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脂肪重置联合上睑提肌缩短在重睑术后皱襞过宽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实例分析。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于 2017年 4月 ~2019年 4月收治的 20例重睑术皱襞过宽畸形患者(女),患者年龄在 19岁 ~49岁之间,患者病程在 5个月 ~10年不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美学重睑线的设计,将患者原有的重睑线或切口瘢痕进行切除,将皮肤组织的瘢痕进行松解,利用眶膈前脂肪或眶深脂肪联合 ROOF重置,将原有的粘连进行阻断,然后使用上睑提肌缩短治疗修复。结果:随访结果显示,修复前上睑下垂和凹陷的患者脸部得到明显的改善,且修复后的重睑更加自然;所有患者中,满意患者 19例,其中 2例因初次修复出现眼裂高度不对称情况而进行二次修复;不满意患者 1例,对修复效果不满意;患者满意度高达 95%。结论:脂肪重置联合上睑提肌缩短在重睑术后皱襞过宽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对患者的重睑术后皱襞过宽状况进行修复,使患者的上睑凹陷得到改善。

  • 标签: 脂肪重置 脂肪重置 重睑术后皱襞过宽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美国乳品科学协会在2018年会上举行了哺乳/泌乳相关的生物学研讨会,本文摘译其中牛乳磷脂与人类营养相关性的文章,主要包括牛乳磷脂作为常规乳品添加成分的前沿营养研究,重点关注牛乳磷脂对婴幼儿肠道健康及脑发育的影响。

  • 标签: 乳脂球膜 乳外泌体 脑发育 肠道健康
  • 简介:摘要抗磷脂抗体是一类能与磷脂磷脂结合蛋白结合的自身免疫性抗体,与血栓形成、不良孕产史密切相关。抗磷脂抗体中高滴度阳性的患者易有子痫前期等不良妊娠结局。子痫前期发生于妊娠期,可导致全身多脏器的损伤,严重危及母儿生命和健康。子痫前期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研究提示抗磷脂抗体可能通过诱导氧化应激,促进血管内炎症等作用参与子痫前期的发病;对于抗磷脂抗体阳性的患者,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至关重要。

  • 标签: 抗磷脂抗体 先兆子痫 中性粒细胞胞外捕获网 氧化应激 基因组学 微RNA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刘磊 王勇 赵羲和 何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普通外科,辽宁 11002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普通外科,辽宁 11003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肿瘤科,辽宁 110022,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内分泌科,辽宁 110004
  • 简介:摘要哺乳动物体内的脂肪组织根据其颜色和功能可划分为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白脂肪组织在交感神经兴奋等条件下能诱导产生一种新型脂肪细胞——米色脂肪细胞。白色脂肪受到诱导和激活从而产生米色脂肪组织的过程被称为白色脂肪棕色化。白色脂肪和米色脂肪之间的比例动态平衡与机体代谢稳态关系密切。研究脂肪组织的白色向棕色化转化过程的信号传导途径,可以为纠正肥胖,缓解肥胖相关糖脂代谢紊乱提供新的思路。本文就白色脂肪棕色化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意义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阐述。

  • 标签: 白色脂肪 棕色脂肪 肥胖症
  • 简介:摘要在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aPLs)持续性阳性情况下,以病理妊娠为主要临床特征,伴或不伴血栓形成者,称为产科抗磷脂综合征(obstetric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OAPS)。OAPS患者再次妊娠不良结局风险显著增加。妥善管理OAPS,可以有效改善妊娠结局。但OAPS的诊断和治疗存在诸多争议,认识不足与过度诊疗现象共存。为规范OAPS的临床管理,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撰写本专家共识。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抗体,抗磷脂 妊娠结局 肝素,低分子量
  • 作者: 郑金相 王立 陈洋 王曦 韩菲 周宝桐 陈苗 林路 秦绪珍 师杰 蒋颖 郑文洁 曾小峰 张奉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7
  • 出处:《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730(现在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 100076),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肥胖及相关代谢异常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成为迫切需要。白色脂肪组织(WAT)与棕色脂肪组织(BAT)产热增加,会增加能量消耗。近来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以促进BAT活化及WAT棕色化,生理性应激反应如间歇性空腹、寒冷暴露、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可影响肠道菌群对脂肪组织的作用。其机制涉及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如胆汁、短链脂肪及其结构组分如脂多糖。对肠道菌群在WAT棕色化及BAT活化中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探讨肥胖的发生机制,并有助于寻找新的靶点。

  • 标签: 肠道菌群 白色脂肪组织 棕色脂肪组织 肥胖
  • 简介:摘要作为面部美容手术的一种,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其眼部并发症也逐渐在临床显现。眶周脂肪肉芽肿是眼部并发症中较常见的一种,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由无活力的自体脂肪引起,肿物出现位置与脂肪填充部位直接相关。眶周脂肪肉芽肿的临床表现包括眶周硬性肿物、上睑下垂、眼睑红肿等,严重影响患者外观和身心健康。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手段包括口服或局部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手术切除。目前,国内眼科医生对该病认知较少,临床上易出现误诊和过度治疗等情况,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国内外有关面部自体脂肪填充术后眶周脂肪肉芽肿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自体脂肪 面部填充 眶周肿物 脂肪肉芽肿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年龄因素对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年龄人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行腹部脂肪抽吸术的60例健康女性的剩余脂肪组织,年龄18~65岁。按供体年龄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18~29岁,B组30~49岁,C组50~65岁。各年龄组的脂肪采用胶原酶分离获得血管基质成分(SVF),应用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脂肪中SVF的产量和活力;体外培养获得第2代A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年龄组ASCs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各年龄组ASCs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体外成脂诱导分析各年龄组ASCs成脂分化潜能,通过RT-PCR检测成脂关键基因PPAR-γ和CEBP-α的表达水平。建立体内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动物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周龄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3个实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将3个不同年龄组的1×106个ASCs和0.3 ml的脂肪颗粒混合后,注射于裸鼠背部脊柱两侧皮下;空白对照组:注射10 μl PBS与脂肪颗粒混合物。移植后3个月取材,比较各组脂肪移植物的重量和体积,HE染色评估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所占比例,通过围脂滴蛋白(perilipin)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移植物内脂肪细胞的存活情况,通过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脂肪移植后新生血管密度。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样本比较应用one-way ANOVA,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Muse细胞分析仪结果显示,A、B、C 3组SVF计数分别为(7.06±1.28)×105/ml、(6.90±0.32)×105/ml、(6.40±0.62)×105/ml,活力分别为82.46%±2.81%、82.01%±3.85%、77.82%±3.45%,各年龄组SVF的含量未见差异,SVF细胞活力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71,P=0.008)。各组ASCs的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105、CD73表达均在95%以上,阴性表面标志物表达均在2%以下。ASCs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减缓。体外成脂分化诱导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A、B、C 3组的吸光度值无差异,并且成脂相关基因PPARγ和CEBPα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后3个月,A、B、C 3组移植物重量分别为(0.18±0.02) g、(0.17±0.02) g、(0.15±0.01) g,均大于空白对照组的(0.13±0.03)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74,P<0.001)。A、B、C 3组移植物剩余体积分别为(262.88±17.69) mm3、(263.83±25.96) mm3、(240.06±25.08) mm3,均大于空白组的(201.81±31.48)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95,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重量和剩余体积分别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1、P=0.012,F=3.364、P=0.049)。HE染色结果显示,移植后3个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年龄组ASCs辅助移植脂肪可见脂肪细胞分布均匀,纤维结缔组织及坏死组织较少,各组间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34、P=0.027,F=9.314、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内的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2、P=0.756,F=0.421、P=0.66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年龄ASCs辅助脂肪移植组均可观察到较多的perilipin阳性脂肪细胞,分布均匀。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新生血管数为(15.70±4.16)个/mm2,B组(17.03±8.30)个/mm2,C组(16.68±6.71)个/mm2,空白对照组(11.50±4.04)个/mm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23、P=0.019)。各年龄组新生血管密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18、P=0.805)。结论人AS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但年龄因素不影响ASCs的成脂分化潜能。人不同年龄ASCs均有效地提高了裸鼠移植脂肪的存活率,年轻人群ASCs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优于老年人群。

  • 标签: 脂肪组织 脂肪来源干细胞 年龄 细胞辅助脂肪移植 存活,脂肪 新生血管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纯脂肪颗粒移植、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改善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12月至2016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采用单纯脂肪颗粒移植及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两种方法治疗眶周老化女性患者52例。其中,单纯脂肪颗粒移植组26例,年龄22~40(32.16±5.19)岁;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组26例,年龄25~39(30.73±4.33)岁。通过检测移植前后皮肤质地(皮肤皱纹、皮肤弹性、黑眼圈)、眶周容量缺失等指标,评估患者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眶周老化的治疗效果随移植方式不同而异。联合移植组在眶周容量缺失和皮肤质地有明显改善。联合移植组眶周老化的改善效果为84.61%(χ2= 4.424,P=0.035),明显高于脂肪颗粒移植组53.84%。结论脂肪颗粒联合纳米脂肪移植在眶周年轻化治疗的疗效好于单纯脂肪颗粒移植。

  • 标签: 皮肤衰老 眼眶 纳米脂肪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眶周老化
  • 简介:摘要CD117阴性/CK7阳性的低级别嗜细胞性肾肿瘤(LOT)是国外新近报道的一种少见、形态易于辨认且生物学行为惰性的肾肿瘤。本文结合相关文献对1例左肾CD117阴性/CK7阳性的LOT合并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病例行组织形态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高通量DNA靶向测序,结果显示CD117阴性/CK7阳性的LOT可能与mTOR基因体细胞突变有关。该肿瘤常孤立存在但可合并AML。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研究发现,抗磷脂抗体与妊娠不良结局相关;抗磷脂抗体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血栓形成、造成细胞免疫平衡紊乱、过度活化补体系统、损伤滋养细胞功能等导致病理妊娠,造成胎盘供血不足从而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引起流产、胎儿窘迫、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等并发症。在妊娠期间对孕产妇抗磷脂抗体进行筛查,及早对抗磷脂抗体阳性及抗磷脂综合征的孕产妇进行妊娠监测及临床干预,有助于预防及改善妊娠不良结局。

  • 标签: 抗磷脂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 抗磷脂综合征 不良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由于抗磷脂抗体相关性肾病(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ssociated nephropathy,APLN)缺乏特异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表现,其临床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本例患者为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血肌酐缓慢升高伴血压升高,少量尿蛋白,溶血性贫血,失蛋白肠病,辅助检查提示低补体血症,抗核抗体(ANA)阳性,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aCL)、抗β2糖蛋白-1抗体、狼疮抗凝物(lupus anticoagulant,LA)高滴度阳性。肾穿刺活检光镜及电镜均提示缺血性肾损害,且发现相对特征性的甲状腺样肾小管萎缩,未见电子致密物沉积。故综合临床和病理,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ythematosus,SLE)、继发性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APS)、APLN可能性大。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抗体,抗磷脂 β2糖蛋白Ⅰ 狼疮凝固抑制物 诊断 抗磷脂抗体相关性肾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瘢痕是由烧伤或创伤导致皮肤真皮深层损伤引起的皮肤组织过度修复、细胞外基质沉积紊乱的一种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伴有瘙痒、疼痛等症状,可导致患者外观毁损和心理障碍,是烧伤整形外科门诊常见的病种之一。当前,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被认为是瘢痕最前沿的治疗方法之一。脂肪成分移植包括纳米脂肪脂肪来源干细胞基质胶、基质血管成分和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具有组织再生、细胞外基质重塑和抗纤维化的功能,局部移植可改善瘢痕的外观及症状。因此,本文就脂肪组织及脂肪成分移植在瘢痕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为瘢痕的脂肪疗法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瘢痕 脂肪组织 脂肪来源干细胞 纳米脂肪 基质血管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