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4 个结果
  • 简介:含[+属性]动词和属性句洪波0.1汉语的性质形容词是表示属性的,动词中有很大一部分也能表示属性,能表示属性的动词都含[+属性]语义特征。不过含[+属性]语义特征的动词不一定仅含此一种语义特征,因而不能把含[+属性]语义特征的动词称为属性动词。我们把...

  • 标签: 表示属性 非自主动词 语义特征 心理状况 “三个平面”理论 动词构成
  • 简介:<正>“言”在《诗经》中有当“我”讲的,历经两千余年的纷争,似乎已被否定。但也有人对此仍然持有异义,他们详引旧注,或兼用音理,对“言’字的“我”作了论证。本文想通过语法与语境的考察来确定“言”的“我”,作为对前人的一点补充。《诗经》中作“我”讲的“言”全部出现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之前。这样的“言”在《诗经》中共有三十九个,分别处于《葛覃》等二十首诗中。对这些诗作穷尽性的考察并旁涉他诗,可以从三个方面对“言”的“我”加以论证。

  • 标签: “言” 小雅 主语 《诗经》 对举 定语
  • 简介:<正>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语文词典,理应是一部历史语文词典。它必须尽可能全面收录该语种古往今来出现过的语词,和进入普通语词的专科词语,以词典的表述形式从形声诸方面反映每一词语源流演变的轨迹,并从中展现该语种的历史概貌。所以一部历史语文词典不仅是册知识性的工具书,还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的学术著作。

  • 标签: 语文词典 义序 词义运动 多义词 历史流变 历史概貌
  • 简介: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了单位词汇的新获得机制,解释了语际共性和语际差异现象,揭示出单位词汇的新获得与人类认知心理及民族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 标签: 认知 语际共性 语际差异
  • 简介:文章认为,由词性(或语法功能)不同导致词义变化而形成的不同的词义,可称之为“词的功能”。词的功能包含在词的“语法组合”的全部过程中,体现在诸多层面上:一是词的词性层面,即词性的变化(或兼类)对词义的影响;二是词的句法功能层面,即词充当句法成分的改变对词义的影响;三是词的组合搭配层面,即词的搭配关系对词义的影响。

  • 标签: 语义 语法 词的功能义 层次分析
  • 简介:鲁迅先生曾云:“小说和戏曲,中国向来是看作邪宗的。”特别以有元一代的曲家作品为甚,虽然诸人粉墨登场,其作光辉灿烂,南呼北应,擅一代文学之胜,成铺天盖地之势,但“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遂使一代文献,郁湮沉晦者,且数百年”。由此,唯钟嗣成《录鬼簿》问世,才使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家族趋于完整,才使鄙弃不道的戏曲具有了史家不朽的价值。对于《录鬼簿》的地位、意义、内涵等,名家公论极多,但对于首部比较系统辑录曲家和作品的要籍,何以以“鬼”称之,却罕有专家论及。本文不揣浅陋,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录鬼簿》之“鬼”作一解读。

  • 标签: 《录鬼簿》 “鬼” 古代文学艺术 比较系统 钟嗣成 戏曲艺术
  • 简介:汉语的语义范畴是个大问题,也是个人们长期力图解决的老问题。我们认为汉语的语义范畴由三个平面构成:概念平面、文化平面、语用平面。本论阐释词语的文化平面。

  • 标签: 文化义 语义范畴 汉语词语 概念义 语用义 阐释
  • 简介:<正>陈承泽《国文法草创》在第二章的步条脚注中说:“《公羊》《谷梁》之文……多用意动、致动,世人颇有喜其奇崛者。”(12页,商务印书馆,1957)此语甚是,两书中意动、致动(使动)用法可谓俯拾即是。只是有一些词(其中包括名词、副词、介词、动词)也用作动词,然细味其,既非意动,也非使动,而是带有“称[记、言]”。正如《马氏文通》所说:

  • 标签: 马氏文通 公羊 动词 带宾语 大夫 介词宾语
  • 简介:<正>在探讨双语词典的译时,人们较多谈论译的方法与译的准确性,而较少注意到译中的词性问题。语义三角(见图)告诉我们:词通过所指内容指称所指对象。

  • 标签: 双语词典 词性 语义三角 对应词 准确性 名词指称
  • 简介:<正>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对汉语同源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词汇研究中的重点之一。清代学者在寻找词语之间的语源联系时,曾提出了很有影响的“就古音以求古,引申触类,不限形体”。近人黄侃亦言“音相近者往往相近”、“凡相类者多同音,其相反相对之字亦往往同一音根”。力的“凡音义皆近,音近同,或近音同的字,叫做同源字”的说明是颇有代表性的。张世禄也说到:“所谓同源词,是指音近通或音同义近,

  • 标签: 同源词 义素 源线 词义 概念义 音近义通
  • 简介:词典应当怎样排除词语的偶发季素彩偶发是语言的“味之素”、“保鲜剂”和“增长灵”。正是由于有了它,语汇才得以不断丰富,语义才得以不断发展,辞书才得以不断保持随时代脉搏跳动的活力。然而,也正是由于有了它,给辞书编纂者、尤其是规范型语词词典编者带来了极...

  • 标签: 偶发义 《现代汉语词典》 偶发词 语文词典 普通话 比喻义
  • 简介:<正>一、研究言语义的重要性语言既然是人们的交际工具,那么语言工作者就应重视语言的交际效能的研究。自从索绪尔明确提出要区分语言和言语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布拉格功能学派除外),以至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都是只研究语言系统本身,而不研究言语系统。由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各种语言学派的语言观中都或多或少地割裂了语言和言语的联系,割断了语言与外部的一切联系,抛弃了语言作为社会现象所依托的社会,忽

  • 标签: 言语义 语言义 语言运用 交际对象 言语交际 语境
  • 简介:<正>二同条,又称一训二、一名两读、一条两解,即不同义项的若干被释词错列于同一条中,而共用一个释词训解,该释词的两个义项分别对应于一条中的两组被释词。如《尔雅·释诂》:“治、肆、古,

  • 标签: 被释词 尔雅 郭璞 义项 王引之 王氏父子
  • 简介:<正>上海《解放日报》曾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要治一治"气管炎"》,初读标题,以为是谈医说药的文章,既而读论述内容,原是针砭某种时弊,劝戒有些人不要由于夫人干预"朝政"而影响工作的,才知道是"妻管严"的谐音。"妻管严"者,惧内也。读罢不禁哑然失笑,赞佩作者命题风趣幽默,寓庄于谐。不直说本字,而借同音字来代替,"转了一个弯子",让人先不解、后会意,有一种说"俏皮话"的效果。古人有借音以对仗的。如:"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孟浩然《裴司士见访》)借"杨"作"羊",与"鸡"相对。"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

  • 标签: 义谐音 生义 谐音小札
  • 简介:文章时表示空间运动意义的动词“上”、“下”的用法进行了多视角的、贯穿古今的系统化的描写。共分四段:一、导言。着重指出“上”、“下”的用法都与它们的最初引申“升”、“降”与“优”、“劣”密切相关。二、空间的客观因素决定“上”、“下”的使用。从高低、方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着重揭示出古人观念以南为上、北为下(恰与个相反),因而在二词的使用上与今人相参差的现象。三、心理的主观因素决定“上”、“下”的使用。主要论证了“高攀”用“上”、“低就”用“下”的规律,阐发了“上农村锻炼去”与“下农村锻炼去”之类(短语)语义略同而心理前提有异的语言深层次问题。四、语言习惯决定“上”、“下”的使用。主要论列二词使用的不整齐局面。比如:“下饭店”可说,而”“下商店”不可说;“上车间”与“下车间”虽表示相同的运运趋势,但二者的(优劣)背景不同;“东行曰下”,但只可说“上东方”而不可说““下东方”,等等。最后,还就“下扬州”与“上扬州”等例提及语体色彩的古今雅俗对于二词使用的影响。

  • 标签: “上” 空间因素 处所宾语 语言习惯 专有名词 心理因素
  • 简介:任何语符从无绝对值,只有相对值,尤其是就对偶词而言.每双对偶词都是一对多义集结,实际上也是一个词语族.其具体意义只有在其搭配和语境中才能得到揭示,才能明晰.本文讨论了常用对偶词的语义内涵及外延,作出了较为细致的语义分析,旨在通过这些具体分析,揭示对偶词的具体意义及其隐含意义和某些隐蔽文化内容.希望能有助于语言教与学.

  • 标签: 对偶词 相对义值 多义集结
  • 简介:文言文中有些意义相近的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演变成了一个有着固定意义的词。正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往往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差别,使得我们对文言文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片面的。如果弄清了它们之间的差别,则有利于我们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现举例说明:

  • 标签: 现代汉语 文言文 韩非子 固定意义 古汉语 文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