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3 个结果
  • 简介:<正>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步伐加快和现实经济生活的要求,抵押权作为担保债务履行的重要方式而被广泛采用。经济的腾飞使财产流转关系日趋复杂,抵押权在实现方式上的缺陷日渐暴露出来。为了补其不足,笔者认为:在抵押权的实现方式上,除《民法通则》规定的以抵押物折价或变卖抵押物外,抵押物的拍卖也应成为抵押权实现的方式。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先对抵押权通行的实现方式作一番分析。

  • 标签: 抵押物拍卖 抵押权人 抵押权实现 抵押物折价 人民法院 债务人
  • 简介:以市场方式完善环境污染纠纷多元解决机制,其实质就是建立并完善社会化、市场化的环境污染风险分担机制,在全国已初步建立起多元化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情况下,尤为必要。这样一套机制,注重综合发挥责任保险、保险经纪、人民调解、合理赔偿、风险管理五个方面的功能与作用,强调"保、调、赔、防、管、法"联合应用,要求在法治框架下和轨道上把这五个方面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影响这套机制成败的因素包括人的因素、市场因素、业务因素、政策因素和法制因素。鉴于此,须围绕这些因素解决相关问题。

  • 标签: 环境污染 纠纷解决 责任保险 保险经纪 人民调解 合理赔偿
  • 简介:BOT投资方式的法律问题和立法研究沈伟BUT系指建设(build)——经营(operate)——转让(transfer),亦称“公共工程特许权”。它是八十年代以来国际上盛行的一种基础设施投资方式。英吉利海底隧道、悉尼海底隧道等工程都采用了这一方式。研...

  • 标签: BOT投资方式 法律问题 政府保证 投资者 经营权 项目公司
  • 简介:BOT方式中投资者面临的极大的政治风险和重重法律、政策、经济体制等方面的障碍,要求政府提供各种保证。政府保证不同于民法意义上的债务担保,而是政府的一种履约承诺。我国有关政府保证的法律规范及政策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空白.严重阻碍了BOT方式在我国的顺利开展。因此,有必要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政府保证的必要性、法律性质、种类和内容。

  • 标签: BOT方式 政府保证 法律性质 中国 民法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施行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审前案卷全部移送制度、庭前会议制度、侦查人员出庭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或机制的确立,会对刑事审判认证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应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完善认证制度,确立当庭认证为主、延迟认证为辅的认证模式。

  • 标签: 刑事审判 认证制度 建构
  • 简介:法学界在研究构成犯罪动机的诸种因素时,往往忽略了生活方式在犯罪动机构成中的作用。前苏联的犯罪学家们则对这一问題极为重视,并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研究。本文拟对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做一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 标签: 生活方式 犯罪动机 生活格调 行为动机 活动形式 重要因素
  • 简介:福建省南安市人民检察院黄任泉、陈江海认为:未成年人公诉方式改革是指对被提起公诉的未成年被告人实行新的审查方式和庭审方式。我们探索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宽松提审讯问环境。在特设的不采取隔离措施的未成年人讯问室讯问未成年人。二是灵活适用强制措施。对涉案的未成年人在校生均予以取保候审,为其提供继续学习和良好改造的机会。三是宽松庭审环境。法庭布置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承受能力,法庭席位基本持

  • 标签: 未成年人 公诉方式 人民检察院 中国 感化教育 强制措施
  • 简介:BOT是80年代以来全球兴起的一种投资方式。本文从应然角度,以实证为方法,说明了BOT方式的运作特点。从实然角度,以比较为方法,分析了我国适用BOT的法律冲突。本文最后得出结论,应通过立法实现BOT与现行法律体系的衔接,使BOT成为可操作的规范的投资方式

  • 标签: 项目公司 BOT投资方式 法律分析 项目发起人 注册资本 外商投资企业
  • 简介:追赃国际合作是国际刑事协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相对于对潜逃境外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引渡、遣返等而开展的追逃国际合作而言的刑事司法国际合作方式。它的合作范围仅限于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非法转移出境的赃款赃物,包括犯罪所得、犯罪收益和犯罪工具等与犯罪行为有关的一切涉案物品、资产或资金等。目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开展追赃国际合作主要有四种方式:(1)在开展引渡、遣返等追逃国际合作的同时,随附请求移交赃款赃物;(2)由赃款赃物所在国启动国内法追缴程序,尤其是犯罪所得追缴法予以没收并请求返还的追赃国际合作;(3)在赃款赃物的所在国,通过启动民事诉讼方式追回犯罪资产;(4)启动新刑诉法违法所得没收特别程序追回犯罪资产。对我国追赃国际合作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立法完善等措施,健全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为我国的境外追逃追赃工作找出一条既有效率,又富有成果的路径。

  • 标签: 赃款赃物移交 资产追回 法律依据 国际合作
  • 简介:发展是指系统稳态之间的转换过程与结果评价。“协同发展”不同于“和谐发展”。“经济-科技-社会-环境-法律”系统协同发展涉及三项复杂控制因素:国家控制下利用市场机制、协同发展的动态复杂控制、法系统组织化协同。这三项因素之间的协同是一项多因素动态复杂控制工程。必须建立综合集成协同发展的决策支持体系,实现决策方式科学化转变。

  • 标签: 协同发展 自由度 复杂性 综合集成协同发展决策支持体系
  • 简介:传统政府对粮食安全的监管多是命令与控制的监管,采用诸如行政许可、行政检查、行政处罚等比较刚性的方式,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市场为取向的今天,这种方式存在诸多不足,导致当前我国粮食安全监管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粮食安全目标的有效实现。在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面对"监管失灵"的问题,我们期待监管方式的创新与转变。理想的监管方式应该是在传统控制性监管的基础上引入激励型监管和协商性监管,如行政指导、行政合同、行政奖励等柔性方式,刚柔并济,以确保粮食安全中长期战略计划的实现。

  • 标签: 粮食安全 监管方式 控制 激励 协商
  • 简介:陕西省益秦集团公司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下辖28个监狱企业,主要从事煤炭生产、机械制造(机床、锅炉)、服装、服务业、劳务加工等行业.确立发展战略,发挥产业带动作用.集团前期确立了"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扶持主导产品加工,发展狱内劳务加工,扩张第三产业"的战略思路推进企业发展,形成了以煤炭业为龙头,机械加工业和劳务加工业为两翼的发展格局.近年来,又按照"保稳定、调结构、强基础、增效益"的总体思路,不断深化企业管理,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 标签: 企业科学 发展方式 实现监狱
  • 简介:<正>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必须进一步改进重复、繁琐、低效的审判方式,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简化、便捷、高效的审判机制。自全国第十四次法院工作会议提出进行审判方式改革的要求后,人民法院在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上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 标签: 审判方式改革 庭长 合议庭 指导监督 审判人员 审委会
  • 简介:中国刑事政策源远流长,因时因地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刑事政策,而各个刑事政策的执行方式也大相径庭,而其直接后果则是刑事政策执行的失败与成功。学界历来不缺对刑事政策本身的研究,但对刑事政策的执行方式却鲜有论述,本文分析了现存刑事政策执行方式的不足,提出了刑事政策执行在理论上存在的三种可能方式,并认为综合式执行方式是中国目前刑事政策执行方式的首选。

  • 标签: 刑事政策 执行方式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 简介:家事事件与一般民事案件相比,在审判理念、程序上有很多特殊规则,而这些特殊规则才是家事理论研究的着眼点与家事审判改革的着力点。家事审判中的特殊规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强制调解规则、以子女最佳利益为核心的全面解决主义以及家事审判机构、审判人员的专门化发展方向。目前,我们的首要任务应当是针对家事审判中的新变化与新问题,分析和提炼家事审判中的新理论与新规则,从而为我国家事审判方式的改革与探索提供更多理论基础、域外经验与程序保障。

  • 标签: 家事审判改革 强制调解 子女最佳利益 全面解决 家事法院
  • 简介:当前我国学界对司法公信力问题的研究多是一种着眼于系统存在的静态研究,忽视了司法公信力生成的自组织演化本质,应以自组织理论为研究的方法指引。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看,司法公信力建设的目的并非是要完全消除社会对司法的不信任,而是要防范个体对司法的不信任经由系统内部的非线性作用而被放大、扩展至系统整体并稳定下来,最终形成以负向评价司法为序参量的耗散结构。根据自组织原理,以自组织和他组织相结合的方式重构司法系统内部结构、促使司法信息的均衡化配置、按照他组织的方式构建外部监督信息处理机制、以自组织方法论为指导化解不信任司法的自组织耗散结构以及热点事件中的信任危机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所在。

  • 标签: 自组织理论 耗散结构 司法公信力
  • 简介:经济纠纷案件庭审方式改革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叶向东,程熙良叶向东,男,1966年8月出生,原为空军飞行员,现为江西省上饶市人民法院经济审判庭审判员,系江西省诉讼法学研究会理事。曾在《政法论坛》、《法学评论》、《现代法学》、《公安大学学报》、《法...

  • 标签: 当事人 经济纠纷案件 庭审方式改革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审人民法院 主要经验
  • 简介:近年来,随着若干刑事误判案件的披露,一种"留有余地"的裁判方式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这种裁判方式的基本特征是"疑罪从有"和"疑罪从轻",也就是对那些尚未达到定罪标准的案件予以定罪并从轻量刑。无论是从司法体制还是从法院内部的裁判程序方面来看,这种裁判方式都有其形成的复杂原因。在这种裁判方式的影响下,中国法院不可能成为司法正义的维护者,而只能基于现实主义的司法理念,通过妥协和委曲求全来获得生存。但在"冤假错案"发生后,法院往往成为制度的牺牲者。只要这一裁判方式继续存在,那么,法院司法裁判的公信力就不可能树立起来,刑事司法制度也难以发生实质性的变革。

  • 标签: 司法裁判 留有余地 疑罪从有 疑罪从轻
  • 简介:公众参与是促进理性形成、容纳各种价值立场并实现行政决策自我正当化合法化的行政程序装置,该装置能否发挥既定的功能,最核心最棘手的问题在于设定和安排合理的参与方式及各种方式的法效力。以建设项目环评的公众参与为例,目前在功能意义上至少有公开说明会、公众意见调查、陈述意见、公听会、公告-评论、公民咨询团体、听证会、参与决定、公众投票等九种方式,其在法效力上呈现递增的格局和"光谱式"的排列。但在参与方式选择上,并不是选择效力越高的方式,越能达致理想的参与功能,而应结合各种要素进行衡量,既不能片面地对公众参与的法效力产生迷信,亦不能让公众参与走过场,成为纯粹的合法性"背书",而应将各种公众参与方式塑造成风险沟通和理性形成的程序场域。以上述观点为分析框架,我国环评法制所设定的公众参与方式及其法效力具有参与方式可替代性强、规范内涵不足及双向沟通交流匮乏、反馈性机制不足或者难以落实等特点和缺陷,需通过程序和制度建设予以改进。

  • 标签: 公众参与 环评 参与方式 效力 理性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