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创伤急救流程优化在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08月-2020年08月诊治的98例创伤急救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4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流程,观察组给予优化创伤急救流程,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接诊时间、心电监护时间、分诊评估时间和静脉用药时间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低(P<0.05);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和抢救成功率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0.05)。 结论 给予患者优化创伤急救流程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抢救效率,能够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更有力地保障,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创伤 优化急救流程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运送标本过程中,使用标本条形码流程管理的重要作用。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医院的收取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为对照组,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为实验组,对于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对于实验组采用标本条形码流程管理模式,对两组标本工作的工作效率及差错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结果:对照组共收标本1300000件,其中差错14例,投诉发生73件,平均每次收取标本时间为25.54±2.34分钟。实验组收标本1300000件,其中差错5例,投诉发生11件,平均每次收取标本时间为12.46±1.14分钟。实验组标本收录过程中,差错问题发生率和投诉情况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实验组平均每次收取标本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进行标本的运送过程中,使用标本条形码流程管理模式,可以较为明显的提高标本管理效率,减少差错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实现运输人员工作效率和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的有效提升,具有较为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在标本标本管理中进行相应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运送标本过程中使用标本条形码流程管理思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综合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100例足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时间2020年04月-2021年04月,分组方式: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两组,参照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综合护理),各50例,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综合护理效果更好,有利于改善足部骨折患者肢体功能,减轻痛苦,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综合护理 足部骨折 疼痛评分 功能恢复优良率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细菌耐药性监测过程中微生物检验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的50份微生物标本纳入本次研究,并开展细菌耐药性检测和微生物检验,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在外科和儿科中,其耐药菌株构成比低于呼吸内科以及重症监护室;在50例标本检出的耐药菌株中,其各检出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细菌耐药性监测 微生物检验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全凭静脉麻醉下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全麻苏醒过程的影响。 方法: 选取 2018 年 12 月到 2020 年 1 月期间本院治疗的共计 100 例全麻手术患者观察对象,通过电脑分组法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实验组( n=50 )和对照组( n=50 ),对照组患者在苏醒过程中给予主观评价,实验组给予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拔管后的相关临床指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实验组全麻手术患者经过监测后,拔管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呛咳、躁动、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 临床针对全凭静脉麻醉下的患者开展仔细的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能够提高患者苏醒过程中的舒适度,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适用。

  • 标签: 全凭静脉麻醉 肌松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苏醒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FITT原则指导UA患者康复运动后的生活质量情况。方法:选取我科2022年8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接收的108例UA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4例,对照组运用常规康复运动计划指导患者,观察组运用FITT原则制定的康复运动计划指导患者,分析不同护理操作之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运动耐量、自理能力、生存质量、焦虑和抑郁症状、衰弱指数等方面的评分上,均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FITT原则指导UA患者进行康复运动后,可以有效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患者整体状况更为理想。

  • 标签: UA FITT原则 康复运动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在老年人体检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期间本院接收的体检老年人88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44例。参照组施行基础常规护理,干预组则是在参照组基础上施行全程优质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组老年受检者的护理满意度86.36%明显高于参照组老年受检者54.55%(P

  • 标签: 体检 老年人 全程优质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妇分娩过程中接受人性化全程护理陪伴对孕妇妊娠结局产生的影响。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70顺产产妇分娩状况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实验组实施人性化全程护理陪伴。对比妊娠结局。结果: 实验组病患的分娩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计算低于对照组,比较P<0.05。 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比对照组程度较低,结果对比P<0.05。结论:对分娩孕妇实施人性化全程护理陪伴,可以优化妊娠结局,改善不良情绪。

  • 标签: 孕妇 分娩 人性化 全程护理陪伴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孕妇分娩过程中接受人性化全程护理陪伴对孕妇妊娠结局产生的影响。方法:从2019年1月-2021年6月期间收治的70顺产产妇分娩状况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基础护理,实验组实施人性化全程护理陪伴。对比妊娠结局。结果: 实验组病患的分娩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计算低于对照组,比较P<0.05。 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比对照组程度较低,结果对比P<0.05。结论:对分娩孕妇实施人性化全程护理陪伴,可以优化妊娠结局,改善不良情绪。

  • 标签: 孕妇 分娩 人性化 全程护理陪伴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娩过程中导乐陪产的应用效果及对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之间在我院产科进行阴道分娩的孕周均在36-40周的180名初产妇,按照其分娩过程选择的不同的护理方式分成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为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为导乐陪产护理方式,观察两组分娩质量。结果:观察组全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并且不良情绪产生率及情绪强度均好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乐陪产用于临床阴道分娩疗效明显,能够明显降低产妇不良情绪影响,缩短产程,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分娩,导乐陪产,分娩质量,应用效果,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娩过程中导乐陪产的应用效果及对分娩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之间在我院产科进行阴道分娩的孕周均在36-40周的180名初产妇,按照其分娩过程选择的不同的护理方式分成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为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为导乐陪产护理方式,观察两组分娩质量。结果:观察组全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对比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并且不良情绪产生率及情绪强度均好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新生儿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导乐陪产用于临床阴道分娩疗效明显,能够明显降低产妇不良情绪影响,缩短产程,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分娩,导乐陪产,分娩质量,应用效果,影响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超声介入过程中患者急性突发事件的护理方法以及效果。方法:本实验所涉及的研究对象为2020年3月-9月在我院进行超声介入过程中出现急性突发事件的58例患者,按照硬币法将患者完成组别的划分,研究组与对照组各包含患者29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后焦虑、抑郁情绪评分,分析超声介入过程患者急性突发事件的护理方法。结果:对比研究发现,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焦虑、抑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 标签: 超声介入 急性突发事件 综合护理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将专病实境教学模式应用于产科实习带教中取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产科接受实习带教的实习医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例数共计72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纳选的实习医生划分为两组,分组以后两组所占比例均等,对照组在产科实习带教中选择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选择应用临床专病实境教学,对比分析教学价值。结果:和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组实习生产科专业知识评分以及操作技能评分均明显较高,数值对比差异为P

  • 标签: 产科实习带教 临床专病实境教学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缝隙护理在急诊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20年1月开始从我院的急诊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选取研究对象,至2021年10月,共筛选出82例,随机分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无缝隙护理。然后将转运时间、抢救结果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转运时间、抢救成功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均更优,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在急诊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能减少转运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转运期间的护理安全性。

  • 标签: 无缝隙护理 急诊 严重多发性创伤 转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先兆流产患者中应用行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研究对象为先兆流产患者56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28例,前者应用行为护理干预,后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效果进行展开分析与讨论。结果: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效果均相比于参照组更高(P

  • 标签: 先兆流产 行为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先兆流产患者中应用行为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从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研究对象为先兆流产患者56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28例,前者应用行为护理干预,后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效果进行展开分析与讨论。结果: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效果均相比于参照组更高(P

  • 标签: 先兆流产 行为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中老年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低血糖症诱发原因展开分析,并提出科学的防治策略。方法:本研究对象是 50例被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中老年患者,于我院进行治疗期间,产生低血糖症问题,进行病患临床资料的收集,对于出现低血糖问题的引发因素进行分析,并及时的展开处理。结果:在此次研究的 50例病患中,导致低血糖症的原因主要涉及到了进餐、静滴胰岛素、饮酒、联合用药不规范等。对所有的患者展开急诊处理、饮食指导等,有效的缓解症状。结论:导致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的因素较多,需要临床治疗期间得到充分的重视,通过积极的预防降低此问题产生。

  • 标签: 中老年 糖尿病 低血糖症 诱发因素 防治举措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对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护理意义。方法:将已接诊的100例脑梗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划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50例脑梗塞患者,对其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中50例脑梗塞患者,对其给予早期康复护理,观察记录两组的护理前后运动功能和护理满意度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护理前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为(59.72±3.19)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6075)而护理后观察组运动功能评分为(90.26±3.27)分,高于对照组(P=0.0000);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P=0.0017)。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对提升脑梗塞患者的运动功能以及护理满意度作用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早期康复护理 脑梗塞患者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MRI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生化指标变化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07-2020.07的120例颅内结核患者,按照颅内结核类型分为脑实质型、脑膜型及混合型颅内结核,对不同类型颅内结核的MRI影像学特征情况进行分析;同时收集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脑脊液生化检查,对抗结核治疗中脑脊液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在120例患者中,由于受到失访以及病情变化等原因的影响,一共有76例患者完成治疗后1周、1个月的动态随访。结果:经临床影像学诊断,120例颅内结核患者中,脑实质型54例(45.00%)、脑膜型21例(17.50%)混合型45例(37.50%)。在54例脑实质型颅内结核患者中,可见病灶呈粟粒、结节样,MRI的信号特征为:病灶信号均匀,呈T1WI稍低或等信号、T2WI高或稍高信号;病灶信号不均匀,中心呈T1WI低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边缘呈T1WI稍低、T2WI稍高或两等信号。21例脑膜型患者MRI表现为结节、脑回样T2WI高信号、T1WI等或低信号,增强后可见脑膜呈放射状强化,以鞍上池、环池及四叠体池脑膜强化为主。45例混合型颅内结核患者MRI表现具有脑实质型及脑膜型颅内结核MRI的征象。76例动态随访患者中,治疗前的葡萄糖及氯水平低于治疗后1周、1个月,(P<0.05);治疗前的乳酸脱氢酶、腺苷脱氨酶及蛋白水平高于治疗后1周、1个月,(P<0.05)。结论:类型不同的颅内结核有显著的MRI特征,明确抗结核治疗过程中的MRI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生化变化,对于临床预估及预测抗结核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 标签: 抗结核治疗 MRI影像学特征 脑脊液生化指标变化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罹患过敏性鼻炎的飞行人员在飞行过程中出现压耳及导致航空性中耳炎的易感性。方法 将 2018年至 2019年年检过程中通过调查问卷发现罹患过敏性鼻炎的 43名飞行学生( 86耳)单独提取出来 ,以每只单耳在 50次飞行任务总次数 4300作为 A组进行跟踪观察,再选择 43名健康飞行学生( 86耳)以每只单耳在 50次飞行任务总次数 4300作为作为 B组进行跟踪观察。分析对比两组学生在 50次的飞行过程中发生鼓膜充血,鼓膜内陷,鼓膜穿孔和鼓室积液的概率。结果 A组学员每只单耳在 50次飞行任务总次数 4300飞行任务里出现膜充血,鼓膜内陷,鼓膜穿孔和鼓室积液压耳及航空性中耳炎 256次(已排除同时患有感冒或其他疾病等多重原因的次数), B组学员每只单耳在 50次飞行任务总次数 4300飞行任务里出现压耳及航空性中耳炎 44次(已排除同时患有感冒或其他疾病等多重原因的次数)结论 患过敏性炎的飞行学员在飞行过程中比未患过敏性鼻炎的飞行学员发生压耳及航空性中耳炎的风险更大。

  • 标签: [ ]飞行学员 过敏性鼻炎 压耳 航空性中耳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