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产妇的泌乳状况及血清泌乳素(PRL)的影响。方法:选择足月初产妇90例,随机分为3组:I组(n=30)在剖宫产术后施行硬膜外芬太尼+布比卡因自控镇痛(PCEA组);Ⅱ组(n=30)在剖宫产术后不予施行术后镇痛(非镇痛组);Ⅲ组(n=30)经阴道自然分娩。每组产后均随访72h。采用化学荧光免疫法测定血清泌乳素(PRL)浓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定法(VAS)估计镇痛效果。结果:PCEA组VAS明显低于非镇痛组(P<0.01),睡眠较好,术后MAP、HR平稳,无呼吸抑制等并发症;PCEA组初乳时间明显早于非镇痛组(P<0.05)。三组病人产后的PRL均较产前明显升高(P<0.01);其中PCEA组术后24h、48h的PRL,明显高于非镇痛组(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芬太尼+布比卡因施行PCEA。镇痛效果确切、安全,泌乳素分泌增加,促进提前泌乳。

  • 标签: 剖宫产 术后疼痛 硬膜外自控镇痛 泌乳 芬太尼 布比卡因
  • 简介:近年来,实验研究发现新生儿受到伤害性刺激,可以影响到他们成年后痛感受能力。总结近年来临床和基础实验研究的结果.新生儿及动物生后接受强烈持续伤害性刺激可以导致痛感觉和相关生理功能异常的研究进行系统综述,为进一步探索人类疼痛发育学提供了系统的研究资料。

  • 标签: 疼痛刺激 经历 躯体感觉 发育 新生儿
  • 简介:吸入性麻醉剂的预处理效应Cope等最早发现在离体兔心肌,用异氟烷处理时,其心肌保护效应持续时间超出了给药时间[Copeta1.1997]。离体心脏灌流时予2MAC的氟烷、安氟醚或异氟烷5min可以减小大约75%的梗死容积,即便在缺血前10min将麻醉剂清除,该保护效应依然存在。因此称其为吸入性麻醉剂介导的预处理效应。

  • 标签: 离体心脏灌流 预处理效应 保护作用 吸入性麻醉剂 脊髓 保护效应
  • 简介:目的:将小剂量纳络酮与芬太尼并用于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PCIA),观察其降低芬太尼副反应的效果,并探讨适宜的钠洛酮配伍剂量。方法:选择全身麻醉腹腔手术病人238例,ASAⅠ-Ⅲ级,随机分成三组施行芬太尼静脉术后镇痛。A组采用芬太尼10—20μg/kg+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至100ml;B组采用A组配方再加入纳络酮5μg/kg;C组采用A组配方再加入纳络酮10μg/kg。定时评定和记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芬太尼用量、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结果:三组芬太尼用量无显着性差异,B、C两组纳络酮泵速分别为0.01±0.12μg/(kg·h)和0.30±0.19μg/(kg·h)(P〈0.01)。B、C两组恶心、呕吐和皮肤瘙痒发生率均低于A组。三组24h内的VAS评分相似(P〈0.01)。结论:纳络酮0.10—0.30μg/(kg·h)与芬太尼配伍用于术后镇痛,镇痛质量仍可保证,阿片类副反应发生率可降低。

  • 标签: 术后镇痛 病人自控 静脉 芬太尼 纳络酮 恶心呕吐
  • 简介:目的:观察红细胞回收仪细菌污染血液的清洗效果。方法:选择15例出血量大的无菌手术病人,通过红细胞回收仪采集术野积血,经清洗处理后将大部分血液回输给病人。留取处理血液200~300ml,从中取血样5ml(血样I)造行细菌培养,在余血中加入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和大肠杆菌。然后再进行洗涤,并按清洗液容量分成两组,I组清洗液量为1000ml(共10例);Ⅱ组清洗液量为1500ml(共5例)。采集洗涤后的红细胞悬液5ml(血样Ⅱ)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所有病人血样I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两组病人血样Ⅱ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培养均为阴性,但大肠杆菌培养全部为阳性。结论:红细胞回收仪不能将所有的微生物从被污染的血液中清洗掉,增加清洗液容量并不能改善洗涤效果。

  • 标签: 红细胞回收仪 细菌培养 血液污染 自体血回输技术
  • 简介:聚明胶肽为新一代明胶类血浆代用品,具有迅速补充血胶体成分,维持胶体渗透压,增加血浆容量,体内存留时间短,不干扰交叉配血等优点。为进一步了解聚明胶肽对手术病人凝血功能的影响,我们46例鼻内窥镜病人在手术中应用聚明胶肽,观察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 标签: 聚明胶肽 凝血功能 手术病人 鼻内窥镜 血浆代用品 胶体渗透压
  • 简介:妊娠后期的生理改变,再加麻醉等因素,常导致剖宫产术中的ECG出现ST-T段下移等改变,有时可致严重心脏意外。探索围术期预防ST-T变化的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作者采用新一代环磷酸腺苷衍生物“心先安”,在麻醉前静脉滴注,以预防术中ST-T的变化,经40例临床应用观察,并与未用的40例进行比较。感觉效果较好,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剖宫产 心先安 患者 ST-T变化 ST-T段 腺苷衍生物
  • 简介:目的:观察颈胸段硬膜外阻滞后的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方法:随机选择23例ASAⅠ-Ⅱ级、在颈胸段硬膜外阻滞下施行乳腺手术的成年病人,连续监测阻滞前后的心率变异性、心率、血压及潮气量变化。结果:硬膜外阻滞后,HF、TP及MAP无显著变化;LF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LF占总功率的比较明显下降(P<0.05);LF/HF和VT减少;HR明显下降。HRV的改变与MAP、HR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颈胸段硬膜外阻滞可改变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均衡性,以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

  • 标签: 颈胸段硬膜外阻滞麻醉 心率变异性 血压 潮气量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超前镇痛高龄患者心理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下肢髋关节手术60例,随机分为超前镇痛组及对照组。分别观察患者入院时、手术前晚、麻醉前、切皮即刻、切皮后10min、30min、回病房30min和术后第一天、第二天的HR、SBP;应用放免法测定术前一日、术日、术后1、2、3日的皮质醇(Cor)、胰岛素(Ins)、血管紧张素Ⅰ(AⅠ)及血管紧张素Ⅱ(AⅡ)变化。结果:两组术前、术中HR、SBP无显著差异,术后对照组的变化与超前镇痛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Cor、Ins、AⅠ、AⅡ术后降低幅度均低于超前镇痛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SAS、SDS、术后恐惧程度较超前镇痛组者显著性增高(P〈0.05)。麻醉效果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对照组术中辅助药用量和例数明显多于超前镇痛组。结论:超前镇痛可降低高龄患者的焦虑程度,改善心情,提高心理忍受力。维持较为正常的应激能力,避免过度应激反应。由此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增强手术安全性,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高龄 超前镇痛 手术应激 心理 心理应激反应 高龄患者
  • 简介:目的:探封剖宫产术硬膜外吗啡术后镇痛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硬膜外腔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产妇60例,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结束时经硬膜外导管注入吗啡2mg。采集新生儿和产妇尿样,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尿液中吗啡及代谢产物。结果:96.6%产妇术后镇痛效果明显(P

  • 标签: 剖腹产 术后镇痛 硬膜外注射 吗啡 新生儿 荧光偏振免疫法
  • 简介: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后磷酸化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hospho-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根部45min之后放松血管夹形成再灌注,同时经颈静脉分别注入EGF100μg/Kg或生理盐水,分别于伤后2、6、12和24h检测血浆D-乳酸浓度,取水肠组织进行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磷酸化p44/42MAPK、SAPK和p38的表达,设置对照组和单纯缺血组。结果:EGF显著降低D-乳酸水平升高的幅度(P<0.05),明显改善I/R引起的病理损害,使p44/42MAPK和p38的表达增强和提前,前减弱SAPK的表达。结论:肠道I/R激活磷酸化MAPK系统,EGF通过调节MAPK的表达参与细胞的应激反应和增殖与分化。

  • 标签: EGF 大鼠 小肠缺血 再灌注损伤 MAPK系统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核因子-kB(nuclearfactor-kB,NF-kB)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的一种核转录因子,在细胞受到病毒或细菌感染,细胞因子,DNA损伤等因素刺激后可被活化,增强多种基因的转录,如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粘附分子,受体,急性期蛋白等,尤其为多种细胞因子转录所必需,包括TNF-α(tumornecrosisfactor-α),IL-1,IL-6,IL-8等在炎症反应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的炎症介质,而大量炎症介质的释放又是多种疾病状态发生发展的基础,且可导致失控的炎症反应,造成宿主自身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广泛损害,进而引起SIRS(systemicinflamatoryresponsesyndrome)、ARDS(dault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MODS(multipleorgandysfunc-tionsyndrome),甚至死亡,因此NF-kB是多种信号转导的汇聚点,本文NF-B细胞因子的基因调控及其及炎症反应的关系作一综述,以期炎症反应的控制提供治疗措施。

  • 标签: 核因子-KB 细胞因子 基因调控 炎症反应 核转录因子 分子生物学特性
  • 简介:目的:用Hemosonic^TM100经食道超声心动仪连续观察比较其术中气腹前后血流动力的变化,为腹腔镜手术与麻醉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ASAI~Ⅱ级,年龄20~60岁的择期手术病人40例,其中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20例为I组,行腹腔镜卵巢切除术的病人20例为Ⅱ例,诱导后置入Hemosonic^TM100血流动力监测仪,测定气腹前体位气腹后放气等各时点的学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两组病人体位前后HR、MAP、CO均未有显著性差异。(2)气腹后1min、5min、10min与气腹前相比,两组病人HR、MAP、CO、ABF、PV、Sva、TSVR均明显增加,(3)放气后5min与气腹前相比HR、MAP有所升高,CO,Sva升高明显,而TSVR则显著降低。结论:全麻病人气腹时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的变化。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气腹 血液动力学 影响 食道超声心动仪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简介:目的:研究术前施行心理学干预围术期患者的应激状态影响。方法:60例妇科择期手术患者,无精神病、麻醉和手术史,随机分为心理疏导组(n=30)和对照组(n=30)。全部患者都在术前和术后施行心理学调查与各种测试评价。术前采用填写调查问卷方法,让患者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并在术前、术中和术后检测血清皮质醇和血浆白蛋白,监测血压、心率和心电图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的SAS、SDS、SCL-90记分无显着性差异,术后则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术前血清皮质醇和血浆白蛋白值比较无显着性差异;但在心理疏导组的术中和术后血清皮质醇与术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减低(P<0.01),血浆白蛋白则无显着性差异;对照组的术中和术后血清皮质醇与术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增高(P<0.01),血浆白蛋白则显着性降低(P<0.05)。心理疏导组的血压和心率平稳;对照组的血压和心率则波动明显增大。结论:手术前病人施行心理疏导有助于降低麻醉手术期的应激状态。

  • 标签: 心理疏导 妇科手术 应激状态 血清皮质醇 血浆白蛋白 围手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