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8 个结果
  • 简介:耻辱观是人类社会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当人们在社会上的贫富强弱尊卑的差别出现以后,强势群体向弱势群体施辱,就使弱势群体感到羞耻。先秦时期,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对待耻辱有不同的理解和应对态度,即有不同的耻辱观。儒、两家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因此他们的社会人生观也截然不同。今就儒、两家的耻辱观进行比较研究,以就正于学术界的同仁和方家。

  • 标签: 社会精神文化 弱势群体 强势群体 先秦时期 道家学派 儒家学派
  • 简介:藩(1897—1968),字卫之,贵州盘县人,美术教育者。民国时期的著名政治人物、文艺理论家。曾于1952年3月11日--1961年2月24日担任台湾“立法院长”。晚年在台北写过一本回忆录《酸甜苦辣的回味》,其中一首题画诗有“红云出岫非有意,落叶归根实有情”的诗句,表现了他对故乡的难舍之情。

  • 标签: 张道藩 生前 文艺理论家 政治人物 民国时期 教育者
  • 简介:在淮北平原上信马由缰,让人印象最深的,便是那种无所不在的鸿蒙气象,既博大又深厚,既丰富又杂乱。那一种大象之气总让人有难以捕捉的困惑和胆怯,像漫天飞舞的灰尘,又如旷野里无处不在的朔风。

  • 标签: 安徽 老子 淮北平原 印象
  • 简介:<正>威斯计划是二十年代国际关系史和世界经济史上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对当时及以后一段时期的历史进程产生过微妙而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基本上沿用苏联方面的传统观点,认为“威斯计划加速了德国军国主义的复活,并为它的向外侵略扩张准备了经济基础。”“威斯计划的政治阴谋是把德国这股祸水引向苏维埃俄国…

  • 标签: 道威斯计划 德国经济 资本主义国家 苏维埃俄国 经济基础 苏联
  • 简介:,非常”从具体哲学概念(“”)的形成这个角度阐明“自然之道”首先必须通过言说来呈现,但作为“名”的“”与自然实存的“常”之间存在着张力。“名可名,非常名”则从一般意义上阐述了万物之“名”与自然物本身之间的张力。言说(人为)造成了“名”与自然本真之“实”的分离,于是在呈现本根之道的方式上有了自然之始与言说之始之异,在认知“”的方式上有了虚静以观与名言以析之别。然而哲学必然通过言说,“”首先是言说的产物,静观、玄鉴则是超越言说的另一种体方式。为了在言说中阐明不可言说的“自然之道”,作为哲学文本的《老子》大量使用了表意玄远、模糊晦涩的“名”来言说,试图以此超越“名”的辨析功能。在认知“”的方法上,老子实际上向我们昭示:言默皆达,殊途同归。

  • 标签: 自然 言说
  • 简介:《叶隐》所宣扬的武士与近世山鹿素行等儒学家提倡的“士”相比,强调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为其特性。近代以后,随着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加深,出于战时武士宣传的需要,《叶隐》这部因宣扬“死的觉悟”而曾在江户时代长期被封禁的奇书,成为战时日本国民教育最重要的教科书,其所宣扬的武士也成为战时法西斯军人的精神支柱。

  • 标签: 《叶隐》 山本常朝 武士道 侵略战争
  • 简介: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制造了无数起冤假错案,妄图以此打倒一大批党政军领导干部,扫清其篡党夺权道路上的障碍。发生在1967年轰动全国的武汉“七二0”事件,就

  • 标签: 武汉地区 军区 王力 造反派 林彪 毛泽东
  • 简介:葛洪因早年平贼旧功,东晋时被再荐重任。因仰慕交趾富产丹砂和仙药,心系丹鼎的葛洪贱求勾漏令,希求在交趾"炼丹以祈遐寿"。葛洪远赴交趾的丹之行由于史载不一而历来颇有争议。根据《太清金液神丹经》中的《抱朴子序述》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葛洪在晚暮之年确曾不顾鄙俗毁誉而南下交趾弘道传教,对丹鼎派道教南传越南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 标签: 葛洪 勾漏令 道教入越
  • 简介:明初通过实行度牒制度,将僧身份之合法确认权归于国家,实现对制度宗教组织成员的掌控,保持世俗政治文化主导地位及相关经济制度之推行。其基本目标,主要包括限制僧道人口、划分僧俗界限、考试授牒。但僧定额在正统以后被大幅度突破,成化时期因滥度僧,已经基本失去效力,虽经弘治时期整理,未根本改变趋势。明中叶以后,僧中有度牒者,当不低于70万人,其无度牒者,又当远多于有度牒者。嘉靖中叶以后,纳银给度成为主要做法,明初制度精神已然丧失。度牒制度变迁与皇室家族信仰倾向及其利益关系密切。有关争论,基本在官僚士大夫与皇帝、后妃、僧势力间展开,反映出儒家治国理念与佛信仰之间的严重冲突。度牒制度由社会控制手段蜕变为财政手段,是明朝社会控制力削弱的过程,也是包括社会救助需求在内的财政压力造成的。

  • 标签: 明代 僧道 度牒 变迁
  • 简介:一如何处理相邻两个朝代的关系,这在历史研究中几乎就是日常事.通常,相邻两个朝代具有更紧密的关联性,因为时间的魔力,这基本上不构成问题,比如秦汉,比如隋唐.在史学研究上,把相邻朝代置于同一个研究时段进行考察,这是史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在秦朝事实不甚清晰的时候,利用汉朝资料加以佐证,这在史学方法上是没有疑问的,因为“汉承秦制”是大家公认的常识.

  • 标签: 唐宋 “汉承秦制” 史学研究 历史研究 史学方法 朝代
  • 简介:<正>一九八二年一月由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崇彝所著《成以来朝野杂记》,系据著者手稿迻录付排,是一部记载清道光、咸丰以来直到解放前北京掌故和风土人情的笔记书。著者崇彝,字黼丞,亦字泉孙,号巽庵,别署选学斋主人,姓巴鲁特氏,正蓝旗

  • 标签: 杂记 道咸 解放前 正蓝旗 古籍出版 迻录
  • 简介:他虽名"莫言",我却早已"如雷贯耳"。很早之前,莫言军艺的同班同学李存葆就曾在我面前预言:莫言将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之一。那次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到北京,中国作协宴请他时,除了谈鲁迅,他居然只赞美了莫言,而且特别"精确"地把莫言的短篇小说列入世界前五位。

  • 标签: 莫言 大江健三郎 短篇小说 日本作家 李存葆 鲁迅
  • 简介:70多年前,连天的抗战烽火,诞生一条运输动脉——史迪威公路。从印度经缅甸,通过云南、贵州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这条抗战生命线,把一批批物资通过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成为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位于贵州省晴隆县的史迪威公路“24拐”,因为其险峻.成为这条运输动脉上的重要地理标志。

  • 标签: 史迪威公路 “24道拐” 陆路运输 交通管理
  • 简介:从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开始在台湾设置府县,直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这两百多年间,正是中央政府对台管理制度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时段。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台的治理观念几经变动,在台官员的设置和职权也都频繁发生改变,情况纷繁复杂。在此期间,台湾台一职虽始终存在,但其管辖范围、职权、作用等方面都呈现出了复杂多样的变化,对台湾社会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基于台湾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庄林丽的《清代台湾、台湾台与台湾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一书从制度史的角度解读了台湾的设置与变迁、台湾台的基本情况以及台湾台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该书还从台湾台与台湾社会关系的角度讨论了台湾台与清代台湾的社会秩序维护、台湾的开发、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方面的关系和作用。庄林丽深厚的考证功底以及对于资料的全面搜集、梳理、分析均予人以深刻的印象。

  • 标签: 台湾社会 清代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评介 中央政府 管理制度
  • 简介:《上社公书》不是刘衡呈文的原件,而是刘衡已经流落缅甸时期编辑诗文集时的文稿副本的传抄本,到沙元的文稿抄件已经是第四次抄本,早已不具有杜文秀大理政权帅府文献的价值,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材料,不能作为评论杜文秀大理政权外交政策的证据或依据。在刘衡诗文集文稿末所抄录的“大元帅批”文,也看不出是否是“大元帅批”文的原貌。刘衡呈送《上杜公书》后,并没有移送帅府内阁审议,并对审议结果作出裁定。仅有杜文秀个人对他文章的评论,称之为“古文好手”,没有涉及他的献策内容,更谈不上是否采纳他的献议,刘衡谋求出任大理政权派赴英缅专使的企图也落空。

  • 标签: 刘道衡 《上杜公书》 史实考证
  • 简介:咸“宋诗派”成员程恩泽、祁寓藻、何绍基、曾国藩、郑珍、莫友芝之间,诗歌唱和与人生交往大多并不密切,有的甚至并无交往,也很难认为他们有公认的盟派宗主、共同尊宋的理论主张和相似的创作风格,因此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条件并不充分。近代文学史和批评史对于“宋诗派”的认识和论述,大多受陈衍近代诗观的影响,随着材料的不断发现和深入阅读,研究者应该放下他者的遮蔽,直面诗的世界,不断去探寻和接近文学史的真相。

  • 标签: 宋诗派 程恩泽 祁寯藻 何绍基 曾国藩 郑珍
  • 简介:咸以来朝野杂记》的作者崇彝(1884—1951)于晚清掌故极熟。他晚年与邓之诚多所往还,抗战期间,尤为密切。邓曾命研究生许大龄、王锺翰等向崇彝请教。邓还与他讨论过此书的体例、门类,甚至直接润色行文。抗战胜利后,崇彝生活日渐窘迫,几至售书度日,邓曾居中介绍。解放后,为纡崇彝生活之困,邓曾多方说项,以期使他能进入文史馆,但崇彝终于未能等到这一天。

  • 标签: 崇彝 邓之诚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 简介:我根据低年级学生爱动、好玩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方法,增加他们的识字途径,来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一、多"措"并举,激发兴趣1.实物识字。在教学某些生字时,为了使学生对这些字便于记忆,我会向学生展示与这些生字有密切关系的实物。例如在教"网"字时,我先出示网状实物,让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形状,然后出示生字卡学习生字。

  • 标签: 识字教学 教学媒体 彩虹桥 识字方法 偏旁部首 简笔画
  • 简介:《列子·汤问》中的寓言《愚公移山》,诞生两千多年来,家喻户晓,尤为文人学士所熟知。然而遗憾的是,它的妙旨和价值,迄今却罕有探究而得之者。

  • 标签: 《愚公移山》 寓言 列子 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