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7 个结果
  • 简介:从两个研究平台的交错,我们渐渐地形成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横向研究:敦煌与榆林窟贤变比较,比如象牙数的变化、贤形象的变化坐姿的变化、大象位置的变化等。第二,纵向研究:敦煌西夏壁画中的“贤变”与唐代“贤变”的区别,在构图框架、颜色,比如乘象贤的出现与法华信仰的关系、《法华经》的翻译和乘象贤的出现的时间差。第三,纵横向研究:敦煌壁画《法华经》与《华严经》贤变比较,一个是区域性的贤变比较,一个是不同经变贤形象的比较。佛教艺术经变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可以为纵横向视野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的资料。我们关注的研究论题框架是:文本与艺术是如何转场的?艺术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时间上和内容上的相异性如何?

  • 标签: 文化转场 敦化经变画 早期佛经汉译
  • 简介:稍稍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日:牧牛!

  • 标签: 禅师 怀海 马祖道一 修心 佛教 《景德传灯录》
  • 简介:几百年来,以崔莺莺和张生恋爱结合为主线的名剧《西厢记》,早已家喻户晓了。可是,故事发生的真实地点,恐怕知道的人就不那么多了。最近,我怀着半是好奇半寻踪的心情,走马观花地游览了这个神话世界般的美好去处。

  • 标签: 普救寺 游记 佛教 回音建筑
  • 简介:佛”一词来源于隋代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三阶教将佛法分为普法与别法。所谓普法,即于法不分大小,于人不辨圣凡,敬,不尊此法而斥他法.所以名为“”;所谓别法,是分别大小乘法和圣贤凡夫,所以名为“别”。信行认为在佛灭后初五百年的正法时期,众生的根机只能学一乘法;第二个五百年的像法时期唯学三乘法,所学各别,所以称为“别法”,全称为“别真别正法”。

  • 标签: 佛教寺院 三阶教 乘法 “别” 普法 佛法
  • 简介:五台山文化的核心是文殊信仰,文殊信仰的灵魂是文殊思想。中道是文殊的主要思想,也是佛法的根本思想及佛教的特色,还是中国乃至东方的根本思想。因此说,中道就成了天下的中正大道,且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促进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世价值。

  • 标签: 文殊菩萨 中道思想 普世价值
  • 简介:各位朵斯提:色兰!尊大清高的真主在尊贵的《古兰经》中说:“你们要虔诚地、秘密地祈祷你们的主,他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7:55)这节经文就是真主教导我们穆斯林如何做“都”。“都”为阿拉伯语的音译,其意有“呼唤、请求、恳求、祈祷”之意。而作为伊斯兰敦功修的术语,它的含义是祈求真主的赐予或是饶恕。

  • 标签: 伊斯兰教 祈祷 《古兰经》 阿拉伯语 穆斯林 真主
  • 简介:鸠摩罗什所译《弥陀经》的正宗分由三部分组成。首先讲述了西方净土及其主人公阿弥陀佛的超胜性;其次讲了念佛发愿往生阿弥陀佛的净土;最后展示了六方诸佛的证诚。归根到底,《弥陀经》的要点在于念佛发愿往生,关于这点,中国和日本的净土教者是如何认识的,特别是关于一七日一心不乱执持名号的理解,本文将以此为中心试为探讨。

  • 标签: 《阿弥陀经》 名号 阿弥陀佛 鸠摩罗什 主人公 净土教
  • 简介:佛教当中净土信仰为一大源流。这一源流与印度佛教关系如何呢?我们不妨看看。佛国净土,十方上下都有,大约地说有阿弥陀佛净土、闪佛净土、药师佛净土、弥勒净土、文殊净土、唯心净土等。

  • 标签: 佛教 净土思想 《无量寿绎》 净土经典 《阿弥陀经》
  • 简介:有土家族历史活化石之称的土家织锦"西兰卡"记载了土家族的历史变迁、文化发展脉络以及独特的天人关系概念。通过对照不同历史阶段汉族地区的纺织品,我们可以看出土家织锦"西兰卡"对各个历史时期汉族地区传统图案以及配色的不断吸收和内化变异。同时也从土家织锦"西兰卡"传统纹样的变迁现象反映出古代中原文化和中原纺织技术对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强劲辐射和影响。

  • 标签: 土家织锦 “西兰卡普” 图案形态 色彩搭配
  • 简介:黄大仙信仰1起源于晋代浙江金华,明朝中晚期,黄大仙传说传入岭南,清末始有专奉黄大仙的道坛,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济、庆、宜及化2四坛。纵观黄大仙信仰在岭南发展的整个历程,如果说济坛作为第一个黄大仙道坛,开启了岭南黄大仙信仰的历史,而宜坛啬色园在香港之极盛,则推动岭南黄大仙信仰走向了高峰。

  • 标签: 黄大仙 啬色园 浙江金华 叱石成羊 道教圣地 普化
  • 简介:随着世伦理的兴起,儒家伦理世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支持,但这种观点主要出于情感而非理性.世伦理是现代性扩张的结果,而现代性所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所以,产生于中国的儒家伦理不可能成为西方的伦理观念.中国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儒家伦理的世化,而是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国伦理发展.

  • 标签: 儒家伦理 普世伦理 现代性 普世伦理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世价值”不是价值中立,而是作为虚假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存在的,其本质在于向全球推广所谓“世”的“西式民主”和“现代社会价值和制度”。“世价值”建立在抽象人性论基础之上,严重背离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哲学原理,并导致了社会文化交往中“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根本对立,最终陷入了哲学价值困境而难以自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就是为了有效应对“世价值”挑战而提出的,这二者可以看作是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捍卫意识形态安全的双引擎。

  • 标签: “普世价值”哲学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人类共同价值
  • 简介: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的镇山之宝——宋代贤骑六牙白象铜像,供奉在千年古刹万年寺内。铜像通高7.35米,净重62吨。那头戴五佛金冠的贤菩萨,安祥地趺坐于灿若黄金的莲台上,莲台下的六牙白象蒲耳下垂,长鼻勾卷,造型逼真,比例匀称,粗壮有力的四脚踏在四朵红色莲花上,似欲启步远行,动感强烈。

  • 标签: 峨眉山 铜像 中国佛教
  • 简介:  波普艺术和奥艺术都是西方现代美术思潮.波普艺术被称为"流行艺术",主要运用拼贴和复制的手法创作作品.奥艺术被称作"光效应艺术",主要借助几何图形利用线、形、色的特殊排列引起人们的视错觉.波普艺术和奥艺术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都不是绝对的,而是在相对的领域内它们之间有所异同.……

  • 标签: 奥普艺术风格 波普艺术 艺术奥普
  • 简介:埃斯马克的《失忆》是作者自我镜像的投影,通过镜像失忆者叙述失忆才是可能的,文中所示的寻找"L"、自我与他者的对立以及由此产生的文本中荒诞的存在,皆根源于作者力图打破文本内外界限的努力,是卡夫卡、加缪笔下人类困境的延伸。它表现为文本中的作者与文本、文本中国家官僚体系与自我、文本中隐在的父亲与自我三重镜像,突显了西方文化语境中神义与我在的双重悖谬关系,是人类现代性困境中永恒的隐喻。

  • 标签: 叙述 自我 他者 镜像 神义论
  • 简介:气候变化威胁到贫困和边缘化群体的生命和生计,应对气候变化应当与惠性人类发展的目标相一致。惠性是人类发展的核心,人类发展必须惠及每一个人,而且也能够惠及每一个人。气候公正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终诉求,惠性人类发展为气候公正的实践提供指导。可持续发展是气候公正的指导思想,惠性人类发展则是实现气候公正的道德机制,它契合气候公正的伦理诉求,为气候公正的实现提供新视角。

  • 标签: 普惠性人类发展 气候公正 人类发展 道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