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5 个结果
  • 简介:消费过程中,决策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以百分比形式呈现的价格信息,出现“百分比差异混淆”这一非理性现象.本研究对186名大学生被试开展实验,探讨了我国消费者的百分比差异混淆现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消费者存在百分比差异混淆现象,但是这一现象受时间压力和产品价格影响,它主要发生在决策面临时间压力或价格利害不高的情况下,反之则有助于消除百分比差异混淆.

  • 标签: 消费决策 百分比差异混淆 产品价格 时间压力
  • 简介:本研究采用陌生实验室的录像观察考察了中国2-7岁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并且采用教师评价量表报告了儿童7岁时的学校适应,采用父母填写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来测查儿童7岁时的问题行为,从而考察了儿童2—7岁的行为抑制性对其7岁时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儿童2岁时,共有208名儿童参加了这项追踪研究,4岁时,由于被试拒绝参加、搬家或失约,共有176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的录像观察。7岁时,共有124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实验和学校教师的评价,并且父母对7岁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了报告。同时参加2、4、7岁研究的儿童为66人,其中男孩为28人,女孩38人。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表朋:儿童2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学习问题越少;儿童4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攻击行为越少,挫折耐受力、任务定向能力越强,但同时抑郁问题也越多。而7岁时的抑制性可以边缘显著地预测儿童7岁时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即7岁时抑制性水平越高,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越多。而且,本研究还发现女孩7岁的抑制性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和果断的社交技能越差。男孩2岁的抑制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越强;男孩7岁时抑制水平越高,攻击行为越多。

  • 标签: 行为抑制性 学校适应 问题行为 儿童
  • 简介:未来时间洞察力是指向未来的人格特点,是时间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交点。本研究探讨未来时间洞察力和人格之间的关系问题。从人格心理学中选择了自我同一性和归因取向作为研究内容。采用问卷法对1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大学生一般未来时间洞察力量表”、“自我同一性测试量表”、“归因风格调查问卷”。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相关显著,并且自我同一性整合程度越高,未来时间洞察力越高;(2)归因取向和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相关不显著;(3)性别、年级、专业和未来时间洞察力、自我同一性状态以及归因取向相关不显著。根据结果得出结论为自我同一性影响未来时间洞察力,归因取向对未来时间洞察力影响甚微。

  • 标签: 未来时间洞察力 自我同一性 归因取向 关系研究
  • 简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大学生群体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创伤事件,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对创伤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消极、不成熟和情绪中心的应对方式会加重创伤应激障碍的症状;积极、成熟和问题中心的应对方式可以促进个体的复原和成长。引导大学生使用合理的压力应对方式,可以降低创伤应激障碍的发生。

  • 标签: 压力应对方式 心理创伤 大学生
  • 简介:本研究运用《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调查离退休再工作对老年人信心、生活满意感的影响。结果表明,离退休再工作的老年人不论在PGC信心量表上的总得分还是在激越、对年龄的态度和不满足-孤独等三个维度上的得分都显著高于离退休不再工作的老年人,这表明离退休再工作是影响老年人的信心和满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它如家庭人际关系、家庭经济水平等因素也影响老年人的信心与满意感。

  • 标签: 老年人 再工作 离退休老年人 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 三个维度 生活满意感
  • 简介:使用追踪设计,以68对母婴为被试,探讨母亲养育质量、陪伴时间影响儿童共情发展的机制。在婴儿期(9、14个月)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婴儿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5岁时,采用"陌生人假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共情。结果发现:(1)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行为共情,而对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预测则受到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陪伴总时间短的儿童的情绪共情与母亲陪伴总时间长的儿童的认知共情;(2)婴儿期母亲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认知共情;(3)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情绪共情。

  • 标签: 婴儿 将心比心 母亲陪伴总时间 共情 调节作用
  • 简介:为考察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应激障碍(PTSD)的潜在症状结构,本研究采用儿童创伤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和儿童抑郁量表,对汶川地震一年的74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利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竞争模型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包括侵入性、回避性、麻木性、精神痛苦性唤起和焦虑性唤起等5个症状的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显著优于DSM-IV的PTSD模型、4维情感麻木模型和4维精神痛苦模型。效度分析的结果发现,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具有良好的外部区分效度。所有结果均表明PTSD精神痛苦性唤起模型在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群体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判定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有效标准。

  • 标签: 地震 青少年 PTSD 症状结构
  • 简介:华人社会为'义务本位'社会,个人依其名分执行角色义务是华人社会最重要的人际道德准则。本研究以'角色义务'观点,探讨子女角色义务的内涵以及子女执行或违反不同角色义务的冲突事件对冲突亲子关系的影响。首先,研究一以问卷调查203名大学生,显示大学生可以将子女的行为根据不同义务类型进行归类。为人子女:(1)一定要做到的'强制积极义务'为奉养照护、感恩父母等;(2)最好要做到的'非强制积极义务'是沟通、耐心等;(3)一定不可做的'强制消极义务'是贬低、暴力对待父母等;(4)最好不要做的'非强制义务'是敷衍、态度不佳等行为。其次,研究二以情境故事法探究亲子间的实虚性和谐关系与角色义务冲突事件对冲突关系复原时间点的影响。在221份有效问卷中我们发现:(1)对于'实性关系'的亲子,子女因'执行积极义务'在一周关系可能比原先还要好;子女'违反非强制义务'引起冲突一个月后,关系恢复得和原来差不多;若子女'违反强制义务'引起冲突,一年关系才和原来差不多。(2)对于'虚性关系'的亲子,子女若'执行积极义务'一周关系和原来差不多;子女'违反非强制义务'一年,关系才和原来差不多;若'违反强制义务'引起冲突,一年关系不但不会和原来一样,甚至比原来差。

  • 标签: 人际道德 角色规范 家庭伦理 义务本位 亲子关系
  • 简介:目的:探讨90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并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借鉴。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某中医院校24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应对方式中,男生女生在求助、合理化得分上有显著差异,文科生与理科生在退避、合理化得分上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自责上有显著差异。在人格特征中,男生女生在神经质、掩饰性上有显著差异,文科生与理科生在神经质上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精神质上有显著差异。在二者相关性中,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呈现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分析产生这些结果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建议高校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 标签: 应对方式 人格特征 相关 90后大学生
  • 简介:如果你认为十年之后的自己与现在改变不大,那么请再想一想。一项新研究发现,大多数人都能意识到自己在过去时间里发生的改变,但只有很少人会预料到自己未来会产生改变。人们对于自己过去十年里的品味、价值观甚至个性的改变十分清楚,但许多人仍然坚持,现在的自己在十年之后并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 标签: 个性 过去时间 价值观 意识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90”大一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更好地开展“90”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心理适应能力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四川大学和四川师范大学2009级80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有54.9%的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差,仅有3.3%的学生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②“90”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低于全国青年常模,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它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③不同心理适应能力的“90”大一新生在SCL-90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性别比较时,只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90”大一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学校应结合“90”学生的特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90”大一新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

  • 标签: 心理健康 心理适应能力 调查研究 大一新生
  • 简介: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儿童创伤应激障碍症状量表、应对方式问卷和儿童行为问题核查表对汶川地震30个月后84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汶川地震后小学生的创伤应激障碍(PTSD)、积极认知与睡眠问题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TSD对睡眠问题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积极认知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发现,积极认知调节着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影响,具体表现为PTSD及其回避性症状对睡眠问题的预测作用随着积极认知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但是积极认知分别在PTSD的闯入性症状和警觉性增高症状与睡眠问题的关系之间不起调节作用。

  • 标签: 创伤暴露程度 PTSD 积极认知 睡眠问题
  • 简介:在“5.12”汶川地震后18个月时,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和创伤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对都江堰地区1439名经历地震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感恩、社会支持、心理弹性与创伤应激障碍(PTSD)症状的关系。结果表明:(1)感恩、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均与PTSD症状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8,-0.17和-0.24;(2)感恩不仅直接影响PTSD症状,而且还通过社会支持和心理弹性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PTSD症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62%。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 感恩 社会支持 心理弹性 青少年
  • 简介:为考察反刍和希望对创伤成长(PTG)的作用,检验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本研究采用创伤暴露程度问卷、希望问卷、反刍问卷和创伤成长问卷对雅安地震2.5年的41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侵人性反刍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TG,也可以通过主动反刍来间接地促进PTG;希望在侵人性反刍与主动反刍之间的关系中不发挥显著的调节作用.但是可以显著地调节侵入性反刍对PTG的影响.即侵入性反刍对PTG的正向NN作用随着希望水平的增加而提高。

  • 标签: 青少年 反刍 希望 PTG
  • 简介:“90富二代”的问题,是我国发展到当前阶段所面临的一个较为棘手的社会问题。该问题的产生,是当前阶段中国社会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这一问题的解决应该依托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以成材教育为目标,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其他社会力量教育为辅助的综合教育引导模式,是在改革发展的当前阶段,解决“90富二代”面临的群体性困境的有效模式。

  • 标签: “90后富二代” 家庭社会引导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