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椎"挥鞭样"损伤(WAD)对损伤节段及邻近节段关节突(Facet)关节倾角的影响。方法2017年8月到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门诊或急诊就诊的因WAD所致的颈(C)5/6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0例(排除颈椎骨折脱位),选取同期以颈部不适就诊的非颈椎病患者40例,分为外伤组和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C4~C7的Facet关节倾角,并对C4~C7椎间盘退变和关节突退变的分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秩和检验、t检验和χ2检验等。结果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C4~C7每个颈椎Facet关节倾角在两组内椎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椎间=45.630,P椎间<0.05),角度大小依次均为C5<C6<C4<C7;外伤组与对照组的Facet关节倾角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206,P组间<0.05)。具体分析显示:外伤组C5、C6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C5=10.257,FC6=4.910,PC5及PC6<0.05),外伤组C4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有减小趋势(FC4=0.070,PC4>0.05),外伤组C7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对照组比较有增大趋势(FC7=0.084,PC7>0.05),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显示:外伤组C5/6椎间盘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更为严重(UC5/6=12,P<0.05);外伤组C4~C7关节突关节的退变与对照组比较程度相当(UC4/5=720,UC5/6=740,UC6/7=760,P>0.05);Kendall’s tau-b秩相关分析表明:外伤组C5椎体Facet关节倾角与C5/6椎间盘退变程度呈负相关(rs=-0.842,P<0.05)。结论WAD将导致损伤节段的上下椎体的Facet关节倾角变小,引起损伤节段的稳定性下降,而对邻近节段的Facet关节倾角影响不大;WAD可能即刻加重了损伤节段的椎间盘退变,而对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影响尚需长时间的随访来进一步确定。

  • 标签: "挥鞭样"损伤 小关节 椎间盘退变 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放射治疗科收治的80例行乳腺癌保乳术的女性患者,年龄(49.18±9.27)岁,年龄范围为35~75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与调强治疗组,每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剂量分布均匀性指数(HI)、计划靶区剂量体积比及危及器官剂量体积。结果调强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在V115%剂量下的计划靶区剂量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治疗组在V95%[(99.28±0.40)%]剂量下的计划靶区剂量体积高于常规治疗组[(98.30±1.30)%],调强治疗组在V107%[(3.25±0.75)%]、V110%[(0.02±0.05)%]剂量下的计划靶区剂量体积低于常规治疗组[(10.85±8.80)%、(2.95±5.82)%];调强治疗组的剂量分布HI[(1.07±0.01)%]低于常规治疗组[(1.98±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治疗组心脏与健侧乳腺在V5、V30剂量下的受照剂量体积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治疗组在肺V10[(18.55±2.75)%]、V20[(13.05±2.85)%]、V30[(10.02±3.05)%]、V40[(6.40±2.55)%]的计划靶区剂量体积低于常规治疗组[(19.28±3.01)%、(13.18±3.00)%、(11.05±3.05)%、(7.80±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腺癌保乳术患者实施积极的术后调强放射治疗,能让放射视野内的剂量分布更加均匀,降低肺的剂量体积比,具有积极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乳腺癌保乳术 调强放射治疗 常规放射治疗 均匀性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的微创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胆囊结石合并非扩张性(胆总管直径≤8 mm)胆总管结石患者230例,治疗方法包括内镜胰胆管逆行造影术(ERCP)+同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ERCP+二期LC、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LTCBDE),比较不同方法的优势及疗效。结果ERCP+同步LC 69例(69/70)取石成功,ERCP+二期LC 118例(118/120)胆管取石成功,LTCBDE 38例(38/40)取石成功。不同治疗方法的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TCBDE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最短(F=243.22,P=0.000)、平均住院费用最少(F=300.40,P=0.000)及并发症发生率最少(10.00%, P<0.05)。结论微创治疗非扩张性肝外胆管结石适应证的合理选择至关重要,LTCBDE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胰胆管造影术,内窥镜逆行 腹腔镜
  • 作者: 梁锌 赵亮 杨剑 尹世全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06
  • 出处:《中华肿瘤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统计室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病案室 10002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手术患者术前基础疾病与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12 65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明确肺癌患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及术前基础疾病与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关系。结果12 650例NSCLC手术患者中,5 409例(42.76%)存在各种术前基础疾病,140例(1.11%)出现严重并发症,以肺和胸腔内并发症、循环系统并发症为主,发生率分别为0.64%和0.2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术式、手术入路方式和基础疾病与NSCLC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伴有肺部疾病(P=0.02)、心脏疾病(P=0.03)和糖尿病(P=0.02)的NSCLC手术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NSCLC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形式多样,男性、高龄、较差的肿瘤分化程度、行开胸手术和术前合并肺部疾病、心脏疾病、糖尿病的患者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手术 并发症 基础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眶平衡减压术与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治疗Graves眼病(GO)高眶压的手术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采用队列研究设计,纳入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眼眶内外壁平衡减压术或鼻内窥镜行内下壁减压术的GO患者56例,随访6个月。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2个组,平衡眶减压术组24例33眼,采用经泪阜结膜入路的内壁减压术联合保留眶缘的眶深外壁减压术;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36例51眼,采用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对2个组患者基本情况、手术细节、影像学资料、手术前后眼球突出度变化、眶压变化、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术后相关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平衡眶减压术组术前和术后眼球突出度分别是(21.03±3.11)mm和(17.06±2.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术前和术后眼球突出度分别是(20.51±3.53)mm和(16.28±2.9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眶减压术组和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术后眼球回缩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高眶压,术后随访6个月后眶压恢复正常;平衡眶减压术组与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中合并有压迫性视神经病变(DON)患者术后BCVA较术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24、-4.376,均P<0.01);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术后BCVA提高量为0.72(0.40,0.80),高于平衡减压术组的0.48(0.25,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18,P=0.016);平衡减压术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1.2%(7/33),低于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组的47.0%(2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48,P=0.017)。结论眼眶平衡减压术和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均可有效改善GO患者眼球突出情况,降低眶压。与眼眶平衡减压术比较,对于合并有DON的患者,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对视力的改善更明显,但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 标签: 甲状腺相关眼病 眼眶 眼眶平衡减压术 经鼻内窥镜内下壁减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本地基层医院对老年的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并对抗凝治疗过程中出现出血的风险进行研究与评估。 方法 以简单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所有房颤患者中抽取 86 例曾于 2019 年 6 月 -2020 年 6 月期间于当地基层医院门诊部进行就诊的老年的房颤患者纳入此次抗凝治疗后出血的风险的研究之中。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治疗持续时间> 6 个月, 6 个月后观察每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尤其是抗凝后出血的情况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经过抗凝治疗 6 个月后,所有研究对象中不良反应的出现情况如下:大多数为较轻的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牙龈出血等,而无其他风险较大的不良反应出现,其余不良反应出血的情况较少。 结论 基层医院各类老年的房颤患者应用抗凝治疗的药物华法林进行抗凝后防止出血的疗效较好,为所有房颤患者的恢复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老年房颤,基层 华法林 抗凝治疗 出血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椎脊神经后支射频与腰椎脊神经后支射频联合针刀治疗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疼痛科确诊为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72例,年龄49~70岁,男42例,女3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射频治疗组(RF组,n=36)与射频联合针刀治疗组(RFA组,n=36)。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腰椎脊神经后支治疗,RF组单纯行射频治疗,RFA组采用射频联合针刀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7 d、1及3个月时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时疗效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疼痛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RF组和RFA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RF组比较,RFA组患者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1.5)分比(2.6±1.4)分,(1.6±1.1)分比(2.8±1.2)分,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RFA组优良率88.9%(32/36例)明显高于RF组63.9%(23/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椎脊神经后支射频联合针刀治疗腰椎关节源性腰痛,患者疼痛改善明显,且安全有效。

  • 标签: 射频 针刀 腰椎关节源性腰痛 脊神经 超声引导下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水平异常与脑小血管病( CSVD)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月 -2020年 2月所收治的 125例 CSVD患者与 125例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分为疾病组与健康组,健康组人群均通过健康体检,无任何异常表现,疾病组患者根据核磁表现分为腔隙性梗死( LI)组 62例和脑白质病变( LA)组( 63例)。健康组人群与疾病组患者均使用免疫荧光双抗体夹心法定量测量血清 HCY水平。检测后,对比健康组人群与疾病组血清 HCY以及高 HCY血症发生率; LI组和 LA组患者血清 HCY以及高 HCY血症发生率。 结果 检测后,疾病组患者血清 HCY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人群血清 HCY水平;检测后, LA组患者 HCY水平显著高于 LI组患者 HCY水平,高 HCY血症发生率也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血清 HCY水平的高低与脑小血管疾病有着显著的关联性,尤其是在 LA中变化更为明显,可以为临床诊断 CSVD提供有利依据,积极进行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普及应用。

  • 标签: 血清 HCY CSVD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锁定钢板治疗中节指骨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应用微型锁定钢板治疗中节指骨髁骨折15例,术后2周开始患指主动屈伸功能锻炼,每月复查一次X线片直至骨折临床愈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8个月。14例患者骨折Ⅰ期愈合;1例患者出现骨折延迟愈合,予冲击波物理治疗后,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术前、术后疼痛VAS评分分别为8.6±0.7、1.7±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患指依据TAM评分:优8例,良6例,可1例。结论应用微型锁定钢板的内固定方式治疗中节指骨髁骨折,手术操作需要一定技巧,避免破坏指骨关节面及伸肌装置,可早期功能锻炼,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指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髁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在呼吸内科中无创机械通气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 :在我院 2019年 3月至 2020年 3月这一时间段内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中选择 100例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均进行无创机械通气处理,对照组 5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 50例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及应用呼吸机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种结果组间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对于使用无创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炎患者而言,应用优质护理有利于缓解症状,可促进身体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同时治疗的安全性也得到提升,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无创机械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炎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浆 FIB、 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 对 2019年 1月 -2020年 2月我院的脑小血管疾病患者 165例进行调查研究,以同期检查的体检人群 165例为对照组,按照头颅核磁情况分为腔隙性脑梗死 (LI)组 77例和脑白质病变 (LA)组 88例, LI组根据病灶数量分为单发组( 1个病灶) 41例和多发组( 2个病灶及以上) 36例, LA组根据  Fazekas 量表 [6] (0-3 级 )分级分为 轻度组36例、中度组 30例、重度组 22例。对比疾病组患者与体检组人群的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HCY); LI单发组和多发组的 FIB、 HCY; LA组轻、中、重度组的 FIB、 HCY水平。结果 检测后,疾病组患者血清 HCY水平、 FIB高于体检组人群,并且平均年龄和高血压比例也较高, LI组中多发组 HCY水平、 FIB、患者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较高, LA组重度组患者 HCY水平、 FIB、患者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均最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血浆 FIB、 HCY水平、年龄、高血压都会与脑小血管病发生有联系, HCY、血浆 FIB高低和脑小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血浆 FIB、 HCY水平可以为诊断脑小血管疾病提供依据,在临床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血浆纤维蛋白原 同型半胱氨酸 脑小血管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MPT)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接受外科治疗的15例肺CMPT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肺CMPT常见于中老年患者,12例CMPT患者的肿瘤直径<1 cm,3例CMPT患者的肿瘤直径为1~2 cm。影像学表现以实性结节最为多见(9例),表现为磨玻璃影4例,2例患者的影像学表现不明显。15例患者均采用外科手术治疗,2例患者为开胸手术,13例患者为胸腔镜手术。15例患者中,肺叶切除8例,解剖性部分肺叶切除3例,肺叶楔形切除4例。8例患者的术中冰冻结果为腺癌,其中3例为黏液腺癌,5例诊断为CMPT,2例诊断为炎性结节。2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律失常,1例患者出现了肺部感染。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无CMPT肿瘤复发。结论肺CMPT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可与原发性肺癌同时发生,或由查体时影像学筛查发现。其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影像学以实性结节或磨玻璃结节为主要表现,冰冻病理结果易与腺癌或黏液腺癌混淆。

  • 标签: 肺肿瘤 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 临床特征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山西省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49例新生儿胃穿孔病例。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情况及预后等临床资料。根据预后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探讨影响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数据。结果(1)49例患儿中,男29例(59.2%),女20例(40.8%);早产儿30例(61.2%),足月儿19例(38.8%);体重(2 450±700)g,范围为1 010~5 000 g。29例(59.2%)为低出生体重儿。11例(22.4%)有围产期不良事件;17例(34.7%)术前合并感染性休克;6例(12.2%)合并其他消化道畸形。2例(4.1%)有生后窒息复苏史,2例(4.1%)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机械通气,12例(24.5%)有留置胃管或洗胃史。(2)49例患儿的发病时间为(3.8±2.0)d,47例(95.9%)于生后1周内发病,其中36例于生后≤4 d发病;25例(51.0%)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3)首发症状以单纯腹胀最常见[69.4%(34/49)],12例(24.5%)腹胀伴呕吐,39例(79.6%)患儿术前腹部立位X射线片可见膈下大量游离气体,肝脏受压下移,胃泡影减小或消失。(4)所有患儿入院后均急诊行开腹探查、胃壁一期修补术。术中见27例(55.1%)穿孔位于胃大弯,5例(10.2%)位于胃小弯,14例(28.6%)位于胃前壁,3例(6.1%)位于胃后壁。33例(67.3%)穿孔长径≥3 cm。术后3例(6.1%)发生切口感染,2例(4.1%)吻合口漏;1例术后48 h发现大量气液胸,再次手术证实为食道重复并食道穿孔。(5)49例中,35例(71.4%)的病因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4例(8.2%)为损伤,10例(20.4%)为自发性穿孔。(6)49例中,8例(16.3%)死亡,36例(73.5%)存活,5例(10.2%)术后放弃治疗。剔除5例放弃治疗的患儿后,存活组中发病到手术时间≤12 h及穿孔长径<3 cm患儿的比例高于死亡组[61.1%(22/36)与1/8,χ2=4.404;41.7%(15/36)与0/8];死亡组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比例高于存活组[6/8与22.2%(8/36),χ2=6.147](P值均<0.05)。结论新生儿胃穿孔病死率较高,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是新生儿胃穿孔的病理基础和主要病因,突然出现的腹胀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尽早手术有助于提高治愈率。

  • 标签: 胃疾病 婴儿,新生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以直肠癌术前同步推量容积调强计划为例,验证跨平台建模的可能性,并以文献报道的北肿模型为参照,评估新模型的剂量学表现。方法将吉林国文医院Monaco医科达加速器68例计划的图像、结构和剂量导入RapidPlan替换北肿模型的81例训练集,保持模型生成条件规则参数不变。重新拟合后利用ModelAnalytics进行统计学确认和离群值处置,获得国文模型。另选11例国文验证病例测试两模型优化效果,基于RTOG0822中对小肠V35 Gy、V40 Gy和V45 Gy,股骨头V40 Gy和V45 Gy,膀胱V40 Gy和V45 Gy等指标评估质量。结果医科达数据成功建立RapidPlan模型且验证病例均一次性合格,结果大幅好于以68例训练集为代表的人工平均水平。北肿模型比国文模型更好保护了膀胱(V40 Gy从23.66降至21.64,降幅9.33%;V45 Gy从14.20降至13.40,降幅5.97%;均P<0.05)、小肠(V35 Gy从13.48降至11.23,降幅20.04%;V40 Gy从8.69降至7.21,降幅20.53%;V45 Gy从4.82降至3.80,降幅26.84%;均P<0.05)和股骨头(V40 Gy从1.13降至0.66,降幅71.21%,P<0.05;V45 Gy从0.10降至0.05,降幅100%,P=0.08)。结论RapidPlan可跨系统建模和应用,且对不同处方、加速器性能等具有良好兼容性。

  • 标签: RapidPlan 模型移植 训练集 直肠肿瘤 放射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包括抗凝、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髂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在治疗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61例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数据。患者依据治疗方案分为传统治疗方案组(抗凝或抗凝联合CDT组)、综合治疗方案组。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的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远期左股静脉近端瓣膜功能之间的差异,采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治疗方案组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综合治疗方案组患者短期静脉通畅率评分高于传统治疗方案组(t=9.872,P<0.001)。综合治疗方案组PTS发生率低于传统治疗方案组(χ2=7.146, P=0.008)。综合治疗方案组左股静脉瓣膜功能优于传统治疗组(χ2=23.834,P<0.001)。结论抗凝基础上的包括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机械性血栓清除、髂静脉球囊成形支架植入、CDT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左髂静脉压迫并发急性左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远期下肢静脉血栓后综合征发生,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血管成形术 机械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疑似COVID-19患者的胸部CT影像征象与临床指标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1日至2月10日于十堰市太和医院就诊的确诊COVID-19与疑似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资料。确诊COVID-19患者105例,疑似COVID-19患者97例。采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二者临床资料和CT征象的差异。结果与疑似COVID-19患者相比,确诊COVID-19平均发病年龄偏高(t=2.460 ,P=0.01),病变以纯磨玻璃(68例)和混杂磨玻璃密度(53例)为主(χ2=50.016,P<0.01),病灶内易出现间质增厚(83例)(χ2=55.395,P<0.01)、血管增粗(73例)(χ2=57.527 ,P<0.01),含气支气管征或支气管扩张(67例)(χ2=17.899,P<0.01)、条索灶(54例)(χ2=5.500 ,P=0.02),易分布在胸膜下且病变长轴与胸膜平行(89例)(χ2=23.597 ,P<0.01),多无胸腔积液(χ2=7.017,P<0.01);二者病灶形态均以斑片状分布为主(确诊89例,疑似87例)(χ2=19.573,P<0.01)。另外,确诊COVID-19患者短期内病灶多表现为进展(72/87,82.76%),疑似COVID-19患者短期内多表现为缓解(63/89,70.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51.114,P<0.01 )。性别、病灶肺叶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62 ,P=0.23 ;χ2=7.381,P=0.19)。确诊COVID-19白细胞数(χ2=17.891,P<0.01)、淋巴细胞百分比(χ2=11.151,P<0.01)多表现为正常或减低,肌酸激酶(χ2=9.589,P<0.01)多表现为正常,红细胞沉降率多表现为正常或升高(χ2=4.240,P= 0.04)。结论确诊COVID-19影像表现及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特征,与疑似COVID-19的CT征象及临床各指标间存在一定差异,对比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辅以临床指标、短期复查变化有助于二者的鉴别诊断。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蝶形皮瓣修复手指远指间关节黏液囊肿及增生骨赘切除后创面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我科共收治手指远指间关节黏液囊肿患者10例,在指根指固有神经阻滞麻醉下行远指间关节黏液囊肿及骨赘切除,于远指间关节指动脉终末背侧支起始端为旋转点设计蝶形皮瓣覆盖创面。结果10例皮瓣存活良好,切口Ⅰ期愈合,无红肿及切口开裂,囊肿未再复发,远指间关节功能良好。结论应用蝶形皮瓣修复手指远指间关节黏液囊肿切除后创面缺损疗效满意,操作简单,值得推广。

  • 标签: 黏液囊肿 外科皮瓣 指间关节 创面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设计改良数字化导航模板并应用于术中辅助寰枢椎椎弓根置钉,评估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行后路切开复位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的寰枢椎脱位患者38例,根据术中置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模板导航组(18例)和徒手置钉组(20例)。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C臂透视次数、出血量等术中指标;术后采用Kawaguchi法评估置钉位置的满意程度,测量并比较术前预设钉道与术后实际钉道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评估两组术后症状改善程度。组间患者年龄、随访时间、疗效评估等参数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内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模板导航组共置入70枚椎弓根螺钉,徒手置钉组置入75枚椎弓根螺钉。模板导航组在手术时间[(87.6±35.4) min]和透视次数[(3.9±1.9)次]方面均明显少于徒手置钉组[手术时间(124.3±56.6) min(χ2=3.734,P<0.05)、透视次数(12.4±4.7)次(χ2=4.3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导航组在出血量[(84.5±55.2) ml]方面略低于徒手置钉组[(96.1±69.4) ml],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75,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各时间点的JOA评分和NDI指数均有相似改善;但是术后CT提示,模板导航组置钉Kawaguchi分级0级的总准确率为95.7%(67/70),明显高于徒手置钉组[77.3%(58/75),χ2=2.6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板导航组术后实际测量的内倾角、头倾角、进钉点坐标位置与术前预设值基本一致,而徒手置钉组术后的各置钉参数与术前预设值均存在偏差。结论改良数字化导航模板应用于寰枢椎的辅助置钉操作简便、安全,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放射线暴露,且临床效果满意。

  • 标签: 数字化导航 3D打印 寰枢椎脱位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在未发生胃破裂之前的临床特点,以及腹腔镜在胃破裂之前早期诊治该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8年经腹腔镜诊治的2例新生儿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患儿的病例资料。男、女各1例,男性患儿为足月儿,女性患儿为早产儿(胎龄分别为38+2周、34周),日龄分别为3 d、4 d,体重分别为2 540g、1 800g,2例患儿均以腹胀入院,均有自主排便,感染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腹部X线片均表现出巨大胃泡影,胃肠减压无效,行上消化道造影均提示胃蠕动能力减弱,造影剂无法通过幽门。2例患儿均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均证实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且未穿孔,2例均同时在腹腔镜下行胃壁修补术。结果2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无任何感染征象,术后1周行上消化道造影无吻合口漏等相关并发症,胃壁形态及蠕动能力正常,逐步开奶后痊愈出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Clinicalkey、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截至2018年12月,未检索到在未发生胃破裂之前,腹腔镜诊治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的相关报道。结论1.对呕吐、拒奶、上腹膨隆、有胃型、X线检查显示巨大胃泡影、胃肠减压后胃泡影变化不明显且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蠕动能力减弱的新生儿,要高度怀疑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可以考虑腹腔镜探查;2.腹腔镜在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尚未导致胃破裂之前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胃破裂后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且效果满意。

  • 标签: 腹腔镜 胃壁肌层缺损,先天性 婴儿,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