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鸡传染支气管炎的防治工作中,抗生素、抗菌素、生物疫苗等的滥用,导致禽体耐药性大增,产生的负面影响极大。在此,中草药因其独特性,药效功能多样,成本低廉,含多种营养成分等等,而被频繁用于此病的防控工作中去。文章就此就中草药防治鸡传染支气管炎的相关工作要点,做系统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中草药 防治 传染性支气管炎
  •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萎缩胃炎患者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方法:于 2016 年 8 月— 2017 年 8 月期间在我院经内镜检查诊断为胃炎的病患中选取 110 例,并对病患进行病理诊断。并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进行研究分析。结果:经内镜直视诊断的 59 例病患,通过病理诊断属实的为 40 例,两者符合率为 67.8% ( 40/59 ),由于 P 远大于 0.05 ,表明两种方法诊断 CAG 的一致不佳。内镜检查发现有 19 例病患以胃黏膜皱襞细小和白相(即 A+B 型)为主,同时被病理诊断为 CAG 的有 12 例,符合率为 63.2% ;同理, C 型的符合率为 62.5% ;( A+B+C )型的符合率为 71.9% 。结论: CAG 的诊断应当将组织病理诊断与内镜直视密切结合起来,以提高 CAG 的诊断率。

  • 标签: 封闭负压吸引 皮肤缺损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分析和探讨无偿献血者标本中传染指标的2次ELISA法检测结果不重合的情况,为试剂选择及献血者筛选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血站2013年1月~2015年11月97835例无偿献血者标本,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1+2)和抗-TP四项传染指标,对2次检测不合格标本中由单试剂检测不合格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7835例标本中,抗-HIV(1+2)和抗-HCV的不重合率最高,抗-TP的不重合率最低。结论试剂选择应进行筛选与组合,将不同试剂间不重合率的比对纳入试剂筛选的重要指标。

  • 标签: 传染性指标 ELISA 不重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临床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用于慢性萎缩胃炎的价值,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95例慢性萎缩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内镜检查、临床病理检查,对病理学结果以及内镜下表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95例慢性萎缩胃炎患者通过临床病理诊断确诊的为75例,诊断符合率为78.94%;其中15例经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呈现白相以及变薄,通过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胃炎的为11例,占73.33%;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粗糙的为40例,其中30例通过临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胃炎,占75.00%;胃镜检查显示胃黏膜粗糙、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的为24例,其中23例经临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胃炎,占95.83%;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胃炎临床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胃黏膜粗糙、白相为主、胃黏膜变薄等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临床联合采用病理诊断、内镜检查可促进慢性萎缩胃炎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内镜检查 临床病理诊断 诊断准确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清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窦部黏膜病理的改变影响与萎缩胃炎的影响,了解幽门螺杆菌对炎症程度、腺体萎缩与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选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07例萎缩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清除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清除治疗,分析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相关。并跟踪随访患者一年时间,了解患者病情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中,成功治疗64例,失败43例;与治疗前相对比,治疗成功患者的炎症、活动萎缩程度与肠上皮化生均明显改善,数据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治疗成功患者的炎症、活动萎缩程度与肠上皮化生程度相对治疗开始改善效果较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萎缩胃炎患者,采用清除幽门螺杆菌的方法进行治疗,可显著减轻患者胃黏膜的炎症程度与活动度,因此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该种方法治疗萎缩胃炎。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萎缩性胃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胃炎的诊断。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诊断的慢性萎缩胃炎患者120例进行回顾分析。对比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经胃镜诊断检查为慢性萎缩胃炎120例(其中慢性萎缩胃炎78例、慢性萎缩合并浅表胃炎42例)。所有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为慢性萎缩胃炎85例(其中慢性萎缩胃炎64例、慢性萎缩合并浅表胃炎21例)、慢性浅表胃炎35例,并且诊断结果显示有37例患者出现肠上皮化生,15例患者出现异性增生。胃镜检查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病理诊断的检出率,并且结果具有显著差异(P<0.05);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70.83%;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变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的慢性萎缩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5.62%,胃镜下表现为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的慢性萎缩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0.00%,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变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并且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的慢性萎缩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9.58%。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与胃镜下表现为胃黏膜皱襞变平甚或者消失,并且黏膜表现为红白相间,其中以白相为主,血管表现为透明状并且暴露并且胃粘膜粗糙,呈现出结节或者颗粒状的慢性萎缩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差异具有显著(P<0.05)。结论对于慢性萎缩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较低,其中对在临床诊断中应该综合两种方法来提高慢性萎缩胃炎的诊断率。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镜检查 病理诊断 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胃炎临床效果评价。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2例患者(慢性萎缩胃炎),收治时间为2014年3月7日至2016年3月8日,采用电脑软件随机抽签的方式把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41例,分别采用常规药物(对照组)以及常规药物+化痰消瘀方(观察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观察组胆汁反流治疗效果为95.12%,胃黏膜萎缩病理改善有效率为53.66%;对照组胆汁反流治疗效果为80.49%,胃黏膜萎缩病理改善有效率为17.07%;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小于0.05)。结论化痰消瘀方治疗慢性萎缩胃炎效果显著,能够有效促进肠道蠕动,预防胃酸反流,值得推广。

  • 标签: 化痰消瘀方 慢性萎缩性胃炎 效果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在慢性非萎缩胃炎患者治疗期间应用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临床疗效。方法利用自愿参与原则自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所收治的慢性非萎缩胃炎患者中随机选取260例患者参与本次探究,严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组别是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为130例。在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施维舒胶囊治疗,在研究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得出的组间数据并将对比结果实施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相关数据。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症候积分显著更佳,对比对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慢性非萎缩胃炎患者治疗期间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中医辨证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慢性萎缩胃炎的59例患者采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的效果观察。方法将在本院2016年04月-2017年04月以慢性萎缩胃炎为诊断的59例患者,采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结果疗程结束后41例(69.49%)为显效,17例(28.82%)为有效,1例(1.69%)为无效,治疗有效率为98.31%。56例患者治疗后HP成功根除转阴,转阴率为94.82%。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恶心,反酸症状,减少药液饮用后好转,剂量恢复后无不适症状。结论慢性萎缩胃炎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疗效佳,可降低血清胃泌素水平,提高胃液PH值,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加味半夏泻心汤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收治的97例慢性非萎缩胃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8)。观察组采用胃炎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胃炎宁颗粒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的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胃炎胶囊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中医治疗慢性萎缩胃炎的临床治疗方式进行全面的观察,并探究其治疗有效。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10例慢性萎缩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将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甲硝唑、兰索拉唑、左氧氟沙星);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其主要是益气活血、养阴的治疗方向,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结果通过相应的治疗,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8.7%,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我们对两组患者进行了病理检查,即两组患者在肠化生增生、炎症、胃粘膜萎缩的治疗方面观察组效果更佳。结论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胃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病痛,治疗有效高。与此同时,采用中医治疗有利于发挥药剂对患者整体病情的调节,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消除炎症反应,并有效的、快速的完成对胃粘膜病变部分的修复,保证腺体的再生,具有较高的安全,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 肠化生增生 胃粘膜萎缩
  • 简介:摘要青年人萎缩胃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结合青年人自身的特点,其证候特点多以实证为主,兼夹肝郁,伴有阴伤,临证时应注意兼顾标本、虚实,分证治之。既要以祛邪为主,以清热、疏肝、理血,又要兼顾肝郁和阴伤,以理气疏肝解郁、滋阴清热化湿。

  • 标签: 青年人萎缩性胃炎 证候规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收治的97例慢性非萎缩胃炎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8)。观察组采用胃炎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胃炎宁颗粒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的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 标签: 胃炎胶囊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萎缩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6月到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慢性萎缩胃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试验组患者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对两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并且试验组患者的病理检查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先比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慢性萎缩胃炎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 标签: 复方丹参滴丸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胃炎的临床检测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66例患者,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胃炎,其中50例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查为阳性,为全部病例应用三联疗法+思连康治疗,统计临床疗效。结果66例患者中,治愈38例,有效21例,慢性萎缩胃炎治疗总有效率为89.39%;从不良反应看,1例恶心,1例眩晕,1例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5%;5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的Hp根除率为96.00%(48/50)。结论胃镜是检查慢性萎缩胃炎的重要手段,三联疗法+思连康用于慢性萎缩胃炎患者,效果满意。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三联疗法 思连康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慢性萎缩胃炎病例(CAG)内镜检查结果及其病理结果。方法抽选73例于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进入我院的CAG病例,内镜技术检查后已经确诊,并施予病理诊断,观察诊断结果。结果病理方案发现有52例CAG病例,符合率71.23%,且内镜方案下患者3种临床表现及其病理结果展开对比后,有显著,(P<0.05)。结论给予CAG病例检查时,联合施予内镜技术及病理诊断的有效强。

  • 标签: 病理诊断 内镜方案 CAG 临床检查 符合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慢性萎缩胃炎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结果。方法针对就诊的35例慢性萎缩胃炎患者进行研究,活检病变处做病理检查,对比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结果35例慢性萎缩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5.7%(23/35),确诊病例中合并上皮内瘤变7例,合并肠上皮化生16例。胃镜检查下甲(黏膜以及黏膜壁不光滑)与丙(胃黏膜变薄,以白相、胃黏膜粗糙为主)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乙(白相黏膜为主,黏膜变薄),P<0.05。结论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胃炎,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慢性萎缩胃炎临床意义重大可显著提高疾病的。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 内镜诊断 病理检查