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由三维超声成像对甲状腺腺瘤囊性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自由三维超声成像方法对16例患者的20个甲状腺腺瘤囊性变结节进行了三维图像重建。结果甲状腺囊腺瘤囊性变的液性区内表面形态均可立体显示。结论自由三维超声对甲状腺腺瘤囊性变的成像是可行的,可提供二维超声图像不能提供的形态学信息。

  • 标签: 三维超声 甲状腺腺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上肢手术中使用喉罩全麻联合丛神经阻滞在临床中带来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上肢骨折的患者50例,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5人,观察组患者手术时使用丛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对照组患者手术时使用单纯的喉罩通气全麻。观察组的患者先给予1.5%的利多卡因麻醉剂25毫升缓慢注入患者的肌间沟内进行丛神经阻滞1。两组的患者都使用芬太尼1微克每千克,异丙酚2毫克每千克诱导置入喉罩。记录手术后患者的疼痛情况。结果患者在T1和T2时,观察组的潮气量明显的比对照组患者的潮气量高。T3时观察组的呼吸频率比对照组患者的呼吸频率低。T2,T3时观察组的MAC明显的低于对照组的患者。观察组的患者手术后疼痛的表现没有对照组患者疼痛明显,P<0.05。结论在临床上肢手术中使用丛神经阻滞联合喉罩全麻可以降低手术后的并发症的出现,减轻患者的痛苦。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喉罩全麻 上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超声引导下利罗合剂(利多卡因联合罗哌卡因)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100例,年龄17~69岁,体重42~112kg,身高150~193cm,ASA分级Ⅰ级或Ⅱ级。超声引导下行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利罗合剂30ml,初始浓度为0.67%利多卡因联合0.25%罗哌卡因,浓度变化梯度为初始浓度的10%,阻滞有效则下一例采用低一级浓度,阻滞无效则下一例采用高一级浓度。采用Probit法计算超声引导下利罗合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超声引导下利罗合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浓度为0.312%利多卡因联合0.118%罗哌卡因;95%可信区间为0.281%~0.341%利多卡因联合0.106%~0.129%罗哌卡因。结论超声引导下利罗合剂丛神经阻滞半数有效浓度为0.312%利多卡因联合0.118%罗哌卡因。

  • 标签: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利罗合剂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地面“十”字定位法在脊柱手术中的运用效果。方法运用术前C透视机定位所需手术的脊柱节段并在地面做“十”字标记,术中运用此标记进行透视。结果2013年1~12月我科行脊柱手术约300余台,手术时间均由2012年的2~230h缩短到130~2h,手术切口感染发生列数2012年1列,2013年未发生。结论使用C透视机地面“十”字定位法较传统式的定位法定位成功率更高,明显缩短手术的时间,降低切口感染。

  • 标签: &ldquo 十&rdquo 字定位法 C臂透视机 脊柱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腋路双针法丛神经阻滞和经腋路单针法丛神经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拟行前臂、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双针组合单针组,各80例,评估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中,双针组桡神经、肌皮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较单针组高,统计学有显著差异性(P<0.05),正中神经、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成功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支神经阻滞的总成功率双针组明显高于单针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麻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腋路丛阻滞双针法和单针法均可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双针法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针法,阻滞更完善,双针法临床更易操作且安全性更高,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经腋路 臂丛神经阻滞 双针法 单针法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神经刺激仪应用在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麻醉科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接收的41例上肢手术患者(治疗组),同期选择41例上肢手术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所有入选患者术中均接受丛神经阻滞方案,但治疗组加用神经刺激仪,对比2组麻醉效果。结果所有入选患者都已完成手术,治疗组阻滞成功率92.68%,对照组63.41%,对比发现有差距(P<0.05)。结论对于上肢手术患者,在丛神经阻滞环节应用神经刺激仪可以取得显著麻醉效果,可推广。

  • 标签: 上肢手术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 阻滞成功率 并发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清扫腋窝淋巴结时保留肋间神(intercostobrachialnerve,ICBN)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普外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的患者140例,其中在淋巴结清扫术中注意保留肋间神经65例(保留组),切除肋间神经75例(切除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后病人患侧上臂内侧、腋窝部的皮肤感觉功能。结果保留组术后患侧上臂内侧、腋窝部皮肤感觉正常发生率87.7%(57/65),异常发生率为12.3%(8/65),而切除组皮肤感觉正常发生率18.7%(14/75),异常发生率为81.3%(61/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随访3.5年,140例患者均未见腋窝局部复发。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腋窝淋巴结清扫时保留肋间神经可以减少术后上臂内侧、腋窝部感觉障碍的发生,不增加局部复发的风险,应成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的标准组成部分。

  • 标签: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肋间臂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B超引导下给予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8年2月—10月,选取我院的68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予以盲探丛神经阻滞麻醉)与研究组(以B超引导下丛神经阻滞麻醉),评判麻醉效果优良性、各项麻醉时间指标。结果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97.0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1%(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穿刺时间指标并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的感觉及运动神经麻醉起效时间与感觉神经麻醉持续时间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B超引导下丛神经阻滞麻醉与盲探丛神经阻滞麻醉相比,前者的麻醉效果更优,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 标签: 盲探 B超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麻醉时间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在丛神经阻滞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近两年来我院收治的行上肢或肩关节手术患者30例,在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应用于丛神经阻滞麻醉,待麻醉完毕后进行VAS疼痛评分并观察术中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应用于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疗效满意,无一例出现局麻药中毒、气胸、血胸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刺激仪定位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间沟颈丛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针对2014年3月~2015年3月间我院诊治的120例肩部及锁骨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分配,将肌间沟进路丛神经阻滞组(60例)作为对照组,将肌间沟进路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60例)作为观察组,利用利多卡因和罗哌卡因复合液进行神经阻滞。观察手术后的阵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肌间沟进路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组(观察组)术中镇痛效果为56例优良好于肌间沟进路丛神经阻滞组(对照组)的38例,镇痛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的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结论肌间沟丛颈丛联合阻滞用于肩部或锁骨手术较单纯丛神经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更好,对患者有益,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手术 锁骨内固定 臂丛神经 颈丛神经 神经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dexmedetomidine,DEX)复合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丛神经阻滞病人共30例,先应用负荷剂量10min,然后应用维持剂量持续静脉注射。结果右美托咪啶镇静效果较明显,有剂量依赖性,并且有降低心率作用,显效和有效28例,效果不明显2例,有4例在镇静后出现心率下降,降至60次/min以下,但均在减量后缓解。无抑制呼吸不良反应。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丛神经阻滞可使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延长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不良反应小,是丛神经阻滞患者辅助镇静需要的较佳药物之一。

  • 标签: 右美托咪啶臂丛神经阻滞镇静
  • 简介:摘要肩周炎又称肩关节周围炎,也叫漏肩风和五十肩等,主要指肩周肌肉、肌腱、滑囊等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1。本病临床上治疗方法很多,我们采用丛麻醉下手法松解结合推拿治疗30例重症肩周炎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

  • 标签: 臂丛麻醉 粘连性肩周炎 手法松解 推拿
  • 简介:摘要丛神经麻醉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肌间沟入路丛神经麻醉易定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但易出现尺侧阻滞不全,为了提高阻滞完善率我们通过对肌间沟丛麻醉中增加药物容量,尺侧阻滞效果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并发症没有明显增加,值得在基层推广。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肌间沟 增加药物容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腋鞘连续丛阻滞自控镇痛(PCA)对断指再植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急诊离断伤行断指再植的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A组行丛阻滞后经腋鞘内置管,术后行连续丛自控镇痛。B组行丛阻滞,术后行静脉自控镇痛。均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评估两组病人术后两天的镇痛效果及观察两组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率。结果A租在术后6、10、14、24、48h时间段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A组术后再植指指腹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皮肤弹性及皮温,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B组,A组术后发生血管痉挛等现象少于B组,成活率也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丛阻滞自控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并提高了再植的成活率。

  • 标签: 臂丛神经阻滞 腋鞘 自控镇痛 断指再植 成活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啶辅助布比卡因丛阻滞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8例行丛阻滞麻醉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麻醉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布比卡因+生理盐水,观察组应用布比卡因+右美托咪啶,对比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感觉阻滞与运动阻滞的见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持续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辅助布比卡因丛阻滞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右美托咪啶 布比卡因 臂丛阻滞 手术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点肌间沟穿刺法在上肢手术丛阻滞中的应用。方法以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间收治的所有行上肢手术的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行传统穿刺方法,观察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适应患者病情的穿刺点进行穿刺,比较两组患者丛神经阻滞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达优及优良率皆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点肌间沟穿刺法可以有效提高上肢手术患者丛阻滞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臂丛阻滞 麻醉 穿刺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在手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进行手术的手外伤患者8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肌间沟法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腕部神经阻滞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麻醉优良率为100.0%,对照组为86.7%,观察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作用良好,起效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臂丛联合腕部神经阻滞麻醉 肌间沟法 手外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超引导丛神经阻滞相对于传统丛神经阻滞的优越性、安全性。方法选取上肢手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B超引导组(A组,n=30),传统组(B组,n=30)。观察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不良反应,记录麻醉前(T0)、切皮时(T1)、切皮15min(T2)MAP、HR、SPO2数值。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A组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大于A组患者(P<0.05);B组患者麻醉效果有时不确切,术中麻醉辅助用药较多。结论B超引导神经阻滞比传统神经阻滞效果更令人满意,对机体影响更小。

  • 标签: B超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上肢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丛神经阻滞定位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技术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需对手、前臂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按照操作方法分为刺激仪组和超声联合刺激仪组,分析两组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刺激仪组、超声联合刺激仪组总有效率为83.33%、100%(P<0.05);刺激仪组、超声联合刺激仪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3.33%、3.33%(P<0.05)。结论在丛神经阻滞定位中联合应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技术,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超声引导 臂丛神经阻滞 定位 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