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98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诊断,对比两组的诊断结果。结果经诊断结果比较,研究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诊断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经颅多普勒超声与颈动脉超声联合诊断能有效提高缺血性脑血管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经颅多普勒超声 颈动脉超声 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药针灸康复训练作用脑血管并发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68例具有肩手综合征的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施以中药针灸康复训练等的综合疗法,对比分析2组临床作用效果。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总有效率64.7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11.51,P<0.05)。结论采用中药针灸康复训练综合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医学上推广。

  • 标签: 中药针灸 康复训练 脑血管病 肩手综合征 综合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脑血管危险因素与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认知功能缺损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47例)与认知正常组(33例),比较分析脑血管危险因素与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年龄、性别、伴发疾病评分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认知障碍的发生与长期饮酒、发热相关(P<0.05)。结论长期饮酒、发热是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而高龄是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高危因素。

  • 标签: 脑血管病 危险因素 认知障碍 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中药针灸康复训练等治疗脑血管并发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2018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血管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选取研究对象46名,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各23名),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中药针灸康复训练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3%,P<0.05。结论对脑血管并发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中药针灸康复训练等方式进行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肩手综合征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脑血管 肩手综合征 中药 针灸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共65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分别采用颈动脉超声技术与传统CT技术进行检测,比较颈动脉狭窄检测率、粥样硬化斑块检测率以及颈动脉血流检测完整度的结果。结果观察组在颈动脉狭窄检测率和粥样硬化斑块检测率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颈动脉血流检测图像清晰,完整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动脉超声技术能够有效的检查出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的动脉狭窄部位和粥样硬化斑块分布,准确分析斑块的性质,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配合正确的疾病预防措施,能够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几率,促进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身体的恢复,推动我国医学技术的进步。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超声检查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4月——2018年2月收治的50例急性缺血性脑出血并老年患者影像学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50例同期于我院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完成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心电图表现异常率、超声心动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联合诊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血管具有可观诊断准确率,通过及时发现患者心功能与新肌电生理改变明确病情程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电图 超声心动图 老年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办法及治疗措施。方法根据心脑血管疾病相关因素,分析预防及治疗措施,以便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采用统计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对患者生活、饮食等方面的对症治疗及预防措施,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减少并发症。结论应该采用对患者病情恢复有积极作用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 标签: 心脑血管 预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脑血管患者治疗之中应用针刺+电子生物反馈联合应用所取得的效果,探究针刺+电子生物反馈应用在脑血管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017年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治疗时间前后顺序分组纳入,单一组50例患者进行单一针刺治疗,联合组50例则进行针刺+电子生物反馈联合治疗,对比单一组和联合组的患者BI评分、FMA评分以及NBD评分展开分析。结果治疗四周之后,联合组患者BI评分、FMA评分以及NBD评分均明显优于单一组,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管患者治疗中应用针刺+电子生物反馈,安全有效,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值得推广。

  • 标签: 脑血管病 针刺 治疗 电子生物反馈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头颈CTA联合脑CTP对诊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头颈CTA联合脑CTP诊断,对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诊断结果分析,诊断标准包括CBF、CBV、MTT,以DSA作为金诊断标准,对诊断结果的敏感度和特异性进行分析,实践证明,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高,诊断优势显著。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给予64层螺旋CT头颈CTA联合脑CTP诊断,其效果明显,说明诊断价值突出,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 64层螺旋CT 头颈CTA 脑CTP
  • 简介:摘要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人们的身体状况日益下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率以及致残率都比较高,如果可以提前预测患病情况,就可以提前相应的干预措施,控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计算机技术持续进步,已经应用疾病预测过程当中,同时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深度学习作为近年来机器学习的最新成果之一,本文简要介绍深度学习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预测当中的应用。

  • 标签: 深度学习 心脑血管疾病 预测 计算机技术 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措施以及治疗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期间从我院选取100例存在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征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在对照组中不采用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在观察组中采用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疾病发病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发病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中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病率,而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则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 标签: 中老年 心脑血管 预防措施 治疗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加强健康教育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的积极作用。方法择取2015年6月-2016年8月进行健康检查的218名铁路在岗职工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体检先后顺序将本组研究对象分为不实施健康教育的对照组与接受心脑血管疾病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比较两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为期一年随访期内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1.8%远低于对照组13.8,(P<0.05)。结论在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中加强健康教育能增强心脑血管高危人群自主防范意识,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值得深入应用与推广。

  • 标签: 健康教育 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
  • 简介: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指的是心脏血管疾病,尤其是对一些不注重身体的中老年人所产生的疾病,根据相关数据发现,全球每一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患者超过1500万,排在世界上所有因为疾病死亡的第一位,对于人类的生命有着严重的威胁,所以成为了医学界以及其他学者所关注的重点疾病。所以本文就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治疗措施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分析。

  • 标签: 心脑血管疾病 中老年 预防以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自拟扶正醒脑通络汤在对脑血管病患的治疗中的运用效果。方法从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我门诊部收治的脑血管病患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每组有病患40例。对常规组病患采用常规的西药治疗,而实验组病患则采用自拟扶正醒脑通络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病患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结果经过治疗之后,实验组病患治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组病患治疗的效果(P<0.05),而两组病患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并没有太大的区别(P>0.05)。结论自拟扶正醒脑通络汤对脑血管病患的治疗具有良好的运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 标签: 扶正醒脑通络汤 脑血管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的常见疾病进行分析,并找到相应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00例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对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主要对患者的治疗方法、病症类型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诊断,患有心血管症的患者为168例,占比56%;患有脑血管症的患者为132例,占比44%。对患者进行治疗之后,显效234例,占比78%;有效48例,占比16%;无效死亡患者共计18例,死亡率为6%。结论针对老年急诊患者心脑血管常见疾病,应该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并选择最佳的治疗时机对患者给予治疗。

  • 标签: 老年急诊患者 心脑血管疾病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药人群的抑郁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社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且长期服药的老年人224例,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分,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判断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224例患者中,共有75人患有轻度以上的抑郁,抑郁患病率为33.5%,高于中国老年人抑郁患病率的平均值22.6%1。多因素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女性(OR2.532%CI1.257~4.608P0.012)、单身(OR4.172%CI1.687~10.456P0.011)、独居(OR2.743%CI1.674~4.527P0.001)、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OR1.548%CI1.036~2.462P0.003)是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药人群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社区老年患有心脑血管疾病且长期服药的人群相对正常老年人而言更容易患抑郁症,女性、独居、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是社区老年心脑血管疾病长期服药人群抑郁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 心脑血管疾病 抑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和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的前景较好。临床应用时,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进行用药,权衡应用的利弊,合理应用其他药物或非药物预防措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静脉血栓形成。

  • 标签: 阿司匹林 心脑血管疾病 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接收的6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为ABC三组,比较三组患者血管异常率、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A、B组患者的血管异常率、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概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要明显高于非缺血性脑血管患者。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颅外段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开展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在此期间入院治疗的60例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用药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在治疗期间,对照组的心脑血管事件多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血小板凝聚率与血栓素B2也高于观察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在常规治疗上加用阿司匹林,对减少心脑血管风险事件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阿司匹林 动脉硬化性 心脑血管疾病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心脑血管是常见的中老年人慢性疾病之一,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和社会节奏的加快越发有年轻化趋势。心脑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影响中老年人寿命的主要疾病,不仅会威胁中老年人的生命安全,而且长期的疾病容易造成患者的心理问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对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有效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介绍了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与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 标签: 同型半胱氨酸 中老年人 心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