • 简介:<正>一般地说,作品一经创作完成,著作权人就自然地享有著作权。但著作者创作的目的并不为创作而创作,而是要争取使作品向社会广泛传播,并由此获取收益。向社会传播作品,著作权人当然可以自已进行,但更多的时候,著作权人是无法自已组织传播作品的,而只能由他人来代替自已完成。这个时候,就需要著作权人向他人转让著作权,或许可他人使用著作权,以便他人能合法地传播作品。

  • 标签: 著作权保护 著作权人 许可使用 著作权转让 再转让 未来作品
  • 简介:宅基地使用权收回制度在整个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中处于重要的节点地位.宅基地使用权收回流程的现行法律规定与实践比较混乱,需要进一步规范.宅基地使用权收回程序的启动者应是集体经济组织.对因公共利益而收回和因非公共利益而收回的不同情形,应采用不同的程序.政府负责审查和涂销登记.宅基地使用权收回后,被收回人有获得补偿和重新申请宅基地使用权的权利.未来立法应对宅基地使用权收回流程做出规范,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 标签: 宅基地使用权收回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 表决程序 行政监管
  • 简介: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育家庭对代孕有着强烈的需求。由于代孕涉及到对代母部分身体功能的使用,而且代孕子女的法律地位也难以确定,因此一出现便遭到社会的普遍反对。但代孕不应该也不可能一禁了之,允许合理使用代孕,并尽快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作出明确规范,防止代孕被滥用,减少代孕纠纷,是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

  • 标签: 代孕 合理使用 法律调控
  • 简介:在宅基地问题论争中,产权致富论和权利扩张论分别在经验认知和法律权利理论上构成了两个主流却具有误导性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变革话语。宅基地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和建设自主房屋的土地财产意义,在局部地区具有资产属性,无法完全对等于城市建设用地。法律实践表明,宅基地使用权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强化宅基地管理,以克服宅基地利用的外部性,并实现细碎土地产权的有效整合。在法律制度层面,宅基地使用权同属两种不同属性的土地法律制度,这是基于宅基地利用实践的“回应型”法律制度建构。只有放宽法律的视界,从土地法传统和社会基础的角度来理解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属性,才能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宅基地法律实践,避免陷入“变法心态”下的“法律政策学”窠臼。

  • 标签: 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属性 法律实践 法律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