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1 个结果
  • 简介:<正>《四全书》是清代中叶纂修的一部巨大的官书,所收书籍,凡三千四百七十种,七万九千一十八卷。在纂修过程中,馆臣每校定一种书,都在卷首写一篇提要,将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详细考证,这些提要汇集起来,加上存目提要,按照四部类次,加以整齐划一,就成为《四全书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总目》),共二百卷。《四全书》及《总目》真都是皇六子永璇领衔纂修的,但实际工作是由纪昀(晓岚)总其成的,江藩《汉学师承记·纪昀传》云:"《四全书提要》、《简明目录》皆出公手,大而经、史、子、集,以及医、卜、词、曲之类,其评论、抉奥、阐幽,词理明正,识力在王仲宝、阮孝绪之上,可谓通儒矣。"《总目》论述诸

  • 标签: 《玉台新咏》 玉台新咏序 苏伯玉妻 古绝句 校定 盘中诗
  • 简介:2002年方志出版社出版的《雨花台区志》记载:碑亭失考墓,在铁心桥镇高家村,该墓现存龟趺等文物,视其风格、体制,似为明代之墓。乾隆下江南时,在此处建两层石结构碑亭,四角有龙头,亭内有碑及龟趺。南北各一。后南碑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北碑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墓冢尚存。且未经科学清理。1981年被雨花台区政府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 标签: 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大革命” 古墓 龙山 村小 南京
  • 简介:余嘉锡先生尝言:'《四提要》之总序小叙,考证论辨,可谓精矣。近儒论学术源流者,多折衷于此,初学莫不封为津逮焉。'~①张舜徽先生承张之洞言亦称《四提要》四十八篇序言是:'门径中之门径也。苟能熟习而详绎之,则于群经传注之流别,诸史体例之异同,子集之枝分派衍,释道之演变原委,悉了然于心,于是博治载籍,自不迷于趣向矣'。~②由此可见,《四总目》总序小叙在学术上的重要价值。《提要·凡例》云:'四部之首各冠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总目提要 提要部分
  • 简介:琴谱是古琴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古琴在古代有过高于一般乐器的地位,被列于雅乐之中,是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的重要形式。清代古琴艺术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古琴美学却停滞不前,并且排斥种种新变。《四全书总目》中关于琴谱的著录具有极强的选择性,鲜明地反映出馆臣的音乐修养,同时,馆臣撰写的提要也折射出馆臣陈腐、保守的音乐观念。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古琴 琴谱 音乐 文人
  • 简介:清乾隆间修《四全书》,撰《四全书总目提要》二百卷,凡一万余篇,二百年来被誉为治学的“良师”,影响一直很大。《提要》具有明显的表扬汉学、贬抑宋学倾向,已被学界公认。但作为官修书,从《提要》经部总叙来看,仍是摆出在汉末之间不偏不倚的姿态。

  • 标签: 四库提要 提要稿 姚鼐 惜抱轩书录 异同 学术主张
  • 简介: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古籍整理研究手段现代化也成为大势所趋。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了空前的便利和全新的交流方式。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漫无边际,信息种类五花八门,互联网上几乎每隔数分钟就会诞生一个新的主页(homepage)。但我们每个人的精力非常有限,加之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浏览很多的网页,即便是与专业相关的内容,也往往错失。为此,我们设计了“网络信息”栏目,计划将互联网上有关古籍整理研究、传统文化研究、海外汉学研究的内容陆续推介给读者,殷切希望得到广大读者的支持和赐稿。

  • 标签: 资料库建设 中央研究院 全文检索系统 汉籍 古籍整理研究 台湾
  • 简介:《四全书总目》的纂修过程及版本源流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近年刊布的天津图书馆藏《总目》残稿,使学界得以了解此书後期修订过程的若干关键环节。通过对相关修订内容及馆臣批语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推断该稿本很可能是乾隆五十一年为刊刻《总目》而抄缮的一个清本,是专供纪昀等总纂官根据它来审读刻本清样时使用的。後来《总目》的刊刻因故中辍,但四总纂官仍继续在这个稿本上进行修订工作,目前可考的修订内容,至少已晚至乾隆五十五年七月。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学 纪昀 稿本 天津图书馆
  • 简介:《瀛涯胜览》是研究郑和下西洋三部基本文献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其版本源流也是三部中最为复杂的一部。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此书的版本源流进行梳理,对它的内容进行校勘,但仍有不足之处。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海洋出版社出版的万明所著《明钞本〈瀛涯胜览〉校注》(下称“万明本”)是较为完善的校注本。万明本对《瀛涯胜览》的版本谱系进行了较好的梳理,介绍了《国朝典故》本、《说集》本、淡生堂本、《三宝征夷集》本、张异本和《艺海汇函》本。此外。除万明提到的几种明钞本,笔者又发现了《续四全书》中辑录有《瀛涯胜览》一书(下称“续四本”)。将万明本与续四本对校,可发现续四本的价值和不足,同时也有助于《瀛涯胜览》校勘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 标签: 《瀛涯胜览》 郑和下西洋 海洋出版社 书本 略评 版本源流
  • 简介:近年来我国部分地方已经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地情资料,在地情资料的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文拟就地情资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 标签: 地情资料库 地方文献 数字化
  • 简介:新编《同安县志》由同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中华书局2000年10月出版发行。该志继承修志优良传统.贯彻求真存实的编纂原则,以朴实无华的笔触.准确记述同安建县一千多年来从自然到社会、从历史到现状的面貌及发展过程。上溯事物发端.下限至1997年4月。该志内设38卷。志首设概述、大事记,志尾设编后记,附地图3幅、照片171幅,共187章613节200万字。

  • 标签: 县志 编纂委员会 致用 求实 出版发行 中华书局
  • 简介:《四全书总目》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诸多问题。前辈学者对之已多所纠正,子部杂家类的问题尤多。本文现就杂家类存目部分有关姓名字号、职官、时间、籍贯等方面的讹误,分类例举若干则。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杂家类存目 讹误
  • 简介:众所周知,清代中期,尤其是乾、嘉两朝是汉学(或称考证学)极盛的时代。梁启超则指出,乾隆后期的"《四》馆就是汉学家大本营,《四提要》就是汉学思想的结晶体"。~①他说的不错。今天我们翻开《四全书总目》就可以发现,那些表彰汉学、贬抑宋学的文字可谓俯拾皆是。其中卷37经部《四书》类的《四书反身录提要》就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四书反身录》是明末清初陕西理学家李颙(字中孚,号二曲,1627—1705)的作品,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李颙 《四库提要》 吕原 二曲 《四书》
  • 简介:《四总目》记一代藏书之盛,以'典据'、'通变'为原则,发扬《汉志》以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优良传统,是目录史上集大成之作。它为以后的目录著作、丛书目录、地方志中艺文志提供了一个现成的官方样板。启学人以法门。但由于它是由满人统治汉人的封建时代的产物,又限于社会发展水平而认识未足,加之工程浩繁,严令催促,不可避免地也有些局限与不足之处。研究其体例结构,书籍归类的得失,对于从事古籍整理研究者以及从事目录史研究,撰写新的目录著作工作,尤有借鉴作用。今尝试论之:

  • 标签: 《隋志》 体例结构 集大成之作 通变 《汉志》 考镜源流
  • 简介:馆臣谓《树萱录》一书,《崇文总目》误归“种植类”,致为郑樵所讥。实际上《崇文总目》并无此失,出错的反而是受馆臣褒扬的郑樵。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崇文总目 树萱录
  • 简介:古人云: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已经有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地方志.不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丰厚记载。地方志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客观反映出一地的历史兴衰、经济繁荣、社会变迁、政权更替、民族发展、文化演变、民生状况等各方面情况。内容覆盖广泛,记录信息全面、权威。是其它历史性资料所不能替代的。

  • 标签: 数据库建设 地情资源 应用 发展历史 中华民族 文化演变
  • 简介:《日下旧闻考》一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长期以来学界对这部文献本身,尤其是其纂修过程的研究却相当薄弱。本文首先讨论有关此书早期纂修工作的若干问题,进而就其成书增修、刊刻时间及着录卷数歧异等问题进行考辨。更值得注意的是,此书尚有一部罕为人知的四稿本保存至今,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其纂修过程,也为研究四馆官修史书所涉及的编纂问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范本。

  • 标签: 《日下旧闻考》 稿本 官修史书 四库学
  • 简介:近读《清史研究》2016年第1期所载张循《四全书总目(四书反身录)提要辨证》,该文指出四馆臣在撰写《(四书反身录)提要》时,“明目张胆地篡改原文”,将李颐原著关于吕希哲(原明)坠水不动心故事中的“安坐轿上”改成了“安坐桥上”,“以达成矫诬之目的”,并批评有关研究者对四馆臣的这一篡改“偶然失检”。

  • 标签: 四库全书总目 历史脉络 提要 四书 四库馆臣 清史研究
  • 简介:《曾子》是周汉古文献中属于儒家类的一部子书,作者曾参(公元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舆,春秋鲁南武城人,为孔子弟子。他独闻一贯之道,得孔子薪火之传,故从事孔子之学者不可忽略曾子。然其书至宋时已不被人重视,晁公武云:'世之人莫不尊事《孟子》而知子思《中庸》者盖寡,知子思《中庸》者,虽寡而知,读《曾子》者殆未见其人也。'~①后来原书亡佚,流传至今的《曾子》有南宋汪晫的辑本,今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四全书》影印。关于此书的来源和真伪,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姚际恒《古今伪书考》都未曾论及,独《四提要》云:'是宋时原有《曾子》行世,殆

  • 标签: 曾子 《四库提要》 姚际恒 南武城 诸子辨 上海古籍出版社
  • 简介:自福楼拜的《布瓦尔和佩歇》问世以来,有关作家创作意图的问题一直吸引着评论界的目光:人们总试图以消极/积极、愚蠢/智慧等此类相反的立场来阐释文本。通过对象征手法的解读,本文试图揭示该小说背后的隐喻——人类的认识史,从而探究小说家在这一开放文本中持有的与现代世界相适应,超越传统二元对立价值判断藩篱的中性态度——纯粹的怀疑主义。

  • 标签: 《布瓦尔和佩库歇》 隐喻 怀疑主义 开放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