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外交官夫人爱上中国文字1961年,28岁的瑞典姑娘塞西莉亚·林德奎斯特随时任外交官的丈夫来到中国。为了入乡随俗,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字,林西莉。55年后,笔者见到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她还是如同这个名字一样,透着一股活泼和俏皮。

  • 标签: 瑞典人 汉字 中国文字 入乡随俗 外交官 中文名
  • 简介:由马文蔚先生书写的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等汉字,从第一套人民币一直用到最近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先后沿用了50余年。

  • 标签: 第五套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 先生 发行 书写 汉字
  • 简介:2000年第4期刊登蔡志新先生的文章,叙述我国近代实业家、美籍华人李国钦早年求学、探矿、创业的奋斗经历,给人启迪至深.唯文章题目和文内多处强调,汉字"钨"的发明人是李国钦,在李之前,汉字中没有"钨"字,是李于1915年创造了这个"崭新"的汉字"钨"等.这些说法是不准确的.

  • 标签: 发明人李国钦 汉字钨 钨发明人
  • 简介:<正>13世纪,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薛禅汗,蒙古统治者经过大约70年的战争,把全国置于其统治之下,建立了统一的大元国。众所周知,在我国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中,元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因为元朝由蒙古大汗和蒙古诺颜所统治,所以在汉文史籍中,蒙古族姓氏、地名、人名以及其它蒙古语词大量的得到记载。如今,这些记载成

  • 标签: 蒙古人 汉文史籍 蒙古语 大元 八思巴文 钦察
  • 简介:19世纪中叶,最初由欧洲发起并逐渐向欧洲以外地域推广的现代化运动开始波及东亚。与中国不同,在经历了最初的徘徊之后,日本转而坚定走上欧洲现代化历程。这一努力方向使得日本很快便面临如下问题:用怎样的语言对民众实施教育。而近代日本语言的改良首先面对的便是如何对待自己语言中的汉文抑或汉文字这一问题。于此,民间舆论开始分化:是全部废除汉文字,还是对汉文字的数量进行适当删减。通过本文的观察可知,在近代教育尚未完全展开的19世纪60年代末,主张以假名文字或洋文字为国字的激进改良者的提案并不能得到政府抑或民间的回应,即便如福泽渝吉般的温和改良者所提出的倡议也不能有效激起社会的反响。日本文字的改良尚有待于具有初步近代西方意识的知识者的成批涌现,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改革的基础力量。

  • 标签: 汉字 汉文 近代日本语言 改良
  • 简介:本文以考证《学令》先读经文条为中心,对古代中国讲学的形成及其传至古代日本后的演变这一过程加以探讨。首先,《学令》先读经文条所见之讲学,由学生背诵经注的"读者"课程与他们听博士解释经注的"讲者"课程组成,课程中学生无需以书籍为媒介。这一点已由宋版单疏本的特殊格式证明。其次,通过分析山东省诸城县前凉台画像石墓的讲学图及四川省成都站东乡青杠坡三号墓的讲学图(均为东汉晚期),证实前者与"读者"课程相对应,后者与"讲者"课程相对应,说明学令讲学式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在古代日本7世纪后半期创立"大学"时,引进了唐代讲学。据四国德岛县观音寺木简、正仓院文书及《令集解》等资料可知,当时以音读(汉语发音)为前提的"读者"课程并不盛行,而以汉文训读为基础的"讲者"课程却发展迅速。这与重视读者(帖试)的唐代国学正相反。平安时代中期以后,学令讲学式逐渐衰落,只用汉文训读讲解经书的"讲书"方式得到普及。如上历史过程确定了日本中国学的特色与局限。

  • 标签: 古代日本 汉字文化 中国学 明经 东汉晚期 帖试
  • 简介:汉字可以是这种写法吗?我想,就表达和抒发而言,这种写法未尝不可.汉字为象形文字,原本是许许多多仓颉们对于天地万象的观察与描摹,而描摹乃抽象,抽象即线条,线条成象形,甲骨、金篆乃至渐次演进的隶、楷、行、草者是也.

  • 标签: 象形文字 写法 描摹 抽象 线条 仓颉
  • 简介: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发现以来,学术界就其年代、性质等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热烈讨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看法。对于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目前大家多认为其年代在殷墟文化一、二期左右①,青铜器应当是在本地铸造②。

  • 标签: 青铜器 三星堆遗址 纹饰风格 殷墟文化 祭祀坑
  • 简介:17世纪二三十年代,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众西迁至额济勒河(伏尔加河)流域,建立土尔扈特汗国。土尔扈特汗国汗、诺颜、贵族及大臣处理汗国内外军政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均需钤盖印章以为凭证。从现收藏于各国档案馆的档案来看,土尔扈特汗国历任汗、

  • 标签: 土尔扈特部 官印 汉字 修行 政治 佛教
  • 简介:通过以《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为例,借鉴“传播学派”、“历史地理学派”等理论与方法,考察其在汉字文化圈的传布与相关问题。盖以此经虽属伪经,然宋以后传本不少.西夏、辽、金乃至朝鲜、日本、越南均保存有许多版本,甚至还有回鹘文本的保存。经考察,我们发现其流行阶段与传播路线呈现:唐宋时期,以西北为主,从唐代敦煌写本,西夏、辽的刻本,金的石刻经幢,到南宋的雕版印刷为一阶段;明代大量刻本印行普及,并透过传输,进入东北亚的朝鲜、日本,东南亚的越南,为东亚汉字文化圈接受而有翻刻、谚解,此为另一阶段。

  • 标签: 《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 敦煌写本 传播学派 观音信仰 灵验故事
  • 简介:2005年9月7日至15日,土族作家、书法家桑吉仁谦先生的"作为过程的汉字艺术"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展出.国家民宗委、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领导和书画界的知名人士参加了开幕式.

  • 标签: 艺术馆 书法家 北京 汉字 土族 天祝藏族自治县
  • 简介:19世纪80年代,在日本,西学、汉学之争仍是焦点。当时有些人以为,欲兴近代教育,当废弃汉字;若废弃汉字,日本恐将与自己通过汉学建立起来的学术思想发生割裂。而在民间舆论未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之前,于文字文体改良,日本政府虽做了些许尝试,但对于汉字汉文的态度并未做出改变。反映在小学教科书的编纂上就是,虽然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尽量不用汉字,代之以假名,但就小学阶段所应掌握的汉字数量而言,并未减少,只不过汉字学习被集中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这一现象印证了日本政府在这一时期,对于汉字汉文何去何从,仍保持着谨慎态度。

  • 标签: 日本明治 汉字汉文 西学 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