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安全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功能影响。方法 :选取 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安全护理组与对照组,各 38例。比较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治疗总有效率 ;平均住院时间、安全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安全意识评分 ;干预前后患者呼吸功能指标 ;安全事件发生率。 结果:安全护理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安全护理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安全护理质量评分、患者安全意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干预前两组呼吸功能指标相近,干预后安全护理组呼吸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安全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效果确切,可提高患者安全意识和临床安全护理质量,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安全事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安全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影响分析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慢阻肺稳定期患者采用肺康复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以及对患者肺功能的实际影响。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同期观察组则在该基础上运用肺康复护理模式。结果: 2组护理前 FEV1%、 FEV1/FVC、 6MWT比较中 P> 0.05;护理后观察组的 FEV1%、 FEV1/FVC、 6MWT均高于对照组,且 P< 0.05。 结论:对于慢阻肺稳定期患者应用肺康复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

  • 标签: 慢阻肺 稳定期 肺康复护理模式 肺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不同入路行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 82 例 2018 年 12 月至次年 12 月期间来到我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两种不同的入路路径将所有患者平分成两组,一组患者经桡动脉入路,为研究组。另一组患者经股动脉入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包括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时间和造影时间。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穿刺用时和造影用时短于对照组(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联合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时,选择经桡动脉入路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缩短穿刺时间和造影时间。

  • 标签: 不同入路 冠状动脉造影 支架植入术 不稳定型心绞痛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治疗实践中运用稳定型咬(牙合)板与松弛型咬(牙合)板的效果。方法:本实验所研究的对象为2021年1月-8月我院收治的193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根据单双数法将患者分为甲组(96例)和乙组(97例)。乙组患者运用松弛型咬(牙合)板进行治疗,甲组患者运用稳定型咬(牙合)板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类型咬(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临床效果。结果:经比较研究后发现,与乙组患者相比较,甲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且治疗后疼痛评分更低,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特征(P

  • 标签: 稳定型(牙合)板 松弛型(牙合)板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的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6 年 10 月 ~2019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114 例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利用抽签的形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 57 例;实验组给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参照组给予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对比两组价值。 结果: 实验组在手术指标及并发症上,均要好于参照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 结论: 对于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的运用,效果好于解剖型锁定钢板,此方法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 标签: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解剖型锁定钢板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在接受桡动脉入路PCI术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的护理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选择近1年,研究对象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样本例数选择100例进行分析,本次研究作随机分组。对照组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风险事件发生率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统计结果显示为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

  • 标签: 不稳定型心绞痛 PCI术 护理风险管理 导管室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