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与大隐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将14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大隐静脉剥脱术,观察组接受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中失血量、切口数目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大隐静脉切除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确切,术中切口少、出血量少,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 标签: 内镜 大隐静脉切除术 大隐静脉剥脱术 下肢静脉曲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可达龙静脉注射所致静脉炎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8月6例发生静脉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总结。结果本组6例均经治疗及精心护理后顺利出院。结论通过对可达龙静脉注射所致静脉炎的6例病人的合理护理均好转出院。

  • 标签: 可达龙 静脉炎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对静脉治疗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精细化管理的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6月在本院接受静脉治疗的360位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利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所有参与调研的病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为对照组的病人提供静脉留置针常规类型的管理,为观察组的病人提供静脉留置针精细化管理,将两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比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低,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治疗过程中进行静脉留置针精细化管理,能够让治疗中的不良事件降低,效果更佳明显,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值得被广泛推广。

  • 标签: 静脉治疗 静脉留置针 精细化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在单采血小板输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017年度收治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择同期的32例在单采血小板输中未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其中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输血前后白细胞差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的输血史、药物史、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者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献血次数、循环量、血小板输前保存时间、献血前白细胞计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在单采血小板输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与献血者相关因素无关,可能与患者有无输血史、药物史及血小板回收率有关,有助于指导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患者采取洗涤血小板治疗。

  • 标签: 单采血小板 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临床护理干预与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2月期间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患儿124例进行分组。普通护理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综合护理组采用综合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家长对治疗环境、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术的满意度评分。结果综合护理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显著比普通护理组低,P<0.05;综合护理组家长对治疗环境、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技术的满意度评分显著比普通护理组高,P<0.05。结论新生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综合临床护理干预效果确切,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提高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临床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预防与护理。方法选取100例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手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编入常规组(n=50)和综合组(n=50)中,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综合组患者施加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预防及护理情况,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综合组患者静脉膜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复发率均要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综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综合预防和护理措施在应用在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

  • 标签: 妇产科 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两种接头对血液疾病患者PICC使用效果的影响,以延长PICC的留置时间。方法将148例PICC置管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帽,观察2组患者PICC使用情况。观察比较2组患者PICC堵管率、回血率、针刺伤发生率等情况。结果使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的观察组与使用肝素帽的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生堵管率、回血率及针刺伤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病患者留置PICC时使用无针密闭正压接头能使导管达到最佳的留置时间且安全。

  • 标签: 血液疾病 中心静脉导管 正压接头 肝素帽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科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受化疗并需要置入PICC的妇科肿瘤患者。观察患者并发症、拔管原因、导管头端位置、穿刺次数、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920例患者成功接受PICC置管,其中随访中死亡25例,失访83例。104例患者因并发症而提前拔管,其PICC留置时间中位数为62d,并发症以静脉炎41.35%(43/104)和血栓形成25.96%(27/104)最常见。左上肢置管12.68%(53/418)与右上肢置管12.94%(51/394)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前窝静脉置管12.95%(72/556)与上臂静脉置管12.50%(32/256)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头端位于非上腔静脉者28.57%(8/28)较位于上腔静脉者12.24%(96/784)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多次(≥2次)穿刺者30.19%(16/53)较1次穿刺成功者11.59%(88/759)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较常见。但PICC仍是一种较安全、经济、能家庭护理的静脉通路。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妇科化疗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初治患者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6例下肢生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后静脉通畅率的实际情况对全部患者进行分组。静脉通畅率在50%以下的劣效组(51例),在50%以上的(包括50%)为优效组(55例)。结果优效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低于劣效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血浆纤维蛋白原、DVT分期、治疗方法、发病部位是下肢DVT治疗后静脉恢复通畅与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数值高、DVT分期晚、仅采取单纯药物治疗、受累血管位于膝上时DVT治疗效果差,不利于静脉通畅率的改善。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初治患者 静脉通畅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鞘内泵吗啡联合加巴喷丁对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9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年龄28~72岁,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吗啡组、加巴喷丁组及联合用药组各30例。吗啡组给予鞘内泵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加巴喷丁组给予鞘内泵加巴喷丁控释片治疗,联合用药组给予鞘内泵加巴喷丁联合硫酸吗啡控释片治疗。直至疼痛缓解,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缓解情况、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有不同程度的缓解,联合用药组的疼痛缓解情况好于吗啡组(P<0.05)和加巴喷丁组(P<0.05);在单用吗啡治疗时,多数患者出现便秘,头晕、呕吐等不良现象,而在联合用药后,不良反应并未出现加重的情况。结论鞘内泵吗啡联合加巴喷丁对中重度癌痛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用药,并可以减轻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吗啡 加巴喷丁 中重度癌痛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鼓室穿刺结合鼓室药对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价值,以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17年3月之间本院所接收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与治疗组,两组的患者数均为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鼓室穿刺术,给予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方法为鼓室穿刺结合鼓室药,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2.2%,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鼓室穿刺结合鼓室药能够有效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使用。

  • 标签: 鼓室穿刺 鼓室注药 分泌性中耳炎 治疗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在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到2017年12月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这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主要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服务,n=50),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静脉留置针护理,n=50)与,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以及6d内留置针成功留置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1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发生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第五天、第六天的成功留置率具有明显的提高,两组数据对比可知,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采用静脉留置针护理进行服务,可以起到显著的效果,不仅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在血管内增加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该护理方式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应用
  • 简介: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静脉给药是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途径。由于多数化疗药物对局部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如因各种原因造成药物外渗.不仅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害,而且易发生医疗纠纷。据国外学者统计,

  • 标签: 门诊医疗 输注 静脉内/护理
  • 简介:随着新型静脉导管的出现,静脉留置套管针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现将我科2007-01~2007—06接受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患者82例,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1例,女31例,年龄3~81岁。套管针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套管针,根据患者的情况,分别选择20G或22G。

  • 标签: 输液疗法/护理 导管 留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静脉留置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由于其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保护血管、减少患者痛苦等优点,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临床输液用药的重要工具,且功能得到逐步扩展,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也使护患关系更加融洽。现将静脉留置针的使用与管理总结如下。

  • 标签: 输液疗法/护理 输液疗法/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鼓膜穿刺联合鼓室药治疗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就诊单双号将本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接诊的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接受鼓膜置管治疗、鼓膜穿刺结合鼓室药治疗,观察并对比两组临床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鼓膜穿刺联合鼓室药在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治疗方面效果明显,明显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鼓膜穿刺 鼓室注药 亚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重症病人采用不同的肠内营养输入方式,观察其营养耐受情况。方法选取218例我院患者,病理年限为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ICU重症病人,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9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持续24小时和间断性24小时营养输入方式,比较其营养耐受结果。结果经过观察,两组患者各项数据均有所改善,但对照组各项数据明显低于观察组,其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效(P<0.05)。结论采用24小时持续输入方式,对ICU重症患者营养吸收是最佳选择,适合临床应用。

  • 标签: ICU重症 肠内营养 输注方式 耐受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对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微量泵输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在该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一组25例,给对照组患儿分别静脉注射异丙酚、氯胺酮,试验组患儿给予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微量泵输,试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组手术患儿的血氧饱和度在手术前、缝合时,比较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耗时与试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试验组相对比,苏醒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躁动、舌根后坠及呼吸速率变慢、发生伸舌等异常行为、呛咳及分泌物增多等术中不良反应总发生率(8.00%)与试验组(36.00%)相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小儿麻醉中应用异丙酚复合氯胺酮微量泵输的效果较好,患者呼吸速率比较稳定,手术后苏醒时间短,手术后的不良反应少,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异丙酚复合氯胺酮 微量泵输注 小儿麻醉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