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在未发生胃破裂之前的临床特点,以及腹腔镜在胃破裂之前早期诊治该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8年经腹腔镜诊治的2例新生儿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患儿的病例资料。男、女各1例,男性患儿为足月儿,女性患儿为早产儿(胎龄分别为38+2周、34周),日龄分别为3 d、4 d,体重分别为2 540g、1 800g,2例患儿均以腹胀入院,均有自主排便,感染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腹部X线片均表现出巨大胃泡影,胃肠减压无效,行上消化道造影均提示胃蠕动能力减弱,造影剂无法通过幽门。2例患儿均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均证实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且未穿孔,2例均同时在腹腔镜下行胃壁修补术。结果2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术后无任何感染征象,术后1周行上消化道造影无吻合口漏等相关并发症,胃壁形态及蠕动能力正常,逐步开奶后痊愈出院。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Pubmed、Clinicalkey、Google Scholar等数据库截至2018年12月,未检索到在未发生胃破裂之前,腹腔镜诊治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的相关报道。结论1.对呕吐、拒奶、上腹膨隆、有胃型、X线检查显示巨大胃泡影、胃肠减压后胃泡影变化不明显且上消化道造影提示胃蠕动能力减弱的新生儿,要高度怀疑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可以考虑腹腔镜探查;2.腹腔镜在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尚未导致胃破裂之前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胃破裂后感染性休克、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且效果满意。

  • 标签: 腹腔镜 胃壁肌层缺损,先天性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靶向整合素αvβ3诊疗一体化放射性分子177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探讨其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来源异种移植瘤(PDX)模型显像及治疗的效果。方法将RGD肽与白蛋白结合基团EB相连接,构建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vβ3的EB-RGD,并经螯合剂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偶联完成靶向分子177Lu标记。构建68只NSCLC-PDX模型鼠,取28只注射177Lu-EB-RGD或177Lu-RGD行microSPECT显像和生物分布研究;另行177Lu-EB-RGD放射靶向治疗实验:取PDX模型鼠40只,分为生理盐水组(A组)、18.5 MBq 177Lu-RGD组(B组)、18.5 MBq 177Lu-EB-RGD组(C组)、29.6 MBq 177Lu-EB-RGD组(D组),每组10只,观察治疗后50 d内模型鼠肿瘤体积变化情况。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77Lu-EB-RGD的标记率在95%以上,比活度为(55±14) GBq/μmol,其体外稳定性好,放化纯大于95%。注射177Lu-EB-RGD后4~96 h,NSCLC-PDX模型鼠肿瘤清晰可见,注射后4、24、72、96 h的肿瘤/肌肉摄取比值(T/M)分别为7.34±0.67、14.63±3.82、15.69±3.58及15.99±5.42;生物分布结果示177Lu-EB-RGD摄取[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与SPECT显像结果一致,且4 h时的177Lu-EB-RGD在肿瘤中的摄取明显高于177Lu-RGD[(10.15±1.17)与(3.30±1.47) %ID/g;t=18.60,P<0.05]。177Lu-EB-RGD治疗后,A组与B组模型鼠的肿瘤体积均快速增加;而C组与D组肿瘤体积呈持续降低趋势,在第28天时C组与D组肿瘤均已肉眼不可见,且在随后的监测时间内未见复发。结论177Lu-EB-RGD能靶向αvβ3阳性的NSCLC-PDX模型,显像效果好,对肿瘤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有望为晚期靶向治疗耐药或无效的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异种移植模型抗肿瘤试验 伊文思蓝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 小鼠,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靶向整合素αvβ3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TRT)联合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蛋白配体1(PD-L1)的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疗效及其潜在机制。方法制备可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vβ3的分子探针177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测定其放射性比活度与放化纯。建立结肠癌MC38荷瘤鼠模型,进行生物分布及microSPECT显像研究。通过监测小鼠肿瘤体积和体质量变化来评估疗效与安全性(各组n=9);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B组(177Lu-EB-RGD单药治疗,18.5 MBq)、C组(PD-L1抗体单药治疗,10 mg/kg)和D组(联合治疗,18.5 MBq 177Lu-EB-RGD与10 mg/kg PD-L1)荷瘤鼠经治疗后肿瘤微环境(PD-L1+免疫细胞、CD8+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改变(各组n=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177Lu-EB-RGD放射性比活度为(55.85±14.00) GBq/μmol,放化纯大于95%。MicroSPECT显像中,177Lu-EB-RGD在荷瘤鼠肿瘤中清晰可见,且摄取率高、滞留时间长,注射后24 h肿瘤/肌肉比值达14.87±0.88,而在正常组织摄取及滞留较少;生物分布结果显示,注射后4 h 177Lu-EB-RGD较177Lu-RGD表现出明显增高的肿瘤摄取[(12.00±1.60)和(3.69±0.37)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t=8.63,P<0.01]。在治疗开始后第6天,A~D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2,P=0.03),在监测时间内,D组平均肿瘤体积最小,治疗效果最好,7/9的荷瘤鼠表现为完全缓解,且未出现肿瘤复发。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RT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PD-L1表达上调,B组与A组PD-L1+免疫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5+/PD-L1: 2.34%与0.95%,CD11b+/PD-L1:2.41%与0.66%;t值:11.17和8.70,均P<0.01),而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使C、D组微环境中的CD8+T细胞浸润较A组急剧增加(2.07%与0.26%,2.71%与0.26%;t值:4.10和6.03,均P<0.05)。结论TRT联合免疫治疗可协同增强抗肿瘤疗效,有望应用于可接受TRT的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

  • 标签: 结肠肿瘤 伊文思蓝 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腺上皮肿瘤的WHO组织学分型与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WHO(2015版)胸腺上皮性肿瘤分型,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低危组、高危组和胸腺癌组;以同期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腺良性肿物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于术前4 d内获取外周血内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计算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比较各组间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46例(低危组20例,高危组19例,胸腺癌组7例)和对照组患者34例。胸腺癌组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09)。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胸腺上皮性肿瘤的恶性程度显著相关(r=0.244,P=0.032)。结论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基于WHO分型的胸腺上皮性肿瘤恶性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胸腺上皮肿瘤恶性程度的临床预测指标。

  • 标签: 胸腺上皮性肿瘤 WHO组织学分型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腔镜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直肠癌患者98例其临床资料,按照随机余数法进行分组,每组患者各49例。其中腹腔镜组患者接受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治疗、开腹组患者接受开腹直肠癌根治术治疗,以并发症发生率、手术相关情况作为依据评价两种方法治疗直肠癌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尿管留置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少于开腹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8.2%明显低于开腹组的22.4%(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在短期疗效上有着更明显的优势,且安全性高,突出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诸多应用优点。

  • 标签: 腹腔镜 开腹 直肠癌 安全性 短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浆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例ARDS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20)、治疗组组(n=20)。观察治疗前后APACHEII评分及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检测CBP前后动脉血气分析、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的APACHEII评分及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分析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TNF-α和IL-1β表达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能有效地清除ARDS患者体内的炎症因子,因而更有利于其呼吸功能的改善。

  • 标签: 连续血液净化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
  • 简介:摘要优生优育是预防出生缺陷的一项重要措施,它不仅能够预防和降低出生缺陷儿的出生,同时也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优生优育的角度为预防出生缺陷提出了几点建议和对策分析。

  • 标签: 出生缺陷 预防 优生优育 对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更年期功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口服低剂量米非司酮6.25mg,对照组口服较大剂量米非司酮12.5mg,1次/d,疗程3个月。对比两组有效率、复发率、闭经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明显好转,有效率、复发率和闭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对照组为2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在治疗更年期功血疗效显著,低剂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 标签: 米非司酮 低剂量 更年期功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酒精性肝病(alcoholicliverdisease,AL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64例ALD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所有患者均有肝功能异常,经戒酒、保肝、对症治疗,病情明显好转,预后较好。结论酒精性肝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多趋势,对于嗜酒者应进行肝功能等生化指标进行监测,从而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预后。

  • 标签: 酒精性肝病 临床特征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肝病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主要原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共收治肝性脑病患者96例,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导致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导致患者出现肝性脑病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感染41例(42.7%),上消化道出血25例(26.1%),高蛋白饮食16例(16.7%),电解质紊乱11例(11.4%),原因不明3例(3.1%)。导致患者出现较高病死率的因素分别为感染占38.3%,上消化道出血占29.4%,肾功能不全占15.6%,电解质紊乱占10.5%,高蛋白饮食占6.2%。结论重症肝病患者积极控制可能导致肝性脑病发生的原因可明显降低该疾病的发生,同时积极治疗诱因可明显降低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死率。

  • 标签: 肝性脑病 诱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隐裂牙运用金属烤瓷全冠修复后活髓保存的情况。方法我院选择2010年3月-2012年7月间进行诊治的52例(60颗)早期隐裂牙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两组,I组患者中的30颗牙采用综合治疗,II组患者中的30颗牙采用金属烤瓷全冠修复。对所有经过治疗的患者进行2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I组患者的有效率为73.3%,II组患者的有效率达到了93.3%,比较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早期隐裂牙患者应全面的进行检查,以明确诊断,提高直接金属烤瓷全冠修复中活髓保存的几率。

  • 标签: 金属烤瓷全冠 早期隐裂牙 活髓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络消痹熏蒸方结合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活络消痹熏蒸方结合针灸疗法治疗;另选同期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单纯采用针灸疗法治疗,治疗结束后评价治疗效果。并分别采用VAS量表、Barthel量表、Fug-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结果研究组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活络消痹熏蒸方结合针灸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显着,可改善病症、减轻疼痛度。

  • 标签: 活络消痹熏蒸方 针灸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通过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与护理实践,证明科学护理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抢救成功的关键。通过科学的护理,55例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均抢救成功,救治成功率98.2%。从护理学角度出发,急救及各阶段护理工作都非常重要。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救,进行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关系到抢救的成败。

  • 标签: 心肌梗死抢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诊治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到2013年3月收治48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上消化道出血通过内镜介入技术,能够明确病因,早期诊断,出血病因见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食管贲门黏膜撕裂,该组病例止血成功46例,止血成功率高,疗效满意,减少再出血,降低病死率。

  • 标签: 内镜 上消化道出血 止血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标”的改革和推进,体育教学的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良好的发挥。

  • 标签: 初中体育 小组合作 探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颈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入路的方法治疗颈椎骨折17例。跟踪随访24~4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2个月。最后评价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测量并计算颈椎高度的丧失率以及颈椎的屈伸范围、融合率,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按Frankel分级评定,平均提高1.8级。术后颈椎总伸屈活动范围平均16o,椎体高度丧失为1.7%,融合率100%。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可获得彻底地减压,植骨融合率高,稳定性好。

  • 标签: 颈椎,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断、处理方法和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及妊娠结局。结果38例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中22例(57.89%)于孕早中期发现,孕期发生蒂扭转5例(13.16%),破裂2例(5.26%)。其中良性肿瘤37例(97.37%),交界性肿瘤1例(2.63%)。38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早孕终止妊娠,1例流产,36例婴儿均健康。结论在孕期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治疗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患者不影响母婴预后。

  • 标签: 妊娠 卵巢肿瘤 妊振结局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6年9月收治的38例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临床诊疗经过。结果38例患者经血β-HCG测定、经阴道超声检查确诊。其中1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26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结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对有剖宫产手术史的患者应结合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以早期诊断,强调根据患者情况予以个体化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

  • 标签: 剖宫产瘢痕妊娠 早期诊断 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