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福建省5所高职院校药学专业1000个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在线学习情况,提出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在线课程建设及在线学习管理的建议,以期为相关教育者科学高效地建设和使用在线课程资源、进行在线教育提供依据和借鉴。

  • 标签: 高职 药学专业 在线学习 调查研究
  • 简介:《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是由解放军总医院主管、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学术刊物,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目前已被国内外多个数据库收录。本刊为双月刊,设有"专家论坛"、"临床评价"、"实验研究"、"临床药师园地"、"不良反应监测"、"药物利用分析"、"药学进展"、"药事管理"、"案例分析"等栏目,主要刊载内容包括用药指南解读,专科疾病药学监护要点,药物的临床研究、临床应用、相互作用、不良反应,

  • 标签: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药学名词 英文摘要 阿拉伯数字 量符号
  • 简介:随着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席卷全球,四川大学药用植物学精品课程结合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努力推动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基于药用植物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和实践,加强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资源应用于传统课堂教学实践,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组织新模式的设计和构建,实施全过程考核和非标准答案考核,将药用植物学混合式教学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促进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药用植物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 标签: 药用植物学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混合式教学模式 慕课 教学改革
  • 简介:住院患者跌倒是医院患者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医院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密切相关。发生跌倒后除了使患者感到恐惧、焦虑,5%-15%的患者由于跌倒会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脱臼等意外伤害,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并可能引发医患纠纷。我院从2012年对入院评估高危跌倒患者实施跌倒质量专项监测后,跌倒事件发生率和伤害程度显著降低,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跌倒高危患者 住院患者 患者安全管理 质量监测 跌倒风险 高危病例
  • 简介:抗凝药物在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传统抗凝药华法林、肝素等,因其自身局限性,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受到一定限制。利伐沙班作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具有固定剂量、可预测的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等优点,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但是目前利伐沙班在临床应用中尚缺少监测指标,而一些高出血风险患者、怀疑药物过量或手术患者等又常常需要采取一定的监测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利伐沙班药物动力学、药效学等相关研究,为利伐沙班临床安全用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利伐沙班 抗凝治疗 药物动力学 药效学
  • 简介:目的:探讨对于肺结核患者应用利福喷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的临床必要性。方法:采用HPLC-MS/MS法测定血浆中利福喷丁的浓度,对2016年7月–2017年3月期间67例肺结核患者血浆利福喷丁浓度进行分析。分析柱:AgilentPoroshell120SBC18柱(4.6mm×50mm,2.7μm);保护柱:ZORBAXSBC18柱(2.1mm×12.5mm,5μm);流动相:甲醇-0.2%醋酸溶液;流速:0.5mL·min-1;梯度洗脱:0.01~3.00min,25%甲醇;3.01~7.00min,80%甲醇;7.01~10.00min,25%甲醇。结果:利福喷丁在0.60~30.00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62),平均回收率均>90%,RSD均<5%。患者利福喷丁峰浓度分布在1.59~39.79μg·mL-1。在同样给药剂量下,利福喷丁血药浓度的个体差异较大。结论:对利福喷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利福喷丁 肺结核 血药浓度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的作用,为提高监测的有效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干预后上报的ADR报告,按报告人、报告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ADR转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药师干预后,ADR全年上报数量由87例增加到161例,医生上报比例由干预前的17.2%增加到77.0%(P<0.001),上报时间由干预前集中在ADR发生7d后(64.4%)缩短为集中在ADR发生3d以内(57.8%)。干预前、后常见的ADR累及系统/器官均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分别为49.5%和37.1%)。临床药师干预后未出现ADR转归不详的报告。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可以促使ADR的上报更及时、规范,减少漏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临床药师 干预 监测
  • 简介:目的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的监测,探讨相应的护理体会。方法本项目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1月在我院心内科治疗的84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将两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42例。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可以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行动态而客观的监测,对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冠心病 高血压 动态 血压 监测 护理 预防
  • 简介:目的评价TL-300Tensymeter系统(TL-300)所测的连续无创血压(CNAP)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全身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ASAⅠ~Ⅲ级。麻醉诱导前无菌操作下将动脉导管置入非优势手的桡动脉内行有创血压(IAP)监测,另一侧手臂连接TL-300系统行CNAP监测,稳定5min后,于稳定后(T0)、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min(T4)、插管后3min(T5)、插管后5min(T6)同时记录IAP和CNAP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结果CNAP与IAP所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偏倚分别为(-1.3±8.3)、(-1.6±4.4)、(-0.9±3.9)mmHg,在其相应的一致性界限范围内所占比值分别为95.2%、91.4%、91.9%。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0.935和0.896,均P〈0.001。结论与IAP监测相比,CNAP监测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可提供连续、无创、准确的血压监测

  • 标签: TL-300 Tensymeter系统 连续无创血压 连续有创血压 老年患者 全身麻醉
  • 简介: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动态血糖监测的应用效果。方法62例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患者,参照患者入院时间以及个人意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八点法对指尖血糖进行检测,观察组患者接受动态血糖监测法+常规八点法对指尖血糖进行检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检查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低血糖11例,低血糖检出率为35.48%;对照组患者低血糖3例,低血糖检出率为9.6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048,P=0.0151<0.05)。两组患者24h平均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血糖曲线下面积、血糖值标准差、日内血糖平均绝对差以及日内血糖平均漂移幅度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强化治疗的过程中,以动态血糖监测法检测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可以提高患者的低血糖检出率,优化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普及使用。

  • 标签: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泵 强化治疗 动态血糖监测法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分析氟比洛芬酯相关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风险因素。方法:利用“医疗机构ADE自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监测我院2017年使用氟比洛芬酯的住院患者相关肝损害发生情况,自动筛选纳入病例,人工评价其关联性、ADR发生率、风险因素,总结发生特征。结果:氟比洛芬酯致肝损害发生率为3.00%,损伤程度以轻度为主,损伤类型主要表现为肝脏生化学检查异常,相关风险因素为性别及用药时长(P<0.05),男性发生率显著低于女性(OR=0.652,95%CI:0.465–0.915),用药时长与其正相关(≤1d:OR=0.353,95%CI:0.233–0.559;2~7d:OR=0.362,95%CI:0.235–0.556;>7d:OR=1),ADR平均发生时间为用药后的(5.40±4.06)d。结论:氟比洛芬酯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较为常见,多为轻度,临床用药中对于女性患者、用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更加关注其肝功能变化。利用专项软件实施ADR监测准确高效,以低成本付出实现高质量研究,可辅助药师开展药品上市后安全性评价,降低用药风险。

  • 标签: 氟比洛芬酯 肝损害 自动监测 药品不良反应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我院38例重症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抗感染期间血药浓度监测情况以及相关的临床用药行为,为万古霉素安全、合理用于重症感染患者提供参考。方法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使用HPLC检测,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生化指标和用药情况通过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整理,数据使用Prism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显示,我院重症感染患者在使用万古霉素前均做了病原微生物检查,阳性菌检出率47.39%;万古霉素以静脉给药为主,均达稳态后采取血样送检,首次峰、谷浓度达标率分别为52.94%和57.89%,用药前后肝、肾功能相关指标有上升趋势但是没有显著性差异,平均联用1.55种抗菌药物,临床总有效率为57.89%(阳性菌检出、临床药师参与和联用一种抗菌药物的万古霉素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2.22%,62.50%和71.4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78%。结论本研究重症感染患者使用万古霉素首次峰、谷达标率和临床疗效偏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偏高,阳性菌的检出、临床药师的参与和血药浓度肝、肾功动态监测以及适度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优化万古霉素给药方案,规避、缓解毒副反应的发生和提高临床疗效。

  • 标签: 重症感染患者 万古霉素 治疗药物监测 临床用药
  • 简介:目的分析血小板监测功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中调整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需使用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对照组(40例,单纯抗血小板治疗)和观察组(对血小板功能进行监测),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调整后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随访3个月后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小板功能监测调整的手段,可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在小细胞肺癌(SCLC)鉴别诊断、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7月在安徽省立医院西区诊治的334例患者资料,其中SCLC134例,NSCLC和肺良性疾病(BLD)患者各100例。回顾性分析其化疗前血清ProGRP、神经烯醇化酶(NSE)和癌胚抗原(CEA)的水平及治疗过程中血清ProGRP水平变化,评估血清ProGRP在SCLC诊治中临床意义。结果(1)血清ProGRP和NSE在SCLC患者组均显著高于NSCLC组和肺良性疾病(BLD)组,P<0.0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ut-off值取185.25时,血清ProGRP对SCLC诊断敏感性74.6%,特异性100%。(3)血清ProGRP水平与SCLC患者临床特征无相关性。(4)化疗前SCLC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血清ProG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56比1025ng·L^-1,P>0.05),治疗有效组血清ProGRP进行性下降,末次化疗后血清ProGRP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8ng·L^-1,P<0.05)。治疗无效组血清ProGRP水平在化疗2周期后下降,随后上升。末次化疗后血清ProGRP水平与化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9.7ng·L^-1,P>0.05)。结论血清ProGRP水平对SCLC鉴别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SCLC患者治疗过程中ProGRP水平与治疗疗效呈负相关,对SCLC鉴别诊断和疗效预测的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小细胞肺癌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 诊断 疗效
  • 简介:目的:实时监测马来酸桂哌齐特临床用药过程中相关药品不良反应,探索自动监测系统的实时追踪研究模式。方法:利用自行研发的“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及智能评估警示系统”软件,对我院2017年8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期间所有使用桂哌齐特(320mg/10mL,80mg/2mL两种规格)的住院患者,逐日自动追踪5种药品不良反应风险信号并发出警示,再对系统报警病例人工逐一评价分析;并对同一患者群进行回顾性监测比较。结果:监测入组患者1395例,血小板减少、血红蛋白减少、白细胞减少、肝损害、肾损害的发生率分别为0.22%、0.43%、0.29%、0.65%、1.08%;监测期间指标有异常变化趋势的45例中,最终进展为轻度ADR的10例,严重ADR1例;实时监测与回顾监测及前期大样本监测数据一致。结论:实时监测模式获得药品风险数据真实可信,本系统实时监测模式具备较好应用效能和稳定性,能够尽快预警ADR异常信号和发展趋势,是一线临床药师提升药学监护水平、实施重点品种ADR监测和评估的实用工具。

  • 标签: 马来酸桂哌齐特 药品不良反应 自动监测 实时监测
  • 简介:目的了解和分析甲氨蝶呤片用药错误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以避免或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收集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2012年9月22日至2017年9月21日收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所有用药错误报告,从中筛选出甲氨蝶呤片用药错误报告;并主要对用药错误的分级、错误内容、引发错误人员、发现错误人员和引发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9月22日至2017年9月21日,全国临床安全用药监测网收到我国25省市204家医院上报的用药错误报告共25119例。甲氨蝶呤片用药错误报告占总用药错误报告的0.14%(35/25119)。甲氨蝶呤片的严重用药错误报告(E-I级)占总严重用药错误报告的3.18%(7/220)。35例甲氨蝶呤片用药错误报告涉及34例患者,其中包括男性16例,女性18例,年龄25-87岁。34例患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20例、银屑病6例、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白血病2例、结缔组织病1例、多发性肌炎1例、高血压1例以及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1例。35例用药错误中,B级错误18例(51.43%),C级9例(25.71%),D级1例(2.86%),E级1例(2.86%),F级5例(14.28%)以及I级1例(2.86%)。严重性用药错误报告占甲氨蝶呤片用药错误的20.00%。4例患者兼有剂量错误和给药频次错误。在甲氨蝶呤片用药错误中以给药频次错误居首位,占53.85%(21/39)。所有患者均将“每周1次”误为“每天1次”。其次为剂量错误,占总数的30.77%(12/39)。再次为品种错误,占7.69%(3/39)。在引发甲氨蝶呤片用药错误的人员中,医师占74.29%(26/35),药师占17.14%(6/35),患者/家属占8.57%(3/35)。医师引发26例甲氨蝶呤片用药错误,其中24例被药师发现并拦截。药师引发的6例用药错误中,3例被药师、1例被医师发现并拦截,未致患者伤害。未被拦截的4例和由患者或其家属引发的3例均为严重型用药错误,其中

  • 标签: 甲氨蝶呤 药物相互作用 给药错误 一级预防 给药频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