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C2型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分析2008年8月至2014年8月运用外侧锁定钢板联合内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8例C2型股骨远端骨折,男8例,女10例,年龄36~80岁,平均56岁。摔伤8例,车祸伤10例。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2±10.1)个月。骨折愈合时间12~40周,平均(19.8±7.2)周。2例发生延迟愈合,限制负重后均愈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95°~135°,平均(114.7±13.3)°,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0~3分,平均(1.0±0.9)分,1例在长时间行走时出现轻中度疼痛,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后症状明显缓解。根据Schatzter-Lambert评分系统,优7例,良8例,可3例,优良率83.3%。结论锁定钢板联合重建钢板内固定是治疗C2型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股骨远端骨折 锁定钢板 重建钢板
  • 简介:目的探讨SIRT2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pinalcord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SCII)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分2部分,共54只SD雄性大鼠,第一部分实验动物共30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transcription-polymerasechainreaction,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脊髓组织SIRT2随再灌注时间改变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表达变化。其中24只实验动物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缺血1h再灌注后6h、12h和24h组,每组6只。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空白对照组及再灌注24h组SIRT2表达及定位情况,实验大鼠共6只,每组3只。第二部分,SIRT2特异性抑制剂AGK-2的应用。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进行4种不同处理,分别为假手术组(S组),DMSO组(P组),AGK-21mmol/L组(T1组)、AGK-25mmol/L组(T2组)。分别评价缺血后大鼠运动功能和脊髓氧化应激水平。结果再灌注6h,12h,24h后,RT-PCR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随再灌注时间延长SIRT2基因及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升高(P〈0.05);行为学评分显示T2组神经损害更为严重(P〈0.05),MDA水平T2组较S组明显升高,P组与T1组无明显差异。SOD活力与MDA水平相对应。结论SIRT2随脊髓再灌注时间延长表达明显增加,表明SIRT2可能通过降低脊髓组织中的氧化应激水平减轻SCII。

  • 标签: 大鼠 脊髓 再灌注损伤 基因表达 氧化性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定位诊断作用。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多节段腰椎退变患者58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共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55~75岁,平均64岁;病程1~11年。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26例,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8~63岁,平均45岁;病程1~8年。以上患者均有下肢疼痛不适症状。所有患者均采用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明确责任节段。结果32例多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中25例行〉2个节段的减压术;26例多节段腰椎椎间盘突出患者,12例行单节段髓核切除,另14例行双节段髓核切除。责任间隙准确,患者疗效良好。结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定位诊断中,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是一种准确而有效的确认责任间隙的方法。

  • 标签: 腰椎 脊神经根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神经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与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将300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按T值分成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骨代谢指标,分析血脂各成分与骨代谢之间的关系。结果(1)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HDL—C与OT、TrACP、uNTX/Cr存在正相关(r1=0.134,P1=0.020;r2=0.181,P2=0.002;r3=0.126,P3=0.030),与BALP无相关性;TC与TrACP呈负相关(r=-0.153,P=0.038),与OT、BALP、uNTX/Cr无相关性;TG、LDL—C与OT、BALP、TrACP、uNTX/Cr均无相关性。(2)在校正年龄、绝经年限和BMI影响因素后,HDL—C与TrACP、uNTX/Cr仍存在正相关(r1=0.160,P1=0.010;r1=0.125,P2=0.045),而HDL—C与OT、TC与TrACP间的相关性失去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的HDL—C与TrACP、uNTX/Cr存在正相关,与OT、BALP无相关性;而TC、TG、LDL—C与OT、BALP、TrACP、uNTX/Cr无明显相关性。

  • 标签: 血脂 骨质疏松 骨代谢 2型糖尿病 绝经后
  • 简介:肱骨干中下部骨折手术内固定,传统手术入路多采用上臂外侧、前外侧切口,因过度牵拉造成桡神经麻痹、损伤,内固定不牢靠造成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临床并不少见,自1998年~2000年3年间,我们采用上臂后侧入路(Henry1966)治疗肱骨干下2/3骨折,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上臂后侧入路 治疗 胫骨干下2/3 肱骨骨折
  • 简介:本文通过回顾性病例研究报道采用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治疗药物不敏感型化脓性椎体骨髓炎(PVO)的结果。治疗时对颈椎、胸椎和腰椎采用前路/后路清创术且使用器械固定融合脊柱。在2003~2005年间,共有14例PVO患者进行了脊柱360°融合,

  • 标签: 脊柱骨髓炎 治疗药物 化脓性 BMP-2 骨形态发生蛋白 病例研究
  • 简介:维生素K_2是一种与骨形成和骨吸收有关的药物,具有促进骨形成和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本文着重论述维生素K_2对骨代谢的影响和维生素K_2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新进展。

  • 标签: 维生素K_2 骨质疏松症
  • 简介:目的血清H2S水平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112例在江苏昆山地区体检和门诊就诊人员的资料,其中男82例,女30例,年龄25~86岁,平均(51.40±10.60)岁;采用DEXA骨密度仪检测该人群的骨密度,以及采用亚甲基蓝法测定血清H2S水平。结果体内血清H2S水平与髋部骨密度呈正相关,与腰椎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血清H2S水平与髋部骨密度存在相关,可能是髋部骨密度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H2S可能是骨密度的保护因素。

  • 标签: 骨质疏松 硫化氢 骨密度 髋部骨折
  • 简介:脊柱转移性肿瘤可以在3个部位发生:椎体(占85%),椎旁区域(10%~15%),本身孤立位于硬膜外或硬膜下/髓内的肿瘤非常罕见。椎体的后部最常首先受到侵犯,其次是椎体前部、椎板和椎弓根。硬膜下(包括髓内)的非神经源性转移性肿瘤极其罕见,但已有这方面的报道。

  • 标签: 胸椎 肿瘤转移 外科手术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观察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对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输血量的影响,探讨减少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老年退行性腰椎疾病患者,早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常规血液管理模式(常规组),后期45例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管理模式(全程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及输血量、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结果全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例数、输血量均低于常规组,术后3d及1周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全程血液管理可有效降低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降低输血量和输血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失血 手术 输血 自体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22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实行腰椎间盘摘除、椎管减压、复位等常规操作的同时,进行后外侧腰椎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器械固定.结果症状完全消失186例,部分缓解30例,无明显改善4例,治疗满意率98.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无再手术及症状加重病例,判定融合215例,融合成功率97.7%.结论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中,应用后外侧融合和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后外侧融合 椎弓根螺钉 腰椎 退行性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维生素D(25-(OH)D3)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及胰岛早期分泌功能之间的关系,探讨与糖尿病(DM)防治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初诊中青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6名为糖尿病组,健康中青年男性58名为对照组(NC),测定25-(OH)D3、糖化血红蛋白浓度(HbA1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并同期进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结果①糖尿病组25-(OH)D3、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精氨酸-胰岛素兴奋试验6min胰岛素均低于对照组(P<0.05),而TG、FPG、HbA1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SPB均高于对照组(P<0.01)。②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糖尿病家族史对25-(OH)D3水平有影响(P<0.05);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余各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无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的25-(OH)D3水平最高,糖尿病组有糖尿病家族史受试者25-(OH)D3水平最低(P<0.01)。③相关分析显示25-(OH)D3与HbA1c、BMI和HOMA-IR呈负相关(P<0.05);与胰岛素分泌的峰值倍数呈正相关;调整BMI后25-(OH)D3与HOMA-β呈正相关(P<0.05)。结论中青年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下降明显,维生素D水平影响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早期分泌功能,补充维生素D可能成为糖尿病防治的手段之一。

  • 标签: 糖尿病防治 胰岛素抵抗 胰岛Β细胞功能
  • 简介:椎体间植骨、侧后方植骨融合或者前后方结合的植骨融合技术都存在较多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植骨融合率较低,植骨块塌陷、移位,髂骨供骨区并发症等,由于术后即刻刚度不足,往往还需要附加内固定或者长期卧床.椎体间融合器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单纯植骨块融合的不足,因而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腰椎椎体间融合系统 椎间融合器 生物力学 腰椎间融合术 分类
  • 简介:目的探讨血脂检测在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妇女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绝经后T2DM患者210例,并选取同期体检的60名无糖代谢异常的绝经后女性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糖、血脂及相关生化指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其腰椎1~4及左股骨颈的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结果(1)T2DM组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astingbloodglucose,FBG)、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1c)、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于对照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及左股骨颈BMD低于对照组(P〈0.05).T2DM组中骨量减少及OP组血清磷与BMD正常组相比显著降低,而LDL-C显著增高;OP组与骨量减少组相比LDL-C亦增高(P〈0.05).(2)T2DM组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FBG、血清磷、血尿酸均与腰椎1~4BMD、左股骨颈BMD呈正相关,而碱性磷酸酶、LDL-C均与腰椎1~4BMD、左股骨颈BMD呈负相关;TC与腰椎1~4BMD呈负相关,HbA1c、甘油三酯与左股骨颈BMD呈正相关.(3)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LDL-C是绝经后T2DM女性BMD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β=1.522,P=0.000).(4)ROC曲线结果显示,LDL-C为2.09mmol/L时预测绝经后T2DM女性BMD降低的敏感性为87.9%、特异性为64.3%,曲线下面积为0.69.结论血清LDL-C水平与绝经后T2DM女性BMD降低密切相关,对临床上早期发现OP并采取有效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骨质疏松 绝经后 血脂 2型糖尿病 骨密度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血糖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规律治疗1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患者30例,其中15例为血糖控制较好组[GGC组:平均年龄(61.2±1.1)岁],另外15例为血糖控制较差组[PGC组:平均年龄(63.4±0.9)岁]。另设正常对照组15例[NC组:平均年龄(61.8±1.5)岁]。分别测定3组成员股骨颈及L1~4水平的BMD、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IGF-1、空腹C-肽、血钙、血磷、血镁、全段甲状旁腺素、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结果3组在iPTH和IGF-1水平上差异无显著性。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股骨颈BMD值无统计学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绝经后女性骨密度水平与IGF-1、体重等指标相关,骨吸收增加与高血糖无明显相关。

  • 标签: 2型糖尿病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血糖控制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糖化血红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影响。方法收集138例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140名血糖正常老年男性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血糖、骨质疏松患病率、骨密度以及骨折风险的差异,从而分析2型糖尿病对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患有骨量减少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腰椎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组的10年发生主要部位骨质疏松骨折的概率和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可增加老年男性患者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会降低患者骨密度,增加患者骨折的风险,应采取措施积极加强预防和干预。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折风险 老年人
  • 简介:Ehlers—Danlos综合征为一组遗传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及结缔组织弹性过度增加。根据遗传、临床表现及生化改变可将其分为8种类型,其中Ⅵ型主要表现为皮肤弹性增大、关节过度活动,部分患者合并脊柱侧凸及眼球病变。该病十分罕见,其中Ⅵ型发病率低于1/50000。我们于1997年1月~2004年6月发现2例,均为Ⅵ型。其中1例行侧凸矫正脊柱融合术,随访3年。本文对2例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并结合文献复习探讨Ehlers—Danlos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的外科治疗策略。

  • 标签: Ehlers—Danlos综合征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2月,笔者对常规TLIF技术进行改良,在扩大减压时利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部分技术,采用肌间隙入路直视下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153例,共193个节段,男76例,女77例;年龄22~74岁,平均53.1岁。Ⅰ°~Ⅱ°退行性腰椎滑脱症3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伴节段不稳70例,腰椎管狭窄症50例。采用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和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评定患者手术后的疗效;椎体间植骨融合评定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推荐的Simmons法并结合CT检查。结果153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26个月,平均20.6个月。无椎弓根钉失败及Cage前、后侧移位。1例术后出现下肢麻木感,为TLIF侧,于3个月内症状消除;2例术后1年出现腰痛,X线片示未融合。根据ODI及JOA评定显示患者手术前、手术后的分值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后平均改善率81.6%,植骨融合率为98.7%。结论微创改良TLIF扩大了手术适应证,使操作更加简单、安全,融合率高,选择性用于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疗效满意。

  • 标签: 改良 微创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腰椎退行性疾病 融合率
  • 简介:目的探讨中国汉族绝经后女性群体中CNR2基因与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症易感性的关联性。方法共选取骨质疏松症样本1032例,健康对照样本2089例。分析了3121例中国汉族绝经后女性样本CNR2基因区域的39个SNP位点与BMD和骨质疏松的关联性。结果通过对3121例样本的分析,发现rs4237和rs2501431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显著相关(P=0.020、0.017),并且rs2501431TT基因型和rs4237AA基因型携带者相比于其他基因型的绝经后女性具有较低的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此外,单倍型分析结果提示分别包含CNR2基因中的rs4237和rs2501431在内的两个单倍型区段与骨密度及骨质疏松症发病具有显著相关(P均〈0.001),并且在rs3003336-rs2501431-rs2502992-rs250143单倍型区段的ATTT单倍型是风险单倍型,且在疾病组出现的频率是对照组的4倍以上。结论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CNR2基因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CNR2基因可能是汉族绝经后女性群体中骨密度降低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遗传风险因素。

  • 标签: 骨密度 CNR2基因 骨质疏松 绝经后妇女 单核苷酸多态性 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