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多中心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重症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经济性、安全性,评价药物经济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了2013年8月—2013年12月各中心重症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19例,以银杏内酯注射液加常规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共78例;对照组41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可使用其他活血化瘀类药物。在出院后3、6、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获取药效指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ADL)评分、生活自理患者比例、痊愈率、复发率、全因死亡率;经济学指标:成本效果比(CER);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评估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远期获益差异。结果出院后3、6、12个月,治疗组ADL评分、痊愈率和自理率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出院后6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出院后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和死亡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出院后3、6、12个月,治疗组的CER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低。结论远期评估发现,经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患者较未接受其治疗患者临床效果更佳,CER更优,证明了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重症脑卒中的有效性及经济性。

  • 标签: 银杏内酯 安全性 药物经济学 重症缺血性脑卒中 经济性 成本效果比(CER)
  • 简介:目的:分析我院单唾液酸四糖神经节苷脂钠的使用情况,总结其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7年8月6455例使用单唾液酸四糖神经节苷脂钠的病例,对适应证、疗程、给药剂量、药理作用相同药物联用、滴注速度及15例发生ADR/ADE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55例中,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分别为未标注滴速(91.49%)、联合1~3种药理作用相同药物(35.24%)、给药剂量不适宜(29.59%)、适应证不适宜(9.34%)。15例ADR/ADE病例中,引起ADR/ADE的因素有未标注滴速(100.00%)、联合1~2种药理作用相同药物(73.33%)、给药剂量不适宜(33.33%)、适应证不适宜(13.33%)。结论:应严格按单唾液酸四糖神经节苷脂钠说明书使用药品,不合理用药是引起ADR/ADE的重要因素,建议药品生产厂家及时修改说明书,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相关内容。

  • 标签: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药品不良反应/药品不良事件 评价 合理用药
  • 简介:光学活性的缩水甘油酸钾(4)是不对称合成的重要试剂。在设计和合成新的神经肌肉阻断剂过程中,用1,6-亚基二甲磷酸酯和(4)(1:2)在18-冠醚-6和HMPA中反应,分别制得光学活性的对称1,6-亚基缩水甘油酸酯(6b)和(6c)。不对称的1,6-亚基二缩水甘油酸酯(6a)的合成分二步进行,首先用(4a)和1,6-亚基二碳酸酯(1:1)在TEBA和二氯甲烷中反应制得(5),(5)再和(4b)在18-冠醚-6和HMPA中反应制得(6a)。在合成过程中,若将(5)和(4b)在ThBA和二氯甲烷中反应,除得到(6a)外,还得到一个手性的氯代亚基单缩水甘油酸酯(7)。

  • 标签: 缩水甘油酸酯 不对称合成
  • 简介:目的研究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出血性脑梗死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81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银杏内酯注射液10mL/次,生理盐水250mL稀释,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14d。观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出血转化情况,比较治疗7、14、90d后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mRS和ADL评分。结果对照和治疗组未出现药物过敏及肝、肾功能恶化等不良反应,影像学观察未见出血扩大,脑水肿明显减轻。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用药7d后各项评分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而在治疗14、90d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提高,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不会增加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出血扩大,且能减轻脑水肿,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 标签: 银杏内酯注射液 出血性脑梗死 脑水肿 安全性 有效性
  • 简介:目的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并观察银杏内酯注射液在控制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治疗特点。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36例进行非对照、开放式、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基础治疗上使用银杏内酯注射液10mL/次,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稀释,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使用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观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观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状态(病残程度),评价临床疗效。并观察患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和高尿酸血症4种危险因素在神经功能、病残程度和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银杏内酯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P〈0.01),减轻病残程度(P〈0.01),临床总有效率为65.72%;其中不合并4种危险因素的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1.9%;合并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糖尿病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4.74%、75.00%、70.05%,与不合并危险因素组临床有效率基本一致;合并高血压、3种疾病和4种疾病的临床疗效相对较差,有效率分别是63.36%、42.86%和59.42%,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较好疗效,其在控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上具有良好的治疗特点。

  • 标签: 银杏内酯注射液 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疗效 高血压病 糖尿病
  • 简介:目的系统性评价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EMBASE、Pubmed和TheCochraneLibrary,检索截止日期为2017年12月。纳入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采用RevMan5.2软件对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临床研究13项,涉及患者133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银杏内酯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RR=1.14,95%CI(1.03,1.25),Z=2.59,P=0.009];银杏内酯B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当[RR=1.13,95%CI(0.95,1.33),Z=1.36,P=0.17];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RR=1.17,95%CI(1.08,1.27),Z=3.69,P=0.0002];银杏内酯注射液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当[MD=-0.43,95%CI(-4.32,3.46),Z=0.22,P=0.83];银杏内酯B注射液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相当[[MD=-0.87,95%CI(-2.64,0.91),Z=0.96,P=0.34];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MD=-1.62,95%CI(-2.63,-0.60),Z=3.13,P=0.002];纳入研究均未报道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但缺乏临床意义证据。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银杏萜内酯类注射液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10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实验组接受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对比2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的总有效率(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仅接受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治疗的总有效率(78.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相关治疗之后,其心脏彩超各项指标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实验组患者心脏彩超各项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比索洛尔、螺内酯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效果较好,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心力衰竭 老年患者 缬沙坦 比索洛尔 螺内酯
  • 简介:目的观察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全部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基础上,加服螺内酯片和美托洛尔,6周后观察疗效。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疗效和心功能参数,包括心率(HR)、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分钟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结果两组心功能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r=4.56,P〈0.05);治疗组治疗后心率(HR)、左室缩短分数(LVFS)、每分钟心排血量(CO)、每搏量(SV)改善程度均明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螺内酯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扩张型心肌病,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 标签: 扩张性心肌病 充血性心力衰竭 美托洛尔 螺内酯
  • 简介:目的建立氯替含漱液中替硝唑和醋酸氯已定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替硝唑和醋酸氯定,采用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0.1molL-1磷酸二氢钠-乙腈(72:28,用磷酸调节pH为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4nm;流速:1.0mLmin-1;进样量:10μL。结果替硝唑和醋酸氯已定分别在196.6~786.4μgmL-1和97.4~786.4μgm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均为0.999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4%、100.6%。结论本方法简便可行,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氯替含漱液的质量控制。

  • 标签: 氯替含漱液 替硝唑 醋酸氯己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DGMI)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作用、治疗时间窗及相关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tMCAO)模型,缺血1h后ip不同剂量的DGMI(1.25、2.50、5.00、10.00mg/kg),缺血1.5h后血流复灌,再灌注24和72h评价大鼠神经运动功能,72h时测定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以及氧化应激和IL-1β水平;选取DGMI有效剂量5.0mg/kg,分别于再灌注前0.5h、再灌后1、2、3和6h时给药,3d后取材研究药物治疗时间窗。结果2.5、5.0mg/kg剂量的DGMI改善大鼠再灌注24h后的神经运动功能、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增强缺血脑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减弱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降低丙二醛(MDA)、IL-1β水平。DGMI5.0mg/kg在tMCAO大鼠再灌注3h内给药均改善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减小脑梗死体积、减轻脑水肿。结论DGMI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治疗时间窗少于缺血再灌注后6h,其机制与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相关。

  • 标签: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保护 治疗时间窗 氧化应激 炎症
  • 简介:目的研究银杏内酯注射液(GinkgolideInjection,GI)作用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时间窗及对凋亡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Longa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短暂阻塞再灌注(tMCAO)模型,(1)分别于再灌后1、3、6、9hip首次给予GI(2.5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通过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评价动物缺血损伤程度。(2)于再灌注后1hip给予GI(2.5mg/kg),每天给药2次,连续给药3d,分别于再灌注后24、72h取脑检测缺血半影区p53、Bax、Bcl-2、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1)再灌注后1、3h给予GI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评分、减少脑梗死体积与脑组织含水量(P〈0.05、0.01),6、9h给药大鼠脑损伤未见明显改善。(2)于再灌注后1h给予GI显著抑制p53、Bax、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表达(P〈0.05)。结论GI对tMCAO模型大鼠的有效治疗时间在缺血再灌注后3h内;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涉及抑制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

  • 标签: 银杏内酯注射液 脑卒中 治疗时间窗 凋亡信号通路
  • 简介:目的研究西格列汀联合螺内酯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宿州市立医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螺内酯,每次20mg,每天1次;观察组联合口服西格列汀,每次100mg,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肾功能和血脂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h尿蛋白定量和尿白蛋白排泄率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减少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血肌酐和血尿素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的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均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更为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内酯以及西格列汀联合使用有助于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肾功能和控制血脂水平,值得应用推广。

  • 标签: 螺内酯 西格列汀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 血脂水平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3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10%注射用阿替普酶(0.9mg/kg)iv,其余90%在1h内静脉滴注完毕,后给予生理盐水iv,24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试验组48例,在相同方法静脉溶栓后立刻给予银杏内酯注射液,6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连续用药14d,溶栓24h后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用药。所有入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90d记录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记录不良反应事件,治疗后14、90d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1次、检测BI指数1次。按照TOAST分型将两组患者进行分类,并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及小动脉闭塞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用药后90d,试验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试验组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用药后90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BI指数显著升高;而小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银杏内酯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性高,且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脑卒中 静脉溶栓 银杏内酯 阿替普酶 大动脉粥样硬化 小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儿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收治的支原体肺炎小儿患者共96例,按入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n=48)和对比组(n=48),对比组患儿使用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各项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低于对比组,组间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有效率高于对比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比组,统计学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具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 标签: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序贯疗法 小儿支原体肺炎 安全性
  • 简介:目的观察小剂量胺碘酮与螺内酯联合治疗非瓣膜病阵发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10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联合组,各55例,2组都服用胺碘酮,第1周600mg/d,第2周减为400mg/d,第3周减为200mg/d,然后200mg/d维持,联合组加用螺内酯20mg/d,观察2组治疗后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安全性。结果治疗期间有3例退出研究,治疗6个月后2组左心房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12个月后联合组的左心房内径为(35.61±1.78)mm,小于胺碘酮组[(37.23±1.58)mm](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胺碘酮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4.32%、87.65%,低于联合组93.86%、8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85.32%显著大于胺碘酮组72.18%(P〈0.05)。结论胺碘酮与螺内酯联合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的扩大。

  • 标签: 心房颤动 非瓣膜病 胺碘酮 螺内酯 窦性心律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8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余年,再发伴胸痛半月余"于2013年9月2日入院。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渐出现咳嗽、咳痰,痰多为白色黏痰,无明显痰中带血、发热、胸痛、胸闷、气促等。既往给予口服药物或静脉输液抗炎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入院诊断为:1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2右纵膈肿物查因:肺癌?;3下咽部肿物查因;4肺部感染;5右肺尖继发性肺结核。

  • 标签: 溴己新 氨溴索 交叉过敏反应
  • 简介:病例:患者,男,47岁。因“被人打伤后头痛头晕1天”于2015年1月15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正常,神志清楚。左额部、面部及左手背皮肤挫伤,左腰部有压痛,右手环指中节肿胀明显,触痛,其余未发现明显异常阳性体征。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既往体健,无食物药物过敏史。人院给予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以下简称法舒地尔)和单唾液酸四糖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以下简称神经节苷脂)改善头痛头晕症状。1月15日未出现明显药品不良反应。

  • 标签: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 眼结膜炎 药品不良反应 头晕症状 药物过敏史
  • 简介:目的:研究二甲氨基乙氧基银杏内酯B甲磺酸盐(RNGB)对谷氨酸致原代培养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RBMEC)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测定MTT、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研究RNGB对谷氨酸(Glu)造成RBMEC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1mmol·L^-1的谷氨酸对原代培养的RBMEC产生明显的损伤.RNGB高浓度组(10μmol·L^-1)和中浓度组(3μmol·L^-1)明显对抗谷氨酸对RBMEC的损伤作用,抑制LDH的释放,增加SOD活力,降低MDA含量。结论:RNGB对谷氨酸所致原代培养的RBMEC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标签: 二甲氨基乙氧基银杏内酯B甲磺酸盐 谷氨酸 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保护作用
  • 简介:1例50岁男性患者,既往体健,因脑外伤入院,诊断为"慢性硬膜下血肿"。入院后给予止血、抑酸、抗炎、营养神经、增强免疫药物治疗。8d后在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糖神经节苷脂钠(100mg,ivgtt,qd)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寒战、高热,第10天逐渐出现四肢无力,第11天四肢无力加重伴呼吸困难,诊断为格林-巴利综合征,考虑为静脉滴注单唾液酸四糖神经节苷脂钠所致,给予停用单唾液酸四糖神经节苷脂钠,同时给予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35g×4d,ivgtt,qd),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100mg×14d,60mg×2d,40mg×2d;ivgtt,qd),辅助康复训练治疗,遗留严重四肢运动功能障碍,间断呼吸机辅助呼吸。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注射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格林-巴利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