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全国各地普遍依托社区矫正工作的整体框架,对未成年犯罪人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制度建设和实践工作中都存在着诸多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成年犯罪人社区矫正的法律体系、矫正项目、适用比例及范围等内容提出完善建议,以期降低未成年犯罪人的再犯罪率,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 标签: 未成年犯 社区矫正 问题 完善
  • 简介:当前,个别地方在校未成年学生犯罪问题较为突出,犯罪率、犯罪类型及方式发生了新变化,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应高度重视,研究对策,进行有效地预防和治理。本文从研究在校未成年学生犯罪的特点入手,剖析了在校未成年学生犯罪的原因,重点研究了预防和治理在校未成年学生犯罪的对策,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指导作用。

  • 标签: 在校未成年学生 犯罪 预防和治理对策
  • 简介:成年人犯罪具有团伙性、突发性并有低龄化趋势的特点,在治理对策上要坚持预防为主原则,采用分层、多形式教育方式,以达到增强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的目的。

  • 标签: 未成年人 犯罪特征 原因 对策
  • 简介: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进行了“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通过对这次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发现,未成年犯在家庭背景方面,亲子分离问题凸显,家庭生活更为困难;家庭关系方面,父亲与母亲关系最差,四成以上未成年犯恨父母;家庭成员素质方面,父母文化程度和道德素养偏低;家庭教育方面,父母教育观念陈旧、教育行为偏颇。研究认为,未成年犯家庭问题的症结是对未成年人权利的漠视,未成年犯最大的家庭问题是家庭功能不良和缺失而非家庭结构缺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当强化对家庭的社会支持。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 犯罪预防 社会支持
  • 简介: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对于犯罪时未成年而审判时已成年的被告人,由于其犯罪行为给被害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附带民事赔偿责任应由其本人承担,还是由其原法定监护人承担的问题,目前有关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方面的法律、司法解释尚没有明确规定,在审判实践中一直存在不同做法和争议,从而造成执法上的不统一。对这一问题,应当区分情况进行处理,对于被告人有经济能力的,应当由其本人承担赔偿责任,没有经济能力的,应当由其本人和原法定监护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被害人获得赔偿的权利,有利于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妥善处理。

  • 标签: 犯罪时未成年 审判时已成年 附带民事赔偿责任
  • 简介:全国未成年犯调查结果显示,侵财犯罪近七成,居各类犯罪之首。侵财犯罪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与同类不良行为高度相关,团伙抢劫比例最高,犯罪时平均年龄不满16岁,多数与本人和家庭经济状况无显著相关。分析认为,未成年人侵财犯罪是贪图享受和追求虚荣的价值观、哥们义气和不良交往、社会舆论引导偏颇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侵财犯罪预防需着力防微杜渐,未成年人理财教育刻不容缓。

  • 标签: 未成年人 侵财犯罪 相关因素分析 犯罪预防 理财教育
  • 简介:成年人是国家重点关心和保护的群体。虽然我国颁布了众多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但在武力执法中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并未受到关注,国际法和国外法亦无此关切。根据未成年人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创伤机制,未成年人近距离感知武力执法将对其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引发其成年后的违法犯罪行为。故而,要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建构武力执法时的未成年人保护的“回避”法律制度势在必行。实施这一制度,警察应当加强日常战术演练,充分评估事件的紧急性和现场的复杂性,遵循最后武力手段原则。

  • 标签: 未成年人 心理健康 保护 武力执法 回避制度
  • 简介:本文运用2010年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研究发现,未成年犯偏好武打、警匪电视片,有暴力行为者达六成以上;七成以上未成年犯接触过淫秽色情信息,近八成来自网络;未成年犯接触不良媒介年龄最低6岁,初中比例最高;近四成未成年犯每天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八成左右主要是玩游戏、聊天。研究认为:大众传媒不良信息传播催生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改善未成年人生存环境和传媒内涵比营造外部环境更重要;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提升媒介素养是应对大众传媒新挑战的最佳选择。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大众传媒 互联网 媒介素养 犯罪预防
  • 简介:成年人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出现了许多新动向新特点。如何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法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的良好品行具有五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未成年人 预防犯罪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 简介:运用2010年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第一手资料,分析了社会交往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研究发现:未成年犯八成以上属共同犯罪,一半以上同伙关系早已形成;近八成未成年人犯罪与朋友有关;六成以上未成年犯结交过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未成年犯的交友倾向是最青睐“讲义气”、“有相同兴趣”的人;首选“有知心朋友”为最大幸福。研究认为,不良交往增加了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可能性,家庭、学校教育功能的不良或缺失加剧未成年人不良社会交往,提出同伴教育这一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新思路。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共同犯罪 社会交往 犯罪预防 同伴教育
  • 简介:问:我亲侄子在三岁时父母遇车祸去世,经众亲属商议,侄子由我抚养,同时,他父母的全部遗产归我所有。我将侄子抚养成人后,他突然受人挑拨,向我索要父母的全部遗产,我该怎么办?答:孩子有权继承父母遗产,众亲属此前达成的财产归叔叔所有的协议无效,因众人无权擅自处分您侄子继承来的财产。但是,您有权要求您侄子支付这些年为抚养他所支出的抚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

  • 标签: 抚养费 遗产 成年 父母 教育费 医疗费
  • 简介:2012年上半年,性侵害少女案件纷至迭来。填膺,怒发冲冠;另一方面,扼腕叹息,悲歌嗟叹。春之花在无良摧残下调零!谩骂者有之,谴责者有之,反思者有之。一方面,义愤甚至有人悲观地感慨:恤幼之善在物欲膨胀中沦落,青从2009年的“习水嫖宿幼女案”,到2012年的“丽江嫖宿幼女案”,再到最近沸沸扬扬、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河南永城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强奸未成年少女”和“浙江永康嫖宿幼女案”,性侵害未成年少女的案件一次次掀起舆情风暴,把“嫖宿幼女罪”推入一轮又一轮的存废之争的舆论漩涡中。一个个看似孤立的性侵害未成年少女的犯罪案件,背后隐现着犯罪无良需求、刑事立法缺陷、刑事司法偏差等相互关联的逻辑链条。

  • 标签: 未成年人 性权利 犯罪案件 保护 理性 网络舆情
  • 简介:新修改通过并已实施的《工会法》中有“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的表述。其中“未成年工”的提法与《劳动法》第2章第15条“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的规定是否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因为“未成年工”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是两个概念,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 标签: "未成年" 童工 区别 法定年龄 合法权益 《劳动法》
  • 简介:尽管理论界对于未成年犯是否能够适用罚金刑莫衷一是,司法实务界却对其予以了肯定。目前,关于未成年犯适用罚金刑的法律法规是相当不完备的,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和健全:以专章专条的形式将未成年犯与成年犯相区别,明确未成年犯罚金刑代缴主体和执行主体、规定未成年犯缴纳罚金的最高额、扩大罚金刑适用的方式、增加未成年犯综合评价的因素,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罚金刑易科制度,引入社区服务这一非刑罚措施并将其"本土化",以期实现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感化和挽救。

  • 标签: 未成年犯 罚金刑 适用 完善
  • 简介:<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精神面貌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观。然而,由于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重要时期,中西文化、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潮发生激烈碰撞,给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带来了一定的消极或负面影响。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未成年犯罪 青少年犯罪 发展趋势 社会治安 中西文化
  • 简介:因为未成年人年龄较小,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其犯罪也具有一定特殊性,对未成年犯的管理应当基于有利于未成年犯的原则。与成年犯相比,未成年犯应当享有更多的权利,未成年的权利保障应当包括立法保障、司法保障和家庭、社会保障等。

  • 标签: 未成年犯 权利 权利保障
  • 简介: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事实上确立了合适成年人制度,实现了该制度的法治化。然而,此制度存在立法逻辑不够严谨、制度设计不够合理等理论困境。完善合适成年人参与机制的具体对策包括:树立"国家亲权"与教育刑理念,制定合适成年人制度的相关规则,设立一个合适成年人专门机构,优化合适成年人制度的物质系统。

  • 标签: 合适成年人制度 国家亲权 教育刑
  • 简介:社区矫正(Community-basedCorrections),亦称“社区矫治”或“社区处遇”,它是一种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教育改造罪犯的方法,是所有在社区环境中管理、教育、改造罪犯方式的总称。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而言的刑罚执行方式,社区矫正的基本涵义在于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区别于监禁矫正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不使罪犯与社会隔离并利用社区资源改造罪犯。社区矫正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伴随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的犯罪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西方国家,犯罪率居高不下,监狱人满为患,而作为监禁刑主要场所的监狱,又不可能无限扩大。随着先进行刑理念的生成和普及,西方国家开始探索行刑社会化问题,他们对一部分被判处轻刑的罪犯,以放在社区中矫正取代监禁矫正,不仅降低了行刑成本,也收到了较好的改造效果。到上世纪80年代,适用社区矫正的国家越来越多,有些国家适用社区矫正的非监禁刑数量已大大超过监禁刑数量,在欧美国家更是发展迅猛,目前英、美、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社区矫正已经比较成熟。

  • 标签: 未成年罪犯 社区矫正 刑罚执行方式 改造罪犯 监禁矫正 国家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