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口腔固定修复临床中常见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入住我院口腔科的80例口腔固定修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技术报告探讨修复中常见的问题与对策,提升修复质量。结果技术报告显示,口腔固定修复术后的问题包括牙齿敏感(48.75%)、染色着色(26.25%)、纤维桩(13.75%)、瓷贴面(11.25%)等,其中术后牙齿敏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问题。结论为了提升修复效果,应该根据患者的牙齿状况,临床医生规范化操作流程,操作过程中严格观察患者的牙齿情况,同时需要配合做好其他相关临床问题的处理,以提高口腔固定修复的整体技术水平。

  • 标签: 口腔粘接 固定 临床问题 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间接技术中使用不同转移托盘转移托槽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患者28例,分为A、B、C三组,分别使用3D打印托盘、双层压膜塑料托盘、双层硅橡胶托盘托槽。A组口内扫描获取工作模型,使用软件定位托槽,再导出数字化模型,作为该组托槽转移的数字化模型。B组和C组在工作石膏模型上定位托槽,使用口内扫描仪扫描,获取B组和C组托槽转移的数字化模型。A、B、C组制作相应的转移托盘,将托槽至患者口内后对患者口内扫描,获取三组托槽实际的数字化模型。使用Geomagic软件测量转移前后的数字化模型,获取使用不同托盘时,托槽的实际位置距离预设在近远中方向、龈方向、颊舌方向上的线距误差,超过0.5 mm的托槽转移线距误差定义为严重误差。结果近远中向上B组与A组间、C组与A组间严重误差发生率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龈向上3组组间的严重误差发生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颊舌向上3组组间的严重误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3D打印托盘转移托槽时严重误差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双层硅橡胶托盘与双层压膜塑料托盘。(2)双层硅橡胶托盘托槽时严重误差的发生率最低。

  • 标签: 间接粘接 转移准确性 3D打印托盘 双层硅橡胶托盘 双层压膜塑料托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了一例MICD微创瓷贴面的围术期护理配合,以期为口腔专科护理临床工作提供参考。采用四手操作对一例瓷贴面患者进行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的贴面护理,注重治疗的医护患沟通、治疗中的四手配合和治疗后的健康宣教,患者对修复的效果满意。通过护士熟练的四手操作配合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诊疗过程中注重细节的规范化操作和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令患者舒适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瓷贴面 粘接 护理
  • 作者: 项东 林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5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材料研究室 口腔医疗器械检验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氧化钇稳定四方氧化锆多晶瓷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广泛应用于口腔领域;但其羟基含量低且不含二氧化硅,无法通过氢氟酸酸蚀的方法产生有利于微机械固位的表面,因此氧化锆陶瓷的问题是临床难点。氧化锆的表面预处理是提高其强度和耐久性的常用方法。本文对喷砂、激光蚀刻、酸蚀、硅涂层以及等离子体等氧化锆陶瓷的表面预处理方法进行综述,分析优缺点,并展望相关临床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

  • 标签: 陶瓷制品 牙粘合 氧化锆 表面预处理
  • 简介:目的研究树脂桥基牙牙体预备后有无牙本质暴露及牙本质暴露面积的大小。材料与方法收集20颗拔除的离体双尖牙,按照以下标准预备:舌侧及邻面预备0.5mm,近远中轴沟深1.0mm,近远中殆支托窝的颊舌向宽2.0mm、近远中向长1.5mm、深1.0mm。预备完成后用改良vanGieson法染色,以确定有无牙本质暴露。将离体牙固定到基台上,每旋转30°拍摄一张照片,将照片合成以获得牙齿的全景图像。图像经处理后,计算牙本质暴露面积及所占预备面积的比例。结果所有样本经预备后均出现牙本质暴露现象,平均牙本质暴露面积为11.06mm^2,占预备面积的16.15%。牙本质暴露面积最少为4.07mm^2,占预备面积的7.03%:最多为19.73mm^2,占预备面积的27.28%。结论如果按照现行的桥牙体预备标准,牙体预备后必然会导致牙本质暴露。尽管通常推荐牙体预备应限于釉质内,但邻面轴沟区域牙本质暴露现象不可避免,颈部边缘也可能暴露牙本质。

  • 标签: 牙本质暴露 树脂粘接桥 牙体预备 体外研究 Gieson法 全景图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纵折后牙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纵折后牙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按照平均分组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n=28,给予全部裂牙清除术后行体外再植粘结,术后14d实施全冠修复)和观察组(n=28,给予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患者第3个月和第6个月的治疗优良率比较,两组无差异(P>0.05);而在术后第12个月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纵折后牙患者运用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且远期疗效相对常规治疗方案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 标签: 全冠修复 粘接 纵折后牙 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应用自酸蚀系统充填老年重度磨损磨牙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口内同时具有两颗第一磨牙胎面重度磨损的患者52例,共104颗患牙做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对照法,将同一患者口内随机选择一颗第一磨牙为实验组(共52颗),采用自酸蚀系统+3MP60树脂直接充填修复;另一颗第一磨牙为对照组(共52颗),采用磷酸酸蚀系统+3MP60树脂直接充填修复。评价标准采用改良USPHS/Ryge评价标准,采用X^2检验,于充填即刻、3、6、12及24个月复查评价。结果:充填即刻、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修复体表面情况、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色泽协调性、继发龋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充填术后3个月复查牙髓反应实验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复查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酸蚀系统与全酸蚀系统在修复老年人磨牙胎面重度磨损病例中具有同等的效果,自酸蚀系统可降低术后敏感。

  • 标签: 自酸蚀 重度磨损 全酸蚀 疗效
  • 简介:目的评价切牙断片再接时断面制备设计的效果和接面用粘接剂及联合用复合树脂的抗折强度。方法和材料将60颗牛的切牙分成1个对照组和5个实验组。实验组样本采用0.15mm薄片刀具,与唇面呈25°沿唇舌方向将切端切去3mm断片;2组未做更多处理,其它3组样本,分别制备成斜面向外的,斜面向内的或是内外斜面结合。5组中未做制备设计的一组仅用牙本质粘接剂复位,其它全部断片界面采用树脂-牙本质粘接剂复位。经热循环和干燥后第4周,样本用通用实验机测试剪切强度。结果所有实验组观察的抗折强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实验组的抗折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全部断片再接实验组仅是对照组牙冠、牙根折断强度的1/2和1/3。结论用牙本质粘接剂与界面使用复合树脂相比较,简单、方便、不改变牙齿外形。但是,这2种材料都不能增加抗折强度,因此不能获得更好的固位。

  • 标签: 断牙再接 断面制备设计 粘接材料
  • 简介:摘要:近年来大众的口腔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以及对自我美观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大众病情的日渐复杂化,加之口腔医疗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取得新进展,护士的地位也日渐提升和得到重视,同时也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目前很多临床患者的病情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无法完成治疗,需要多个科室联合采取多种手术方法完成,此类连续手术也需要护士的精心准备和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临床效果。为了满足广大患者要求以及口腔临床医学和口腔护理的发展要求,本文将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此类连续性手术的相关配合措施进行总结和归纳并列举出“根管治疗联合牙周翻瓣术以及断冠术的护理配合”所需器械和配合要点,尽可能的培养医护配合默契、尽可能的达到患者预想效果、减少以及杜绝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健康教育、让患者更多的了解相关口腔疾病的预防和保健措施,以便提高日后护理工作效率和患者满意度。

  • 标签: 根管治疗 牙周翻瓣 断冠粘接 四手操作 护理配合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技术在纵折后牙治疗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位接受纵折后牙治疗的患者作为此次探究对象,将病患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前者采取口内直接加 全冠修复方法,后者则是将口腔内所有劣牙完全清除之后采取粘结方式,并在术后2星期之后进行全冠修复。比较两组患者复查情况;结果:治疗组成功率优于对照组,效果明显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特征;结论:口内直接加全冠修复在纵折后牙治疗方面效果良好,可在临床领域大力推广。

  • 标签: 口内直接粘接 全冠修复 治疗纵折后牙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年轻恒牙外伤固定治疗中应用连接技术的优势。 方法 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年轻恒牙外伤患者72例,使用随机法进行平均分组,各36例。常规组在固定患牙时使用牙弓夹板钢丝,实验组则使用技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基牙附着功能丧失情况。结果 治疗,两组基牙附着功能丧失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有效率及基牙附着功能丧失情况均比常规组更优(P

  • 标签: 粘接技术 年轻恒牙 外伤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牙及前磨牙颈部折断治疗方法。方法1999年至今经本人治疗的100例112颗颈部折断牙行一次性完成根管治疗后即刻修复并观察。结果105颗牙(7颗烤瓷牙除外)经2~9年观察,牙冠色泽改变明显行烤瓷修复19颗,因牙根折裂被拔除7颗,其余79颗再接牙冠仍保持原有牙冠功能、形态、色泽。结论牙冠颈部折断即刻接有较好疗效。

  • 标签: 前牙 前磨牙 颈部冠折 粘接 修复
  •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医学技术和口腔正畸学的进步,传统的固定矫治技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在口腔护理正畸托槽过程中,采用“四手操作”技术即医生和助手两人同时操作,以提高工作效率。“四手操作”在口腔护理中被广泛应用。本文旨在探讨“四手操作”在口腔护理正畸托槽中的应用体会,并分析其优缺点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同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标签: 四手操作 口腔护理 正畸粘接托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含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的脱敏剂对不同模式下通用型粘接剂性能的影响,为脱敏处理后粘接剂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因阻生而拔除的第三磨牙60颗(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将4颗牙制备为1 mm厚牙本质片,1%柠檬酸处理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为对照组(无任何处理)、脱敏牙膏A和B组(分别用含HA的脱敏牙膏Biorepair和Dontodent Sensitive处理)、脱敏糊剂组(HA糊剂处理)(每组2片),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牙本质表面形貌。剩余牙暴露冠中部牙本质并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入上述4组进行相应处理。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使用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G-Premio Bond)分别在酸蚀-冲洗模式或自酸蚀模式下进行,堆塑树脂,制备树脂-牙本质片状试件(每亚组4个)、微拉伸试件(每亚组20个)和片状试件(每亚组6个),分别进行接界面微观结构和纳米渗漏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微拉伸强度(强度)测试及断裂模式记录、接界面水渗透情况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显示,脱敏牙膏和脱敏糊剂处理均可部分或完全封闭多数牙本质小管。对于酸蚀-冲洗模式,脱敏牙膏A、B组和脱敏糊剂组强度[分别为(40.98±4.60)、(40.89±4.64)和(41.48±3.65)MPa]均显著大于对照组[(38.58±4.28)MPa](F=3.89,P<0.05);对于自酸蚀模式,4组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8,P>0.05);各组自酸蚀模式强度均显著大于同组酸蚀-冲洗模式(P<0.05)。4组总体断裂模式主要为混合破坏和界面破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酸蚀-冲洗模式下接界面银染颗粒沿混合层底部呈斑点状分布,自酸蚀模式几乎不存在银染颗粒沉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酸蚀-冲洗模式混合层内存在连续线状渗透,自酸蚀模式混合层内呈不连续线状渗透。结论含HA的脱敏剂处理对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的性能无不利影响,搭配自酸蚀模式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羟基磷灰石类 牙本质粘结剂 牙本质脱敏剂 拉伸强度 牙粘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四氟化钛(TiF4)溶液对酸蚀症牙本质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4颗新鲜拔除的人第三磨牙,获取冠部近髓腔的牙本质,随机分为6组,每组4颗牙,其中4组通过酸蚀和机械力方法建立人工酸蚀症牙本质模型,另外2组为健康牙本质。随机选取1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使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仪测定其表面形貌与表面硬度,评价人工酸蚀症牙本质的建模效果。另外3组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1组健康牙本质用于测试,按不同处理分为4组:4.0% TiF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4.0% TiF4-ED组)、2.5% TiF4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2.5% TiF4-ED组)、无处理酸蚀症牙本质组(ED组)及健康牙本质组(SD组)。使用SE Bond自酸蚀系统进行,AP-X复合树脂分层充填,测定即刻微拉伸强度并观察断裂模式。结果人工酸蚀症牙本质和健康牙本质的显微硬度值分别为(56.92±5.27)HV和(60.19±4.52)HV,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结果证实,人工酸蚀症牙本质与自然酸蚀症牙本质的微观形貌特征相符。4.0% TiF4-ED组、2.5% TiF4-ED组、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强度分别为(28.94±8.04)MPa、(46.08±8.19)MPa、(20.39±7.46)MPa和(45.16±7.86)MPa。2.5% TiF4-ED组和SD组的微拉伸强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9),二者均高于4.0% TiF4-ED组和ED组(均P<0.05)。4组断裂模式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1,P<0.001)。2.5% TiF4-ED组以内聚牙本质断裂为主,提示其强度可能高于微拉伸测试均值。结论酸蚀症牙本质强度低于健康牙本质,2.5% TiF4溶液可显著提高酸蚀症牙本质的强度。

  • 标签: 牙齿酸蚀症 牙本质 牙齿粘接
  • 简介:目的有限元方法被用于探索切牙瓷贴面的应力分布,分析当应用边端覆盖及存在牙体缺损时(冠折),切腭边缘线的设计。方法和材料观测用8种不同的瓷贴面设计对完整的或折断的切牙进行的修复,腭侧边缘设计为对接、延伸无角肩台等不同形式。复制一切牙颊舌向切片模型,并用2维有限元对其应力分布进行评价。在腭侧切嵴上加载一50N的水平力,以模拟最大功能负荷,并计算腭面正切应力。结果在切腭修复边缘区域可检测出明显的应力差异,具有少量切端覆盖的修复边缘(对接或小无角肩台)存在较低的拉应力或均匀的压应力。当修复体采用延伸无角肩台至腭凹部位时,遭受高拉应力。如牙齿有中度冠折(切1/3)或重度磨耗,应用对接边缘可限制瓷向腭侧的延伸,因而可减少修复体界面的应力量。如牙齿重度冠折(切2/3),无论采用对接或浅无角肩台,当其位于光滑凸起的舌隆突上时,修复边缘都只遭受低拉应力。结论由于矿化牙结构本身存在的几何外形及自然弹性模量,当对牙进行资贴面修复时于腭凹部易形成拉应力集中。长无角肩台延伸至腭凹部位是不适当的,因为相对薄层的瓷将位于最大的拉应力区。尤其在中度冠折和重度磨耗时浅无角肩台或对接边缘设计应被常规采用。

  • 标签: 有限元分析 优化修复设计 前牙 烤瓷粘接 修复
  • 简介:目的:通过与系统纤维桩的临床操作时间、3年内的临床存留率进行比较,自树脂用于纤维桩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门诊就诊的100个前牙纤维桩核修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个修复体,实验组采用自酸蚀自树脂(EMBRACECORE)粘结纤维桩并形成树脂核,对照组采用自酸蚀系统(DCBond和DCCore)进行树脂并形成树脂核,记录两组的临床操作时间,并追踪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结果:实验组的临床操作时间为87.38±8.21sec,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25.56±10.04sec;实验组和对照组在1年、2年、3年的临床存留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树脂用于纤维桩临床操作简便、用时较短,临床存留率与采用自酸蚀系统相似,可成为临床常规应用的操作方法。

  • 标签: 纤维桩 自酸蚀自粘接树脂 自粘接粘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