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西嶋定生是著名的东洋史学家,东京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与京都学派的谷川道雄都是学界巨擘。一个研究秦汉史,一个研究中古史,基本的方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然而都没有局限于教条,开出了一条自己的新路。西嶋先生早期囿于历史分期的讨论,有着教条化的倾向,但在与京都学派的论战中,不断修正,开始着力于战国以讫,秦汉大一统帝国的构建,帝国权力与一般民众的关系的讨论,帝国与四夷所结合产生的东亚世界,以及背后作为理论支撑的儒教国教化的问题。主要观点见于《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等一系列论文、专著。它的基本观点最后都被汇集于《白话秦汉史》,〔U该书深入浅出,使人得以一窥先生学术的大概,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 标签: 帝制中国 秦汉史 白话 世界 东亚 京都学派
  • 简介:两大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具有相当大的差异,世界著名证据法学者达马斯卡所著的对此作出了深刻的比较研究.这种比较研究对我国证据制度的建构和完善不乏启发意义.英美国家具有独立的证据法,大陆法国家则倾心于法官的自由心证,而缺乏独立的证据法.我国应当实行规范证明和自由证明的混合制度.

  • 标签: 证据法 漂移 思想 证据制度 两大法系 自由心证
  • 简介:随着涉农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及农村利益分化程度的扩大,农村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矛盾冲突也日益增多,在和谐成为发展主题、稳定重于一切的时代背景下,维持农村社会稳定成为基层治理中的头等大事。为了确保管辖区内社会秩序稳定、应对上级考核压力以及响应中央化解矛盾的号召,乡村治理者想方设法维护稳定,这样就出现了各种滥用权力、财力以及人力的现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农村社会的纠纷处理以及稳定问题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本书作者张丽琴研究方向为农村法制建设以及乡村治理,近年集中关注基础纠纷处理机制的运作和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本书从宏观视角分析农村社会不稳定的表现,乡村维稳的责任、对象和方式,最终主要以两个镇(小林镇和灯笼镇)的个案研究,来探讨村级纠纷调解机制的实际运作经过和乡级纠纷调解运作原理以及维稳逻辑。但是这种个案的研究存在某些固有的缺陷,这是不可避免的,其最明显的不足表现为典型性和全面性问题。

  • 标签: 纠纷处理机制 乡村社会 维稳工作 农村社会稳定 社会稳定问题 纠纷调解机制
  • 简介:"认罪"、"认罚"与"从宽"是刑事诉讼中的基础概念,但并未随着相关制度试点的展开而获得足够重视。切入刑事速裁程序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并对相关文本进行教义学分析可知:认罪的构造兼具"理解"与"作出"之要件,外化为"心素"与"体素"之要素,被告人在审判阶段作出并由法官裁断的是"法律意义上的认罪",有别于"自然意义上的认罪"。认罚是对可能判处之刑罚的认同,包含法定与酌定两种形式,前者是启动特定程序的必要条件,后者是被告人悔罪意愿的具体表现。但认罚不具有使被告人被从宽处罚或者阻却其上诉的绝对效力。从宽分为实体性从宽与程序性从宽两种模式。撤销案件、不起诉、变更强制措施、减少审前羁押期限等从宽形式均具有存在的正当性。从宽模式目前正处于开放发展的状态。法教义学研究结论表明,"认罪"、"认罚"与"从宽"蕴含着未被发现的丰富学理内涵。

  • 标签: 刑事速裁程序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法教义学 司法案例
  • 简介:弗里茨·里特纳和迈因哈德·德雷埃尔在合著著作《欧洲与德国经济法》一书中,基于"独立经济法"的理解,构建了成熟的经济法体系化理论。这一理论包括三个层面,即经济法是否需要体系化,如何体系化,体系化的结构是什么。依据中国的"语境"对其体系化理论进行研讨,并重点对比其理论与中国经济法学理论的不同之处,可以在上述三个层面开放出重要的理论洞见,对于认识当下中国经济法发展的困境以及未来的发展进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欧洲与德国经济法》 经济法理论 体系化
  • 简介:美国马克·图什内特教授对几乎已成共识的——宪法为何重要的"基本权利"式答案进行了反思,进而提出了"政治结构"的答案,揭示了宪法对基本权利保护的政治机制,凸显了宪法与政治的实存关系,把我们对宪法的认知,从价值领域导向了关系领域。同时,他提出了宪法为何重要、宪法如何显得重要和宪法如何重要等关联性问题,力图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审视宪法的重要性。

  • 标签: 宪法 基本权利 政治结构 宪法事实 宪法理念
  • 简介:以合意为正当性依据的准审判过程在现实运作中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和合意性因素、状况性因素和规范性因素相互混合作用的过程;审判过程虽然是以中立性的决定方式解决纠纷,但是同样避免不了外部压力对其的影响和制约;准审判过程中的交涉性的合意机制能够为建构新的审判模式提供有益因素。

  • 标签: 准审判过程 合意性 外部压力 裁定模式
  • 简介:近年来,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学界和实务界开始重新审视刑事诉讼理论。但学界与实务界的分析思路或多或少地有些滞后,即将刑事诉讼视为单一价值观支配下的有机整体,而忽略其中的冲突与竞合。

  • 标签: 帕克 正当程序模式 犯罪控制模式 刑事诉讼研究
  • 简介:20世纪末期,还居位于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的蔡定剑写就《历史与变革》一书,将新中国法制建设成就与挫折做出一番梳理,并在此基础进行回顾与反思,最终结合西方法制发展经验提出中国法制发展所特有的阶段特征。但是,此文叙述是基于既定历史事实的梳理,亦或是作者臆断之下的演绎,在研读全书后,终须作出一番定论。

  • 标签: 《历史与变革》 法制建设 新中国 演绎 全国人大常委会 书写
  • 简介:在法治理想主义路线中,中国民间组织的法治意义被描绘成如下一幅法治秩序的生长图景:在国家与社会的合作互动中,多元化的民间组织通过协商、谈判参与立法实践,形成被共同认可的、且对国家法律有支撑和补充作用的“民间法”。法律运行方式亦从全能独断式向参与、协商式转变。然而,如此一幅民间法律治理的理想图景却遭遇到现阶段中国民间组织生长艰难的挑战。与法治理想主义以理想性立场为核心的分析进路不同,法治现实主义更关注法治现实进程及其制约因素,在民间组织等相关问题上,更强调分步推进战略,谨慎寻求得近期行动的可行性及其与远期行动之间的协调与衔接。由此,在几个重要方面形成了与法治理想主义不同的理论特点。

  • 标签: 法治理想主义 法治现实主义 民间组织
  • 简介:一关于清末修律,既然法史必修,清末必列,也就无人不知。但如何了解这段历史?法史研究者若对近代史无专门涉猎,以笔者自身为例,要么在本科教学中,根据法制史教材有限的篇幅中得到清末修律的一鳞半爪,并在更加有限的授课学时中进一步简化内容,形成"礼法之争"的某种"刻板印象";①要么在"中国刑法史"等研究生课程中,为吸引部门法专业硕士生而从清末修律切入传统法制与时代巨变。

  • 标签: 历史 清末修律 编修 刑律 清季 良法
  • 简介:任何人都不能在没有对某种终极胜利的信仰下生活。因此,当神学被埋葬时,其他终极关怀出现——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的救世论,另一方面是尼采的来世论。——Rosenstock—Huessy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莫非命也,顺受其正。——孟子

  • 标签: 概念化 比较法 宗祠 公司 制度 故事
  • 简介:<正>法律起源问题是传统法理学框架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被冷落,与其说是变得相对不重要了,还不如说是问题的解决有相当的难度,进展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律是何时起源的?原始社会有没有法律(或原始社会规范是不是法)?这种争论已不完全是对事实的争论,更多的是解释标准的争论。然而在这个问题的背后,无疑还同时存在一个至少是同等重要的问题,即社会规范是怎样起源的?

  • 标签: 社会规范 家庭的起源 性禁忌 社会控制 社会群体 社会起源
  • 简介:王铁崖与中国国际法学的建构——《王铁崖学术文化随笔》邓正来编者按]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学研究随法制的复兴而日渐繁荣。老一辈法学家虽历经坎坷而孜孜不倦教书育人,锲而不舍献身于中国法治的启蒙和法学的奠基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些学者如今大都年届古稀,...

  • 标签: 国际法学 文化随笔 欧洲国际关系 国际秩序 法律现实主义 知识体系
  • 简介:自从婚姻和家庭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后,就和人们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婚姻家庭.由婚姻和血缘关系所构成的家庭,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单位乃至生产单位,是社会的细胞.以婚姻为前提而构建的家庭,承担着生育、抚养、生活、生产、教育乃至社会保障等许多功能,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备受政治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及教育家的关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婚姻家庭的传统,历代王朝为此而制定了许多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礼法律典.近代以来,从孙中山领导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到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领导创立的革命根据地的民主政权,都重视解放妇女,建立新的婚姻家庭制度的问题,为此而颁行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政权对婚姻家庭问题同样给予重视,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正是这样,自古至今,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的处理婚姻家庭关系的历史经验,留存下大量婚姻家庭立法的文献史料,需要我们去发掘、研究、总结,来为今后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这正是张希波教授的力作问世之意义所在.

  • 标签: 婚姻立法 抚养 法学家 婚姻家庭 承担 血缘关系
  • 简介:徐涤宇博士的《原因理论研究》一书是汉语法学著述中第一本以原因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在我看来,其首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系统地“填补”了中国民法学在原因理论上的知识缺漏,而在于它代表了推动中国民法学知识转型的一种努力。

  • 标签: 原因理论 民法学 伦理 知识转型 法学著述 中国
  • 简介:新自由主义认为权利优先于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个人的权利。麦金太尔从语言学和历史学两个角度,对新自由主义的权利观进行了历史主义批判,指出新自由主义建立在抽象自我观念基础上的权利必然是虚构的,并不具有历史真实性,永恒与普遍的权利并不存在。麦金太尔的这种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开放出了重要的问题。

  • 标签: 新自由主义 权利优先 自我 历史主义
  • 简介:《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这本书很薄,只有一百多页,不到十万字,很快就可以浏览一遍。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本小书涵盖的知识面十分广博,正如其副标题一样,揭示的是“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 标签: 中国法律史 法律儒家化 公主 女性 知识面 副标题
  • 简介:德国汉学家和法学者,研究中国法律制度的专家何意志教授的近著《中国法律文化概要》,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用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态度,阐释和描绘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实际上独立存在的法律文化——中国法律文化,从而不仅为西方人,同时也为中国学者本身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一法律文化及其相应的法律制度设置提供了颇具启发性的思路和方法。...

  • 标签: 中国法律文化 法学 法律制度 西方学者 西方人 独立
  • 简介:近年来由于眼疾使得视力急遽下降,因此很少到昌平来与同学们交流。此次法学院开展法史论坛,和大家见面很是高兴,借此机会谈谈我在读史治史方面的一点体会。

  • 标签: 法史 治史 读史 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