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国内缺血性脑卒中诊治及预防指南,对于抗凝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建议:(1)建议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防治方面,应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2)提及凝血酶抑制剂(如阿加曲班)等新型抗凝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3)推荐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源性脑栓塞的预防。近年来研发出很多新型抗凝剂,我们拟对新型抗凝剂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抗凝药 卒中 因子Xa 维生素K
  • 简介:摘要护患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患矛盾日趋突出和加剧,医疗纠纷的发生呈逐步上升,而大部分导火索是护患关系紧张而致。护理人员必须通过提高护理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增强主动服务意识,保持良好的护理工作形象等措施来创建良好的新型护患关系。

  • 标签: 新型护患关系 探讨
  • 简介:在临床很多外科系统手术后患者需做引流管护理,观察引流量,为术后患者的病情判断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在临床准确掌握和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很重要。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在为术后患者的引流管护理过程中,使用通常采用的储液袋,由于塑料软质袋形状不固定,实际容量和储液袋上的刻度相差较大,不能准确记录引流量,达不到为手术后提供观察参考的目的。

  • 标签: 引流瓶 引流管护理 制作 术后患者 临床实践 外科系统
  • 简介:本文详细阐述了新型葡激酶的结构、作用机理和改构现状.葡激酶是一种溶栓剂,具有纤维蛋白选择性好、溶栓效率高、价格经济等优点,但作为细菌源蛋白质,葡激酶用于患者会产生中和性抗体,严重影响它的治疗效果和反复应用.目前对葡激酶的研究主要致力于结构改造,减小其免疫原性,提高疗效.

  • 标签: 葡激酶 细菌源蛋白质 免疫原性 过敏反应 溶栓剂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02-1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2期
  • 机构:来自美国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利用名为6-thiodG的小分子就可以实现靶向作用端粒的目的,这种小分子可以利用细胞的生物钟来靶向作用并且杀灭癌细胞,抑制癌症发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众多的生物活性因子,调节血液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和发展。使如:(1)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肝素样葡萄胺聚糖,增强抗凝血酶川的活性,抑制凝血系统功能;(2)内皮细胞合成并直接释放大量的t-PA,也可通过合成并释放NO、PGI2间接促进内皮细胞释放t-PA,抑制PAI-1,从而增强纤溶系统功能,(3)内皮细胞表面具有ecto-ADP酶,内皮细胞可合成并释放一氧化氮和类花生酸类活性因子,均可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因此,通过调节内皮细胞功能,达到抗血栓目标,是目前抗血栓药物研究发展的方向。我国中医药研究表明,大量植物来源的单体化合物具有确切的抗血栓作用,这些化合物的安全性好,因此,发展纯天然的抗血栓药物是目前研制新型抗血栓药物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室系列研究发现,中药单体化合物虽然安全性好,但疗效往往不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多种单体化合物在联合使用时,疗效大大增强,用药量大大降低,例如,我们研究了两个活血化瘀类中药和一个理气化瘀类中药中的三个单体合物A、B和C,此三个化合物均可调节内皮细胞功能,但药理作用环节不同,分别为促进NO的释放,促进PGI2的释放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联合使用时,剂量分别为0.05,1.0和1.0mg/kg即可产生显著的抗血栓作用,比单味药物的有效剂量低20-100倍或以上,为发展有效,安全,适于长期使用的纯天然口服抗血栓新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新型抗血栓天然药物 血栓 抗血栓药 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软镜治疗上尿路结石的手术配合。方法总结2014——2016年共25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使用输尿管软镜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手术方法。结果25例手术患者成功,手术平均时间约65分钟,术中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组合式输尿管软镜是目前最先进、损伤最小的、弯曲度最大的输尿管镜。熟练掌握书术中配合及仪器的保养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 标签: 输尿管软镜 钬激光 手术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一线和二线抗结核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结核病患者逐渐增多。我国是全球 22 个结核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耐药肺结核病例数位居全球首位,结核病治疗面临严峻挑战,其治疗亟需研发出疗效确切、依从性更好的新型抗结核药。近年来,在国内外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抗结核新药的研发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此类药物具有较好的杀菌抑菌作用,治疗疗程短,不良反应小,且不与其他抗结核药物产生交叉耐药。但其中大部分新型抗结核药物仍在临床实验中,仅少部分已应用于临床,所以开发出更加有效的新型抗结核药物仍是目前抗结核治疗的难点与重点,本综述将主要阐述目前国际上所研发出来的新型抗结核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及研究进展等情况。

  • 标签: 新型药物 抗结核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多功能床头卡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0例病人随机分两组分别使用新旧两种床头卡,比较两组病人的遵医行为、病情知晓率、饮食营养知晓率、差错事故发生率、对医护人员满意率。调查医生、护士各50名使用两种床头卡的满意度。结果新床头卡组病人的遵医行为、病情知晓率、饮食营养知晓率、对医护人员满意率均高于旧床头卡组;差错事故发生率低于旧床头卡组。医生、护士对两种床头卡的满意度有明显差异(p<0.05)

  • 标签: 床头卡 应用
  • 作者: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免疫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医药前沿》 2015年第15期
  • 机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展示了一种他们开发的新型化合物——“分子镊”,经在动物身上的初期测试显示,它能安全地预防有害的蛋白质聚集。人们已知与蛋白质聚集有关的病症至少有30多种,包括糖尿病、癌症、脊髓损伤、老年痴呆、帕金森症等。这一发现为开发出治疗相关疾病的新药带来了希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人工骨Osteoset在骨缺损、骨不愈合及骨肿瘤、骨囊肿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对植入新型人工骨Osteoset的手术患者进行疗效分析及骨愈合时间的分析。结果40例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无红肿渗出。人工骨与自体骨混合组术后8~13周人工骨颗粒完全吸收,自体骨颗粒形态模糊。单纯人工骨植入组术后4周可见人工骨部分吸收;术后8~12周完全吸收,可见新生骨质,术后14~18周骨折愈合。结论新型人工骨材料Osteoset具有促进骨生长的作用,无局部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的骨移植替代物。

  • 标签: 新型人工骨 Osteoset 临床应用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