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1 个结果
  • 简介: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及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对美国爱伦·坡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着“历史一文化转型”的原则,新历史主义者将坡放回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重新关注艺术与人生、文本与历史、文学与权力话语的关系。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使得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大众文化等非文学因素也进入文学批评的领域。文化全球化与跨文化研究的发展则进一步拓展了批评的空间,促进了“坡产业”的繁荣。

  • 标签: 文化研究 爱伦·坡研究 全球化 跨学科
  • 简介:4月底至5月初,在风景秀丽的杭州大学召开了中国和歌俳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诗歌俳国际研讨会。5天的会程中,中日学者就两国诗文的发展及交流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发表论文30余篇。中国和歌俳句研究会会长李芒先生及日本著名歌人近藤芳美先生均表示这种活动很有意义,今后还要不断搞下去。

  • 标签: 李芒 杭州大学 程中
  • 简介:走出八道湾十一号,捷克青年小D站在门口,吸尽最后一口“野草”,憋了足足三十秒,仰头呼了出去。白烟飘散,头顶一块牌匾,在夜幕中清晰起来:鲁迅青年药店。意识前面,神经尽头,一种莫名的痒、麻飘过,小D飞上云端,颈上的电子纹身在肾上腺激荡下,突然疯狂闪烁:“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 标签: 中学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课外阅读
  • 简介:本论文从1947年吴达元发表第一篇文章开始,直到2011年《重读加缪》和《阳光与阴影的交织》,评述了60多年我国加缪研究的状况,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第一个10年。总体而言,我国的加缪研究有逐步深入和扩大的趋势。对加缪小说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涉及加缪的荒诞哲学、他对反抗作为一种斗争方式的肯定、他的生命激情以及他对幸福的赞美。值得注意的是学界对其随笔和戏剧的关注仍显不足,希望今后能在研究上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 标签: 加缪 荒诞 反抗 激情 幸福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阐述《红楼梦》中的审美思想,对《红楼梦》的音乐描写审美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依托戏曲,映射音乐美学内容;依托仪式音乐,体现礼乐文化;依托音乐美学,刻画人物性格;依托人物音乐选择,彰显市井音乐通俗之美。

  • 标签: 《红楼梦》 音乐 审美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玛乔瑞·帕洛夫就是美国现代诗人眼中的守护者,引领着现代诗歌创作的发展。如果没有帕洛夫诸多关于先锋派诗歌艺术的专著与论文,当代先锋诗歌在美国学界的成功是不得而知的。她是当今最权威也是最前沿的先锋派诗歌阐释者和理论家。早在20年前,她就出版了《激进的艺术: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这部我们不可不读的入门之作。20年过去了,这部著作仍然同我们今天的时代紧密相连,指引着新时期新文学的研究方向,是一部不会被遗忘的学术经典。

  • 标签: 玛乔瑞·帕洛夫 《激进的艺术 媒体时代的诗歌创作》 先锋派诗歌
  • 简介:我长期以来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教书和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从四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一直着重做文学史教学和研究工作,重点放在汉魏六朝、隋唐五代阶段。六十年代初,开始教"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同时参加高校文科教材《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从此工作重点转移到古代文论方面来

  • 标签: 古代文论研究 中国文学批评史 汉魏六朝 《诗品》 四十年代 五十年代
  • 简介:乔治·爱略特在当代西方受到评论界的持续关注,研究态势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爱略特生平研究的重心已从对作家个人生活的求真描述转向对其思想源流、人际关系、创作过程的探讨,体现出文化和政治转向;其次多元的理论视角为作品阐释赋予新意,从伦理学、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立场出发的文本阐释尤其令人瞩目;最后以往为人诟病的爱略特诗歌开始受到重新评价,被认为是对作家思想的有力呈现。由此可见,对经典作家的深入探讨,历史语境与当代理论视角的有机结合很有必要,而梳理当代西方爱略特研究成果,对我们开阔视野、把握国外研究的总体趋势也不无裨益。

  • 标签: 乔治·爱略特 当代 西方 研究述评
  • 简介:一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建安文学,千载而下,令文人骚客欣羡不已。他们或考订、或整理、或写序题辞、或阐释微言大义,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珍贵遗产。1949年后,学者们沿着刘师培、鲁迅等先生所开创的新路对建安文学进行了深入探索。近年来,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优化,建安文学研究呈现出新气

  • 标签: 建安文学 文学研究 建安时代 建安七子 曹操 曹植
  • 简介:陈寅恪(1890~1969),祖籍江西义宁。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是晚清戊戌维新时惟一支持变法的地方主官,后被慈禧赐死。父亲陈三立,号散原,是近代著名诗人,宋诗派的巨擘,著有

  • 标签: 陈寅恪 文学史研究 研究方法 中国 治学理念 文学评论
  • 简介:《劳燕》是张翎以抗日战争为背景创作的长篇小说,作者在给读者不断带来陌生化阅读体验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身叙事风格的转变。小说以三个男主人公刘兆虎、牧师比利和大兵伊恩为叙述者,共同聚焦于女主人公姚归燕。这种新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封闭性的单向叙事,形成了一种多向交叉的叙事。其次,作者还使用了幽灵叙事的方法,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并在时空的跨越中呈现了深厚的历史纵深感。此外,作者使用了动物视角作为补充,以及书信、日记、新闻报道等形式作为补充叙述,形成小说叙事的全面对话性。

  • 标签: 《劳燕》 多向交叉叙事 幽灵叙事 全面对话性
  • 简介:音乐和文学都是人类艺术史上的奇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钢琴作为古典音乐演奏中的重要角色,以其广阔的音域和极强的表现力,成了众多音乐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与音乐的节奏表现不同,文学作品主要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达情感,本文将通过对二者的风格特点分析,试着阐述钢琴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标签: 钢琴 文学创作 影响
  • 简介:所谓土族文学是指士族文人所创作的,以反映士族意识为主的,体现士族阶层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虽然目前还没有直接以“士族文学”命名的研究专著,但是在本时期学术研究中有很多涉及到与“士族文学”相关的内容。本文尝试综述如下:

  • 标签: 士族文人 文学研究 综述 两晋 文学作品 审美情趣
  • 简介:<正>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于1991年5月在济南举行了第一届理事会第六次(扩大)会议。会长吴富恒作了工作汇报。经酝酿协商,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改由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为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的挂靠单位。

  • 标签: 美国文学 外国文学研究 南京大学 代表 换届选举 理事会
  • 简介:清代金文书家创作出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样式。早期的傅山、朱耷主要取法大篆和石鼓文,后来的陈介祺则以砖文作为基调。王澍、钱坫等人的金文书法出于铜镜铭文。中期以后,标准的钟鼎铭支式的作品大量涌现,朱为弼、张廷济、赵之琛、徐同柏等是中坚力量,而吴大激、杨沂孙、黄士陵等人则让金文书法呈现出小篆式的面貌。

  • 标签: 清代 金文书法 体式 典型 小篆式
  • 简介:本书收文13篇,涵盖了刘师培的生平思想与学术研究的诸多方面,如刘师培的思想历程、1903年前后的著述与活动、在《左传》学上的建树、刘师培文学文献的研究以及小学研究等,并撰有年谱一份,反映了刘师培的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学术研究 刘师培 彷徨 生平思想 思想历程 《左传》
  • 简介:<正>美国作家福克纳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但由于他使用当时读者不熟悉的多视角、意识流等现代派手法,主题和文体又都比较隐晦艰涩,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引起广大读者的注意。40年代,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为他编了个《福克纳袖珍文集》,又写了篇长序,把他的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做了深入浅出的归纳和分析,帮助读者理解福克纳深邃的思想和表现这些思想的复杂文体的技巧。《文集》的出版使福克纳名声大振并于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福克纳从此成

  • 标签: 福克纳 《圣殿》 鱼眼 评论家 小说 约克纳帕塔法
  • 简介:《印第安娜》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独立创作的首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乔治·桑沿用了西方文学传统中的“伪装”元素,将“伪装”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方面使自己免受公众的批评和讽刺,另一方面借助“伪装”描述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的悲剧命运,谴责了男性话语霸权对女性形象的控制,表达了女性对自我主体意义的追求。

  • 标签: 《印第安娜》 伪装 性别
  • 简介:意义研究是西方20世纪文学理论的主要成就之一。西方人文科学的理解转向、语言转向和随之而来的意义理论研究的兴盛,推动了文学意义的研究。本文从意味与涵义之争、意义讨论的两种思路以及语言符号的意义问题三个方面概要分析了20世纪文学意义理论的成就得失,指出交往和对话意义观对相互性、尊重和平等的追求有助于克服传统意义观的客观主义和当代意义讨论中的相对主义,代表了文学意义理论发展的方向。

  • 标签: 文学意义 意味 交往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