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身麻醉(全麻)患者低体温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PACU内的10 341例全麻患者资料。根据在PACU期间是否发生低体温,分为低体温组和非低体温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年龄和性别后,纳入低体温组336例,非低体温组336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CU期间发生低体温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2019年PACU内发生低体温339例,发生率3.3%。低体温组年龄(54.1±17.1)岁,男156例,女180例;非低体温组年龄(53.1±16.0)岁,男156例,女18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种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PACU期间非低体温组比较,低体温组患者体质指数(BMI)[(22.8±3.5)kg/m2比(24.7±4.2)kg/m2]、基线体温[(36.3±0.5)℃比(36.5±0.5)℃]较低,麻醉时间[(4.4±1.6)h比(3.2±1.5)h]、手术时间[(3.1±1.4)h比(2.1±1.3)h]较长,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输液量较多(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血量大(L)(OR=5.361,95%CI:2.863~10.037,P<0.001)、俯卧位手术(OR=3.653,95%CI:2.104~6.342,P<0.001)、麻醉时间长(h)(OR=1.421,95%CI:1.227~1.646,P<0.001)、全身麻醉+神经阻滞(OR=1.708,95%CI:1.026~2.843,P=0.039)是PACU期间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高BMI(OR=0.849,95%CI:0.801~0.900,P<0.001)为独立保护因素。结论PACU期间全麻患者低体温仍较常见,需给予足够的重视,识别高危患者,针对低体温的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 标签: 麻醉,全身 麻醉后恢复室 低体温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中使用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效果产生的影响。方法在我院妇产科手术患者中,选择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的90例患者,将其分为三组,每组患者30例,1组患者进行麻醉时注药速度为10s,2组患者进行麻醉时注药速度为15s,3组患者麻醉时注药速度为20s,对比三组患者MAP变化情况以及镇痛T6平面出现时间,还有运动阻滞评分以及镇痛最高平面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的运动阻滞情况,以及最高平面的差异不明显,而1组患者镇痛平面T6出现的时间以及最高平面出现的时间均比3组短,同时镇痛平面出现时间也明显短于2组,差异P<0.05。三组患者最低血压值相近,而1组比3组出现时间短(P<0.05)。结论对于进行腰-硬联合麻醉的患者,注药速度控制在10-20s之间能够提高麻醉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同时延长运动阻滞等情况的持续时间。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不同注药速度 麻醉效果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在分娩镇痛时对母婴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至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拟行分娩镇痛的健康初产妇10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Ⅰ或Ⅱ级。身高150~175 cm,体重50~90 kg,孕周37~45周。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镇痛组(P组,n=50)和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镇痛组(D组,n=50)。硬膜外腔穿刺成功后P组作硬膜外置管;D组用27号腰麻穿刺针刺破硬脊膜到达蛛网膜下腔(确定标准:有脑脊髓液流出),再拔掉穿刺针,作硬膜外置管;两组均予0.1%罗哌卡因+0.25 μg/ml舒芬太尼方案的硬膜外分娩镇痛。评定注药前、注药后30 min内每次宫缩时,以及注药后30、60、90 min及停止用药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各产程情况、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增加病例数、两组产妇自控镇痛泵(PCA)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及罗哌卡因用量和镇痛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新生儿情况等。结果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及镇痛并发症(恶心呕吐、瘙痒、分娩后头痛、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胎儿胎心减速发生率及新生儿Apr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组PCA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罗哌卡因用量及缩宫素使用增加率分别为(8.6±2.5)次、(29±4)μg、(105±15)mg、28%,D组分别为(4.6±2.1)次、(23±4)μg、(88±12)mg、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63、7.024、6.509,χ2=4.159,均P<0.05)。P组在镇痛后前4次宫缩VAS评分分别为(7.9±1.1)、(6.8±0.9)、(5.6±0.8)、(4.5±0.8)分,均显著高于D组的(6.8±0.7)、(4.7±0.8)、(3.5±0.8)、(2.9±0.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66、12.332、13.125、10.643,均P<0.05)。P组镇痛90 min、停药时的VAS评分分别为(2.7±0.6)、(2.9±0.7)分,明显高于D组的(2.4±0.6)、(2.5±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00、3.068,均P<0.05)。结论采用硬脊膜穿破硬膜外阻滞技术行分娩镇痛较传统硬膜外技术能提供快速、有效的镇痛效果,镇痛药物用量少,且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 标签: 分娩疼痛 镇痛,硬膜外 镇痛,产科 硬脊膜穿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吗啡用于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PCEA)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硬膜外自控镇痛术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探讨。方法选取我院62例待分娩孕妇,将其随机分组。结果治疗组顺产率90.32%,对照组74.19%。结论采用无痛分娩孕妇,可以提高顺产率。

  • 标签: 硬膜外自控镇痛术 无痛分娩
  • 简介:摘要由于大部分眼科手术在局部麻醉(球后阻滞或者表面麻醉)下完成,麻醉操作由手术医师兼顾,从而导致眼科麻醉经验不够,影响了眼科麻醉的质量与效率。笔者认为,做好眼科麻醉需要帮助患者做好术前准备,充分利用声门上通气技术和清醒镇静技术,完善B超引导的眼部区域阻滞技术,加强与眼科手术医师的合作交流,从而满足眼科手术患者对舒适化的麻醉要求及适应日间手术的发展趋势。

  • 标签: 麻醉 眼科学 清醒镇静 球后阻滞
  • 简介:摘要随着当今不断转变的医学模式,对县级麻醉医师的专业也有特殊的要求。本文阐述了不同时段县级麻醉医师对围手术期的责任要求,分别为术前观看患者,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出最佳麻醉方案,严格遵守知情同意原则,严格遵守医疗保护性制度,保障患者在手术后可以自然舒适的苏醒及心理抚慰。具体分析如下。

  • 标签: 围手术期 麻醉医师 责任探讨
  • 作者: 杨冲锋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16-12-22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16年第12期
  • 机构:[摘要]目的:比较全凭静脉麻醉与吸入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2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63例为研究组给予全凭静脉麻醉;另63例为对照组给予吸入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的自主呼吸时间、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组的术后认识功能评分低于术前及对照组,同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研究组的POCD发生率与麻醉满意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老年患者手术治疗中应用麻醉后可能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但与吸入麻醉相比,全凭静脉麻醉缩短了术后复苏时间,减轻了疼痛,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利于其早日康复,值得推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在2016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40例接受麻醉治疗的患者,按照不同护理管理方法分为实验组(70例,应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和对照组(70例,应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接受麻醉治疗的患者躁动发生率、并发症(恶心呕吐、心率异常以及低氧血症等)发生率、平均苏醒时间。结果实验组接受麻醉治疗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并发症(恶心呕吐、心率异常以及低氧血症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接受麻醉治疗的患者平均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躁动发生率,缩短苏醒时间。

  • 标签:
  • 简介:1844年12月10日,美国牙医韦尔斯看到有人在街头进行吸笑气(学名氧化亚氮)表演,受到启发,于是让他的学生吸入一些氧化亚氮,为其拔除了一颗病牙,而患者却一点儿也感觉不到疼痛。然而,在另一次使用氧化亚氮做拔牙手术时,由于麻醉深度不足,拔牙时病人痛得大叫不止。

  • 标签: 麻醉剂 发明权 氧化 患者 病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