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8 个结果
  • 简介:当前美国国内进行的对华政策大辩论,对以往几十年间美国奉行的以接触为主的政策及效果进行反思与评估,辩论的参与者可大致分为强硬派、顺应派和维持现行政策派,各派代表人物都有自己不同的出发点和政策主张。这场大辩论反映出中美关系新态势的大背景下美国国内在对华政策上的多元思考,引起各界的高度关注。辩论虽必然会对美国对华政策和中美关系产生影响,但不致引发根本性变化。

  • 标签: 美国 中美关系 政策辩论
  • 简介:文莱政府的华侨华人政策廖小健文莱达鲁萨兰国(简称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据1991年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为26.08万,其中马来人最多,约18万,占总人口的70%左右;其次是华侨华人,近5万,占人口比例的19%左右;其余的是当地土著民族、英国人、印...

  • 标签: 华侨华人政策 马来人 文莱 华文学校 伊斯兰教 政府
  • 简介: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其东欧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然而,冷战的阴云、国内的掣肘、个性的矛盾却使得在赫鲁晓夫时期调整后的东欧政策呈现出缓和与冲突、减压与控制的矛盾,同时也呈现出愿望与结果的背离。

  • 标签: 赫鲁晓夫 东欧 苏联对外政策
  • 简介:西欧大国的新亚洲政策赵俊杰1993年以来,西欧国家对亚洲、特别是亚太地区发起了强劲的经贸攻势,纷纷制订并实施新的亚洲政策,争先开拓亚洲大市场。目前这场“亚太攻势”正酣。一、西欧调整亚洲政策的背景和动因(一)西欧在90年代初出现“后冷战综合症”,为摆脱...

  • 标签: 对华关系 国际关系 经济增长中心 西欧国家 政治对话 欧亚地区
  • 简介: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是中国的多事之秋。太平天国、捻军与清朝军队苦战不休,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炮火又使咸丰皇帝避走热河。内忧外患使清朝的政治格局起了变化,一批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握有实权的地方汉族官吏开始参与中央政治。清朝统治阶级中一部分实权派开始认识到天朝上国不是尽善尽美,夷狄之船坚炮利也非雕虫小技,他们秉承前一代地主阶级先进分子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师夷之长”的主张,要求了解外部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的工艺技术和某些制度,进而推行新政,自强求富,这些人就是所谓的“洋务派”。晚清政府华侨政策的变化与洋务运动息息相关,犹与洋务派代表人

  • 标签: 镇压太平天国 晚清政府 天朝上国 咸丰皇帝 华侨政策 李文忠公全集
  • 简介:由庄国土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一书,从各个历代时期华侨出国的概况、海外华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出发,以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和中外关系为依据,首次总结并阐述了历代封建政府对待华侨的态度和政策,并就其政策的成败

  • 标签: 华侨政策 海外华侨 社会政治经济 中外关系 保护华侨 西方殖民者
  • 简介:《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条约,它的签订对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特别是其中有关欧洲单一货币以及欧洲中央银行建立的问题对于整个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金融已经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赋予欧洲中央银行和各成员国中央银行非常高的独立,脱胎于德国德意志联邦银行的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及货币政策工具等方面的选择上具有连贯特点,秉承了德国中央银行和欧盟各成员国中央银行的大部分优点,避免产生大的变动。本文正是通过对欧洲中央银行形成及其货币政策选择方面的探讨,进一步阐述货币政策独立和连贯对于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启示与借鉴作用。

  • 标签: 欧洲 中央银行 货币政策 独立性 连贯性 中国
  • 简介:两年多来,苏联在亚太地区推行新政策,采取灵活的做法,已取得了一些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苏联同一些亚太国家的双边关系,但至今进展不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的制约因素:(一)苏联迄今不愿放弃它同美国抗衡的地位和既得战略利益,难以大幅度改善与亚太国家的关系

  • 标签: 战略利益 亚太国家 民主朝鲜 柬埔寨问题 日苏关系 国家安全战略
  • 简介: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以'新政治思维'为指导思想,在国内全面推行改革和实施'加速发展战略',同时着手调整对外政策。亚太地区在苏联全球战略中是仅次于欧洲的重要方向,苏联调整其对外总政策,自然也要调整其亚太政策。本文试就苏联调整亚太政策的经济、政治背景,它近年来在亚太地区采取的新姿态、新做法,以及苏联推行新亚政太策的制约因素等方面,作一些初步分析。

  • 标签: 政治背景 勃列日涅夫 加速发展战略 政治思维 对外政策 苏共中央
  • 简介:新加坡和印尼的关系通常表现出强烈的波动,在紧张对立和亲密合作之间转变。两国的传统关系开始于1963年至1966年印尼与马来西亚的敌对时期,由于1963年至1965年新加坡短暂地归属于马来西亚,这一时期新加坡也成为印尼的攻击对象。1966年,苏加诺总统被苏哈托的“新秩序”政府赶下台,随着印尼政权的更替,两国外交关系有所改善。

  • 标签: 新加坡 印尼 结构 利益 政策 马来西亚
  • 简介:1998年5月11日和13日,印度在其西部博克兰地区连续进行了5次地下核试验。这是印1974年5月18日首次核爆炸24年后再度进行核试验,标志着印度已由“核门槛”国家发展为“核武器”国家。印度的核能力(一)核材料与核武器生产能力核机构与核设施早在19...

  • 标签: 核武器 印度 核能力 巴巴原子能研究中心 快中子增殖反应堆 原子能委员会
  • 简介:德国统一后的对外政策存在摇摆和多面的特点.除强调多边主义、推动欧洲一体化外,德国的对外政策也越来越体现出很强的地缘特色,这种更加本质的东西来源于于它自身的定位,特别是在地缘和文化层面的定位.统一以后,德国的身份定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定位已经基本成型.这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德国未来的政策走向,并进而影响大国关系全局.

  • 标签: 中欧 德国 外交战略 身份定位 中间人 对外政策
  • 简介:日美关于大阪会议的政策分歧姜晓燕一围绕今年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大阪会议,作为东道国的日本与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之间存在很大的政策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大阪会议的主要议题。美国主张,大阪会议应该坚持茂物会议的方向,巩固并扩大...

  • 标签: 投资自由化 亚太地区 日本与美国 亚太经济 区域内贸易 经济技术合作
  • 简介:1991年日朝开始建交谈判以来,朝核问题和'绑架问题'一直是阻碍谈判取得进展的两大障碍.日本至今仍对朝鲜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两国关系的基础十分脆弱,加上美朝关系对日本的影响,日朝改善关系的道路仍将是漫长而曲折的.

  • 标签: 日本 对朝政策 遏制政策 日朝关系 朝鲜 核问题
  • 简介:美国总统候选人的政策主张体现了当前美国政治精英层、智库和学术界的主流认识。两党候选人对外政策比较研究不但对今后美国对外政策走向的预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学术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奥巴马和麦凯恩政治记录及其竞选顾问团思想倾向的分析,认为两党候选人对外政策理念未摆脱各自党派的底色,奥巴马倾向于自由主义,麦凯恩则倾向于现实主义。两人在对外政策上有相同的战略目标、相似的竞选策略,分歧在于具体政策路径。在美国对外政策的三大支柱——经济、安全和民主问题上,两人分歧明显。在对华关系上,奥巴马更注重民主、人权本身,麦凯恩则更加务实。

  • 标签: 美国 总统大选 对外政策 中美关系
  • 简介: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大幅调整小布什时期的能源环境政策,形成以“绿色”和“节能”为特点的新能源政策。奥巴马政府的能源环境政策深受新自由制度主义影响,追求制度霸权,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能源环境政策”,其理论上的局限性和制度不合理,除受美国内多重因素的影响外,还将受到欧盟、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诉求等因素的制约,难以在短期内形成制度。

  • 标签: 奥巴马政府 美国能源环境政策 自由制度主义制度霸权
  • 简介:德国大选后的政策走向苏惠民1994年10月16日的联邦大选,是德国历届大选中最捉摸不定的一次。科尔总理虽以微弱的多数险胜反对党领袖沙尔平,但是,这种有惊无险的结果使科尔政府的地位大大削弱。大选结果会不会影响到科尔新政府的行动能力,已成为德国国内外关注...

  • 标签: 大选政策 德国大选 政策走向
  • 简介:克林顿亚太政策受挫的文化因素南开大学洪国起,王晓德克林顿上台伊始,美国政府的一个重要官员沃顿在阐述新政府的外交政策时强调说:"人权是我们政策的核心,美国将想方设法用其援助和影响力帮助这些国家促进人权和强化巩固法制的民主制度。"①沃顿这番话如实地道出了...

  • 标签: 亚太政策 克林顿政府 文化因 文化传统 亚太地区 文化价值取向
  • 简介:美国与土耳其的关系是影响中东地缘政治秩序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于土耳其特殊的战略地位,自冷战伊始,美国历届政府都格外重视美土关系的发展。然而,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双方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出现了严重分歧,两国关系渐行渐远,乃至有学者发出了美土关系是否会终结的质疑.

  • 标签: 奥巴马政府 土耳其 政策 两国关系 中东局势 伊拉克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