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以完全闭管式的PCR和荧光探针技术相结合的实时检测定量PCR方法对11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进行检测。结果:HBeAg阳性/抗HBe阴性患者HBVDNA拷贝数与HBeAg阴性/抗HBe阳性患者或HBeAg阴性/抗HBe阴性患者的拷贝数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后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HBVDNA拷贝数与肝实质损害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

  • 标签: 血清谷丙转氨酶 乙肝病毒 肝实质损害 拷贝数 肝炎患者血清 荧光探针技术
  • 简介:目的检测胰腺癌SPARC基因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收集17例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6例CP和6例正常胰腺组织以及6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液标本,抽提DNA,进行亚硫酸氢盐修饰,然后行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SPARC基因第一外显子区CpG岛的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与肿瘤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DNA中SPARC基因第一外显子区CpG位点均无甲基化.正常胰腺、CP、胰腺癌及相应癌旁组织SPARC基因第2、3、4、5、6、7CpG位点的甲基化率分别为61.6%、47.1%、37.5%、24.7%;第1,8、9、10、11、12CpG位点的甲基化率分别为52.0%、28.7%、16.7%和0.胰腺癌SPARC基因甲基化率与正常胰腺、CP比较均差别非常显著(P<0.001),与相应癌旁组织比较差别不显著.胰腺癌SPARC基因CpG岛甲基化与患者性别、年龄、危险诱因(如长期吸烟或饮酒、CP)、肿瘤大小、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等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胰腺癌SPARC基因第一外显子区CpG岛为高甲基化状态,可能为胰腺癌发生、发展的早期事件.

  • 标签: 胰腺肿瘤 SPARC 甲基化 CPG岛 基因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中抑癌基因PTEN蛋白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为PTC的临床个体化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浙江衢化医院病理科收治并确诊的76例PTC患者。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测定PTEN和CyclinD1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明C临床病理学的特征的相关性。结果纳入患者中P1[EN阴性率为73.68%(56/76),与癌旁组织的19.74%(15,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29,P〈0.05);PTEN表达下调与病理分期、肿瘤淋巴结转移、性别相关(P〈0.05)。CyclinD1阳性率为76.32%(58/76),与癌旁组织13.16%(10/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11,P〈0.05);CyclinD1蛋白表达上调与病理分期、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PTEN蛋白表达下调和CyclinD1蛋白表达上调与PTC病理分期、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检测胛EN和CyclinD1有助于对PTC患者预后进行早期评估。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G1/S-特异性周期蛋白-D1 PTEN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62例2型糖尿病患者检侧血液流变学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健康对照组60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全血牯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牯度、血液屈服应力、血沉、纤维蛋白原、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血沉方程K值较正常对照组升高。结论血液的浓缩和高牯状态是2型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及早给予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的治疗,对预防大血管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 标签: 2型糖尿病 血液流变学
  • 简介:目的探讨胰腺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deacetylase1,HDAC1)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0例胰腺癌和相应癌旁组织,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DAC1的表达,并分析胰腺癌HDAC1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胰腺癌HDAC1mRNA表达指数为2.60(0.42—12.81),癌旁组织为1.02(0.19—3.58),两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01)。胰腺癌HDAC1蛋白表达阳性细胞率为(56±26)%,癌旁组织为(6±6)%,相差显著(P=0.000)。以阳性细胞率平均值56%为界,高表达(≥56%)18例,低表达(〈56%)12例。胰腺癌HDAC1高表达和肿瘤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结论胰腺癌HDAC1高表达提示肿瘤可能已属晚期,预后不良。

  • 标签: 胰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组蛋白脱乙酰基酶类
  • 简介:<正>用ELISA法检测188例癌症患者血浆TM和24例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浸液的TM浓度。结果:癌症患者血浆TM水平[(33.47±14.25)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0.40±7.22)μg/L,P<0.01,癌症转移组(41.68±16.96)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组患者TM(18.45±9.96)μg/L]比术前组TM[(28.29±11.74)μg/L]明显回落(P<0.01),

  • 标签: 浸液 转移性癌 术后复发转移 扩散转移
  • 简介:目的探讨Pin1和Ki67的表达与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烟台毓璜顶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间手术切除的40例GIST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in1和Ki67的表达。结果40例GIST标本中Pin1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80%(32/40)和32.5%(13/40)。Pin1的表达程度与GIST的危险度、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相关(P〈0.05)。Ki67的表达程度与GIST的危险度、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肿瘤坏死相关(P〈0.05)。Pin1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1,P〈0.05)。结论Pin1、Ki67可作为评价GIST恶性程度的潜在指标。Pin1对于GIST可能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

  • 标签: 胃肠间质瘤 肽脯氨酰基顺反异构酶 KI67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讨导师制配合临床带教路径带教实习护生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实习的护生78名,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名。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的带教模式带教,观察组护生采用导师制配合临床带教路径带教。比较两组护生的临床带教效果、护生的综合能力及其对教学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护生带教前理论成绩及操作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带教后两组护生理论及操作成绩均明显优于带教前(P〈0.01),观察组护生的成绩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程序运用能力、护理评估能力、护理诊断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应急处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导师制配合临床带教路径带教实习护生,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带教效果,提高护生的综合能力及对教学的满意度。

  • 标签: 护理教学 导师制 临床带教路径 综合能力 满意度
  • 简介:气道反应性(Airwayresponsiveness)是支气管对于乙酰胆碱或组织胺等刺激物的刺激的反应。气道高反应性(Airwayhyperresponsiveness,AHR)、气道炎症以及可逆性气流阻塞是支气管哮喘的标志。AHR的测量,对于诊断哮喘,以及哮喘治疗反应的监测均至为重要。而且,AHR的测量还可以预测哮喘治疗吸入激素减量阶段可能的病情加重情况。

  • 标签: 气道反应性测定 动物实验 支气管哮喘 临床 气道高反应性 乙酰胆碱
  • 简介:目的了解南宁市农村医疗机构临床用血合理性情况。方法选择南宁市辖区六个县6所县人民医院、7所乡镇卫生院,每所县医院调阅45~50份、乡镇卫生院15份有输血治疗的病历(共394份),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手术及创伤输血指南"和"内科输血指南"对输血合理性进行评估,分析各临床科室用血特点、"少量血"和"搭配血"输注状况。结果394份病历中,"合理用血"占50.51%,"部分合理"占4.31%,"不合理"占45.18%;手术科室"部分合理"和"不合理"用血比例(72.11%)显著高于非手术科室(28.43%)(P〈0.01)。不同血液成分"不合理"输血的比例为:血浆82.3%、冷沉淀66.7%、红细胞38.2%、血小板27.7%。"不合理"输血中,"少量血"和"搭配血"比例分别为36.42%和25.28%。结论不合理输血现象在基层医院中普遍存在,以手术科室尤为突出;血液成分不合理输注现象以血浆最为突出。不合理输注的类型主要有血浆与红细胞搭配输注、输注血浆补充白蛋白以及红细胞输血没有严格依据适应证。

  • 标签: 农村临床用血 血液成分 合理用血 调查分析
  • 简介:<正>对中段尿作细菌定量培养,同时行尿常规亚硝酸盐测定和尿染色镜检细菌。结果:亚硝酸盐测定对尿路感染的诊断灵敏度为62.8%,特异度为96.3%,阳性预测值为75.9%,阴性预测值为93.3%。染色镜检细菌对尿路感染的诊断灵敏度为85.7%,特异度

  • 标签: 尿路感染 染色镜检 中段尿 细菌定量培养 诊断灵敏度 阴性预测值
  • 简介:目的观察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切除肠系膜根部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累及肠系膜根部胰腺钩突癌的手术效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为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30—72岁)累及肠系膜根部的胰腺钩突癌患者施行了合并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切除肠系膜根部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手术方法、手术安全性及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12例患者施行了肠系膜根部切除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同时施行了肠系膜上静脉的切除和重建。平均手术时间(4.2±1.1)h,术中出血量(1635±1362)ml,术中输血量(1609±1462)ml。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6例出现轻至重度腹泻,术后住院天数9—30d。病理示,肿瘤直径3~8cm,合并淋巴结转移13例(57%),神经浸润20例(87%),22例手术切缘均为阴性,11例血管切除患者中有10例血管内膜浸润。随访5—42个月,4例发生肝转移,3例局部复发,1年、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7.2%和42.5%。结论通过游离肠系膜上动脉,对肠系膜根部组织、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以及广泛后腹膜组织的切除可以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胰腺钩突癌的手术彻底性,有效降低肿瘤残留,减少局部复发。手术方法是安全的。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肠系膜上动脉
  • 简介:肿瘤的血管生成是指肿瘤细胞诱导的毛细血管生长以及在肿瘤中建立血液循环的过程。肿瘤组织中大量的新生血管是恶性肿瘤的标志之一。1971年Folkman[1]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如能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肿瘤可因缺乏血供而缩小或消退。此后,抗血管生成治疗从调节肿瘤血管生成过程、阻断或抗血管生成、干扰或改变肿瘤血管生成的微环境等多个角度,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

  • 标签: 抗血管生成 胃癌 结直肠癌 靶向治疗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心梗)(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并发室间隔穿孔(ventricularseptalrupture,VSR)是一少见而凶险的并发症,常发生在AMI后的1周内[1]。由于突发的心室水平左向右分流,往往迅速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内科保守治疗病死率极高、预后差。近年来在治疗方法的选择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文对此进行简要的综述。

  • 标签: 冠心病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治疗
  • 简介:QT间期代表心室肌除极与复极过程的心电位变化,是心肌电生理、心脏几何学、躯体学、组织阻抗和生物信息各方面相互联系的综合反应。该值在各个导联上存有差异。1985年Campbell等发现这些差异的规律性,并提出了QT离散度(QTdispersion,QTd)这个概念。1990年Day等进一步证实了QTd这个概念,认为它代表了心室肌区域性复极化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近年来,随着QTd在临床各领域的广泛研究,其临床价值备受人们的关注。通常正常人生理性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所造成的QTd很小,而在病理状态下,QTd就会明显增大。本文现就其临床应用综述如下。

  • 标签: 其临床应用 QT离散度 心室肌除极 临床价值 心肌电生理 心脏几何学
  • 简介: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危重患者的抢救和化疗,禁食患者的治疗,必须通过外周静脉途径来补充营养剂和给予化疗药物。长期输入高渗透压液体及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会引起患者穿刺肢体的疼痛、肿胀、静脉炎等,而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技术要求高,操作较复杂,病人多有恐惧感及各种不适。PICC具有穿刺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少,保留时间长,穿刺技术易掌握等特点,是一种较为有效方便的中长期静脉治疗途径。

  • 标签: PICC 临床应用 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 锁骨下静脉穿刺 护理 危重患者
  • 简介:葛根素具有降血脂、降血压、保护心肌血管及抗动脉硬化、抗血栓形成、增加冠脉血流量等作用,临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的治疗,疗效显著。现将其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1临床应用1.1老年冠心病据报道,36例患者应用葛根素300mg加入5%GS250ml静滴,1次/d,4周为1疗程,结果治疗后患者低切和高切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等指标均有显著下降,与应用丹参治疗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证明本药有降粘解聚、

  • 标签: 临床应用 应用进展 葛根素临床
  • 简介:抗凝治疗能预防病理性血凝块形成(如在心大约每200人中就有瓣膜或心房),阻止静脉中已经形成的血栓的延伸和栓塞。抗凝治疗的类型、强度和疗程取决于治疗的指征。在英国,1人需抗凝治疗。肝素和华法令是两种主要的抗凝剂。

  • 标签: 抗凝治疗 临床应用 病理性血凝块 静脉 血栓 抗凝剂
  • 简介:新癀片是临床常用中成药,由厦门中药厂生产,主要成分有肿节风、三七、牛黄等。该药临床应用广泛,且效果可靠,本人就近年来对它的临床应用做一简单总结,现报道如下:

  • 标签: 新癀片 中成药 牙痛 发热 带状疱疹 静脉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